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媛
睢宁县人民医院检验科,江苏徐州 221200
人体呼吸道主要由上呼吸道与下呼吸道两部分组成,其中上呼吸道包括鼻、咽、喉,下呼吸道则包括支气管与肺。调查显示[1],下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包括: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扩张等,病因在于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等感染。患者主要症状包括:流涕、咳嗽、发热等,对其健康、生活等均造成不良危害。病原学诊断是鉴别病原菌、针对性治疗疾病的基础,目前临床多以痰涂片镜检与痰培养检查两种措施诊断疾病,痰涂片镜检具有操作简单、无创、样本容易获取等优势,但容易受外界因素干扰,如上呼吸道菌群影响,而痰培养则检查时间相对较长,操作较为复杂,如何选择两种诊断方法值得临床深入研究[2]。该文以该院2020年6—8月收治的600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为例,均接受痰涂片与痰培养诊断,对比二者结果差异性,探究临床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抽选该院收治确诊下呼吸道感染患者600例进行研究,包括男395例,女205例;年龄最小为22岁,最大为80岁,平均年龄(40.5±1.4)岁;病程2~8 d,平均病程时间(4.1±0.3)d,其中98例患者诊断罹患支气管扩张,262例患者诊断罹患肺炎,89例患者诊断罹患支气管哮喘合并感染,151例患者诊断罹患慢性支气管炎。535例患者存在咳嗽症状表现,301例患者存在轻度发热情况,292例患者有流涕表现。该次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①均诊断为下呼吸道感染,符合该疾病相关症状表现及诊断要求[3];②患者及家属均同意配合该次研究。
排除标准:①上呼吸道感染患者;②合并其他疾病患者;③抵触研究患者。
在患者入院后首日采集痰液样本,在采集前需询问其是否具有抗生素服药史,必须在临床使用抗生素前获得样本,以降低药物对细菌含量的影响,保证检验数据的准确性,如患者在入院前已经服用抗生素类药物,则必须在停药至少1 d后采集。指导患者自行采样的操作技巧,并叮嘱其选择下呼吸道深部痰液作为样本,通过深呼吸咳嗽的方式排出痰液,并将其咳入专用无菌样本盒内,且在样本采集后2 h内必须转送至检验科微生物室内,以避免样本受空气中细菌的污染[4]。
微生物室在接收痰液样本后需标注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历号等相关信息,提取部分样本直接涂抹于载玻片上,并采取革兰氏染色法处理样本,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痰液样本内细菌的具体形态。需检查涂片样本是否合格,其一为在低倍镜视野内样本中包含的上皮细胞应在10个以下;其二为低倍镜视野内白细胞数量应在25个以上,再根据观察到的细菌形态特征对其种类进行评估,并记录在患者数据下。
涂片观察完成后需再次提取部分样本,将其分别接种在巧克力培养皿、血平板培养皿、麦康凯平板上,并将培养皿置于35°C恒温箱内进行孵育。其中麦康凯平板需在无二氧化碳的环境下孵育,温度设定为35℃;巧克力、血平板则不仅需将孵育温度控制在35℃左右,还需在恒温箱内注入浓度为5%的二氧化碳气体。所有接种样本的培养皿均需经过18~24 h培养后读碟,使用VITEK 2 COMPACT设备鉴定细菌的具体种类,要求使用设备配套器械、鉴定卡等,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并开展针对各类抗生素药物的药敏试验,以获取治疗敏感度最高的药物,有效辅助临床治疗工作[5]。
归纳总结患者痰涂片与痰培养结果,分析病原菌分布情况,并对比痰涂片与痰培养结果差异性。
整理数据检验结果利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完成数据系统处理,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600例患者通过痰涂片革兰染色检查,其中270例患者发现致病菌,占比45.00%,330例患者未发现致病菌,占比55.00%。见表1。
表1 痰涂片检测结果分析Table 1 Analysis of sputum smear test results
600例患者经痰培养检测总计分离病原菌276株,占比46.00%。见表2。
表2 痰培养检测结果分析Table 2 Analysis of sputum culture test results
