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全静
(上海电机学院 对外汉语教学部,上海201306)
“随即”和“随后”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一组近义副词,二者在句中均表示时间意义,因此学界将其归为时间副词小类。这两个副词的意义和用法有同有异,有时可以互换,句子的意义差别似乎不大,但有时绝对不能互换,或互换后意义很不相同。如:
(1)露丝起初先是一愣,随后一脸贼笑地看着神谷薰。(休丁《魔法王子》)
(2)然而,偏偏就在这间屋子的门前,响起一声“请多多关照”。随即一个高得出奇的人便被搡进门来。(BCC语料库)
以上两例,“随后”和“随即”互换,如果脱离大的语境,意义差别不大,但是,下面3例则根本不能互换:
(3)伊拉克中央银行还说,在随后的阶段,伊拉克还可能选择一些外国银行在伊拉克营业。(BCC语料库)
(4)我刚躺下,电话铃随即响起。(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
(5)一阵狂风吹过,黄叶随即落地。(张斌《现代汉语虚词词典》)
以上3例中“随即”和“随后”不能互换,这说明二者在意义和用法上有差别,但二者到底有何差别?本文将先从共时平面入手,分析“随即”和“随后”在句法功能、语义模式、语用上的同与异,然后从历时平面展开推导,从二者词汇化历程,演变轨迹、虚化层级等视角探讨解释共时差异根源。
本文现代汉语例句大多来自BCC语料库,篇幅所限,以下不再一一标明出处,但其他来源例句均标明出处,长句略有删减。
首先,从句法位置的可移动性来看,二者都属于可移动性副词,既可以出现在句中谓语前,也可以出现在句首主语前,但有明显的倾向性。“随后”多充当句首状语,与其所修饰的成分关系松散,一般用逗号隔开,如:
(6)第二杯下肚后,她心情好了些。这茶温度适中,可以一饮而尽。随后,她上了趟卫生间。
(7)早在公元1862年,美国的第一支探险考察队就风尘仆仆前来探宝。随后,14个国家的科学家又接踵而至,但他们都空手而归。
BCC语料库中47%“随后”位于句首,用逗号隔开,而“随即”位于句首则较少,据统计约为4%左右,大多数情况充当句中状语,如:
(8)8月14日,7月份中国经济数据刚一发布,市场随即“炸开了锅”。
(9)我搭电梯来到六楼,打开门锁后向内推,闷热空气随即一股脑地向我涌来。
“随后”常用于句首,与后面的句子之间用逗号隔开,不管从句法形式还是语义上看都更为突出或凸现,并且从辖域来看,“随后”常位于句首,主语前,是对整个事件加以限定,表示的是整个事件发生的时间,而“随即”多位于句中,谓语前,是对动作加以限定,表示的是动作发生的时间。①参见杨德峰《时间副词做状语位置的全方位考察》,《语言文字应用》,2006年第2期,第75页。
第二,从句法功能来看,作为时间副词,“随即”“随后”的主要句法功能是充当状语,表明事件发生的时间,但“随即”具有“唯状性”,只能充当状语,如例(8)(9),而“随后”还可以充当定语,如:
(10)清晨4时55分,一辆装载油漆的卡车停在进入隧道后800米处的修理工地的红灯前,随后的一辆小车及时刹住了车,但在小车后的一辆拖车未能及时刹车,推着小车撞击装油漆的卡车,导致起火和一系列爆炸。
(11)田犯顺势抓起一个啤酒瓶,向孙永红头部砸来,手疾眼快的小孙将酒瓶挡了回去,紧接着又把田犯撂倒在地,公安干警和随后的两名武警战士一拥而上将其生擒。
(12)自英国发现疯牛病以来,欧盟区域内食品安全问题不断,在随后的“二恶英”污染、禽流感、口蹄疫等一连串事件的冲击下,欧洲人在食品安全问题上谨慎了许多。
(13)从距今70万年前的“大窑文化”到7万年前的“萨拉乌苏文化”,以及随后的“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等,记载了内蒙古草原从远古到旧石器、中石器和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足迹,且具有延续性和典型性。
