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敏
摘 要: “金课”建设既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又是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迫切需要。地方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金课”建设是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是实现转型发展的良好契机,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地方高校建设“金课”,要增强“金课”建设的理念意识,建立健全教师激励机制;立足地方,使课程建设体现区域特色;开展教学改革,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建立动态管理的课程质量评价体系。
关键词: 地方高校 金课建设 发展机遇 路径探析
习近平同志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指出:“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是青年人学习知识、增长才干、放飞梦想的地方。”[1]要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关于教育要“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要求,教育部提出了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目标和规划,“以本为本”成为最大的共识,课程是进行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的质量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2]。“金课”建设是写好高等教育“奋进之笔”的重要抓手和关键举措。因此,必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把教学改革成果落实到课程建设上,淘汰“水课”,打造“金课”,把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提高本科教育质量落到实处[3](64-66)。在新时代高等教育“变轨超车”的关键时期,地方高校作为高等教育质量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服务地方,为区域输送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责任。关于金课的研究,大多数文献从具体的某一专业或课程如“思政课”“实践课”等角度讨论如何打造金课,地方高校如果从战略高度统筹规划全面高效开展“金课”建设,抓住自身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机,就有利于提高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区域人才培养质量。
一、高校“金课”的内涵
“金课”一词最早由陈宝生在2018年6月21日举办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2018年9月,淘汰“水课”、打造“金课”被正式写入《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教高函〔2018〕8号)[4](141-144)。该文件要求高校加强课堂教学管理和学习过程管理,把课堂教学建设强起来、把课堂教学质量提起来,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随后,《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2019年国家精品开放课程认定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19〕32号)的发布,引领大批高校加入“金课”建设行列。
“金课”又称为一流课程,与“水课”相对应,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对“金课”标准进行了解读,即“两性一度”: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所谓‘高阶性,就是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融合,要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所谓‘创新性,是指課程内容要反映前沿性和时代性,教学形式呈现先进性和互动性,学习结果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所谓‘挑战度,是指课程有一定难度,需要跳一跳才能够得着,对老师备课和学生课下有较高要求。相反,‘水课是低阶性、陈旧性和不用心的课”[5]。
二、地方高校“金课”建设中的发展机遇
1.“金课”建设是提高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
随着高等教育的扩张,地方高校数量增多规模扩大,地方高校要想在竞争激烈的高等教育系统中突出重围,获得更多资源支持以推动自身发展,就必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作为自身发展的根本要义。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是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理念的“最后一公里”,是教育最微观、最普通的问题,但它要解决的却是教育中最根本的问题——培养人。高质量、有特色的课程能够带给学生最直接、最显效的受益。“课程的规划和设计能力是大学教师乃至一所大学的核心竞争力”[6](72-76)。因此,高质量的“金课”作为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一环,是提高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抓手。地方高校以特色“金课”凸显特色育人,破除课程千校一面,逐步打造比较优势,有利于提高核心竞争力。
2.“金课”建设是实现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良好契机。
在国家推进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背景下,很多地方高校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金课”建设的推行,是本科教育开始转型发展的关键点,高校不仅开始对课程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更要求高校教师提升专业水平和教学水平[4](141-144)。相对于重点高校而言,地方高校的办学资源较为匮乏,办学条件有限,“金课”建设促进地方高校明确自身的办学定位和区位特色优势,以“金课”建设为契机,集中主要的资源和力量,向本校优势学科和特色课程倾斜,优化重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通过建设一套科学合理、能够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保障育人成果长久高效的‘金课制度规范及管理体系,为地方高校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提供制度保障”[7](29-32)。在新的发展形势和政策导向下,推动地方高校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对自身精准定位,抢占“金课”建设和教学改革的制高点,从微观层面着手,逐步实现转型发展。
3.“金课”建设是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地方高校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进入岗位发展需要的创新技能和能力结构,向地方输送高素质的应用型专业人才,都要以相关课程的建设作为落脚点和出发点。“金课”的开发和建设与区域人才培养质量息息相关,是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地方高校“金课”建设的路径探析
