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南杂志》在研究泉州历史中的价值

2021-06-25 15:13祝万芳
文教资料 2021年5期
关键词:明代泉州

祝万芳

摘   要: 泉州地处沿海,是明代重要城市之一,在明代发展历史中具有重要地位。《泉南杂志》是陈懋仁任职泉州期间所作,真实记录了当时泉州地区历史、人文、物产、风景名胜等情况,为研究泉州地区的历史提供了资料,极具价值。

关键词: 明代   泉州   《泉南杂志》   史料价值

“懋仁字无功,嘉兴人。官泉州府经历”[1]。陈懋仁,万历时人,曾任职于泉州,《泉南雜志》作于其任职泉州期间,是一部书写泉州地区社会情况的私人志书。因官署位于泉州之南,故名《泉南杂志》。《泉南杂志》分上下两卷,其文献价值以待人们进一步发掘。

一、研究泉州建制沿革的价值

泉州一地,历史悠久,可溯之千年。《泉南杂志》开篇即谈到泉州建置沿革问题,《读史方舆纪要》载:“秦始皇并天下,平百粤,置闽中郡。”到汉朝时期,闽越王及其弟叛乱,在平息叛乱之后,“徙其民于江淮间,虚其地为会稽郡地,其民逃亡不迁者聚为冶县。建武间,光武分冶县为东南二部都尉,东部为临海,南部为建安”[2]。泉州在建安的管辖范围之内。“晋太康三年,始置晋安郡”[3],晋武帝时设置晋安郡。“隋开皇九年改丰州为泉州,仍是今之福州,以建安、南安二郡为县属焉”[4]。隋朝时,改州、郡、县为州、县两级制,“泉州”之名在历史上正式出现。至唐景云二年,“以武荣州为泉州”[5],州治不变,泉州正式建制。后泉州管辖范围和县制不断调整,至太平兴国六年,“泉州始领七县,首晋江,次南安、同安、德化、永春、安溪、惠安,为县七也”[6]。明朝时期,泉州的管辖区域依旧是北宋时期所设置的七县,“国朝洪武元年,命汤和讨陈友谅定平之实,定为泉州府,罢录事司属福建布政司,领县七:晋江、南安、同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4]。

二、对明代泉州山川物产研究方面的价值

泉州气候适宜,雨水充沛,光照充足,适宜水果花卉的生长,《泉南杂志》中对泉州的山川物产作了考察介绍。泉州靠海,海产品丰富,海错种类繁多,其中记录的有西施舌、土坏、草鱼、龙虱、鲎鱼、龙虾、斗鱼、牡蛎、蚶子、蛙等。在记载这些海产时,通常会描述其性状、异名、食用方法、味道及用途。如“牡蛎,丽石而生,肉各为房,剖房取肉,故曰蛎房。泉无石灰,烧蛎为之,坚白细腻,经久不脱”[7](13)。这些海产品不仅具有食用价值,还具有使用价值。泉州当地不产石灰,牡蛎壳便可以用以制作石灰。泉州自然环境优越,动植物资源颇丰,文中列举了卫西榕树、金丝燕窝、泉郡荔枝、龙眼、红柑、甘蔗、清源山茶、红梅、芙蓉、兰花、茉莉等。其中作者用了较大篇幅介绍泉州的荔枝,泉州荔枝种植历史较为悠久,品类繁多。《荔谱》已有五百余年,记载荔枝品种四十二种,并且根据成熟月份不同而品类也不尽相同。《泉南杂志》中选择记录的山川有一定的特别之处,例如九仙山瀑布泉,有诗云“天插一泉声漱玉,地高六月夜凝霜”[8],“第一山”清源山、灵山、姜相山、高士峰、雄山等,这些山川景物大多与文人隐士息息相关,有一定的典故可以探寻。

泉州地区湿热的气候也十分适合蚁类的生存,蚂蚁种类众多,当地的蚁患严重。蚂蚁大多能蜇人,在卧床上安装帷帐亦不能避免蚂蚁侵害。《泉南杂志》中记载了当地防治蚂蚁的方法。厨房也是经常存在蚂蚁的地方,“厨中馔案,以四木桶盛水,灌案脚于中”[7](14),用于防止蚂蚁攀爬。白蚁对房屋建筑的侵蚀尤其严重,为减少白蚁对建筑物的破坏,需要经常对“居宇须疏风防水”[7](14)。明代泉州对蚁患已有了一定的认识,对于防治蚁患采取了一定的措施,这些方法对现代防治蚁患具有借鉴意义。

