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蓓蕾
摘 要: 根据高校学生社团的规律,以提高高校学生政治素养和增强高校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健全大学生的“三观”体系,采取多种措施,推动高校学生社团与思政课程之间有效互动。通过两者的相互融合发展,引导和鼓励学生提高素质,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 高校学生社团 思政教育 互动研究 核心价值观
在综合型人才供不应求的时代,各高校都在努力加强学风建设,为培养具备扎实知识技能和正确政治思想的优秀人才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社团在每个学校都有,是可以展现当代大学生精神风貌的聚集地,通过社团,学生可以有机会参与很多实践活动,让各项能力得到锻炼。社团活动在学生中间逐渐盛行,对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很大的作用。教育者可以把社团活动和思政教育相结合,提高思政教育工作效率。
1.高校学生社团的内涵及特征
高校学生社团是由一群兴趣爱好相同、理念价值观相近的学生,在自愿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组织,主要满足社团成员较高层次的心理需求,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及自我实现需求等。高校学生社团建立的基础决定了高校社团文化的特点。高校学生社团文化是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和实践,形成一套全体社团成员认可的,以价值理念为核心的社团活动开展方式、社团管理制度及社团形象等意识形态和物质形态的总和。高校学生社团文化包含的内容可规范社团成员的行为习惯,彰显社团的精神面貌,突出本社团不同于其他社团的特征,增强社团成员的归属感和使命感。
与其他类型的组织相比,高校学生社团具有鲜明特征。首先,认同感高度一致。非常明确的高校学生社团建立的初心决定了学生加入社团的动机是高度一致的。在自愿的基础上,社团成员希望通过行为及与社团的活动互动实现自身价值,并促进社团的健康发展。其次,主客体高度统一。高校学生社团成员既是社团文化的创建者又是社团文化的接受者。由于社团的特征,社团成员高度认可社团文化,积极主动地开展社团活动。在社团活动开展过程中,社团成员不断推动社团文化的发展和健全,社团文化影响社团成员的价值观。最后,吸收传播动态统一。高校学生社团的文化形成和发展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积极吸收所在地的社会文化和校园文化等精华,最终形成与之相适应的较稳定的社团文化,同时社团文化发挥传播和辐射功能,丰富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等内容。
2.高校学生社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高校學生社团鲜明的特点决定了高校学生社团文化作用的独特性。高校学生社团文化隶属于高校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联系。历经较长时间的发展,高校学生社团已显现类型多样、数量众多、影响深远等特点。因此,高校学生社团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2.1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高校学生社团的活动主要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并涵盖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与规范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相比,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方式容易为广大学生接受,目前高校学生社团的类型众多,几乎满足了大多数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健康向上的社团文化引领着社团成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利于增强社团成员的凝聚力,同时影响社团成员身边的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有利于增强交往的融洽度,最终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2.2激发思政教育创新。
由于高校学生社团的活动形式多样,而且学生参加社团的动机纯粹,因此学生参与社团的激情高涨,容易显现个人兴趣和性格特点。鉴于以上原因,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能够通过学生社团掌握学生的思想及其动态,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根据社团开展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综合学生共同的兴趣点及各自的特点,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渠道,创新思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更好地完成思政工作的任务,实现目标。
2.3优化思政教育环境。
寓教于乐形式的教育效果远胜于简单的说教方式,如果将思政教育的内容融入社团活动中,将会达到无形的感召效果。设计多种形式的社团活动,构建积极健康的社团文化,将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促进学生各方面的成长。比如开展公益类志愿者服务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和担当;开展技能大赛兴趣班等形式的活动,有利于学生增强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开展法律知识情景剧等形式的活动,有利于学生强化遵纪守法的意识。实践证明,多姿多彩的社团活动在优化思政教育环境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4引导学生自我教育。
一方面,通过参加学生社团开展的活动,学生不仅能锻炼组织能力、强化专业技能,而且由于社团活动涉及的学生不仅跨专业还跨系部,因此学生可学会与不通专业背景和不同特点的人打交道,增强沟通能力和为人处世的灵活性。另一方面,很多时候学生社团的活动开展需要学生策划及执行,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克服期间遇到的困难,而且在整个社团活动过程中,需要团队分工协作和配合,学会相互学习及学会学习,实现社团活动的目标。因此,社团活动的开展要求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最终实现挑战自己的目标。
2.5加速学生适应社会。
一般而言,大学阶段是学生走向社会的最后阶段。不少学生在毕业后一时很难适应社会的主要原因是这部分学生在校期间很少接触社会,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学生社团通过搭建学生和社会的交流平台,特别是开展校外联谊活动,能够在学生毕业之前为其提供更多的交往机会,丰富人生阅历,为顺利进入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可举办相关的专题讲座等活动,使学生多接触校外人士,学到课本上未有的实际经验和人生感悟。
3.高校思政课程与高校学生社团有效互动的路径
高校思政课程教育的目的和高校学生社团的成立动机根本上是一致的,均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健全大学生的“三观”体系。基于双方的各自特点,高校思政课程与高校学生社团文化之间必定存在有效互动的路径。
3.1切实加强高校学生社团文化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高校思政课程教育的目的和高校学生社团成立动机是根本一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校思政课程教育的核心内容,因此切实加强高校学生社团文化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显得非常重要。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大学生恰好处于价值形成和巩固阶段,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以高校学生社团为载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团文化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育社团特色文化,促使高校学生社团文化充分展现核心价值。
3.2充分发挥理论学习型社团作用,增强思政课程影响力。