1.增强金课建设的理念意识。
要进行“金课”建设,首先要转变课程建设理念,以先进的课程理念作为课程建设实施过程中的重要指导思想。然而一些地方高校存在教育观念落后、办学特色不鲜明、办学定位不明确等问题。长久以来,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一些教师的教学模式逐渐固化,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难以快速适应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课程内容结构和教学方式[3]。因此,在思想认识层面,地方高校应当提升教师对“金课”建设必要性的认识,采取讲座、会议研讨等多种方式,深入开展关于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推动“课堂革命”为主题的教育思想学习讨论活动,强化教师群体的金课建设意识。
2.建立健全教师激励机制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全体师生的一致共识。
从当前教师对“金课”建设积极性不高的情况来看,除了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之外,在教师个人发展考核评价方面,由于课程建设的质量和成果显效具有一定的滞后性,科研成果更容易量化考核,高校教师凭借科研成果能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晋升,对“金课”建设的动力不足。因此,高校要建立完善“金课”建设激励机制[8](90-96),将“金课”建设过程与教师职称的评定和绩效奖励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有效的“金课”建设激励机制[4]。对积极参与“金课”建设并有突出贡献的教师个人和团体进行奖励,发挥先锋模范的带头作用,引导更多的高校教师投入“金课”建设实践中,形成强大的“金课”建设合力。
3.立足地方,“金课”建设体现区域特色。
对于地方高校来说,在进行金课建设时,不仅要关注挑战度和高阶性,还要体现创新性,创新性的体现要从深入挖掘区域特色着手。许多地方大学将一流大学的课程体系直接移植,未与本校学科历史发展基础和本区域社会发展相结合,导致课程体系“千校一面”。地方高校要增强对人才市场需求变动的敏感度,根据区域人才需求变化及时调整课程目标,重塑“金课”建设理念。因地制宜,充分吸收地方文化特色,使课程内容与地方产业、行业的新知识、新工艺密切关联,课程建设与区域经济结构相适配[9](58-62)。例如,可以将关于地方行业发展的最新科学研究成果和新技术充分提炼融入教案当中,紧跟技术前沿和市场需求,使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对接[10](39-43)。总之,以学科历史积淀和区位资源优势为依托,体现区域人才培养特色,推进“金课”的创新发展。
4.开展教学改革,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要把“金课”建设效果落到实处,及时转变与“金课”相适配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地方高校要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使学生充分理解和吸收课程内容。长久以来,我国大学课堂传统授课方式以教师单向知识灌输为主,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性不强,学习动力不足。打造“金课”,必须对教育思想与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进行深入改革,以改革求发展[8]。“金课”建设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目标,选择适配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先进的教育技术,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教学内容信息量丰富,PPT演示生动鲜活、精炼清晰,和板书讲解相得益彰。采用慕课、翻转课堂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避免机械灌输。例如,进行项目化教学,适当提升学习内容的挑战度,以问题为导向,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小组讨论与合作,引导学生发展独立思考和协调合作的能力,融入实训实习、实验训练等综合性教学环节[8]。增强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与互动的有效性,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和发现问题、解决复杂问题的多种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等高阶思维。
5.建立动态管理的课程质量评价体系。
“金课”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建立合理有效的动态评估与反馈机制。例如,建立健全课程与教学督导制度,设立督导进入课堂听课评课,检测课程内容是否与区域经济发展实际需求相关联,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对各个教学环节和要素进行定期考核与评估,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跟踪与评测,加强教学质量检查和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并进行修正,达到“以评促教,以评促建”的目的[11](75-78)。杜絕一劳永逸的情况,保证课程建设良性运转,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实现教育教学效果的持续增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8-05-02]. http: /www. chinanews. com/gn/2018/0503/8504721.shtml.
[2]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EB/OL].[2019-10-30]. http: //www. moe. gov. cn/srcsite/A08/s7056/201910/t20191031_406269.html
[3]薛茜.高校金课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9(20).
[4]薄蓉蓉,冷明祥.高校“金课”建设的基本认知、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J].黑龙高教研究,2019(8).
[5]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中国“金课”要具备高阶性、创新性与挑战度[EB/OL]. [2018-11-29]. https://www.toutiao.com/i6627312599455236612/
[6]周光礼.“双一流”建设中的学术突破——论大学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J].教育研究,2016(5).
[7]彭学君,李秀荣,张语.坚持立德树人,构建地方高校“金课”建设管理体系[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20(1).
[8]张德江,袁海军.地方高校课程教学“去水增金”四问[J].现代教学科学,2019(7).
[9]孙泽文.地方大学课程特色:内涵、结构、问题及建设路向[J].教育探索,2019(4).
[10]宋晔,刘清东.去水增金:高校“金课”的建设标准与发展路径[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20(1).
[11]马新新,潘和平.地方高校“金课”的建设与评估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