对比痰涂片与痰培养结果发现二者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痰涂片、痰培养结果对比分析Table 3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sputum smear and sputum culture results
呼吸道感染是呼吸系统疾病中较为常见的类型之一,根据感染部位不同可分为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两类感染病症。其中上呼吸道感染指的是口腔、鼻腔以及靠近咽喉的气管发生的感染类病变,此类病变中超过70%者为病毒性感染,而20%左右群体表现为细菌感染,剩余极少部分会出现微生物感染的情况[6]。常见的上呼吸道感染大多为普通流行性感冒,即由流行性病毒感染所引发的炎症反应,患者大多表现为低烧、间歇性或持续性喷嚏、大量流涕、咽喉部肿痛等,该病症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发作特征。下呼吸道感染则包括支气管、肺部以肺内各分支气管的炎症病变,此类病变患者绝大多数为细菌性感染,少见病毒或微生物感染病例,在发病后临床表现与上呼吸道感染存在明显差异,患者会出现持续性咳嗽、胸闷、呼吸困难等情况,但无明显流涕、喷嚏等情况,证明细菌并未侵犯鼻腔或上呼吸道黏膜,如病情严重时还会出现血液快速升高、心率增快、意识模糊或休克等严重病情,可直接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7]。目前治疗下呼吸道感染时推荐使用抗生素,可有效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能力,但由于临床应用抗生素量的不断增加,导致院内耐药菌株的产生率大幅提升,尤其是上个世纪末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无节制使用,使得下呼吸道院内感染患者中铜绿假单胞菌、肠球菌等感染率快速提升,对整体治疗效果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因此,现代治疗下呼吸道感染前要求必须先对感染源种类进行确认,并开展药敏试验后选择药物敏感性较强的抗生素开展后续治疗,以保证整体治疗效果,降低耐药菌株的产生率[8]。
临床常用的下呼吸道感染菌株检验方式包括痰液涂片法和痰液培养法两类,其中痰液涂片法的应用时间相对较早,且操作更加简便,在获取痰液样本后直接提取少部分涂抹于载玻片上,要求涂成薄层,并选择革兰氏染色法进行处理,以此辅助检验人员分辨菌株为革兰氏阴性或阳性。在涂片完成后还需对样本质量进行评估,可直接利用光学显微镜的低倍镜进行观察,如视野内所包含的白细胞数量超过25个,而上皮细胞数量低于10个,则说明该样本涂片制作合格,反之则为不合格样本,需重新制作涂片[9]。如反复3次制作涂片仍显示不合格,则需通知患者重新采集痰液样本,并由护理人员面对面指导,以提升样本采集质量。该检验的操作时间相对较短,具有较强的特异性,可用于指导早期用药,但很容易受到咽喉部正常菌群的影响,进而导致敏感性相对较低。
痰液培养法则是通过培养皿接种菌株的方式直接获得大量目标菌株,根据不同培养皿可获得不同种类的菌株,再通过专用鉴定设备对种类开展更准确的测定,同时可检验感染菌株的药物敏感性。痰液培养法可将菌株测定细致到某一个种类,进而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准确的数据,加之应用药敏试验可直接选择敏感性较高的药物,最大程度降低了耐药菌株的出现概率,也可提升患者的临床治疗速度。但痰液培养的时间相对较长,通常需要18~24 h,因此检验结果在第2天才能确认,为此需将痰液涂片和痰液培养进行联合使用[10]。根据临床研究显示,大多数患者痰液涂片和痰液培养结果均表现为高度一致,但也有少部分表现为不一致的情况。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相对复杂,可能与痰液样本采集质量有关,如样本中唾液、黏液等含量过多,就会对细菌形成包裹,导致革兰氏染色无法影响该类细菌;或者样本中包含的细菌数量相对较少[11];或感染细菌为特殊菌株,例如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等在接种和培养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死亡的情况,导致痰液培养结果为假阴性;或患者感染细菌种类为厌氧型,在高氧气浓度或正常空气条件下难以存活等。
该次痰涂片检出阳性率45.00%与痰培养检出阳性率46.00%相近(P>0.05),该结果与孙丽敏[12]研究结果痰涂片检出率43.24%与痰培养检出率相近(P>0.05)。
综上所述,痰涂片与痰培养均能有效诊断下呼吸道感染疾病,其中痰涂片操作更为简单,可用于临床初步鉴别病原体,为其提供可靠数据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