三、对明代泉州商品经济研究方面的价值

中国古代基本经济结构一直以农业为本。但是泉州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田少山多,“泉南富家,田不过五顷至十顷,极矣,为山多而巨姓繁耳”[7](13),单靠农业发展无法支撑当地居民的生活需求,当地的发展更多的是依靠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水上交通进行海上贸易。

泉州独特的地理环境加之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泉州地区经济作物种植范围的扩大。“甘蔗,干小而长,居民磨以煮糖,泛海售焉”[7](11)。泉州当地大量种植甘蔗,是现成的原料产地,当时明朝的海禁政策并不能完全禁绝对外的贸易往来,沿海地区走私贸易屡禁不止,泉州地区的农产品仍不断销往国外。除此之外,亦通过转运等方式销往国内其他城市。相比种植水稻,甘蔗能获取更多的利润,有限的耕地限制了传统农业的发展,人们更多地选择种植经济作物,在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同时,获取更多利益。当地粮食的短缺问题通过将浙江等地的稻米等农产品运输至泉州得以解决。“今所藉以裕地方者,全在海商”[7](41),说明当时明朝政府对于对内的海上贸易是持支持态度的,形成了泉州当地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趋势。

手工业的发展。糖作为当时重要的商品输出,糖的制作也是泉州手工业的一部分,白糖制作方法最早是泉州人发明的,到万历年间,制糖工艺已经逐渐成熟,《泉南杂志》中记载了当时泉州当地生产白砂糖的方法:“法用甘蔗汁,煮黑糖,烹炼成白,劈鸭卵搅之,使渣滓上浮。”[7](14)制糖技术的发展,不仅丰富了糖的种类,还增加了糖的产量,使糖作为泉州重要的输出商品成为可能。

市场稳定除了官府宏观调控之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市场调节。丙午年,泉州干旱,粮食生产受到影响,当地粮食供应出现问题,减价平籴的方法遭到了当地老百姓的罢市反抗。若将当地粮米定价,则商人无利可图,必会放弃泉州市场,转向其他州府,将会影响百姓正常的生活,影响泉州的经济发展。官府最终以当地高昂的米价吸引外地商贩运输粮米至泉州,商人的趋利性促使他们运送粮食到泉州进行交易,通过海运运输来的大量粮食填补了泉州粮食的空缺,粮多则价降,使泉州的米价稳定下来。

四、对研究泉州习俗的价值

《泉南杂志》记载了一些关于泉州地区的风俗和文化现象,对于了解当时泉州地区的生活习俗具有一定的价值。“迎神赛会,莫盛于泉”[7](40)。泉州有举办迎神庙会的习俗,作者记载了当时迎神庙会的盛况当时的一些风俗习惯,由于这些记述大都是作者亲眼所见,因此更具可信度。耗费大量的金银与人力举办如此盛大的迎神聚会,不仅反映了泉州地区人民信仰的虔诚,还说明了当地的经济实力。

“泉州最重堪舆”[7](16),闽南地区重视墓葬,泉州地区尤甚。尤其是重视对于墓地位置的选择,甚至会发生因为墓地的问题发生纠纷的现象。《泉南杂志》中记述了当时一黄姓官员去世后,其后裔向官府为其乞求墓地,陈懋仁经过实地考察后,认为选中之山并不适合作为墓地。既是出于陡峭地势的考量,又是因为“紧迫三坟适当其上,三氏子孙必所争”[7](17),所选之地必然會引发矛盾和纠纷,并不是理想的墓地所在。最终不出意外,这三氏子孙果然因为墓地的问题而闹到了官府。

泉州人认为墓地的位置与风水有关,认为墓地的位置和周围的环境会影响后代的发展。但是这种说法更多地来自乡绅富户和官员,“泉之东门外,有官山,周数里”[7](17)。说明泉州有类似于现代公墓的存在。泉州当地的贫苦人家,没有条件营建风水绝佳的墓地,大多选择当地的“公墓”。在官山内,亦存在许多官员家族的墓葬,由此可见,风水并未影响后人的前途,家族教育与品德传承及后人的努力才是家族兴旺的根本原因。另外,豪门巨富之家,害怕风水影响家族的发展,在寻觅到合适的墓地之前不将先人下葬。但好的墓地并没有延缓家道的衰落,也从侧面说明了墓地风水与后世子孙的命运和前途并无关系。

