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立茹
摘 要: 构建适合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导师工作室体系,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依据导师工作室,为满足大学生个性化发展,本文分析国内外导师工作室发展现状,提出适合艺术类专业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 工作室 个性化 大学生
工作室教育模式发展历史已久,工作室教育模式起源于十九世纪近现代的包豪斯设计学院,包豪斯设计学院强调知行合一,包豪斯设计学院提倡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引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教学革命,至今影响着世界各地的设计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以后,各级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队伍建设日渐重视,因此产生各式各样的导师工作室、专业工作室等。导师工作室的建立,对各领域学科的建设及师生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随着素质教学的推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艺术设计专业具有应用性强的特点,要求学生将理论付诸实践,将书本上的死板道理转换成有效实践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创新的自觉性、独立性和积极性。各高校对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越来越重视[1](151-153)。
一、國内外导师工作室现状及发展研究
国外艺术类院校导师工作室制的实行主要在欧洲,以英、法、德、美国为代表,国外的艺术类院校强调灵活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跨专业、跨领域创作研究,尊重学术自由,鼓励学生的个人创造,力图打破传统教学的思维模式,让学生的创作更具有灵活性和开放性表现。比如罗德岛设计学院(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芝加哥艺术学院(Art Institute of Chicago)、柏林艺术大学(Berlin University of the Arts)等,都开设了工作室课程,发展学生的个人艺术特色。导师工作室制不断朝着灵活性发展。
国内艺术院校与欧美相比,学术研究的沉淀较浅,发展时间较短,并未取得真正的进步。中国大多数研究生院校积极采用导师工作室制教学,研究生导师学术性、专业性较强,导师所带的研究生数量不多,多以工作室形式进行专业指导。当代国内本科院校有很多学校采用了导师工作室制教学,多用于美术类院校,比如中央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等美术类高校。开展导师工作室制,让导师对学生的作品创作及职业生涯规划进行个性化指导。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不断创新,我国导师工作室制度慢慢兴起,目前导师工作室制度在中国高等艺术院校已经广泛而深入地建设起来,国内大部分艺术院校正在或将要尝试这种教育制度,以中央美术学院为例,截至2013年已经建立了105个导师工作室。这种教育制度是借鉴国外美术院校的经验并结合国内实际情况不断完善的,国内不同院校不同工作室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形成了不同的教育特色,取得了丰硕的教育成果[2]。很多优秀的工作室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创作了很多优秀的作品,在各大设计展、美术展都可以看到部分同学的优秀作品。
二、导师工作室存在的问题分析
1.个别院校的导师工作室具有较强的教科研性质,学生从一开始就选定某一老师,从一而终。根据所选专业及导师的专业特长,进行特色指导,在教学内容设置上,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都比较有特色,存在导师层面的局限性。
2.国内针对本科生的导师工作室模式在艺术类院校体现较多,在普通本科院校体现较少,普通本科院校多以大班甚至合班形式上课,一堂课一个老师几十个学生,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尤其是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对特长专业的要求更高。为了大学生个性化全面发展,有必要建立健全本科导师工作室体系。
建立健全本科导师制工作室体系存在一些问题和难点,本科生数量庞大,师资力量满足不了本科导师小班制教学。因此,我们可以尝试课上培养、课下辅助实践两种方式,课上的正常教学满足不了每个同学的个性化发展目标,课下可以利用有效的时间,根据专题专做,把项目、大赛、专利、科研课题融入进来,甚至可以带领同学们与企业合作,增加校企合作,真正把书本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让同学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变理论知识为力量,用理论知识进行实践。
三、艺术类专业学生应如何进行个性化培养
1.工作室
工作室教学模式在十九世纪进入学院教育,这种特殊的教学形式为解决各类设计问题提供了众多的知识平台。我国引入艺术设计这一专业的时间相对较晚,艺术类专业相关工作室制度的引入时间也较晚。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艺术产业和艺术教育的快速发展,工作室制度在我国艺术设计类专业教育中开始初现端倪。对于艺术类专业教学来说,改革教学机制最有效的办法是构建和完善专业教学工作室运行机制[2]。工作室教学运行机制主要是将传统的以班为单位的统筹安排的封闭式教学机制转换为以工作室为基础的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发展方向的、灵活的教学运行机制[3]。工作室模式的引进,使艺术教育变革达到高点,推动艺术类专业师生的特长发展领域。有了工作室模式,老师不再照本宣科,更多地带领同学们实际操作,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工作室模式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艺术专长,更适合学生的发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
导师工作室必须由专业经验丰富、艺术造诣高的老师主要负责,可以配备助教,根据艺术类专业领域,可以由老师自荐或者学校推荐成立导师工作室,根据学校的专业配置,设置与专业领域相关的工作室,也可以设置跨专业合作的工作室。艺术类专业可以分为手工制作类工作室与电脑设计类工作室,手工制作类工作室按专业需求又可以分为版画工作室、陶瓷制作工作室、油画工作室、产品制作工作室等,电脑设计类工作室又可以分为新媒体艺术工作室、影视动画工作室、摄影工作室等。由大类分小类,本着对每个学生都负责到底的原则。
导师工作室的教学模式设计,需要对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做好充分的调整,暂未实施导师工作室体系的高校,可以设置实验工作室试运行,与普通班级进行平行测试,通过作品创作及研究成果的比较,进行分析总结。
