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均钦,谢 源
(1.福建农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2:福建农林大学国家甘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 福州 350002)
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发展富民乡村产业、丰富农民收入多样性,是发展乡村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在当前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背景下,立足乡村特有的资源产业,加快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推动当地特色经济作物的发展,将特色资源禀赋转化为乡村产业发展的优势,是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加优质经济作物供给,提升农民生产经营效益的有效途径。
2020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不减弱、不逆转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势头,才能持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让农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根据福建省统计年鉴的数据,从2000年至2018年,福建省第一产业的从业人数占比从46.8%降到了21.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率年均达7.5%,这说明了福建省第一产业的产业效率、产业发展和保障能力在逐渐提升,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却逐年扩大(图1),由 2000 年的 2.30∶1扩大到 2018年的2.36∶1,说明对比城镇居民收入发展水平,农村居民的增收形势不容乐观。农民收入包含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及财产性收入,从近5年农民收入结构来看(图2),工资性收入加上经营性收入,占到农村居民收入的80%以上,是农民收入增加的最主要部分。其中,农民经营性收入主要来自农民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因此,要提高农民的收入,应该考虑从产业发展的角度入手,改善农村居民的种植结构,引导农民发展具有更高附加值的产业,种植更具经济效益的农作物。
图1 2000—2018年福建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图2 2013—2018年福建农村居民工资结构
福建土地资源丰富,有优越的自然环境,地处中南亚热带,属于温暖湿润型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具有年积温高,温暖湿润,雨量充足的特点,十分有利于茶果蔗等特色非粮经济作物的发展,茶叶、烟叶、水果、花卉、甘蔗、蔬菜等均为福建省重要的主导产业[1]。从2000年至2017年,福建省在作物种植结构改良,发展经济作物产业方面做出了努力。从图3可以看出,从2000年至2005年期间,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福建省非粮作物与作物总面积种植的比例发展趋势基本相同,说明种植结构比例合理,对促进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有正向影响,但是到了2006年至2015年左右,农村居民收入发展曲线趋势高于作物种植结构比例,说明这时候作物种植比例发展放缓,作为影响农民收入的重要因素,此时作物种植结构发展难以跟上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水平。从2016年至2018年,作物结构比例曲线趋势已经低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趋势,说明作物种植结构亟待调整。同时,不同的经济作物的产出效益不同,合理规划经济作物的种植结构,对于农民收入有积极的意义。从农业投入的角度来看,福建省对农林水务等涉农开支占政府一般公共事务支出的比例在不断增加,根据福建省统计年鉴的数据,福建省对农林水务等涉农开支占政府一般公共事务支出的比例从2000年的6%左右不断攀升,在2015年达到了近年来的最高水平11%,说明近十年来,福建省越来越重视在农业方面的支出,在农业机械总动力等农业基础投资方面力度不断加大,对农业现代化发展以及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方面提供了有力支持。
