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艳丽
摘 要:信息技术教学已成为初中教学指导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新的教学指导要求下,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不仅要完成技术指导、思想指导的基本教育任务,还要结合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体现出新颖、快速、全面的教育特點。注重教学资源的随机生成,围绕信息技术课堂落实生成性教学模式的构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学效率。文章以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为背景,分析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成性课堂教学指导制度。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生成性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18-012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18.063
从基本概念来看,生成性教学是在生成性思维下所形成的教学形态,其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环节所占有的支配地位,强调教学活动的灵活性、开放性。对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来说,随着教学活动的逐步深入,学生所掌握的技能开始呈现出层次化、多元化的特点,围绕“生成”重新规划教学起点,构建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有利于学生思维与技能的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背景及生成性课堂的建设问题
2019年制定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指出,中学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必须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兴趣、意识为第一行动目的,强调学生对于信息技术和基本技能的了解与掌握,并形成出色的信息思想。但是在信息技术教育活动中,一切行动、思考以教师的指导和教材的指导为核心内容,学生的信息素养并没有在课堂中表现出来。在教师与教材的同步压制下,个体的活动性被降至最低,整体的教学质量并不能得到保障。
20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提出了“生成性”的研究概念,随后,这一概念被应用到教育活动当中,并形成了以“生成”为主要行动方式的全新教育理念。生成性教学认为,事物及其本质是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其关注事物的表现性目标,强调具体的教学过程与附加价值。对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活动来说,生成性教学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教材、教师对学生的干预,依靠“生成”,受教育者能够结合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事件重新归纳教学要求,并对后续的教学方法进行总结。生成性课堂的构建得到了新的支持,但整体教学模式的建设并没有得到硬性保障。虽然早在1982年我国就已经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五所世界知名一流学府开设程序语言选修课,为后续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建设做了铺垫,但从当前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活动来看,我国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之间依旧存在较大的差距[1]:教材理论较为单一,教学模式缺乏条理。在信息时代下,信息技术蓬勃发展,但新理论、新技术并没有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得到应用,初中信息技术教育依旧“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
二、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生成性教学的构建策略
(一)改变教学方法,生成表现性目标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育活动中,将教学工作定义为一个“生成并积累”的过程,认为学习灵感和成果是随着教学活动的逐步深入而不断生成的。但从教学经验来看,对于如何生成、如何提高生成的有效性等问题,学生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因此,教师应该尝试从教学方法入手,为生成性教学的落实做好铺垫。
初中生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个体,在信息技术授课环节,其能够依靠个人智慧、信息互动在当前的教育活动中取得不同程度的学习成果,在围绕学生发起的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强调弹性目标的设计,围绕生成性教学理念构建生成性目标,鼓励学生主动表达,展现学生的个体主导作用,构建全新的生成性教学模式。如在“演示文稿的制作”板块的教学活动中,学生需要掌握图片插入、字体变化、文稿保存等多个技巧,如果要求学生围绕教材按部就班地制作演示文本,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可能会被既有的教学步骤所压制。强调表现性目标的生成,鼓励学生自由探索、自由发挥,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在独立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固定的主题帮助学生确定创作方向。如“科技”,要求学生利用图片、文字修饰演示文本,利用文字材料、图片材料对“科技”的概念进行解释说明,做好文本的组建工作,并鼓励学生自主进行美化设计。生成表现性目标能够帮助学生更为清晰地了解到自身存在的学习问题、设计问题,从而逐步提升自己的学习水平。
(二)强调教学过程,生成学习经验
