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佳玲 赖煌扬 陈孝仲
广东省海丰县彭湃纪念医院五官科 516400
颌骨囊肿是一种发生于人体颌骨中的囊性肿物,该病发病机制与牙源性、非牙源性因素有关[1],患者在发病早期无自觉症状,待囊肿逐渐生长后则会表现为牙齿松动、面部畸形,若治疗不及时甚至可导致骨质破坏。目前,临床上针对颌骨囊肿患者的治疗以颌骨囊肿摘除术治疗为主,该手术虽然可以摘除囊肿,但患者面部有着丰富的血管与神经[2],在口腔内做切口时难以保证术区视野效果,易对囊壁的完整摘除而造成影响,增加囊肿复发率。随着内窥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已有研究报道在颌骨囊肿治疗中应用内窥镜可充分显示患者囊肿腔内壁[3],以便开展各项手术操作,避免囊壁残留。基于此,本文探讨颌骨囊肿患者治疗中应用内窥镜进行辅助,分析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4月—2019年5月于我院接受摘除术治疗的60例颌骨囊肿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12~71岁,平均年龄(44.21±5.35)岁;位置:上颌骨18例,下颌骨12例;病理类型:牙源性角化囊肿1例,根尖囊肿26例,含牙囊肿3例。观察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12~79岁,平均年龄(45.36±5.40)岁;位置:上颌骨19例,下颌骨11例;病理类型:牙源性角化囊肿4例,根尖囊肿23例,含牙囊肿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自愿同意参与。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颌骨囊肿摘除术治疗。对照组:在术中不采取辅助措施,在直视下进行手术,传统的上颌骨囊肿采用口内摘除,切口大小与囊肿大小相当,而下颌骨的囊肿因受颏神经、唇颊及咬肌等影响手术暴露困难,难以彻底剥离囊壁而造成复发,口内切口无法完成手术时需采用下颌角下缘切开,手术创伤大,术后疤痕影响美观。观察组:应用内窥镜(型号:LMD-1951mc,厂家:STORZ)辅助手术治疗,予以患者插管全麻或局麻,在麻醉起效后做口内切口,并根据囊肿大小将切口直径控制在2~3cm。待切到骨面后进行剥离,促使囊肿区骨壁完全显露,在骨板最薄部位使用骨凿将骨板凿开,完全显露出囊壁后去骨开窗,将切口逐渐扩大至可容纳操作器械,例如:吸引器与内窥镜等。在切口扩大后,使用注射器吸出患者囊肿中部分囊液,并沿着骨壁使用剥离子对囊壁进行分离。在入口处囊壁被分离后,置入不同角度的内窥镜,对囊壁四周骨壁进行全面观察。借助内窥镜的辅助将一端囊壁牵起,并剥离余下囊壁,在剥离过程中对囊壁与上、下颌骨之间的关系进行观察。若发现患者囊肿已对上颌窦造成破坏,则钝性分离上颌窦底黏膜与囊肿壁,摘除囊壁后通过内窥镜对骨腔情况进行观察,注意刮除剩余的囊壁,对骨腔进行冲洗,冲洗后使用碘仿纱条填塞大囊腔,逐层缝合切口,术后予以患者适当抗生素预防切口感染。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显效:术后无上下唇麻木、病理性骨折等症状,口腔内黏膜软组织已完全覆盖创面,且CT检查结果提示骨腔缩小、囊肿无复发、骨密度增加。有效:术后无自觉症状,口腔内软组织黏膜基本覆盖创面,CT检查结果提示骨腔中透影范围较治疗前缩小,且囊肿无复发。无效:术后病情无改善,或口腔内黏膜软组织未愈合,CT检查结果提示骨腔体积未变化或囊肿复发。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2)观察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上下唇麻木、术区肿胀程度、局部疼痛。(3)对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记录两组复发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100.00%,高于对照组的86.67%(χ2=4.286,P=0.038<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对比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3.33%,复发率为0.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6.67%和13.33%(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比较[n(%)]
