王思佳
摘 要:在现代教育教学中,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依然是我们始终贯彻的理念,他对学生的爱给未来教师以无数启发,留下了诸多宝贵的教学案例。通过读《走近陶行知》一书,对陶行知先生爱的教育做简单理解,并提出对待学生,现代教育工作者需要怀有的爱的几种类型。
关键词:爱的教育;自主的爱;严厉的爱;温柔的爱;平等的爱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一直是教育工作者的指路明灯,了解他的思想、学习他的思想、实践他的思想是我们教师的长期要求。我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在刚工作的这两年里仅在初步地学习和实践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中,仔细读完《走近陶行知》的教师读本,我对先生的理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发现尚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认为,在小学阶段,读陶、知陶、研陶、师陶最关键的是将爱的教育融入教育教学中。陶行知说过,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有“爱满天下”的大爱精神,而大爱则需要平时教学活动中点点滴滴的小爱汇聚而成。
在陶行知先生的教育人生中,他以高瞻远瞩的目光和宽阔的胸怀积极倡导并且向我们实践了爱的教育[1]。对待学生,我们需要爱;对待不同的学生,我们需要不同的爱,陶行知先生用他细致的爱创造了太多教育佳话。我认为,爱是一种宽泛的概念,如果我们仅仅是蜻蜓点水似的爱,对待不同的学生、不同情境用单一的爱,这样的爱是肤浅、枯燥的,甚至是无用的。所以我们需要在不同情况、对待不同学生上表现不同的爱:在课堂里,我们要给孩子们一份“自主”的爱,让孩子当上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上,我们要表现“严厉”的爱,对孩子的学习负起责任;在平时生活中,我们要给孩子“温柔”的爱、“平等”的爱,让他们能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感受到老师没有忽略他们。
只有心中有爱,才能够让老师做到公平公正、有耐心、更细心,才能和他们心贴心地交流,更加了解他们,才能让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获得正面引导,储存小爱,未来帮助他人,继续传递爱。
一、课堂中“自主”的爱
自主的爱不是自由散漫的,而是有组织地发挥学生在教学课堂中的作用,让他们慢慢成为学习的主人,而并非被学习牵着鼻子走。直至今日,我们的课堂仍然是以灌输式为主,教师占主导地位,学生在被动地学习,大多数孩子可能在学习生涯中都无法爱上学习,当然也无法热爱老师,这导致的问题便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
所以一无所能。”
我们总会担心低年级的孩子很难把握课堂,他们只是说着自己想说的,对学习毫无用处。正是这样的想法让老师极力地去控制课堂,生怕出现点差错导致一堂课的失败,殊不知,其实这样我们是在摇篮里扼杀掉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最单纯的学习冲动。
所以在我的课堂里,当孩子比较熟悉我的上课流程后,我总会留足时间将自主权交还到他们手里,让他们继续着我接下来的几个教学步骤,原以为孩子会像无头苍蝇一样,但令我惊喜的是,孩子对我的教学步骤记得丝毫不差,小老师带领朗读、组词、说话……有的孩子甚至特别有范儿,让我欣慰。这时的课堂从单一的教学变成“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当孩子有了对学习的自主权后反而激发了他们的各项潜力。
我们班的小张是个性格特别内向的孩子,他在一年级积极举手发言的众多孩子中显得格外“不合群”,他说他害怕说错被老师批评,更愿意跟着老师的节奏走。我说:“这么多的知识老师只能教你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另外的一大部分都需要你自己去探寻,老师不想成为限制你学习的绳子。”我鼓励小张自己去预习、去思考,大胆发言,果然,有了尝试后的小张慢慢变得自信起来,甚至积极地当上了小老师。孩子很容易被激励,也容易接受新事物,我们老师正是要在他们能最大激发潜能的时间给他们足够“自主”的爱,这是对他们未来的负责。
