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雅倩 钟法旺
【摘要】概念教学主要应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就速度这一概念教学来说,这三个问题即速度是怎么产生的,速度是什么,速度应用在哪些地方.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在速度教学中,我们以三只小动物的行走路程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体会速度的产生;通过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体验速度是什么;借助生活中的参照,让学生理解速度的应用.学生在探寻概念本质的学习活动中,可实现深度学习.
【关键词】概念本质;深度学习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路程、时间与速度”.
教学目标:
(1)知道“速度”的表示法,会用复合单位表示速度.
(2)理解和掌握行程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三个数量的关系,建立数学模型“速度=路程÷时间”,并能应用其解决实际问题.(3)通过学习知识的过程,建立初步模型化数学思想方法.(4)在交流讨论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理解速度的概念,构建并运用“速度=路程÷时间”的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对速度概念的理解.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体会速度的产生
1.体会只比较时间,无法得出结果
师:今天,松鼠、小猴和小兔约着一起到公园玩,特别开心.松鼠从家到公园用了4分钟,小猴从家到公园用了4分钟,小兔从家到公园用了3分钟.(一边出示信息,一边读信息)
根据这三条信息,你认为谁走得快?谁走得慢? 生:小兔走得最快.
师:赞成小兔走得最快的请举手.(班里绝大多数学生举了手)请你说说理由,为什么你认为小兔走得最快?
生:因为小兔从家到公园只用了3分钟,小猴和松鼠从家到公园都用了4分钟,小兔花的时间比较少,走得比较快.(板书:时间)
师:你的意思是时间短就一定走得快,对吗?
谁有不同意见,你是怎么想的?生:我觉得是不一定的.因为从家到公园的距离还不能确定.
师:他刚才说的话,谁听明白了?
生:他的意思是小动物们从家到公园的路程还不知道,不能比较出快慢.
师:什么是路程?(板书:路程)
生:从家到公园的距离.
师:对,从家到公园的距离是路程.其实,人走过的或者是交通工具行驶过的距离都是路程.
小结 看来比快慢如果只比时间还不够,我们还得知道路程.
2.体会相同时间比路程,相同路程比时间
出示信息:松鼠家到公园的距离是280米,小猴家到公园的距离是240米,小兔家到公园的距离是240米.
师:他们的目的地是公园,给出了三个数据,现在你知道三只小动物从家到公园的路程有多远?
学生汇报.
师:我们先把这些信息整理在表格里.
既然知道了他们从家到公园的时间,也知道了他们三个从家到公园的路程,不通过计算,你能判断谁走得快谁走得慢了吗?
师:大家差不多都有想法了,现在我们以4人为一小组,在小组内讨论讨论.讨论的时候要说清楚你们是怎么比的,谁和谁比,怎样比.
(小组讨论).
师:怎么样?讨论出结果没?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先说说结果吧,你们认为谁是最快的?生:小兔.(板书:小兔)
师:现在认为小兔最快的请举手.(近半数学生举手)没举手的同学,你们认为谁走得最快呢?
生:松鼠.(板书:松鼠)
师:谁是最慢的?
生:小猴.(板书:小猴)
师:支持的请举手.(绝大多数学生举手)
现在我们来讲讲理由,说清楚谁和谁比,怎样比.
生:松鼠和小猴相比,他们都用了4分钟,然后280米比240米长,所以松鼠更快.
师:你的意思是他們俩都用了4分钟,这时候时间是一样的,时间一样的时候,就比他们的路程,谁的路程长,谁就比较快,所以松鼠和小猴比,松鼠更快.接着又是谁和谁比?
生:小猴和小兔走的路程是一样的,都是240米,小兔用了3分钟,小猴用了4分钟,所以小兔比较快.
师:他说的,谁听明白了?
生:小猴和小兔走的路程都是240米,小兔花的时间比较少,所以小兔走得比较快.
师:那现在看出来了,松鼠比小猴快,小兔比小猴快,那可以说明谁最慢呢?
生:小猴.
评析 速度是怎么产生的?为什么要有速度?这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存在的一个疑问.为解决学生的困惑,着眼于学生的认知起点,执教者通过两个问题情境:出示时间,比一比,谁走得快?出示时间和路程,比一比,谁走得快?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深入感知速度的产生的必要性.
二、探究新知,建立速度模型
1.初步领会速度的概念
出示信息:280÷4=70(米),
240÷3=80(米).
师:这里算出来的70米和80米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生:70米表示松鼠每分钟走70米, 80米表示小兔每分钟走80米.
师:现在能比较他们的速度了吗,为什么?
生:现在比的是每分钟走的路程.按照之前说的,时间一样,就可以比了.
师:的确,我们就把他们的时间都变成了1分钟,时间一样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比路程了.他们是怎么算出来的?280表示什么?4是什么?算出来的表示什么?240表示什么?3是什么?算出来的表示什么?