颌骨囊肿是口腔科常见的一种多发性囊肿,发病率约为0.125%,该病的发病原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但相关研究报道颌骨区域残留上皮组织增生是引发该病的因素之一[4]。患者发病在初期无自觉症状,待囊肿体积逐渐增加并发展至后期,将会随之出现面部畸形、颌骨畸形与牙齿松动等症状,穿刺时可见淡黄色液体[5]。在封闭的环境内,周围因素会不断对残留上皮组织造成刺激,从而形成囊腔,大型囊腔甚至会累及鼻腔、牙根等部位,持续破坏患者的周围骨质,在触诊时伴随乒乓球感。因此,颌骨囊肿患者在病情明确后需要尽快接受治疗,减轻疾病对生活造成的影响。
为满足患者对美的追求,传统方法治疗颌骨囊肿多选择经口腔摘除术,该种术式在治疗时是切开患者口腔中囊肿部位牙龈区,将术区充分显露于视野中,在直视下对囊肿各骨壁清除情况进行观察[6]。虽然,以上入路方式能够弥补口外切口的弊端,但术区视野易受到影响,增添操作难度。为保证骨腔完全分离与囊肿彻底摘除,通常需要做大切口将正常骨组织去除,从而扩大骨壁,并牵拉患者唇颊组织,以便开展各项操作[7]。在这种情况下,患者组织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加之长时间的牵拉易造成唇颊组织肿胀。而部分患者囊肿较大或部位较深,术中可能存在光线不足而干扰手术操作的问题,例如:光线与视线无法同时进入;光线无法进入较大腔隙;调整手术灯照射方向或是改变患者体位也难以提高光线的整体效果等[8]。此外,传统术式不利于观察牙根周围情况,仅能通过手感在盲视下开展各项操作,很有可能损伤神经、血管和上颌窦黏膜,更有可能导致囊壁残留而复发。
内窥镜是临床上广泛应用的光学仪器,可进入人体内,直视下观察患者实际病变情况,并制定出下一步的诊疗方案[9]。研究发现,内窥镜在颌骨囊肿手术中应用可有效解决以上问题,尤其是在手术实施过程中能获得清晰的视野,确保各项操作顺利地开展,避免盲视操作造成损伤[10]。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在颌骨囊肿患者治疗中应用内窥镜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内窥镜具有视野大、亮度强与无污染等特点,医护人员在手术过程中应用不同角度的内窥镜可全方位观察患者病变情况,避免手术盲区[11]。同时,借助内窥镜的直视作用全面观察患者囊腔,有利于使用不同角度的刮匙将其颌骨囊肿组织彻底刮除,疗效得到显著提高。研究认为,内窥镜的应用在减轻手术创伤方面上亦有积极作用,一方面可避免口外切口,减小口内切口长度,为患者组织提供保护;另一方面则是实现微创手术的治疗过程,尽可能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同时,内窥镜可清晰显示囊肿与周围组织之间的关系,保证手术操作的准确性,降低手术风险。手术过程中彻底清除患者囊壁,能够阻断囊壁与周围骨质的吸收过程,对病灶的生长进行抑制,并加快周围骨质的恢复速度,从而取得理想的临床疗效。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内窥镜的应用有利于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在手术过程中缩小切口长度与术区范围,能够避开面部组织的重要神经血管,避免手术操作对颌骨及周围组织造成损伤。总之,通过内窥镜辅助手术治疗,可在小切口下完成各项治疗操作,尽可能避开重要血管、神经,保留有用组织,减轻术后反应、术后感染、疼痛等并发症发生。在手术中,无须直视手术区域,仅需要保证术区视野可容纳内窥镜等手术器械,能够减少为保证术野所受到的牵拉,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既往研究表明,颌骨囊肿患者行手术治疗后若病灶未完全消除,在术后2年极易再次复发[9]。因此,如何减少术后囊肿复发是医护人员值得深思的一个难题。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在颌骨囊肿治疗中应用内窥镜,有利于减少术后复发。笔者认为与以下几点因素相关:(1)术中使用不同角度的内窥镜对囊肿情况进行观察,可充分清除囊肿壁,避免残留囊壁增添术后复发率[12]。(2)肉眼观察下难以彻底清除患者的多个窦腔,在内窥镜下开展各项操作,有利于辨别患者囊肿边界,准确无误切除囊肿,降低复发率[13]。最后,需注意的是在颌骨囊肿治疗中应用内窥镜,最大的缺点在于血液易对镜头造成污染。因此,在治疗前可注射肾上腺素盐水于切口部位,并在软组织切开后迅速止血,在剥离囊壁时持续进行吸引。若患者出血量较多,则使用肾上腺素盐水纱布做压迫处理,注意观察患者出血量,待出血量减少后再进行下一步手术治疗。针对同时合并急性炎症的颌骨囊肿患者,应先采取措施控制炎症,再进行手术治疗,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颌骨囊肿患者治疗中应用内窥镜,可提高临床疗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效预防囊肿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