当代大学生的兴趣特点多样化,为大学生提供展现自我和完善自我的平台的高校学生社团也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据调研,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特别是大学生党员,非常希望能够参与理论学习型社团,通过专题研讨、集中学习和专家讲座等方式深入学习理论,对国内外形势及社会热点有正确的认识和判断,提高思想政治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以大学生理论学习型社团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能够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并且能将理论的核心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思政课程的教育工作者应积极与理论学习型社团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沟通,了解社团成员的内心需求,并将思政教育课程教育目标与社团的形式相融合,以多种形式参与社团建设,全方面增强思政课程的影响力。
3.3注重发挥社会服务型社团的作用,扩大思政课程范围。
当代高校学生社团是由很多不同专业背景的大学生基于兴趣组成的。参加社团的大多数成员具有展现自我和完善自我的愿望,发挥专业优势是一条重要途径。社会服务型的高校社团经常采用发挥社团成员专业特长的方式开展活动,比如法律救助服务、关爱老年人健康和心理咨询服务等。另一种形式是以大学生自愿献爱心服务于社会,比如义务献血、关爱孤儿和整洁环境等。
通过以上多种形式的社会服务,不仅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增强了实践服务能力,而且培养了现代大学生勇于奉献、敢于担当的社会使命感,激发了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的热情。思政课程教育工作者通过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型社团活动,润物细无声地引导,能够扩大思政课程的延伸范围,切实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增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3.4充分重视各类社团爱国主义教育,巩固思政课程成果。
爱国主义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当代大学生是祖国未来事业的接班人,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家未来的走向。因此,在大学生及其社团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
思政课程的教育要积极与高校学生社团对接,在采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基础上,充分注重在重大的节日及纪念日的时间节点上引导和鼓励学生开展各式各样的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教育活动。思政课程教育工作者要主动参与到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中,增强影响力,推动思政课程教育和社团活动相融合,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巩固思政课程的教育成果。
3.5积极应聘社团指导教师,强化思政课程教育。
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决定了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需要思政教师的介入,指导教师的引导和鼓励有助于高校学生社团的良性发展。根据高校学生社团的多样化特点,思政教师应根据社团的具体特点,制订不同社团的思政教育方案。
为了充分发挥思想引领作用,思政教学部门应与社团管理部门充分沟通和交流,共同选拔思想觉悟高、理论基础扎实的教师,确定不同社团的活动宗旨和目的,分工协作制订思政教育和社团活动的行动方法和方式,进一步强化思政课程教育。
4.发挥高校学生社团思政教育作用的建议
高校学生社团的内涵与特点决定了社团的思想政治工作功能,高校学生社团的思想政治的工作职能和作用决定了社团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尽管经历了多年发展,高校学生社团在思政教育已经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但仍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特别是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
4.1树立大思政理念,建立思政联动机制。
当代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仅依靠思政教育部门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合作,特别是高校学生社团的主管部门和相關教学单位的紧密合作。在努力完成第一课堂的思政教育工作的同时,需要充分高效地利用第二课堂开展思政教育。运用互联网等技术,建立学生思想动态的平台,分享相关信息,部门之间及时交流和沟通。利用高校学生社团主管部门与大学生紧密接触的优势,加强不同归属教师之间的紧密联系,正确认知思政教育本质,树立大思政理念,探索多渠道多方位的教学模式。突出专职思政课程教师专业优势,积极参与高校学生社团的各项活动,支持指导社团发展,融入社团建设。不同部门及不同专业教师充分协作和支持,大力促进思政教育的良好发展。
4.2坚持社团文化导向,构建思政教育网络。
思政教育专业教师积极参与社团文化的指导,加强高校学生社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坚持社团文化的引领作用,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社团主管部门坚持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多样化,运用科学理论和正确的思想,针对性分类指导,采取多种形式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取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丰富社团活动及其形式,构建多层次的社团文化。运用多方位、多角度的方式,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类型,将思政元素融入社团文化中,构建一批有特色和吸引人的社团文化,构建思政教育网络。
4.3整合优化社团资源,融合思政教育内容。
高校学生社团具有多样化的特点,社团活动特点可分为理论学习型、社会服务型和文化娱乐型等类型。尽管社团活动的内容和定位不同,但都具有思政教育功能,因此需要深入提炼各自的特色,打造一批学生社团品牌及活动品牌,引领其他社团的建设和发展。同时,进一步开展针对性的工作,充分体现学生优势和特长,将学生专业素养、职业素养等思政教育内容与社团活动相融合,采取多种方式和形式,大力推动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最终实现目标。
4.4完善社团发展机制,建立思政教育长效机制。
高校学生社团主管部门要坚持和完善社团发展的实践性,采取多种形式保障社团发展,在加强社团之间交流的同时,加强校际交流及与当地社区等服务机构之间的合作,增强社团的开放性和成长性。同时,完善社团指导教师和社团学生干部的培养机制,确保社团活动经费和场所等要素,培养一大批政治素养高、业务能力强的指导教师和社团干部,发挥榜样作用和模范作用,完善社团发展机制,保证社团健康持续发展,构建思政教育长效机制,推动教育事业的良好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佳.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教师,2019(17).
[2]卢丽娜.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现状及改进措施[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9(03).
[3]付艳.高校学生社团育人的路径和机制创新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09).
[4]李想.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浅谈[J].现代经济信息,2016(05).
[5]付忠勇.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优化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20).
基金项目:2017年浙江省教育厅思政专项课题(编号:Y201738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