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习近平同志关于思政课“八个相统一”教学规律的重要论断,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改革创新的根本遵循。具体思路是:以教学话语创新为主要导向,把握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的课程本质属性,凝练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的教学内涵底蕴,遵循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的话语表达方式,着眼于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话语实践应用,塑造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的话语风格魅力,深化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相统一的教学交流互动,探究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的教学引导技巧,完善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教学环境场域。
关键词: 八个相统一 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 创新
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是以教学观点、教学话语、教学方式方法为主体内容,以教材和教师队伍建设为支撑,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贯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教学系统[1](92)。思政课教学体系,一方面具有严格的学科理论界限和学术话语要求,教学大纲规定了既定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针对青年学生的理论接受水平和兴趣爱好等客观因素,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创设和完善教学情境场域,保证教学过程顺利实施,取得预计的教学成效。习近平同志在2019年3月召开的全国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围绕新时代思政课建设作了重要讲话,提出了思政课改革创新要遵循“八个相统一”的教学规律[2]。习近平同志关于思政课“八个相统一”教学规律的论断,是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科学总结,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的守正创新具有重要指导和启示意义。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要坚持以“八个相统一”为统领,在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的基础上,倾注时代风格,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社会实践,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围绕立德树人、培育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教育使命,努力培养思政课教師教学必备的理论素养、知识底蕴和社会历练,努力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的发展完善,赢得青年、引领青年,发挥思政课思想引领、价值导引、感染激励、转化认同的教学功能和作用。
高校思政课的五门必修课,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统领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站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政治立场,贯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实际运用过程中取得的历史功绩,面向青年学生传播科学理论知识、传递“四个自信”、指引人生目标、塑造道德人格,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体系,为高校立德树人、培养时代新人发挥主渠道作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教学贯穿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灵魂,引导青年大学生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立场和方法;“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逻辑揭示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发展规律,引导青年大学生形成“四个选择”的科学历史观,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担当历史赋予的时代使命;“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教学遵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进程,全面展示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于中国实际所取得的重大实践成果,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融入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内涵,引导青年大学生养成社会主义道德和法制意识,成为“德法兼修”的高素质时代新人;“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宣讲党和国家最新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深入剖析国内外最新发展形势,引导青年大学生理性看待国际风云变幻和国家建设的成就、矛盾问题,理解党的领导和国家治理各项决策,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要在上述五门课教材内容体系的基础上,适应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形势的需要,积极推进以思政课教学话语创新为主要导向的教学体系改革创新。
一、把握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的课程本质属性
思政课教学话语既要反映马克思主义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又要站稳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坚定的政治立场。思政课教学传播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理论体系和科学知识,要求教学话语符合学科的概念、范畴定义,完整揭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思维和内在规律,帮助青年学生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建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做到以理服人。思政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肩负立德树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主要职责,要求教学话语不仅仅是纯粹的知识传播,更要从党和人民利益的政治高度教育学生理解和认同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树立崇高理想信念,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政课教学的话语要严格遵守“课堂教学有纪律”的政治底线,严禁打着“学术讨论无禁区”的幌子,消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地位,挑衅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领导地位,触碰国家宪法和法律的底线,宣扬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社会思潮。
二、凝练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的教学内涵底蕴
思政课教学话语通过在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的教学话语传播和思想沟通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科学运用与对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促进作用相结合,向学生阐明马克思主义真理和中华民族复兴历史发展规律,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性;升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育人价值,引导学生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把个人梦想融入中国梦之中,用民族精神和人民期盼激励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思政课话语要构建面向学生剖析中国问题的叙事话语体系和阐释中国精神的价值话语体系,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知识和中国近现代历史知识结合起来,在马克思主义世界史观和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宏观视野下讲述中国故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新时代思政课教学要面向青年学生担负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神圣职责,深入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在传播思政课知识体系过程中塑造学生精神灵魂,引导青年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形成知识育人和道德树人相结合的教学体系。
三、遵循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的话语表达方式