(14)他随后的表态颇使记者们感到鼓舞:“你们要有重要问题欢迎直接和我沟通,……”(CCL语料库)
(15)实际上,今年初泰国曾预测其经济增速将达8%,但随后的油价上涨迫使泰国将经济增长率下调为6%—7%。(CCL语料库)
“随后”充当定语情况较复杂,是同形异构的两种形式,既可是短语,也可是词,如何鉴定定语句位上“随后”的性质,可遵循语义标准:若“随后”表示空间次序——“跟在……的后面”,与源结构义相同(详见“随后”的形成),则是动宾短语,如例(10)(11),此时“随后”修饰的人、车等名词均有[+可位移]的语义特征;若“随后”表示时间次序——接某种情况或行动之后,则是时间副词,如例(12)—(15),此时“随后”可修饰普通名词,如(12),可修饰专有名词,如(13),可修饰动词,如(14),亦可修饰主谓短语,如(15)。不过“随后”作定语还不够自足,一般必须带“的”,自由度低,并且其修饰的谓词性成分一般已经指称化。②张谊生《从“曾经”的功能扩展看汉语副词的多能性》,《汉语学习》,2003年第5期,第1-9页以时间副词“曾经”充当定语为例,说明现代汉语中存在非典型副词的功能扩展现象,时间副词“随后”也属于这样的“非典型副词”,并且“随后”与“曾经”一样作定语不自足。
此外,“随后”还可以出现在谓语句位,如:
(16)让我们分头进去,不要一起走动,由我先行,你俩随后。
(17)和刚才一样,女郎打头,我随后。一进洞,女郎赶紧回身飞快转动洞口旁的手柄,关上洞门。
上2例中“先”“打头”等与“随后”共现,形成“A(先/打头……)+V,B随后”格式,并且通过语料统计,这种用法并不少见。“随后”为何可以出现在谓语位置,应该与其词汇化不够彻底有关,此时“随后”仍是动宾短语,表示跟在后面,不是时间副词。
在语义上,“随即”“随后”都可以表示“后一个行动或情况跟随前一个行动或情况发生”,在表示先后次序上构成同义关系,但二者在语义上也存在差异。
第一,现代汉语中,“随即”还可以表示“某一行动或情况是由前边的情况所引起的”[1],如:
(18)一阵狂风吹过,黄叶随即落地。(张斌《现代汉语虚词词典》)
(19)十堰市某单位一用户将一罐液化石油气残液倒进厕所,液体气四溢,遇到厨房炉火,随即一团烈焰腾起,全家3口人葬身火海。
例(18)“黄叶落地”是因为“一阵狂风”,(19)“一团烈焰腾起”是因为“石化气遇到厨房炉火”,“随即”连接的前后事件属于因果关系,“随后”无此语义。
第二,“随即”着重于后一个行动或情况立即紧跟着前一行动或情况发生,后一行动或情况所发生的时间离前一个行动或情况很短;而“随后”着重于后一行动或情况随着前一行动或情况发生,两行动或情况先后相承,不强调时间短。③参见佟慧君、梅立崇主编《汉语同义词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840-841页。如:
(20)一只乌鸦冒冒失失地飞来,停在一棵柏树上叫了几声,又一溜烟飞去了,随即来了六七只麻雀,缩紧了脖子啾啾地叫。(侯学超《现代汉语虚词词典》)
(21)我刚躺下,电话铃随即响起。(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
上述(20)可以换成“随后”,但是语义存在差别,用“随即”表示乌鸦刚飞走,麻雀就来了,强调二者间隔时间很短,而用“随后”仅表示麻雀来是在乌鸦飞走之后,强调的是先后次序,二者之间的时间间隔没有限制。正因如此,“随即”常跟“一”“刚”搭配使用,组成“一/刚A随即B”格式,表示A和B两动作或情况发生的时间间隔短暂,如(21),再如:
(22)接到报警后,消防队员随即赶赴火灾现场。(CCL语料库)
接到报警后应当马上奔赴现场,所以此时只能用“随即”,不能用“随后”。“随后”主要表示两动作或情况发生的先后次序,其间隔时间不受限制,可长可短,根据具体语境而定,如:
(23)王艳文用手托起温泉的下巴,迅速打了她两耳光随后往后一闪,防备温泉反击。(池莉《一去永不回》)