你能用这种方法算一算小猴每分钟走的路程吗?
生:240÷4=60(米).
师:这个60米表示什么?
生:表示小猴每分钟走60米.
师:算出了他们每分钟走的路程,现在我们就能比较出小兔是最快的,小猴是最慢的.
师:这个每分钟走多少米在数学上有个属于自己的名字,你们知道叫什么吗?
生:速度.
师:对,就是速度.(板书:速度)比如,每分钟走70米就是松鼠走路的速度,每分钟走80米就是小兔走路的速度.
你能照样子说一说小猴的速度吗?生:每分钟走60米就是小猴走路的速度.
2.认识速度单位,并会表示速度单位
师:比快慢,实际上就是在比较他们的速度.
出示信息:神舟七号飞船5秒飞行40千米;小兰骑自行车2小时骑16千米.
他们的速度你会求吗?在这个题目里,你能找到他们的时间和路程吗?在学习单上算一算.
生: 40÷5=8(千米),16÷2=8(千米).
师:那也就是神舟七号飞船和小兰骑自行车的速度都是8千米,他们一样快?生:速度不一样,神舟七号飞船是1秒飞8千米,小兰是1小时骑8千米.
师:为了便于比较,你有什么好办法呢?
(学生修改.)加了一个斜杠,加了个时间单位,这样表示有什么好处?
生:这样可以直接看出速度是相对于每秒还是每小时,很方便.
师:前面表示路程单位,后面加了个时间单位,中间加斜杠,就变成了速度单位.在数学中,我们就用“千米/秒”“千米/小时”“千米/时”这样的单位表示速度.
在你们的学习单上改一改吧.这要怎么读呢?
(神舟七号的速度读作8千米每秒.)小兰骑自行车的速度是8千米每时.
这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师:把松鼠和小兔的速度也用速度单位改一下.你知道他们都表示什么意思吗?(生回答)
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速度吗?
生:每分钟走的路程;
每秒走的路程;每小时走过的路程.
师:像以上这些“每小时走的路程”“每分钟走的路程”“每秒的路程”都是速度.
评析 学习速度的概念时,教师先是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每分钟走多少米”建立速度与文字表述之间的关系,借助这一文字表述,让学生对速度有初步的感知.接着通过公式等理解速度,即速度就是单位时间内经过的路程.最后,通过具体的情境引出速度单位,促使学生对速度进行深度理解.
三、运用新知,理解速度的意义
1.生活中的速度
师:同学们,当根据路程和时间不能直接比较快慢时,我们认识了速度.其实现实生活中,速度无处不在.你还在哪儿见过速度?
生:跑步的速度,汽车的速度……(出示信息:100米/分、60千米/时)
师:老师这儿也准备了几个速度,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速度表示什么意思.(学生汇报.)
师:10千米/时和350千米/时谁更快?
生:350千米/时更快,因为它表示1小时行驶350千米.
师:其实这些速度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出行方式的速度.(出示图片:步行、自行车、汽车、高铁)
请你连一连,也可以同桌交流.
你们觉得该怎么连?先连什么?
生:人步行100米/分,因为这个速度最慢.
高铁的速度最快,是350千米/时.汽车的速度是60千米/时.剩下10千米/时是自行车的速度.
师:这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出行方式的速度.
2.感受速度的辩证统一
师:出行方式的日新月异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比如武义到北京有1500千米.如果让你从武义到北京,你会选择哪种出行方式?说一说你的理由.
生:我会选高铁.因为高铁很快.
师:李叔叔在6小时内从武义到达北京,你觉得他会选什么交通工具?生:高铁,因为高铁快.
师:李爷爷夫妇结婚纪念日准备花一个月的时间出去旅行,可以选什么交通工具呢?
生:时间这么长,可以慢慢来,选择汽车,可以欣赏沿途的风景.
师:既然汽车、高铁速度这么快,这么方便,那走路、骑自行车还有必要吗?
生:有的,比如很近的地方就可以走路或者骑自行车.
师: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会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合适的出行方式.有时候我们赶时间,就会选择速度快的交通工具,有时候我们想慢慢地欣赏沿途的风景,就可以选择速度慢的交通工具.
评析 这一环节是學生对速度理解的应用环节,教师先借助生活中学生常见的交通工具的速度让学生理解速度,接着通过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理解速度快与慢的辩证统一,最后让学生运用所学的速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三个环节,一是问题情境导入,比一比,谁走得快?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充分感知速度产生的必要性.二是让学生深入理解速度概念.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速度就是每分钟走了多少米.通过公式理解速度就是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三是让学生借助生活中的具体事物理解速度的数量化,让学生结合生活中常见的交通工具建立速度的参照,并通过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理解速度快与慢的辩证统一.速度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通过这样三个环节的教学,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思考,在多元中理解,在生活中应用,从而真正做到探索速度概念的本质,达到让学生深度学习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