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县大创新高质量发展的“新昌模式”

2021-06-25 06:03文图新昌县科技局
中国农村科技 2021年6期
关键词:新昌科技服务

文图/新昌县科技局

2021年5月31日是第五个“新昌科技日”。当天下午,作为科技日系列活动的重头戏——中国县域创新发展新昌论坛启幕。

新昌县域面积1213平方公里,地貌特征“八山半水分半田”,人口43万,是典型的山区小县。没有高校,没有大院大所,没有铁路、水运、空运,可供连片开发的土地少,科技人才基础薄弱,区位条件不优,资源禀赋一般。但新昌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一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用10年时间实现了从浙江全省环境保护重点监管区到国家级生态县的跨越、用11年时间实现了从浙江全省次贫县到全国百强县的跨越。

近年来,新昌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资源不足科技补,区位不足服务补,动力不足改革补,走出了一条科技强、产业好、生态优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创新指数位居浙江全省第二,科技投入、技术创新、转型升级、创新环境等四个综合性指标均进入浙江全省前三。

“小县大创新”的工作模式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也获得了众多荣誉。2016年,新昌作为唯一的县市代表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作典型交流发言;2017年全国唯一一个设在县域的国家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示范基地落户新昌;2018年,新昌入选首批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名单;2019年,“全面推广科技创新新昌模式”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2020年,省科技领导小组专门发文推广新昌全面创新改革经验,科技创新“新昌模式”入选全国科技体制改革案例,新昌跻身2020中国城市创新百佳示范县(榜首)、中国创新百强县(第7位)。

坚持企业主体,持续合作创新

抓主体培育。始终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坚守实业,专注创新,做强主业。深入实施上市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三个倍增”计划,鼓励企业努力成为细分领域的“单打冠军”“隐形冠军”,全县现有上市企业11家(已过会企业4家),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订企业63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20家(占到规上企业数的71.7%)。3家企业(新和成、三花控股、捷昌驱动)跻身2020中国新经济企业500强榜单,5家企业(三花智控、新和成、三花制冷、京新药业、浙江医药)入选浙江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百强,数量占到全市的近一半(全市11家)。

强研发投入。坚持把研究院建在企业,把人才留在企业,完善省市县三级企业研发机构培育机制,全县建成省级以上研发机构139家,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10家,数量居全省各县市前列。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产品升级和技术储备,2019年全县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达3.74%,居浙江全省第三位。高强度投入获得了高额回报,全县规上工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达54.32%,居浙江全省第二位,拥有市场占有率全球业界第一的产品有11个,国内行业第一的产品有13个,

推产学研合作。健全“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政府助题”的产学研协同创新长效机制,助力企业创新发展。深化企业精准出题,推行企业自己找、专家精准找、协会牵头找、中介牵线找等四种模式,每年挖掘凝练企业攻关课题近200项。深化高校精准解题,大力引进高校院所资源,累计建成高校共建研究院3家、院士专家工作站16家,外国专家工作站13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6家,高校技术转移中心近20家。深化两层双向对接机制,带着企业进高校找团队,邀请专家来新昌走企业,促进校企精准合作,每年新增产学研合作项目100项以上,全县技术交易额从2015年的0.5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6.4亿元,年均增长66.5%。深化政府精准助题,出台产学研合作专项政策,建立专家、团队激励表彰制度,设立专门奖项。实行县领导结对创新团队制度,每月联系,每季走访,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目前,常年在新昌服务企业创新的专家团队达73支。支持企业根据自身实际,采取成果转化、项目牵引、筑巢引凤、深耕合作等四种模式,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快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全县规上企业产学研合作开展率达95%,累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奖项9个,全县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66.5件。

促产业转型。坚持紧贴产业抓创新,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层,引领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从传统产业为主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转变,医药化工产业比重从原先的60%下降到30%,并以创新药物制剂、生命营养品等为主;高端制造比重从30%上升到50%,并以通用装备、环保制冷装备、工业机器人等为主。大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2020年签约斯凯孚二期、几米新昌物联网产业园等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产业项目63个。全县规上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90%(全省59.6%),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57.4%(全省33.1%),企业销售利润率达15.3%(全省7.1%)。