二、学习上“严厉”的爱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这是老师对任何一位优等生需要说的話。优等生在各个方面都处于拔尖的位置,他们在家长的称赞中长大,在校又能收到同学羡慕的眼光和老师的赞扬,所以会逐渐形成一种优越感,不少老师会重用这样的孩子,常常表扬,甚至出现优等生犯错了老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情况,赞美多、批评少,这导致部分优等生产生了一种虚荣感。这样的优越和虚荣感来源于家长和老师,但我们想想: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真的会帮助一个孩子健康成长吗?当他们在赞扬的襁褓中生活太久却遇到了挫折时,他们也许会“站得越高,摔得越疼”啊。其实,我们老师都缺少了对他们的真心关爱:当我们不舍得在他们犯错时严厉批评,这是在纵容他们;当我们赞扬他们时,也许只是希望他们当当我们的小帮手罢了。只有我们老师对优等生提出更高的要求时,当我们批评他们的不足时,他们才能不满足于现状,望向更高、更远的地方。我们需要很多“慈母”,但是也要做“严父”,对待优等生,我们要用严厉的要求对待他们。
“有志者,事竟成。”这是老师需要对任何一位后进生说的话,也是教师需要告诉自己的话。我们总是在担心自己过于严厉的态度会对本来就学习略有吃力的孩子产生更负面的影响,所以我们或许会把对他们的要求放低。可是,是他们自己要求放低,还是我们认为他们的确学而不成产生的主观想法呢?但是在后进生的想法里,他们多想和那些优等生一样啊!我们为何要用不一样的标准和已经成型的观念去对待他们呢,老师以同样的要求去对待他们,这是相信他们的表现,虽然他们达成的时间会更长,这就告诉我们在严厉之余,还需要更多的耐心。没有孩子愿意被低标准对待,严厉的爱是给他们的一剂强心针。
三、生活中“温柔”的爱
陶行知先生“四块糖果”的故事一直为我们津津乐道,故事中陶行知先生面对捣蛋的孩子仅用了四块糖果就让他承认了错误,而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少之又少。调皮捣蛋的孩子一犯错,老师的第一反应就是扯着嗓子大声训斥,接着各种形式的批评、惩罚便会涌向孩子,让他们长期生活在“我是捣蛋的坏孩子”的阴影中,他们有的开始缺乏自信,丧失原本拿手的技能;有的开始“破罐子破摔”:既然老师永远呵斥我,我就干脆这样吧……他们因捣蛋而让我们生气,于是我们也用同样的方式“还击”他们,那我们便永远处于恶性循环中,只有当一方跳脱出原有的框架,才能将事情扭转,正如陶行知先生不批评孩子反而给了孩子四块糖果一样,“温柔一刀”相信会越来越适用于现在的孩子。
小吴曾是我带过的学生中非常顽皮的一位,他总是会在下课铃声一响一溜烟地跑出去玩,也会在我的课上折手工。一开始我总是将他的手工直接扔进垃圾桶,并且让他待在位置上写作业,为此我特意帮他找了个“监督者”……但是我发现他在下课更是想方设法溜出去,甚至在教师节那天折了很多手工却没有我这个班主任的份,我才意识到在他眼里我是个“只会扔掉他宝贝的凶老师”。于是我转变了对他的教育方式,我拿走他的手工当“筹码”和他进行交换,下课时常叫他发本子,让他当上了语文小组长,有时候还会和他谈心……我发现他特别热爱帮老师做事情,在忙忙碌碌中他也知道:如果再调皮捣蛋或者拖拉作业,他的“乌纱帽”就没了。经过一整年的努力,小吴慢慢变得有些自觉了,还愿意和我说他的故事,我很开心能够看到他这样的变化。在他的人生中,我只是他人生旅途中的一个过客,但是我希望自己对他的影响是积极正面的,能够帮助他在人生节点中做出正确的选择,那便是我作为老师的成功。
四、生活中“平等”的爱
我们教师经常会因为优等生的出彩表现而多给予他们关爱,而后进生我们同样也会给他们更多的关注,帮助他们提高,但是我们总是忽略了在中游的中等生。中等生在学习上不算吃力,但是又算不上拔尖,他们不调皮捣蛋,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属于比较“透明”的存在,老师偶尔的肯定甚至在他们眼中都可能是肤浅的。不过,中等生可能是潜力股,如果我们多给予他们一些关爱,他们会更加积极、自信,这是班级里不可忽视的力量;一旦我们长期不在意他们,他们或许就永远平庸下去了。
所以,老师需要及时发现中等生身上的闪光点,以此为突破口给他们和优等生、后进生同样的支持和鼓励,并且适时地给他们自我展示的空间,把默默无闻变成光彩夺目,这样才能抓稳班级的整体,带领他们向上发展。
陶行知先生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我们作为教师应该努力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坚持“爱的教育”,在学习生活中聚小爱,铸大爱,共同创造爱的蓝天。
参考文献:
黄燕.爱与教育同行:《走近陶行知》读后心得[J].才智,2012(1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