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过查阅国内外有关户外教育的相关文献、吸取教育专家和户外教育行业从业者建议,探究户外教育的起源,分析国内外学者对户外教育概念的不同阐述,并归纳户外教育的概念。从场景维度、载体维度、教育形式维度、价值维度四个维度分析狭义户外教育所包含的核心要素,以期为我国户外教育的良性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户外教育;概念;狭义;要素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21.02.026
收稿日期:2020-12-04
作者简介:黄宇(1980- ),男,山西万荣人,硕士,讲师
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户外运动、户外教育
2010年左右开始,我国以自然、运动、营地、野外生存为主题的冬夏令营逐年增加。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部门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让广大中小学生在研学旅行中感受祖国大好河山,感受中华传统美德,感受革命光荣历史,感受改革开放伟大成就,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以研学旅行为主题的活动以井喷式发展。2017年9月,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通知,要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从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跨学科实践性[2]。2019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3]。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价值观、社会认知、实践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培养,希望促进我国儿童青少年“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根据欧美发达国家的教育研究经验可以看出,户外教育在提高人的生理、心理、社会、教育、生活等方面均有正向作用,是做为切实落实教育改革政策的一种良好载体。
在政策红利和市场需求的影响下,雨后春笋般成立了大量的以户外教育为主要业务板块的机构。目前所组织的活动项目、内容、主题繁杂,大多冠以“户外教育”的名义,而我国学者对户外教育也没有明确的定义,不利于户外教育的发展。因而,要大力推广、发展户外教育,必然需要界定户外教育的概念。
1 户外教育的起源
如果将户外教育单单描述为一種教育形式,其实它在远古时代就已经存在,从部落文化兴起,人们便在野外互相传授技能、教授经验并为了生存进行团队协作完成各项野外活动。我国古代各位名家周游列国、游历天下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献资料和大量的诗歌游记也同样具有了户外教育的精神内涵。
英国陆军中将罗伯特·贝登堡(Robert Baden Powell)退伍后,在1907年将军队中野外生存及侦察训练的内容实行在青少年训练中,此次白浪岛的训练课程被视为现代户外教育活动的起源,也让童子军运动风靡全球。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英国的工业革命蓬勃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在物质极度丰富的背后,青少年出现了颓废、萎靡、吸毒、精神空虚、不思进取、没有责任感等现象。贝登堡认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过快造成了青少年出现人格教育的缺失,社会最最需要的,就是集中力量针对青少年的天性给以积极的思想引导和品格培育[4]。而学校传统教育过于重视理论知识学习,使青少年缺少了和自然、社会接触的机会,脱离了生活实际,甚至丧失了生活的能力。通过一段时间的野外训练,青少年脱离了熟悉的城市环境,面对更多未知的野外环境,以小队的形式共同克服困难完成任务,提高了青少年对自然的认知,学习了生活的技巧,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并将这些实践经验由野外带回城市,改善青少年的生活方式,使每个个体都能创造自己生命的价值。
2 国外对户外教育概念的界定
2.1 国外研究
户外教育概念的解释最早是由美国户外教育学者乔治·唐纳德森(George Donaldson)提出:“户外教育就是户外教学,包含有关户外的教学以及为户外而教学。” [5]认为户外教育应该是“在户外、关于户外、和为了户外”三个层面。在户外:认定了教学环境应该是在自然环境中,溪流、山川、荒漠、海洋都可以作为教学的课堂;关于户外:了解户外的一切,植物的生长、动物的习性、冰川的形成、海洋的神秘等等;为了户外:学习生存的技能,环境保护、与人合作、和谐共生……三者属于递进关系,在户外才能更多地了解户外的知识,掌握户外的技能,从而更好地利用资源生活。此概括较为全面,但不够具体,过于宽泛。