(24)1840年三元里人民的反英斗争,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第一炮。随后辛亥革命前夕,孙中山等革命者以广州为基地多次举行武装起义。(CCL语料库)
例(23)“打她两耳光”与“往后闪”之间的时间应该是短暂的,因为为了防备被打者的反击,出手以后肯定是马上闪开,而不可能逗留一段时间,此时“随后”可以用“随即”替换;而例(24)辛亥革命于1911年爆发,距离1840年长达六、七十年之久,“随后”表达事件的先后顺序,句中的“随后”不可与“随即”替换。
此外,《现代汉语八百词》《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应用汉语词典》对“随即”的释义均为“相当于或等于‘随后就’”也证实了二者的差异性正在于此。见下例:
(25)你们先走,我随后就去。(《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26)你们先走,我随即动身。(《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两例表达相同的意思“马上走”,“随即”不需要附加别的副词,而“随后”需要协同表短时的副词“就”等来表达。
综上可以总结“随即”“随后”的语义特征,杨荣祥、李少华将“随即”“随后”归为后点瞬时副词,并将二者的语义特征总结为:[+标度][-时间跨度][+参照时间后],①参见杨荣祥、李少华《再论时间副词的分类》,《世界汉语教学》,2014年第4期,第481页。认为“随即”“随后”“表示几乎没有时间跨度的时间点,其时间意义的特点是快速短暂,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变化是紧靠着参照时间的瞬间实现的”[2]。综上分析,就同义项而言,“随即”符合上述语义特征,而“随后”表示的时间跨度可大可小,要根据具体语境判定,其语义特征应为:[+标度][±时间跨度][+参照时间后]。
张谊生指出:“具有连接功能是现代汉语副词的基本功能之一。”[3]“随即”“随后”在篇章连贯过程中反映了相关事件在开放或封闭的时间序列中的位置,表示两事相承,依次发生,起到顺序连接功能,但相较于“随即”,“随后”则常位于句首且经常停顿,用逗号隔开,所以“随后”承上连下的衔接功能更突出,篇章顺序发展的路标更明显,②参见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年,第313页。如:
(27)接着,安仲欣打出一个中外场的2垒安打,阎芳跑回本垒取得可贵的第1分。随后,11号柳絮青又打出了一个中外场的2垒安打,使安仲欣跑回本垒获得第2分。
据BCC语料搜索,“随后”共计30 916例,其中14 438例居于句首,用逗号与后面的语言体相隔,约占47%;“随即”共计9 595例,其中408例用逗号隔开,约占4%,两组数据对比可见,“随后”在语言使用中篇章衔接功能更为凸现。
此外,就语体色彩而言,“随后”多用于口语,“随即”多用于书面语,如:
(28)A:这是怎么回事儿?B:不知道啊,我刚进门,随后就听到了破碎的声音。(自省例句)
(29)A:你什么时候走?
B:你先去,我随后就来。(自省例句)
(30)你们先走,我随即动身。(《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诸如(28)(29)这样的对话体中“随后”更常见,更符合日常话语环境;例(30)与(29)所表语义相同,但“随即”后接书面语“动身”,“随后”接口语“来”,二者的语体差异显现。刘智伟指出:一个双音节词的语体色彩跟构成语素独立成词时的语体色彩密切相关。①参见刘智伟《含同一语素的同义单双音节动词语体色彩对比研究》,《语言文字应用》,2007年第2期,第101页。现代汉语中“即”是书面语,文言色彩浓厚,而“后”的口语色彩更强。如:
(31)卢沟桥事变发生的第二天,共产党即向全国发出宣言……(侯学超《现代汉语虚词词典》)
(32)最后只是嘟哝了这样一句:“这么说来,你来这儿后病情还是没有好转?”