坚持精准服务,构筑创新生态

(上图)在中国县域创新发展新昌论坛上,进行2020年度新昌县数字经济发展突出贡献奖颁奖仪式。(中图)在中国县域创新发展新昌论坛上,进行第六界浙江大学校友创业大赛数字经济行业赛获奖项目颁奖仪式。(下图)在中国县域创新发展新昌论坛上,新昌县与工信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签订共建中小企业数字经济产业发展联盟协议;与中科曙光签订共建新昌智能制造技术创新中心(天姥实验室)合作框架协议;与河南科技大学签订共建新昌轴承研究院合作框架协议。

建平台。围绕创新链抓平台体系建设,做好内部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外部创新资源的整合利用。着力构建产业承载平台,突出特色化、高新化、集约化,加快园区提档升级,新昌高新园区正在全力争创国家级高新区;新昌工业园区成功创建省级经济开发区,新昌境外并购产业合作园成为全省首批三个境外产业并购合作园之一。全县90%以上的高新技术产业已集中在两大省级园区,两大园区整合提升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着力构建创新服务平台,推进新昌智造科创大走廊建设,科创服务中心、科技大市场、科技孵化器、中小微企业产业园等项目相继建成,高端科创园、海创广场等项目正在全力建设中,新昌轴承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新昌茶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均列入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创建名单,目前已集聚优质服务中介和新型研发机构38家。着力构建资源共享平台,出台鼓励建设开放实验室的意见,全县20家大型企业82个实验室向社会开放共享,每年服务中小微企业1000余家,检测费用比市场平均低40%。2017年,全省开放实验室暨服务企业助力众创工作现场会在新昌召开。2020年5月31日,以全要素服务、全过程服务、全价值链、全治理链为特色的新昌众创共享科创云平台正式上线运行,已帮助企业成功对接创新课题211项,解决技术难题53个,做法和成效得到高兴夫副省长批示肯定,省科技厅专门发文向全省推广。

聚人才。坚持“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积极探索“户口在外地、工作在新昌”的柔性引才模式,做好借智借力文章。坚持政策引才,实施“天姥精英”专项引才行动,县主要领导每年带队到智力富集地区开展人才对接活动,大力引进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连续多年举办海外高层次人才智力项目洽谈会和“天姥英才”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每年人才政策兑现资金在1亿元以上。坚持“飞地”聚才,政府主导在西湖区、滨江区设立了科创飞地,助力企业柔性引才。支持企业加快“走出去”,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目前新昌企业已在美国、英国、德国、以色列等国家设立海外研发中心11个,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地设立国内异地研发机构32个,通过“飞地”模式集聚博士以上高层次人才近1000名。出台总部经济政策,鼓励企业实施以技术为核心的并购重组,新昌企业累计实施并购项目53个,资金超过190亿元,企业创新能力得到快速提升。坚持服务留才,健全完善县领导联系优秀人才制度,加快人才公租房、专用房建设,推出安家补贴和购房货币化补助办法,用服务留人,用感情留人。引进集聚国家引才计划人才13人,省引才计划人才18人,绍兴市“海内外英才计划”人才102人,万人拥有人才量达2277人。