美国国家教育协会(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定义户外教育是所有学校科目、知识与技能的结合,由教师运用环境资源去帮助学生了解各学科、环境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协助艺术、科学、社会研究的教学活动[6]。突出户外教育是环境资源的优势,促进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更好地掌握其他学科的一种有效的方法。该定义更多地从学校教育的角度去界定户外教育,但教育是一个终身的话题,仅从一个方面去思考会较为片面。
刘易斯(Lewis)认为 :“户外教育是一种直接而简单的学习方式,是把课程延伸至户外以达学习的目的。它是基于发现学习的原则并强调直接使用感官(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以进行观察和知觉”[7]。说明户外教育更有具体性,亲身感受更有利于知识的掌握。这和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一脉相承,更重视在自然环境中的发现式、探究式学习。自然教育领域的教育活动更适合此概念,更多的存在与感知、了解层面。
户外教育之父夏普(Sharp)则说:“户外教育是指不论任何年级、 任何学科课程,若能在户外获得最佳学习效果,便在户外进行的教学活动。” [7]认为只要在自然环境之下,利用一切场景和手段,可以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就可以视为户外教育。这个概念更加的宽泛,需要教育者有着丰富的经验,可以合理、迅速地甄别出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在户外学习,但在现实的教育中,如果不界定户外教育,很难得以实施。
2.2 国内研究
由于我国大陆地区户外教育行业发展较晚,现有的实践经验都是由国外和港澳台地区传入,还没有形成自身的课程体系和框架,我国学者对户外教育的研究还仅仅存在于表述国外户外教育的先进做法,未能深入了解我国国情特点和青少年发展现状。对于户外教育这个新興行业,也没有足够的认识,一线的户外教育从业者也只是从国外引进课程,改良后直接植入企业团建、夏令营、研学旅行等课程之中。
在所查阅的资料中,仅有台北市立大学吴清山教授对户外教育有一个简单的定义,从场景和目标来说明户外教育的概念,还不足以明确户外教育所包含的要素。
综上所述,国外不同的学者根据自身专业领域和户外教育经验,从不同角度提出户外教育的概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权威性。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革、不同的国情,教育的理念和方式也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以上概念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界定符合我国当前社会需求的户外教育概念,有助于户外教育机构的良性发展和户外教育从业者的人才培养。
本文对于狭义户外教育的概念为:在自然或模拟自然环境中,教育者以户外运动项目为主要载体,利用教育过程中的一切资源,引导参与者通过直接体验的方式,以提升参与者综合能力为目标的过程。
3 狭义户外教育包含的核心要素
3.1 场景维度
国外对户外教育的定义中,无一例外的都明确指出教育场地在自然之中,受教育者会得到直接的感知,是户外教育的理想状态。但这需要较高的教学成本和较长的教学时间,需要对安全的绝对掌控。我国户外运动起步较晚,自2000年以来,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户外运动中来,据我国户外运动人口调查报告中显示,我国参与户外运动的人口已达1.3到1.7亿。随着人们对户外运动的了解,家长也渐渐开始希望孩子走入自然,参加户外运动,但由于户外运动存在一定的风险性,父母也自然对孩子的安全存在忧虑。可以借鉴的是美国“后院露营”,孩子先在家里的院子模拟自然环境,掌握一定的野外生活能力后,家长才带着孩子走入真正的荒野。我国可以通过岩馆、泳池、校园、公园、步道、营地等安全性较高的环境进行课程的学习和训练,掌握初步的技能,消除人们对未知的恐惧,激发对自然的热情,从而推动户外教育的发展。
因此,在教育场景维度,可以自然或模拟自然环境的场地为教学场景,循序渐进,以达到真正在自然中开展教育活动的目的。
3.2 载体维度
户外教育和户外运动密不可分,人们在参加户外运动后发现对自己的生活状态、人际交往、认知、处事方式等多方面产生了一定正向的影响,教育者开始总结、突出户外运动中的教育属性。贝登堡在创办童子军训练的时候大量采用了部队野外生存的教学内容,一直沿用至今。爱丁堡公爵奖励计划中,学生必须通过户外运动及技术培训,进行多人徒步露营活动才可以得到勋章。我国MBA学员以完成“玄奘之路——戈壁挑战赛”为荣;朗诗峰上探险公司通过雪山攀登对员工进行团队建设;广州领攀户外运动中心开发山鹰青少年户外教育课程,并创建“英雄之路”品牌,鼓励青少年完成不同程度的艰苦挑战。