部分教师认为,经验是学生在长时间的学习、积累之后所获得的学习资源,但对于具有一定学习能力的初中生来说,其在参与教学活动之后便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经验。在生成性教学理念下,经验也可以转化为可用的教育资源。从现有的信息技术教学经验来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强调的是最终的教学结果,对于学生技能在教学环节的表现、整体的教学过程等元素,教师并不会给予过多的关注。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关注点不同,实操能力不同,所能创造的学习资源也不尽相同。在授课环节,教师应结合学生的思维意识重新确定教学过程,依靠学生的配合解决教学指导问题[2]。教师构建了探讨、分享、积累三步走的教学模式,以此来引导学生生成教学资源。首先,给出教学目标与学习任务,为教学活动的“生成”提供灵感。其次,要求学生围绕有关任务独立发表意见,创作作品,并对创作灵感、所生成的经验进行分享。在完成实操教学之后,教师要求学生将所掌握的经验记录下来,生成教学成果。信息课程的最终授课质量直接受到教学过程的影响,可尝试围绕教学流程帮助学生生成学习经验,使当前的教学活动为后续的教学工作做好铺垫。对于初中生来说,学习经验并非完全来源于教材、教学活动之中,随着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密切接触,学生已经在客观生活中掌握了丰富的信息技术使用技巧。教师要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入手,要求学生围绕生活经验分析信息技术理论的使用方法、适用范围。对于生成性教学理念来说,教学环节的每一个过程、成果都可视为生成的出发点,教师必须重视生成的流程、目的与细节,合理规划教学过程,满足生成性教学的有关要求。
(三)开展多元互动,改变教学氛围
生成性教学强调“互动性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在全新的信息技術教育格局下,教师可以尝试围绕信息互动构建全新的生成性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生成灵感与经验,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与表达能力。教师发现,在信息技术教学环节,大部分学生处于被动配合、被动学习的消极状态中,整体活动意识不强。所以,教师要意识到互动的重要价值,尝试利用互动优化教学模式。
在授课教学环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构建全新的互动机制,在教育活动中,遵循多元互动原则,指导学生依靠互动归纳整理教学经验。在信息技术教学环节,教师可从教学要求、学习目的、学习能力三大角度入手,要求学生在互动的过程中重新审视自身的行为:是否完成了学习要求?学习目标是否清晰?学习能力是否得到提升?对其他学生的优缺点、自身的优缺点进行科学评价,依靠多元化的互动机制生成新的学习目标,将技能层面的教育转化为思想层次的教育,使学生形成主动学习、长期学习的良好意识。信息技术教育并不是一个教师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的过程,理论知识的传递只能占据教学活动的次要位置,思想、技能层面的提升才是信息技术教育活动的真正价值。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对教学活动的建设与总结,更要注重学生对于教学活动的质疑与反馈,依靠学生与教师所建立的全新互动关系,有效提高教学活动的综合教育质量。
(四)关注学生水平,生成教学智慧
从教学经验来看,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但并非所有学生都具备出色的信息技术操作技巧。在教学活动中,部分学生率先完成任务、部分学生依旧原地踏步的问题依旧比较常见,在围绕有关问题开展教学指导工作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对学生的水平、技能有足够的重视,重新定义“生成”的过程。“生成”是一种围绕现实环境衍生教学智慧与灵感的手段,对学生的实操能力、理论水平投入足够的关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生成的质量。
在发起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实操技能有足够的重视,依靠学生所积累的专业智慧生成新的信息技术课堂。在帮助学生生成的过程中,教师要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一方面,在理论教学环节增设能力检测板块,对学生的信息技术理论掌握水平、实操能力进行检测,对学生所掌握的基础知识进行调查,明确后续的教学计划;另一方面,要求学生独立表达、搜集有关资料,结合个人所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对不同板块的教学理论进行补充,培养学生的信息灵感,通过学生的“生成”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在实操教学环节,教师构建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两种生成模式:教师对学生已经掌握的技能进行指导,学生将该技能传递给其他学生,在学生与学生之间构建新的生成关系;对于学生尚未掌握的技能,教师从课堂教学入手,将课外实践技巧与课堂教学内容整合起来,为学生传输对应的理论知识与实操技能,由教师扮演“生成者”的角色。只有改变生成的对象,控制资源的流动,才能提升生成性教学的服务质量。
三、结语
生成性教学理念提出更为开放、自由的教学模式,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要使生成性教学理念发挥出应有的价值,教师应从教学过程、教学事件、教学方法等角度入手,生成新思想,创造新方法,在生成资源的同时不断提升信息技术课程的服务效能,为学生创设生成智慧、灵感、技能的信息技术新课堂。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生成性课堂的指导下,都能获得表达、交流的全新机会,进而逐步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高玉珠,戴心来,宫云凤.探析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生成性教学的构建策略[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2):16.
[2]周枫.探析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生成性教学的构建策略[J].吉林教育,2015(3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