图3 福建省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与作物种植结构比例
农民收入,历来是广大学者的重要研究命题。整理近年来学者对我国农村居民收入的相关研究,可发现主要集中以下方面:第一,农民收入的影响因素分析,如吕屹云[2]等利用不均衡模型和联立方程组模型探讨了科技投入和区域经济增长对农民收入带来的作用,黄祖辉等[3]利用生产函数和消费函数理论分析探讨了技术进步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温涛[4]等利用格兰杰因果分析探讨了农业贷款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刘海颖[5]、周一鹿等[6]学者利用联动分析、协整检验、误差修正模型探讨了财政金融政策对农民收入带来的影响以及农村金融资源开发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关系。第二,产业结构调整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也是学者研究的重点,如李良[7]使用协整检验、基尼系数探讨了产业结构调整对区域间农村居民收入差距影响和农产品出口等,杨林燕等[8]利用静态和动态面板模型考察了新型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变迁对福建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以及田艳等[9]利用总生产函数模型探讨了农业产业化与农民收入关系。第三,集中于具体产业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如花生产业对农民收入的影响,茶叶产业对桂、滇、黔地区农民收入的影响,柑橘产业集群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等[10-12]。第四,农民收入水平的省份异质性研究,如湖北省,江苏省,上海市,河北省,我国西部地区等[13-17]。
综观研究文献,可发现,对福建省以及福建省农村居民收入与经济作物种植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讨论较少涉及。虽然福建省不是种粮大省,但属于一个经济作物资源丰富的省份,经济作物收入占到农村居民收入的大部分,研究作物结构与农民收入之间的相互关系,深入挖掘福建省资源作物禀赋,能够对提高农村居民收入预期提供有益建议。本文运用了近20年的数据,对福建省农民收入以及经济作物种植情况特征进行捕捉,讨论农民预期收入与经济作物种植结构以及政府对农业方面支出之间的关系,并且尽力将三者的关系进行量化,以便更科学地研究农民收入与其他两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对农民长期预期收入的研究,本文构造了如下自适应预期模型关系式:
(1)
为了抑制变量的异方差性,并使回归结果能够明确表示变量间的弹性关系,对模型(1)两边取对数得:
(2)
由于政府对农业方面投入的波动以及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农民收入的实际变化只是农民收入预期变化的一部分,因此将农民收入的预期水平进行局部调整,故有如下局部调整假设:
(3)
其中,lnincomet为农民实际收入水平,δ为调整系数。即:
lnincomet=δlnβ0+δβ1lnEt+δβ2lnNt+(1-δ)lnincomet-1+δμt
(4)
根据福建省目前的主要种植的经济作物产业和特点,福建省作物种植结构会受到茶叶、蔬菜、油料、烤烟、甘蔗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影响,其次,种植结构会受农业从业人数以及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为了考察当福建省主要经济作物面积、农业从业人数以及农业方面支出等比例变化时,种植结构是否也会等比例发生改变,本文依据Cobb-Douglas生产函数,即C-D生产函数,构造了如下种植结构模型:
lnNt=lnα0+α1lnTeat+α2lnVeget+α3lnOilt+α4lnSugarcanet+α5lnFluet+α6lnLabert+α7lnIfat+υt
(5)
其中,Nt表示长期种植结构;Teat表示茶叶面积;Veget表示蔬菜面积;Oilt表示油料面积;Sugarcanet表示甘蔗面积;Fluet表示烤烟面积;Labert表示农业从业人数;Ifat表示第一产业中固定资产投资比例。
本文模型考察的样本期间为1999—2019年,考察的数据为福建省宏观经济方面以及农业产业方面的数据(数据的来源于《福建省农村统计年鉴》)。
模型结果为:
lnincomet=0.706 9+0.084 9lnEt+0.265 5lnNt+0.820 6lnincomet-1
根据模型中结果拉格朗日乘数统计量n·R2来判断,模型不存在一阶及二阶序列相关(表1)。
表1 LM检验序列相关性