2.导师
导师是一个工作室的主要核心,导师的学术影响力、个人魅力等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对导师的选择要求,可以体现在职称高、教学经验丰富及社会实践能力强等方面,导师应该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参加学术培训,参与作品展览,开拓校企合作业务,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做到全方位发展,更加有利于大学生个性化发展。
导师是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者,也是学生的专业引路人,是整个工作室的中流砥柱,导师积极正确的引导,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导师不同的教育指导方式、对待学生的态度、师生关系等与指导效果密切相关。专业导师不仅需要拥有丰富的专业素养,更应该善于指导和管理学生[3](29-32)。导师不仅要言传,更要做到身教,以身作则,导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一定的影响作用。每一名导师都应该在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的时候,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提高人格魅力,教书育人,以大爱育人,用心灵教书。
3.学生
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有着鲜明的个性特点,本身存在極大的优势与劣势,优势是对专业的可塑型极强,劣势是文化课基础薄弱,针对艺术生,更应该发挥特长领域,培养个性化魅力,发挥特长专长优势,实现人才培养。
围绕大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艺术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特长,比如有擅长手绘的同学,有擅长手工制作的同学,有擅长产品设计的同学,选择与自己专业和职业生涯相符合的专业导师。大一大二阶段多以基础课为主,可以以兴趣爱好为前提选择导师,培养艺术修养,开发特长潜能。针对大三大四阶段的学生,要充分考虑职业生涯规划,大三阶段的学生多数会考虑毕业后的发展方向,即就业、考研、出国还是创业。大三、大四阶段,针对学生的这些困惑,应安排导师与学生进行沟通,做正确的指导。并且根据学生的特长、个性,对今后的发展提出指导性建议。
四、导师工作室模式对艺术类专业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的意义
工作室教学模式使艺术设计课堂得以无限延伸,由教室内的第一课堂延伸到教室外的第二课堂,甚至是客户市场,有助于学生学以致用,在实践过程中更加了解社会、了解专业、了解未来的行业岗位,变被动地接受为主动地探索[4](215)。建立导师工作室,有利于大学生个性化发展,各工作室的老师都有自己擅长的教学领域及教科研领域。所谓术业有专攻,每个工作室的风格及专业方向都是不同的,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导师和工作室,个性化发展得到最优效果。
导师工作室的成立有利于学生们的专业深造,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正做到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合二为一,大学生个性化的培养、能力的塑造不能只靠书本知识,人才的培养需要师生之间的互动互助,让同学们深入课题研究中,深入案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最大限度地做到产、学、研一体化输出,充分体现大学生的个性化魅力。
导师工作室的成立有利于教师的个人提升,成立导师工作室,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及教科研水平,还可以提升教师的个人素质及个人魅力,增强教师的事业心、责任心。在同类型工作室的互相督促与成绩的比较之下,教师们会产生自我不断提升的压力,使教师在带领学生不断创作的同时,不断提升自我价值。导师工作室的成立,对于整合师资力量,稳定师资队伍,有很重要的作用,对学院的发展及学院的稳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五、结语
导师工作室模式的运行是对传统教学的一种试炼,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工作室教学模式打破了一张课表的固定安排,专注于学生的个性,更加灵活地指导学生,用更多的技能和判断力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尤其是个人独立的判断力,而不是给灌输学生传统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强调的是专业教育,而不是标准化的教育。课程设置更加具有弹性,更加宽松并且综合[5](148)。导师工作室的建立,会产生一定的现实问题,帮助师生把专业发挥到极致,对于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建立导师工作室,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创作,有更多的机会实践,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艺术类专业的学生需要自我发现、自我提升,在导师的帮助下,充分利用好工作室资源,利用好导师资源,把自己的特长发挥出来,真正做到个性化发展,实现综合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郜红合,张巍,葛文彬,张勇.艺术类专业方向工作室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以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为例[J].大学教育,2019(06).
[2]赵芳.艺术院校导师工作室制度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14.
[3]徐巍华.实施多元化导师指导 提高博士学位完成率[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02).
[4]张鹏.关于高校艺术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思考[J].大舞台,2013(5).
[5]陈越平.景观设计专业人才个性化培养特色工作室模式探索[J].度假旅游,2018(1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山东华宇工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课题《基于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本科教学模式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9JG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