国家级企业研发中心三花团队

国家级企业研发中心新和成研发团队

优服务。围绕企业需求,主动当好科技“店小二”,让企业专心创新创业。围绕办事“零跑腿”,持续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明确办事条件、办事材料、办事流程、办理期限等,精简申报材料、减少填报内容、压缩评审时间,如科技创新券服务实现“即领即用、见票即兑”。围绕服务“零距离”,以“三服务”活动为抓手,抓好科技管理部门、科技指导员、企业首席科技官、中介服务机构和科技创新专家等五支队伍建设,建立“书记县长面对面”制度,把每个月的27日设为“爱企日”,与企业面对面恳谈。特别是新冠疫情防控期间,成立了“科技专家服务团”,推出科技事项“云办理”、科技项目“云对接”、科技业务“云培训”等举措,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科技服务,有力推动了企业的复工复产,新昌成为全省规上工业复工复产指数率先超过80%的三个县(市)区之一。围绕保护“零缺位”,成立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服务和维权援助两个中心,组建省级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专家团,设立知识产权巡回审判庭,推进规上企业知识产权保护警企联络室全覆盖,建立行政、司法、企业三层创新成果保护体系,有效激发全社会创新热情,新昌成为跻身浙江省创造力十强县(市)区榜单的唯一县(市)。

坚持改革引领,优化创新治理

健全工作推动机制。对于科技创新重点工作和重大事项,新昌县委、县政府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抓,一任接着一任干,不因领导变化而改变,也不因创新成效慢而放弃,真正做到久久为功、铁了心抓创新。坚持“领导抓、抓领导”,书记、县长带头当好科技创新的“行动队长”,做到科技创新重大事项亲自谋划、科技创新重大政策亲自研究、科技创新重点工作亲自推进,每周、每月、每季都安排不同的科技创新相关活动。健全县委科技创新委员会运行机制,完善党委、政府各部门统筹协调抓科技抓创新的组织体制,增强部门间在政策和工作上的协同性。突出科技创新在园区、部门、乡镇街道绩效考核中的权重和应用,科技创新在园区绩效考核中占比超过30%。全面实施科技人才年度述职制度,对乡镇街道、部门园区书记抓科技创新工作进行述职评议。

健全政策供给机制。相继制订出台了《新昌科技创新20条》《创新驱动推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每年根据企业的意见建议修订完善,加大财政、税收、金融、要素保障的倾斜力度,2020年减免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3.2亿元,兑现科技政策性奖补资金5.3亿元。建立财政科技投入持续增长机制,明确财政科技投入占比不低于10%,年均增长不低于10%,2020年科技财政投入6.96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达10.78%;2015年到2020年,财政科技投入由3.86亿元增长到6.96亿元,年均增长12.5%。

京新研究院

五洲新春智能制造自动化生产线

健全创新激励机制。设立全国首个县级科技日——“5·31新昌科技日”,每年举办科技创新大会和中国县域创新发展新昌论坛,重奖重视科技创新的“好企业、好团队、好专家”。畅通科技人才建言献策、参政议政的渠道,对具有科技领导能力的优秀企业家,在“两代表一委员”等政治待遇及各项荣誉评选上优先安排,在县委、县政府召开的重大会议上,安排优秀企业家在主席台就座。鼓励企业采取股权激励、销售分成、项目制奖励等多种激励机制,重奖科研人员,激发科研积极性,如新和成蛋氨酸项目成功实现产业化后,对研发人员及产业团队累计发放奖励近1500万元。

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十四五”发展目标

近几年,新昌科技创新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主要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平衡。相较于大企业,部分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意识不够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主动性不够高。在发展要素集聚上,一定程度存在重“投资和数量”轻“智力和质量”,相比于引进人才、培育团队,企业更倾向于以直接购买成套设备的形式完成产业转型,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还有待提升。

二是高端创新人才引进难度加大。新昌受杭绍甬一体化、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辐射较小,城市综合实力相对较弱,高层次的人才承载平台比较缺乏,导致创新资源要素的集聚能力不强,尤其是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引进难度不断加大。

三是科技服务水平有待提升。由于区位条件、企业数量、经济总量等方面的制约,难以引进高水平、上规模的科技服务机构,特别是缺乏研发服务、工业设计和成果评价等高端的科技服务机构,现有科技服务机构总体数量偏少、规模偏小,服务内容单一,服务能力偏弱,难以完全满足企业对创新服务的需求。