五、对了解泉州文人和教化问题的价值

“泉之人文,至唐贞元中,始得欧阳公詹”[7](2)。欧阳詹是泉州进士第一人,对泉州乃至闽南地区的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自欧阳詹之后,泉州的教育和文化事业逐渐蓬勃发展,出现了“名贤绳绳”现象。明代是泉州文化教育发展的又一个高峰,这一时期,泉州人才辈出,科举繁盛,明朝泉州地区考取功名的读书人数量较多,从侧面说明了泉州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有良好的发展。

《泉南杂志》中编录了一些职官、仕宦、乡贤等人物,但是由于文章篇幅较短,并未对人物进行分类和详细介绍,大多只记载了姓名、籍贯等基本信息,并未考其生平。能在志书中占据一席之地的人物大多德行兼备,对地方有一定的贡献或事迹、言行对民众具有教化作用。如书中所载福清人宋郑侠,神宗朝官司法参军,为官正直,因上奏旱灾流民之事,得罪奸佞,被流放至英州,后因孙觉举荐,为泉州教授。另外也编录了乡贤之事,例如元代陈宝生之母庄氏,在其夫亡故后抚育其夫与前妻所生之子,并且倾其所有偿还丈夫在外欠下的债务,陈宝生在其兄死后亦抚养其女。《泉州府志》有关于庄氏的记录,但是对于其教养前妻子、偿还欠款等事俱未记载,陈懋仁编录其事迹,亦有补《泉州府志》缺漏之作用。除此之外,书中还辑录了数量颇多的别书未录之诗词,以查缺补遗,为研究泉州文化教育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可信度较高的史料。

但是《泉南杂志》编录人物有一明显缺点,不仅编录了籍贯为泉州的人,还编录了在泉州做官的嘉兴人,且占据较大篇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道:“懋仁以嘉兴人而宦泉州,故两地互记耳。使修地志者人人皆援此例,则罄南山之竹不足供其私载矣。凡著一书,先存一厚其乡人之心,皆至薄之见也。”[9]这样编录人物不符合志书编纂的体例,在编撰志书时,若采用这样的方法,则极容易因主观情感的影响客观事实的书写,有失偏颇,总体来说,实属不可取之法。

六、结语

《泉南杂志》记载内容甚多,囊括明朝万历时期泉州地区的山川物产、风景名胜、人文习俗及作者在当地的见闻等各方面内容,信息量极为丰富。《浙江通志》称“其不以簿书废铅椠,记泉南事多故牒所未备,即是书也。其所载山川、古迹、禽鱼、花木以及郡县事实,颇为详具”[9]。虽然全书的篇幅较短,但是作者考据了大量文献,对“中如‘淳化帖”“尼无著等一两条,亦稍有考证”[9]。加之亲身经历,所记内容大都可信。《泉州府志》是现存最早的关于泉州的方志,《泉南杂志》参考了府志记载的内容,并对府志中疏漏的地方进行补充,可补地方志不足之处,对于明代泉州地区社会状况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泉南杂志》也存在不足之处,编录的内容过于繁杂,没有具体分类,内容显得没有章法,稍显杂乱。内容之间没有明显的关联性,但瑕不掩瑜,《泉南杂志》依旧为我们研究泉州地区的历史提供可供参考的资料,书中所涉及的见闻及文论交游对挖掘泉州当地的人文思想具有史料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廷玉.明史(卷一百三十四志一百八)[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周学曾.晋江县志道光本(卷二)[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

[3]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九十六)[M].北京:中华书局,2005.

[4]阳思谦,黄凤翔.万历泉州府志[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7.

[5]黄仲昭.八闽通志[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6]周学曾.晋江县志道光本(卷二)[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

[7]陈懋仁.泉南杂志(丛书集成初编)[M].上海:商务印刷馆,1937.

[8]蔡襄.蔡襄书万安桥记[M].天津:天津杨柳青画社,2005.

[9]纪昀,永瑢.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北京:中华书局,1997.

猜你喜欢
明代泉州
泉州
泉州之旅
论泉州北管的“杂揉性”
镇馆之宝
——泉州宋船
泉州九仙山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明代科举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
东南亚香药与明代饮食风尚
明代休宁隆阜戴氏荆墩门的派分、建构及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