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世全
(广西书画院,广西 南宁530200)
杨守敬评《爨龙颜碑》云:“正书自《葛祚碑》数字而外,此为最古,绝用隶法,极其变化,虽亦兼折刀之笔,而温醇尔雅。”康有为对此碑也推崇备至,他在《广艺舟双楫》中赞其“下画如昆刀刻玉,但见浑美;布势如精工画人,各有意度。当为隶、楷极则”。“隶意”可以说是此碑极具特色的元素,本文就此论述《爨龙颜碑》“隶意”的表达。
“隶意”,必知“楷意”,两都相较,更容易领会其“隶意”的表达。书法在历史长河中有两套系统,一是碑学,一是帖学。前者古,后者新;前者拙,后者巧。清代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道出碑和帖的本质:“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简言之,帖学重“画之两端”,即笔画起收转合与丰富提按,也即“楷意;碑学重“画之中截”,即笔画中段中锋运笔的厚重感以及用笔的简练,也即“隶意”。
杨守敬评此碑“正书自《葛祚碑》数字而外,此为最古”,康有为评此碑“如轩辕古圣,端冕垂裳”,二人落脚点皆在“古”字。孙过庭《书谱》说“古质而今妍”,大致可理解为秦汉以前的书体一一篆隶是“古”而“质”的,晋唐以来的书体一一草行楷是“今”而“妍”的。又说“中锋取质,侧锋取妍”,意谓篆隶笔法多用中锋,故质朴,“二王”以后革新笔法,侧锋逐渐普遍使用,“妍”份增加。
《爨龙颜碑》“隶意”首先表现在用笔上,多用中锋,少用侧锋,向篆隶靠拢,体现篆隶用笔的古法。《爨龙颜碑》的“隶意”和“楷意”的对比列表见表1。
表1《爨龙颜碑》的“隶意”和“楷意”对比表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爨龙颜碑》通过用笔上与隶书一脉相承的”拙“,表达出对隶意的保留。“二王”革新笔法,多注重运笔的使转流畅,所谓“行云流水”,用笔上多用提少用按,多用笔尖少用笔根,因为笔毫一旦按下去,就不容易转动起来,影响运笔的流畅。在书法的发展长河上,源头的篆书在用笔的提按上相对简单,往后笔法越来越完备复杂,提按越来越丰富,至“二王”以后,提按轻巧流美的帖学一脉逐渐大行天下。“唐尚法”首先体现在笔法提按的完备和严谨上,到达晚唐的柳公权更是达到极致。
以点为例,例字中唐楷《神策军碑》的“光”字的点,笔法极其繁杂,先后完成数个提按动作之后,最后提笔小心翼翼挑出细细锋芒。《爨龙颜碑》的“龙”字的点则简洁得多,提按很少,没有太多装饰,深得古拙之味。
隶书在构字上大多扁形,演变成楷书后,字形逐渐变成方形或长方形。魏碑处在演变过程,往往带有隶书的痕迹。在形体上,魏碑大多偏扁。《爨龙颜碑》更具有这一特征。
《爨龙颜碑》的“隶意”其次是表现为横平竖直。以“军”字为例,唐楷横画倾斜10-15度。《爨龙颜碑》的倾斜5度,接近水平。隶书的横画大都是水平线,呈零角度。魏碑处在过渡阶段,横画倾斜,但还接近水平,《爨龙颜碑》的字正是保留了这种隶书的横画水平的字法。
隶书大都是扁形,所以字中撇捺的夹角多呈钝角,《爨龙颜碑》饶有隶意,所以字形偏扁,字取横势,撇捺夹角基本也呈钝角。随着楷书的成熟,撇捺的夹角逐渐变小,唐楷基本上小于90度,两者区别列表见表2:
区分类别 爨龙颜碑 唐楷 字例字形外轮廓 扁 方、长images/BZ_36_2040_2656_2144_2741.pngimages/BZ_36_2158_2658_2269_2738.png横画斜度 接近水平 斜度较大images/BZ_36_2048_2750_2139_2834.pngimages/BZ_36_2175_2748_2246_2833.png方框形状 不规则的方形 对称的倒梯形images/BZ_36_2047_2842_2145_2926.pngimages/BZ_36_2176_2841_2240_2925.png撇捺夹角 钝角 锐角images/BZ_36_2050_2936_2148_3017.pngimages/BZ_36_2158_2934_2246_3016.png表2两者的区别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爨龙颜碑》结构上保留了隶书的诸多痕迹。
此外,《爨龙颜碑》捺的收尾“绝用隶法”,保留很多波磔扬起之势,如“良”字。一些横画的收笔也保留有隶书上扬的“雁尾”,如“靖”字。在绞丝和三点水的字法上也可以看出许多隶书的遗留,如”累“、”从“、”清“、”温“等字:
以上对《爨龙颜碑》“隶意”表达的各种方式作了详细的分析,包括笔法和字法。分析的方法是通过《爨龙颜碑》“隶意”与唐楷的“楷意”进行举例对比,从而更好地去理解其中的“隶意”,是通过“碑学”和“帖学”的不同来分析此碑“隶意”的表达方式。
简言之,碑拙帖巧,碑藏帖露,碑简帖繁,碑少提按,帖多顿挫,碑重形态,帖工流美。认识了碑帖的本质区别,就能更好地去把握《爨龙颜碑》“隶意”的表达。
以上分析“隶意”的表达方式各有不同,其实基本上是围绕碑与帖的区别对比来展开的。《爨龙颜碑》“隶意”的表达方式有很多,以上分析的是较有规律好总结的方式,还有一些方式不是太有规律,但无论哪种方式,只要多从碑与帖的本质区别去认识,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