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立希 苏堪文
跨越通明湾的通明海特大桥,似一条蛟龙,守护着沿线碧海蓝天间的“金山银山”,与一旁的湿地美景构成一幅和谐共生、相映成趣的优美画面,延伸了湛江人民对美好出行的向往。
东雷高速项目线路图
湛江东海岛至雷州高速公路(以下简称“东雷高速”)由广东省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所属南粤交通投资建设有限公司承建,项目起于湛江市东海岛民安镇,跨越通明海后进入雷州市沈塘镇,跨越湛江海湾大桥连接线二期和粤海铁路,止于奋勇高新区,与湛徐高速相接。项目作为湛江市“四通三环”大交通格局系统规划中“湾区外环”的一段,对完善东海岛及雷州市区域公路网布局,促进湛江钢铁基地等重大工业项目建设,加快东海岛规划产业及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加强国防战备等具有积极作用。
东雷高速项目于2015年9月正式动工,计划2021年建成通车,全长约47公里,设计时速100公里,采用双向四、六车道(跨海大桥)高速公路标准建设,总投资额为51.773亿元。项目通车后,通行东海岛与雷州、奋勇高新区之间的车辆无需再绕行疏港大道,行车时间将从80分钟缩短至30分钟以内,进而形成“半小时生活圈”,将有效推进湛江高质量发展。
位于雷州半岛的“湛江第一长跨海特大桥”通明海特大桥是东雷高速项目的重要控制性工程,全长5762米,大桥上部结构采用封闭式流线型扁平钢箱梁和宽幅小箱梁,主桥为双塔双索面斜拉桥,塔高约121米,可通航3000吨级海轮。
在跨越了4个台风期后,2020年10月,通明海特大桥主体结构完成建设,犹如一架美丽的竖琴立于波浪壮阔的通明湾之上,为东雷高速项目2021年全线建成通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通明海特大桥项目在建设初期,紧紧围绕东海岛、雷州两地自然气候与生态环境条件、公路建设特点及技术需求,以打造品质工程为前提,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推动建设以“资源节约、生态环保、节能高效、服务提升”为主要特征的绿色公路,努力实现公路建设健康可持续开展。
在建设过程中,项目部因地制宜,清晰项目定位,全面考虑跨海大桥的地理条件和工程特点,坚持使用全寿命周期设计、建管养一体化设计、耐久设计、精细化设计、标准化设计的系统设计方案;坚持“生态选线”,通过线路方案比选,最大限度地避绕了生态环境敏感区域。
自通明海特大桥建设以来,项目部通过倒排工期,调整施工措施、优化施工方案,高效推进工程建设。采用了主塔液压爬模施工、新型旋挖钻成孔技术,承台套箱采用整体吊装等施工工艺,克服了台风、雷暴、热带风暴等恶劣天气;解决了主墩桩基超长、叠合梁重量大、结构耐久性、施工工艺复杂、安全生产风险大、环保要求高等施工难题。
项目部始终坚持安全与质量并行,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工作方针,着重强调台风季节防汛防风工作。在暴雨台风等恶劣天气前夕及时组织安全排查,确保大型设备设施合理存放、锁止,排查处理其他安全隐患点,确保项目人员财产及生命安全。
项目部时时以质量为要,事事以安全为先,工程施工各项关键指标合格率达100%,自开工建设以来未发生安全责任事故,实现了零安全责任事故的目标。
通明海特大桥与红树林和谐共生。林贤 摄
