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科技日报记者 马爱平
周占琴(前排左)与陕北养殖户在乡间小道上
周占琴在陕南指导肉山羊养殖
周占琴在羊场指导生产
不论是万头规模羊场,还是农家小院的羊舍棚圈,很多地方都留下了科技特派员“羊老太”——养羊专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周占琴的脚印。周占琴一直认为,自己如果能向前多走几步,养殖场和养殖户就能少走一些弯路,多挣钱。“我不会拒绝,也没有理由拒绝那些需要肉羊养殖技术的人。因为国家培养了我,我有责任和义务服务人民。”5月17日,周占琴对记者说。
周占琴,1958年2月生,甘肃省环县人,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畜牧系养羊专业,获硕士学位。主要从事家畜繁殖与育种方面的技术研究与教学工作,主讲养羊学(包括绵山羊饲养管理、繁殖育种)。
自1981年从甘肃农业大学毕业到陕西以来,周占琴始终忙碌奔波在实验室和陕西养羊基地县之间,三十多年如一日,一直从事肉羊育种研究和推广工作。
1995年,25只布尔山羊首次被周占琴引进国内。为了便于观察,周占琴自己到动物检疫场当起了牧工,并坚持住在羊舍旁边的小棚内守候羊群。在她亲自管理布尔山羊的9个年头,她带着家人在羊场过了7个春节。为了让牧工大年三十能回家团圆,她把丈夫和孩子都带到羊场,一家人当起饲养员,观察、记录羊群生长适应情况和采精、配种、加水、喂料。那个年月的羊场条件还落后,冬天室内无暖气,早晨脸盆里的水已冻成冰,必须点着柴燃,将其融化后才能洗漱。
在艰苦的条件下,周占琴提出了我国肉绵羊和肉山羊最优杂交模式,筛选出适合不同条件下保存用山羊精液稀释液和解冻液,填补了国内山羊精液解冻液的空白。改进和完善了肉羊胚胎移植处理程序,成功地实施了季节内供体羊重复采卵和异地采胚、移植技术。同时,在中国羊产业发展史、肉羊种质评定、规范养殖、杂交模式建立以及金昌肉用湖羊培育等方面,周占琴也做了大量研究与推广工作。
如今,年过六旬的周占琴已经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退休。作为一名科技特派员,她吃苦耐劳,实践经验丰富,虽然已经退休3年,但仍然退而不休,一直奋战在生产一线,履行着科技特派员的职责。
身为女性,周占琴却自嘲自己为“黑包公”。虽然她并不想在太阳下被晒得皮肤黝黑,但是,她更不想看到肉羊养殖场和养殖户蒙受任何损失。有时候,一个求助电话打来,她就坐不住了,经常是顶着烈日就赶往养殖场。
退休后,周占琴虽然经历了两次膝关节置换手术,但她常带着轮椅出差,在陕西榆林市、延安市和铜川市的各县、区指导肉羊生产。她每年在生产第一线工作的时间都在200天以上,从春到冬,常常不知道哪一天是休息日。
周占琴在陕北农户的羊舍进行现场指导
一次,周占琴在安塞县听说建华镇王龙塔村的残疾人王治元养了几十只羊,由于缺乏技术,出现很多问题。她二话没说,拄着拐杖就进了山。经过她的多次指导,王治元的羊越养越多,越养越好,成了村里的致富能手。
在2020年6月安塞区的肉羊养殖培训现场会上,王治元介绍了自己的养羊经验。当他讲到自己养羊年收入达到10万元时,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此时,王治元拉起周占琴的手,由衷地说:“谢谢周教授。”
随着规模舍饲肉羊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养殖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甘肃、内蒙古、宁夏、天津、安徽很多牧业公司和养殖场,都经常向周占琴咨询技术,或请她到现场指导。周占琴总是有求必应,不仅会耐心地回复每一个咨询电话和每一条短信、微信,还会挤出时间进行现场指导,有时候更是自己贴补路费前去指导。今年春节期间,正月十五还没过,周占琴就拄着拐杖去陕北了。在那里一住就是半个多月,直到问题彻底解决了,她才返回家中。
周占琴认为,科技特派员应该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为了满足肉羊产业发展的需要,周占琴进行技术指导并没有吃老本,而是不断地学习和创新,甚至还亲自做试验。
周占琴总结和建立了肉羊“461”高效生产模式,将羔羊出栏年龄提前到4—5月龄,大大缩短了肉羊饲养周期,提高了羊肉品质,降低了养殖成本;建立的羔羊同步育肥模式,不仅可使羔羊健康、快速生长,而且使羊肉质量得到改善和提高;她总结和奉行的“先洗脑,后行动,讲实用,重互动,用真心,动真情”培训方法,总能让养殖人员高兴而来,满意而去。农民的朋友“羊老太”,是众多周占琴帮扶、指导的养殖户对她亲切的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