思政课教学的话语表达方式,应始终坚持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分析客观现实时做到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下批判错误的社会思潮,善于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问题,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引领青年学生辨别事物真相、思考解决矛盾问题的出路和方法,切忌“怨”“喷”“怼”等思想极端、挑拨情绪的话语倾向。思政课教学要时刻关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进程,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融入思政课话语体系。马克思主义是方法,不是教条。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实践没有止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要在建设中不断守正创新。当前,思政课教学话语,一方面要大力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新思想在青年学生中“入耳、入脑、入心”;另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批判原则,敢于直面反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具体问题,以问题导向“破”中求“立”,引导学生建设性地思考寻找解决发展问题的钥匙。正视信息化时代东西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对立和碰撞,理性看待中美贸易摩擦和逆全球化、民粹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战略定力,在开放包容中学习吸收人类先进物质文化,宣传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坚决抵制并批判“普世价值论”、极端主义等有害思想的错误实质,使思政课教学话语既能在建设性思考中弘扬真理、答疑解惑,又能在批判性回应中拨开迷雾、豁然开朗。
四、着眼于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话语实践应用
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于社会实践,最终归宿是指导社会实践,把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思政课话语一方面要善于联系社会实际,讲清楚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源泉,遵循逻辑与历史相统一。另一方面要着眼于学生的专业实际和个性特点,指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能力。思政课不仅要努力丰富理论教学上紧密联系实际的生动话语,还要充分吸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生活化有益成果和成功经验,在深入社会、深入生活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学生社会实践教学话语,与基层群众访谈交流中创设话语互动情境,根据学生专业能力撰写调研报告、创作文艺作品,形成多种类型社会实践成果,调动学生参与听、说、读、写、唱、演等话语实践的积极性,培养和检验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过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考、分析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社会体验中提升和完善思想道德人格,升华思想境界和精神灵魂。
五、塑造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的话语风格魅力
思政课是由国家统一开设,按照教育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实施教学的课程,教学话语首先必须严格执行党的教育方针,遵守政治纪律,这是打造教学话语风格的政治前提。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政课话语要遵循青年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心理接受规律和成长成才规律[3](26),在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基础上承前启后、逐步深入、系统一体,按照国家统一规定设置课程、规范教材,设定合理教学目标建构教学话语体系,达到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思想理论水准,确保“三全育人”的整体性、延续性。思政课教师要调查掌握教学对象的专业特征和教学环境的地域差异等不同情形,充分发掘和利用不同的教学资源,依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在教学话语中展示教学方法艺术、凝练教学风格,做到不拘一格、因材施教,用思政课教学话语形式的多样性体现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六、深化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相统一的教学交流互动
所谓教學,就是要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上下功夫。“教”与“学”实现良性交流互动,才能形成教学合力,增强教学实效。思政课话语要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坚持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职业标准,以精准权威的教学语言牢牢掌握教学的话语权,突出言传与身教、讲授与示范相结合,避免口是心非、言行不一,讲一套、行另一套,做到“在马信马、在马言马”,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身正”的示范形象。思政课教师要注意摆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认真研究青年学生认知规律和思想行为特点,设计平易近人的话语循循善诱。思政课话语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4],善于找到师生关注的社会热点话题激发学生参与互动,回应学生关切,澄清认识误区,满足学生认知期盼。教师切忌教学话语脱离学生实际,在教学上陷入自言自语状态,成为课堂上的孤家寡人,失去课堂驾驭能力。
七、探究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的教学引导技巧
根据列宁的灌输教育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可能在学生心目中自发形成,必须进行必要的理论灌输。思政课话语必须坚持把向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基本任务,教育学生牢固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和思维方式,守正培元、固本强基。灌输教育不是简单“填鸭”式的生搬硬套,而是在系统理论和复杂的大是大非问题上,教师的语言不和稀泥,敢于主动亮剑、明确立场,向学生阐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张和道理。思政课话语在灌输教育基础上进一步完成启发性教育,使学生在灌输认知的基础上实现理解和认同。思政课话语要针对课程的理论教学目标,着眼于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认知和社会实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将自身的所见、所思和所得与理论灌输相对照,通过质疑、辩论等形式得出问题的答案,自觉认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投身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担当社会责任和时代使命。
八、完善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教学环境场域
思政课话语体系创新要与学校贯彻立德树人中心任务保持高度一致,努力探索“三全育人”和“课程思政”的新思路、新举措,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既重视思政课教学话语的显性教育作用,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话语权,又重视学校思想宣传话语、学生工作辅导话语、校园文化生活话语和后勤服务话语等隐性教育话语,在思政课话语体系中的联动作用[5](39)。利用专题教学网站、课程教学空间等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开发视频、音频和图画等生动话语教学资源,创新课堂和会议网络直播、线上答疑等话语互动形式。鼓励和支持各专业课程任课教师,在教学话语中挖掘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各类专业课程教学话语与思政课教学话语同向同行、形成合力,推进高校思政课的课堂显性教学向专业课程思政和校园文化隐性教学深入拓展,不断加强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环境场域建设。
参考文献:
[1]刘伟,陈锡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建设论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8(02).
[2]张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01).
[3]蒲清平,杨聪林.改革开放40年青年思想的演变历程及思想教育的经验启示[J].中国青年研究,2018(04).
[4]张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01).
[5]王钢.习近平青年寄语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J].昌吉学院学报,2020(02).
基金项目:2018年度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习近平新时代青年思想引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建设研究”(项目编号596)阶段性成果,主持人:王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