通明海特大桥原规划方案为直线跨海,恰好穿越两岸的红树林保护区。据了解,这片红树林保护区约有10.67万平方米,平均树龄达上百年,土壤肥沃、海洋生物众多,是每年秋冬季候鸟南飞的重要栖息繁衍地。无论是从经济角度还是施工技术角度出发,原本的直线跨海规划设计方案都是最佳方案。但是,为了最大程度保护海岸线上的原生态湿地红树林,不破坏候鸟栖息的港湾,在党员技术骨干的带领下,建设者们多次进行实地勘察,经过多方案比选论证后,选择了让大桥“绕道”百年湿地红树林的方案。
“绕道”方案大幅增加了海上施工难度,项目部组织各方技术人员,不断优化施工方案,采用更先进的大型施工船舶和设备,同时通过实时收集海洋监测数据,定时进行施工前后数据对比,确保海域不受污染,最大限度地保护了海洋环境及两岸的红树林。
为了保护当地海洋生态,不影响下游海洋渔业生产,项目部确立了海上施工作业零污染的目标,在大桥建设过程中,通过增加过滤循环系统,使泥浆可回收再利用,将渣土、油污等污染物产出量降至最低,并将建设中产生的污染物进行储存,定期外运到规定地点进行处置。
同时,项目部与湛江海洋渔业相关部门、专业检测公司等单位合作,开展施工期环境、水土保持、海洋水质的实时监测,定时进行施工前后数据对比。自开工建设至大桥主体建成,海域监测数据未发生异常,确保了海域的清洁,当地生蚝等海洋养殖业得到了完好的保护。
为避免大桥通车后对海域造成污染,通明海特大桥的桥面设计采用了两级排水的方案,设置了“低位”和“高位”两层排水泄水系统,确保不同水位的积水均能科学排出,避免流入海域造成污染。
可抗16级台风的通明海特大桥在设计阶段就综合考虑了桥墩自身抗撞能力、桥墩型式、水位变幅、水流速度与角度、船撞设防代表船型等因素,明确需要进行防撞设计的桥墩和桥跨范围,并针对性地提出适合桥区水位落差的桥墩防撞方案。
防船撞设施采用柔性复合材料,新型蝴蝶式模块拼装构造设计,使浮箱的节段连接更加可靠,避免了采用公母接头容易出现连接部位损坏的情况。选取典型柔性防撞设施节段,开展防撞设施性能试验,并将试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对桥墩新型防护结构的防撞能力进行有效性评估。
通明海特大桥主墩施工现场 翁福 摄
通明海特大桥设计基本风速为每秒54米,为当时已知国内设计基本风速最大的桥梁。通过风洞试验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评估台风气候模式和良态气候下的PK箱梁斜拉桥(设置专门的风嘴)施工和运营全过程的风振性能和响应特征。在主梁底部设置专门的导流板,提高抗风稳定性;施工期间,还设置了抗风缆索以保证施工安全。
针对通明海特大桥地处滨海,耐腐蚀要求高的特点,项目部在预制结构形式的选择上贯彻了耐久性设计理念,不仅选择了宽幅小箱梁,材料也选用了高性能海工混凝土。而海中结构物也添加了如疏水孔栓化合物来减缓海水腐蚀速度,主塔更是添加了掺和聚丙烯腈纤维,以减少裂缝发生率。
为了克服地震、台风对大桥的影响,通明海特大桥主墩桩基采用直径2.8~3.1米灌注桩,桩长138米,钻孔平台至桩底达146米。因目前国内并无旋挖钻成孔施工先例,为保证此大直径超深桩桩身的完整性和施工质量,项目部针对建设需求特别制造了SR420旋挖钻机,使该项工艺有了设备保障,主墩单桩最快施工周期为4.5天,创造了旋挖施工桩径2.8米,孔深146米的“国内最深超长桩基”纪录。为了确保主墩索塔外观效果,主墩爬模采用进口WISA板和不锈钢板相结合,提高了模板安装质量及周转利用率,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还确保了索塔外观色泽均匀、美观。
目前,工程建设者们正紧锣密鼓地推进施工进度,以确保东雷高速高质量实现通车的目标。已顺利贯通的通明海特大桥,这条连接雷州半岛和东海岛的跨海通道,似一条蛟龙,守护着沿线碧海蓝天间的“金山银山”,与一旁的湿地美景构成一幅和谐共生、相映成趣的优美画面,延伸了湛江人民对美好出行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