由此可见“即”“后”语体色彩不同是“随即”、“随后”语体差异的根源所在。
综上,从共时平面着眼分析了“随即”“随后”在句法、语义、语用上的差异,各种差异产生的根源何在?下面将从历时角度,从“随即”“随后”的产生、演变轨迹加以探讨。
关于汉语双音词词汇化的历史来源,董秀芳认为有三类:“一是从短语降格而来,二是从由语法性成分参与形成的句法结构衍生出来,三是从本来不在同一句法层次上的跨层结构脱胎而来。”[4]“随后”的词汇化属于第一类,从动宾短语降格而来,而“随即”不同,是通过词法途径,由两个同义语素并列构成,属于特殊的词汇化模式。
1.“随”的语义演变
《说文》:“随,从也。”其本义为“跟从、跟着”,如:
(33)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道经》)
(34)子行而我随之。(《韩非子·说林上》)
“跟从、跟着”即“前后相继”,可以表示两个物体一前一后的空间位置,由此引申出表示物体所涉及的两个动作或事件前后相随,亦即后一动作或事件紧跟着前一动作或事件而发生,这是“随”由动词虚化为时间副词的语义基础,也符合Heine等提出的人类认识世界的认知域从具体到抽象的序列化公式:人>物>活动>空间>时间>性质。②参见邢志群《从“连”的语法化试探汉语语义演变的机制》,《古汉语研究》,2008年第1期,第23页。
Traugott认为语法化并非简单的词义引申,除了语义相宜,还必须具备合适的句法环境。③See Traugott,E.C.Legitimate Counter Examples to Unidirectionality,Paper presented at Freiburg University,2001,p.153.如果“随”始终像例(33)(34)那样充当句子唯一谓词,则不可能发生语法化,其之所以虚化还存在着必要的句法基础,即经常用于连动结构的第一动词。连动结构中本来两个动词都是主要动词,不过随着表义重心经常落在后一动词上,前面的动词就会趋向虚化。④参见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年,第345页。“随”就是在这样的句法环境下逐渐虚化为副词。
在句法、语义条件的推动下,“随”发生了去范畴化,其动词范畴的句法语义特征逐渐消失,语义渐趋抽象,早在先秦便已具备了时间副词的用法,如:
(35)候无过五十,寇至叶,随去之,唯弇逮。(《墨子间诂》卷十五)
王引之曰:“言候无过五十人,及寇至堞时,即去之也。”上例中“随”与“即”相同,意为“紧接着,立刻”。不过“随”的副词用法先秦很少见,后世也不多见,如:
(36)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史记》卷五五《世家第二五》)
(37)金龟,甲虫也。五六月生于草蔓上,大于榆荚。细视其金帖龟子,行则成双,其虫死,金色随灭,如萤光也。(唐段公路《北户录》)
(38)方觉心悸,望一门正开,金碧焜燿,青衣指之曰:‘天门也。’朕随入焉。(《桯史卷第九》)
(39)包待制云与我一步一棍,打上厅来。解子押王大兄弟上,正旦随上,唱……(《全元杂剧·关汉卿·包待制三勘蝴蝶梦 第二折》)
(40)凤四老爹沉吟了一刻,竟收了。随分做三分,拿着对三个差人道:“你们这件事,原是个苦差,如今与你们算差钱罢。”差人谢了。(《儒林外史·第五十一回 少妇骗人折风月 壮士高兴试官刑》)
由以上例句可见,“随”一般修饰单音节动词,并且前面必须有动作或事件出现,“随”引导的动作表示紧跟前面的动作而发生,立刻发生。这种用法到现代已经消失。
2.“即”的语义演变
《说文》:“即,即食也。”徐锴系传:“即,犹就也,就食也。”“其本义指人走过去进食”[5],如:
(41)鼎有实,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周易》第五十卦鼎火风鼎离上巽下)
高亨注:“《说文》:‘即,就食也。’此用其本义。”“走过去进食”亦即“接近、靠近食物”由此引申出另一动词义“靠近、趋就”,先秦文献中很常见,如:
(42)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诗经·卫风·氓》)
郑玄笺:“即,就也”①就,意为“接近、靠近、趋向”,与“去”相对。,意为“并不是来买丝,而是来接近我”。再如:
(43)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论语》卷十)
上句中“望、即、听”并列对举,“即”也表示“接近、靠近”,与(42)同,指空间距离上的“接近”,而“方位概念是人们较早产生的,可以直接理解的概念,在此基础上,人们往往习惯将其他抽象的概念,如情绪、身体状况、数量、时间、社会地位等投射于这些具体的方位概念上,这就是方位隐喻”[6]。“空间”(源域)向“时间”(目标域)投射是常见的方位隐喻模式之一,动词“即”向时间副词“即”的虚化正是空间向时间投射的结果。
此外,与“随”相同,“即”经常充当连动结构的第一动词,是其语法化的句法基础,如:
(44)不正其以宗庙之大事即谋于我。(《春秋左氏传·定公》)
随着表义重心经常落在后一动词上,“即”就会趋向虚化,由主要范畴降格为次要范畴。早在先秦时期“即”便由动词虚化为时间副词,只是用例不多,②参见李宗江《“即、便、就”的历时关系》,《语文研究》,1997年第1期,第25页。如:
(45)殷之即丧,指乃功,不无戮于尔邦?(《尚书·西伯戡黎》)
(46)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女即至。(《春秋左氏传·僖公》)
上两例中的“即”都用于动词前,构成“S+即+V”格式,表示以说话时间或某一特定时间为参照点,动作行为在很短的时间内很快地发生,强调动作行为迅速出现,今译为“立即、立刻、马上”等。这一用法沿袭至现代,多用于书面语,如:
(47)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史记·项羽本纪》)
(48)所以不即白之,疑是鬼神变化作此相。(《搜神记·白头鹅》)
(49)粲素静退,每有朝命,多不即从,逼切不得已,然后方就。(《宋书·袁粲传》)
(50)张老起曰:“所以不即去者,恐有留恋。今既相厌,去亦何难。”(《续玄怪录·张老》)
(51)三日内即可办妥。(侯学超《现代汉语虚词词典》)
(52)收后请即回信。(侯学超《现代汉语虚词词典》)
另外汉代“即”还可用于复句后面分句的谓语之前,主要表示后面的动作行为与前面的动作行为紧相连接,后项与前项既有事理上的内在联系,也有时间上的先后相承关系,可今译为“便”“就”,如:
(53)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战国策》卷三十)
(54)县人来,闻跸,匿桥下。久之,以为行已过,即出,见乘舆车骑,即走耳。(《史记》卷一○二《列传第四二》)
例(53)“有死蚌”是紧承于“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出现的,也是由“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引发的。例(54)动作“出”是紧接着“以为行已过”而发生的,同样也是由前项引起的,这一用法一直沿用至今,如:
(55)岐素闻嵩名,即以实告之,遂以俱归。(《后汉书·赵岐传》)
(56)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桃花源记》)
(57)还是面谈为好,如有误会即可当面解释。(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
(58)投降主义者没有了群众基础,即无所施其伎俩,抗日战线便能巩固起来。(侯学超《现代汉语虚词词典》)
综上,“即”的演变路径简单勾勒如下:
3.“随即”的形成
“随”“即”均经历了由动词到副词的语法化过程,从语义虚化的结果来看,二者具有相同的核心义,即“后一动作或情况紧接着前一动作或情况而发生”,而对于同义并列式复音词来说,两个语素核心义的共性是其相互选择和结合的深层原因。
“随即”最早连用出现在南北朝时期,不过仅发现1例,如下:
(59)初煎乳时,上有皮膜,以手随即掠取,著别器中。(《齐民要术》卷第六)
因是孤证,尚不敢贸然断定此时“随即”已经成词,至唐代其用例增加,《晋书》《南史》《北史》《陈书》《周书》中共检索到15例,如:
(60)义理有所不安,随即改更,世号“口中雌黄”。(《晋书》卷四三《列传第一三》)