“十四五”期间,新昌县将对标“重要窗口”建设,大力实施“科技赋能‘1236’行动”,即突出“科技赋能、创新驱动更高质量发展”一条主线,紧盯发展质量和经济总量双提升目标,启动全国县域科技体制试点、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级高新区等三大创建,全力推进科技创新六大赋能工程,加快形成“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方面要素紧密联动的新格局,充分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到2025年实现技术市场交易成交额、高新技术企业数、科技型中小企业数、数字经济增加值、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高端人才和科技领军人才的“六倍增六提升”,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力争达5%左右,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力争达4%左右,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超过90%,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达350人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达到25万元/人,PCT国际发明专利申请数达到80件以上,确保科技创新主要指标继续走在全省前列。

2021年,新昌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坚持不懈抓重点、补短板、促提升,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奠好基。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新昌县万丰航空小镇

浙江万丰飞机工业有限公司DA40NG轻型单发活塞固定翼飞机,入选省级首台(套)产品

一是聚焦创新主体提质。结合“头雁行动”“云雀计划”“新星工程”,大力实施科技企业倍增行动,全年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6家以上、省科技型中小企业8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数与规上企业数比值达到70%以上。完善企业研发机构梯度培育和建设机制,全年培育创建市级及以上企业研发机构15家以上。实施全社会研发投入提升行动,加大对企业研发投入增长的奖补力度,确保全县科学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占GDP比重保持在4%以上,力争达到4.3%左右,企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3.6%以上,开发(备案)省级及以上新产品150项以上,规上工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50%以上,力争排名全省前三。

二是聚焦创新平台提能。坚持以大平台引领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新昌智造科创走廊建设,加快打造高端科创园、海创大楼等标志性工程。整合政府、高校院所、龙头企业的优势资源,谋划建设智能制造技术创新中心;围绕“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要求,在纺机行业中率先开展创新联合体建设模式和运行机制的试点,再次打造全省创新典范。深化科创“飞地”建设,在杭州布局建设新的科创“飞地”,加强与国内外优质孵化器合作,健全“两地”联动机制,促进“飞地”内的项目与人才在新昌高效落地,以创新链补强产业链,确保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排名全省前三。

三是聚焦创新资源集聚。实施“天姥精英计划”“海外工程师计划”,建立更加灵活开放的人才引进支持机制,引进集聚海外工程师和外国专家50人以上。持续推进产、学、研合作模式和机制创新,引进上海科学院、河南科技大学等高校院所资源,吸引更多研究生与导师团队来新昌开展产、学、研合作,全年达成产学研合作项目100个以上。充分发挥“北京·新昌科技直通车”作用,导入国际欧亚科学院、中科院等高端创新资源。完善拓展众创共享科创云平台功能,导入大型仪器设备、工业设计软件等服务资源,提升企业应用体验,全年举办线上培训12场以上,科技对接活动50场以上,实现技术交易额9.7亿元以上。

四是聚焦创新生态治理。实施创新生态优化行动,深化与全国科技体制改革研究会、浙江省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合作,启动新一轮科技体制综合改革。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赛马制”“包干制”等新型科研攻关模式,提升科研攻关的精准性和实效性。深化科技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会同市场监管局推进知识产权“最多跑一地”平台建设,为企业提供全链条、一站式知识产权服务。继续办好“5·31新昌科技日”系列活动和全国性科技论坛,在社会营造尊重人才、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浓厚氛围。

五是聚焦创新队伍建设。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干部要提高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勇于直面问题,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断解决问题、破解难题”的重要指示,充分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加强干部理论学习,建设清廉机关,创建模范机关,健全绩效管理体系。开展比学赶超活动,按照“工作项目化、目标责任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专业化”的工作思路,激发干部干事创业激情,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敢担当、作风正的科技铁军,树立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工作品牌。

猜你喜欢
新昌科技服务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锐新昌:上市前股东减持分红 圈钱割韭菜嫌疑深重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科技助我来看云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采掘服务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