估计结果表明,农业方面的开支对农民收入预期短期的影响系数为0.084 9,长期的影响系数为0.568 3,即农业方面的支出每增加1个单位,从短期来看,农民预期收入会增加0.084 9个单位,长期来看,农民预期收入会增加0.568 3个单位;而从农业种植结构来看,农民预期收入短期的影响系数为0.265 5,长期的影响系数为1.368 6,即种植结构中,非粮作物与粮食作物的比例每增加1个单位,短期农民收入会增加0.265 5个单位,长期农民收入会增加1.368 6个单位。
回归结果(表2)显示,福建省重要经济作物茶产业(lnTea)的回归系数为0.481 0,表明茶叶种植面积对促进作物结构调整具有积极影响,茶叶种植面积每提高1个单位,作物种植结构弹性系数可增加0.481 0个单位。蔬菜产业(lnVege)的回归系数为0.902 5,通过1%的显著检验,说明发展特色蔬菜产业,增加蔬菜产业种植面积有助于改善种植结构调整。蔬菜种植面积每增加1个单位,种植结构弹性系数可增加0.902 5个单位。油料种植面积(lnOil)的回归系数为0.651 1,并通过1%的显著检验,表明为了种植结构更加合理,可以适当调整油料产业面积。烤烟种植面积(lnFlue)的回归系数为-0.328 1,表明可以适当调整烤烟种植面积。甘蔗种植面积(lnSugarcane)回归系数为0.269 7,并通过 1%的显著检验,表明甘蔗种植面积每提高1个单位,种植结构弹性将增加0.269 7个单位。农业固定资产投资(lnIfa)的弹性系数为0.074 7,表明农业固定资产投资方面每增加1个单位,作物种植结构比例会增加0.074 7个单位,说明对农村道路、水电等基础建设以及现代化设备等固定资产方面的投资,会对种植结构改进带来正向积极的影响。农业从业人数弹性系数为0.102 1,但是农业人口弹性系数对于种植结构改善来说并不显著,说明现在福建省农业正在逐步摆脱粗放型的经营方式,转而向集约型发展,劳动力数量不再是衡量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准,转而取代的应该是现代化的产业和产业附加值更高的经济型农业。
表2 模型结果
1.福建省农民预期收入会受到政府在农业方面支出的显著影响,对于政府来说,农业方面的支出每增加1个单位,从短期来看,农民预期收入会增加0.084 9个单位,长期来看,农民预期收入会增加0.568 3个单位。
2.福建省经济作物的种植结构,亦会对农民预期收入带来显著的影响,即种植结构中,非粮作物与粮食作物的比例每增加1个单位,短期农民预期收入会增加0.265 5个单位,长期农民预期收入会增加1.368 6个单位。
3.能够改善福建省非粮作物与粮食作物的比例的经济作物有茶叶、蔬菜以及甘蔗,而对于烤烟和油料,则需适当调整其在经济作物种植中的比例。此外,增加农业固定资产投资方面,会对种植结构改进带来正向积极的影响。而农业从业人数对种植结构调整的影响则并不显著。
1.继续加大政府对农业农村方面的支出。政府对农村事物方面的支出会对农村居民预期收入带来积极的影响,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就已经明确提出,把设施重点放在农村,持续加大投入力度。落后的农业基础设施,是制约乡村发展的重要短板之一,加大政府对农业农村事物方面的支出,意味着政府从政策以及财政方面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对公共信息服务、对农村社会服务的建设。根据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要求,改善农村居民的生产以及生活条件,包括农村基础生产设施,农村公路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公共服务以及农村的医疗设施建设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通过政府投入改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条件,还可以增加农村地区人才吸引力度,通过搭建服务平台,改善和提高农村地区人才待遇,各项优惠政策向农村地区倾斜,能够促使人才等智力资本向农村流动。此外,农村基础设施完善不仅能够带来保障体系和人才的优化,根据董晓霞等[18]的研究结果,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能够促进地区种植业结构调整, 削弱了生产地与中心消费地之间的地理距离,从而对农民在农业生产空间上的选择起到积极影响。
2.继续合理调整作物种植结构。福建省不是一个种粮大省,但是自然资源条件优越,适合种植多种经济作物。如果不对经济作物的种植结构进行科学布局、合理分配和调整,可能造成资源作物在地理位置和空间规划上的矛盾和浪费,对农民收入持续带来影响。根据模型结果,福建特色产业——茶叶、特色蔬菜以及甘蔗的种植面积的增加对作物结构优化有正向以及显著的影响,可以适当调整烤烟和油料的种植面积,从而保障农民利益的最大化。通过模型可见,福建省的农业已经从粗放型开始向集约型迈进,增加农业从业人口不是提高农民预期收入的主要手段,应该持续增加农业产业方面的固定投资,为现代化农业发展提供财政和智力方面的支持,持续发展现代化农业将成为未来切实可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