(61)大象末,又以一无底囊,历长安市肆告乞,市人争以米麦遗之。强练张囊受之,随即漏之于地。(《北史》卷八九《列传第七七》)
例(60)是说魏晋名士王衍才华横溢,擅长玄理,凡是他觉得道理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就立刻更改,世人称他为“口中雌黄”。例(61)用无底囊接收米麦,当然是立即漏之于地。两例中的“随即”都用于谓语前充当状语,表示紧承前一行为或情况马上发生,确已是时间副词。
宋代这种用法延续,另外出现了“随即”与“一”连用格式,如:
(62)其人既无所藉赖,往往轻于犯法,一为欺盗,随即逃去,尽其所有,不足以偿万分之一,虽得而杀之,何补于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六十四)
清代,“随即”发展出表示“某一行为或情况是由前边的情况所引起”之义,如下:
(63)范举人因母亲做佛事,和尚被人拴了,忍耐不得,随即拿帖子向知县说了。(《儒林外史》第四回《荐亡斋和尚吃官司 打秋风乡绅遭横事》)
(64)却说秦夫人的兄弟,前日说话的那位舅爷,因晁源许了他重谢,随即改过口来,在那秦夫人面前屡屡撺掇。(《醒世姻缘》第十八回《富家显宦倒提亲 上舍官人双出殡》)
例(63)“拿帖子向知县说了”是因为“忍耐不得”,例(64)“改过口来”是因为“晁源许了他重谢”,此时的“随即”承接的不仅是时间,更主要的是事理上的因果关系。
综观“随即”的词汇化,两个词素的语法化为“随即”的词汇化提供了可能,而距离象似性原则是其词汇化的重要机制。“随”“即”两个语素粘合在一起时语义差异已经模糊或淡化,在概念领域内的距离更加接近,也就更容易凝固成词。
“随后”最早出现在西汉《史记》中,仅1例,如下:
(65)右贤王以为汉兵不能至,饮酒醉,汉兵出塞六七百里,夜围右贤王。右贤王大惊,脱身逃走,诸精骑往往随后去。(《史记》卷一一○《列传第五○》)
上例“随后”应为动宾短语,“随”是动词,意为“跟从、跟着”,“随后”即“跟在后面”,结构松散,语义构和,不是词。例(65)“随后”用于连动句中第一动词,其亦可用于连动句中第二动词,如:
(66)数年,汉遣贰师将军伐大宛,使陵将五校兵随后。(《汉书》卷五四《列传第二四》)
例(66)“随后”表示“跟在贰师后面”,魏晋南北朝时期,共检索到12例,均为动宾结构,如:
(67)须臾,见一白狗,撄庐衔衰服,因变为人,著而入。琰随后逐之,见犬将升妇床,便打杀之、妇羞愧而死。(《搜神记》卷十八)
(68)难作之日,前南谯太守王灵秀奔往石头,率城内将吏见力,去车脚载宝夤向台城,百姓数千人皆空手随后,京邑骚乱。(《南齐书》卷五○《列传第三一》)
综上可知,动宾结构“随后”实际上是“随其后”,中间都可添加代词“其”,且代词在前文都有所指,如(65)指“跟在右贤王后面”,(67)指“跟在白狗后面”,(68)指“跟在太守后面”。
时间副词“随后”至唐代才产生,见例:
(69)今诏使唐俭至彼,其必弛备,我等随后袭之,此不战而平贼矣。(《旧唐书》卷六七《列传第一七》)
(70)右一十四味。捣。以酒和令调。微火煞令黄。以薄肿上。日再易。乾者添酒更捣之。随后薄肿上。(《千金翼方》卷第二十三《疮痈上》)
之所以断定上两例为时间副词,主要基于语义上的变化。动宾结构的“随后”着眼于方位,跟在某人或物的后面,是空间上的前后,而例(69)(70)则是时间上的先后,是两个动作时间上的先后次序,如(69)先使唐俭到彼(碛口)讲和,等突厥松备,然后袭之,“随后”表示进攻是在突厥驰备之后。同样,例(70)“随后”表示“薄肿上”是在“添酒更捣之”之后,两例强调的均是时间上的顺序,“随后”原本的动宾结构已较为模糊,已从语义构和向语义融合过渡,是时间副词。
到元代,副词“随后”已经相当成熟,如:
(71)既如此,我少不得来参拜你老爷,你二人先去。我随后就来也。(《全元南戏·施惠·幽闺记第三十八出》)
(72)天神且自放心,我随后便擒将两洞妖魔来也。(《全元杂剧·无名氏·二郎神醉射锁魔镜 第二折》)
(73)老夫周公,昨日使了个智量,着彭祖拿那红酒去谢了任二公,随后,媒婆去说亲,要求他桃花女做媳妇,喜的他已许允了。(《全元杂剧·王晔·桃花女破法嫁周公 第三折》)