一百多年前,蔡元培先生担任北大校长时,将体育纳入大学教育,并列为四育之首。他认为:健全人格的形成,首先需要的是体育。通过运动,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用体育锻炼的方式去引导教育。当然任何一门学科或者事物都可以作为教育的载体,引导得当,都会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户外教育要突出其环境和运动方式的特性和优势。
本文认为:广义的户外教育只要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的教育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户外教育。但广义的户外教育外延过于广泛,不利于行业持久、健康的发展。通过查阅国内外成功的户外教育机构组织的活动、课程来看,其主要载体是户外运动的项目,通过在教育过程中运用攀岩、徒步、登山、皮划艇、滑雪、潜水等户外项目为运动方式,使参与者可以身体力行地去感知周边相关的自然、历史、人文、科技的信息,融入当地的生活中去感受,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3.3 教育形式维度
卢梭主张自然主义教育。人从自然中来,生活在自然之中,需要直接感知自然,遵循自然的规律。而我们现在生活的自然环境大规模的出现了破坏,人也对自然充满了恐惧,那是否是我们的教育出现了问题?杜威提出经验主义教育,认为:教育即生长、即生活、即经验继续不断地改造。卢梭和杜威的教育理论对世界的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户外教育的课程中,让人们在自然环境中,利用自然资源,不断地去尝试,进行反思、分享、总结,最终解决问题,主要运用的是体验式教学方法。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学会了尊重自然、享受自然、利用自然,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经验,并学会反思,用于不同的领域。每个参与者都是不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思考方式,决定了他们的收获也是因人而异,教育者要根据个人的不同情况引导参与者进行更深的思考和感悟,从而发挥优势,克服不足,提升综合能力。
户外教育的教学方法主要运用体验式教学法,引导参与者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去体验,不断反思、总结、运用,以达到个体成长的目的。
3.4 价值维度
现代户外教育在实施之初,主要是为了解决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社会交往,年轻人良好的品格塑造。学者 Ewert(1989)整理自 1960 到 1980 年在美国针对户外冒险教育活动效益的研究,将户外冒险教育所带来的潜在效益归纳为心理、社会、教育与生理四大类,这恰恰和教育的目标不谋而合。通过运动达到身体机能水平提高的目的,同时在活动的过程中体会成功或失败,增强自信和抗压能力。教育过程中,大多的项目都是以团队来进行,必然会提高参与者的沟通、协作、决策等能力,增强团队荣誉感和归属感。教育中不仅仅教授参与者知识、技能,而是让他们去在其中观察、讨论、发现,提高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因此,户外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传递,更重要的是为了提升参与者身体、心理、社会、道德的健康水平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EB/OL].(2016-12-02)[2020-12-04].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1612/t20161219_292354.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17-09-27)[2020-12-04].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1710/t20171017_316616.html.
[3]中国政府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EB/OL].(2017-09-27)[2020-12-04]. http://www.gov.cn/zhengce/2019-07/08/content_5407361.htm.
[4] 吴晓玮.童子军运动探析及启示[J]. 外国教育研究,2015(6):14-26.
[5] 严奕峰. 国外户外教育的发展及启示[J]. 外国中小学教育, 2008(1):43-46.
[6] 朱伟强. 户外教育课程研究[J]. 当代教育科学, 2010(12):16-18.
[7] 赵霞. 青少年户外教育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 中国青年研究, 2015(4):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