这一时期“随后”常常跟“先”“便”“就”“即”等连用,如(71)(72),此外还可用逗号与后面的修饰成分隔开,如(73),“随后”的副词地位已经稳固,其用法与现代已经基本相同。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从元代开始,“随后”的副词用法已日趋成熟,使用频率渐趋上升,但是其一直处在不同的虚化层级上,既可以是短语,也可以是时间副词,有时甚至可以两解,见例:
(74)婆婆请先行,奴家随后。(《全元南戏·柯丹邱·荆钗记 第一出》)
(75)赵遂着使女将娘子引到睡房,赵王随后进去,笑对娘子道:“我是金枝玉叶,你肯为我妃子,享不尽富贵。”(《包龙图判百家公案》第二卷)
(76)那小娘子啭莺声、吐燕语道:“主翁先行,贱妾随后。”(《初刻拍案惊奇》卷十八《丹客半黍九还 富翁千金一笑》)
(77)随后,六老雇了两个人,抬了这具棺材到来,盛殓了妈妈。(《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三《赵六老舐犊丧残生 张知县诛枭成铁案》)
例(74)(76)“随后”用在“A+V,B随后”格式,明显是动宾短语,(77)用在句首,用逗号隔开,连接前后两个动作或情况,为时间副词,但是(75)“赵王随后进去”可两解,既可理解为“赵王跟在娘子后面进去”,也可理解为“使女引娘子先到睡房,赵王然后进去”,由此可以断定“随后”词汇化并不彻底,直到现代其仍保留动宾短语的用法。
纵观“随后”由动宾结构到副词的演变历程,隐喻和句法位置是其词汇化的重要机制和动因。“随后”从空间上的前后向时间上的先后转变,是认知语言学中空间向时间投射隐喻的认知模式,而“随后”经常位于连动结构的第一动词位置,是其虚化的句法条件,正在二者的驱使促动下,“随后”完成了由短语到词的蜕变。
通过对“随即”“随后”词汇化演变分析,可以对现代汉语中二者存在差异的原因进行推理,从历时层面寻找共时差异的渊源。
第一,“随即”“随后”词汇化路径不同。“随后”的源结构为动宾结构,是由动宾短语“跟在后面”词汇化而来,从空间上的前后到时间上的先后,所以副词“随后”着重于表示两个行动或情况是先后发生的,关注的是时间次序。而“随即”词汇化路径特殊,是同义并列而成,“随”“即”在“后一动作紧跟着前一动作发生,立刻”这一共同义位上连用而成,其直接以副词的身份出现,与“随后”相比,“随即”缺乏词汇化的发展链条,是具有相同核心义的两个语素并置固定而成,故“随即”的语义就是两个构词语素共有的核心义“后一行动或情况紧跟着前一行动或情况立即发生”。
第二,“随即”“随后”构词语素的差异致使二者语义有别。“随即”侧重“即”,立即,强调前一行动或情况发生后立刻接着做某事。此外“即”由动词“接近”虚化为副词,既可以表示“动作发生很快”,也可以表示“两个动作紧相承接,且后项由前项引起”,所以尽管“随即”最初在唐代因为同义连用并列成词,表示“后一行动或情况紧跟着前一行动或情况立即发生”,但由于受到构词语素义的影响,清代仍然发展出“某一行动或情况是由前边的行动或情况所引起的”这一语义,不过通过语料检索发现这一语义的用例并不多。而“随后”的语义偏重“后”,着重于时间上的先后,不强调时间短暂。
由此可推导构词语素的意义差异及构词方式是造成“随后”和“随即”语义差异的重要因素,这也正是语义演变中,源结构构成要素“语义保留”的体现。
“随后”可以出现于谓语位置主要原因在于其词汇化不彻底,词汇化等级较低。“随后”西汉以动宾结构的身份出现,尽管唐代已经词汇化为时间副词,但语料显示“随后”一直处于不同的虚化层级,作为时间副词时其语义融合,整合度较高,结合紧密,可以独立充当句首状语,此时虚化完全彻底,如:
(78)睡意未消的女仆,心里很不痛快。她埋怨娜娜,说太太头天晚上就该拿定主意了。随后,她跟着娜娜进了卧室,问她还有两个人该怎么办。
然而“随后”从成词之初至今仍然保留动宾短语的用法,且使用频次不低,其居于谓语句位都是动宾短语的形式,此时两个构词成分仍完全保持其语义、语法上的独立性,“随”充当谓词,“跟随”“后”充当宾语,“后面”,二者中间可以插入代词“其”,并且所指代成分在上文均有出现,两个构词成分结合松散,没有实现词汇化,如:
(79)去弄一盆鲫鱼汤,要快,再让他们煮两斤鲨鱼肉饺子来,汤先来,饺子随后。
相较于“随即”,“随后”的词汇化并不彻底,仍然保留动宾短语的用法,因此可以出现在谓语这一句法位置。
“随后”充当定语时既可以是动宾短语,也可以是时间副词,短语充当定语学界无异议,因此下面主要分析时间副词“随后”为何可充当定语?
第一,谓词蕴涵。“所谓谓词蕴涵,就是指在一个降级述谓结构中,由于谓词的蕴涵,原本谓词的状语同体词中心语成了直接成分,这样状语也就变成了定语。”[7]在有一部分“随后”充当定语的情况中存在着能补出相应动词的转换形式,如:
(80)萨德尔在随后的回应中坚持其强硬立场,称他对布雷默宣布他“非法”感到高兴和自豪。(CCL语料库)
(81)实际上,今年初泰国曾预测其经济增速将达8%,但随后的油价上涨迫使泰国将经济增长率下调为6%—7%。(CCL语料库)
例(80)中“随后的回应”即“随后做出的回应”,例(81)中“随后的油价上涨”即“随后出现的油价上涨”,虽然隐含的谓语动词在表层结构中没有出现,但是能意识到它的存在,并能在理解中将其补出。
第二,语义的一致性。所谓“语义一致性”是指“两个词语能够组合成一个句法结构,关键看二者是否有某方面共同的语义特征。语义特征决定句法组合的可能性,某个或某些共同的语义特征是词语之间彼此相互选择匹配的前提条件和必要条件”[8]。通过BCC语料检索发现“随后”修饰的中心语基本具有“时间性”的语义特征,即“具有可以随时间而展开的可能的内部过程,这个过程包含起点、续段、终点三个要素”[9]。如“行动、阶段、比赛、会议、谈话、参观、人生、历史、战争、训练、节目、事件、争夺、竞标、空袭”等,再如:
(82)在随后的全国大检查中,各地陆续发现不合格奶粉伤害儿童事件。(CCL语料库)
(83)在随后的比赛中,王露尤文慧输给了来自美国的4号种子乔丹戴维斯。(CCL语料库)
“大检查”和“比赛”都有一个开始、持续、终结的过程,是一个持续的时段,“随后”具有时段性,所以可以和这些名词性成分或指称化的谓词性成分匹配,而“随即”所具备的短暂性使之不能与这些词语搭配使用。
第三,副词核心功能的扩展。“语言中的词类,实际上都是一种原型范畴,每一类词除了典型的、一般的成员以外,必然还会有一些非典型、特殊的成员。属于同一词类的词,除了具有相同的基本功能之外,有些必定还会有各自特殊的功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充当定语、补语、句首修饰语或插入语。”[10]根据BCC语料库检索,时间副词“随后”作定语的用例约占1%,其绝大多数充当状语,故从原型范畴的角度看,时间副词“随后”充当定语是副词核心功能的扩展,也是语言本身复杂性和副词内部多能性的具体表现。
综上所述,“随即”“随后”在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以及词汇化路径、词汇化机制动因、词汇化等级方面均有不同,二者纵向、横向比较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随即”“随后”多维比较
从共时平面看,通过描写分析“随即”“随后”这组近义词语在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层面的不同可以解释二者不能互换的原因;从历时平面看,通过对“随即”“随后”词汇化路径、词汇化等级、词汇化机制动因的展示与构建可以深入挖掘这组近义词在共时层面存在差异的根源,充分地阐释了共时现象也有其历时渊源,共时历时相结合是研究语言现象的一种重要方法。此外,“随即”的词汇化历程也丰富了词汇化的方式,对于这种非常规词汇化路径也提醒我们加以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