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与规划课程思政建设探索

2021-06-24 01:38韦传慧王乃举赵翠侠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专业课思政规划

韦传慧,王乃举,赵翠侠,吴 慧

(合肥学院 旅游与会展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的基本任务之一。上海市高校率先进行了课程思政的理念探索和实践创新,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其他研究者也围绕各自的专业相继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及经验分享,如大学数学、船舶结构设计方法、动物营养学等,通过找准着力点、挖掘思政元素、创新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方案等途径开展思政教育、提升思政效果。但有研究者指出,仍然存在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重点不清晰、不顾专业课程性质差异千篇一律、甚至把专业课上成了思政课的现象。

城市生态与规划是一门普及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在城市规划、地理科学、环境科学等很多专业中均有开设,探讨其课程思政建设具有现实意义。本文结合多年的城市生态与规划教学实践,尝试进行系统的课程思政建设方案探索,以期推动城市生态与规划课程的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根本任务。

一、专业课课程思政的认识

课程思政进展如何,思想认识起决定性作用。专业课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才无德,其才难用。《资治通鉴》中有云“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即才是德的辅助,德是才的统帅。大学生是高智商群体,拥有一身专长,若无品德加持,则成了社会危险分子。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言“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无益也”。笔者所在专业进行的企业用人需求调查中,结论也高度一致,企业普遍认为学生的服务意识、爱岗敬业、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等道德素养要素非常重要。因此,通过专业课的思政建设,将思政变成指导个人专业发展的轴心,才能保证人才在正确的方向上发挥专长、更好的服务于国家、社会建设。

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不以讲授思政理论为主,而是通过与实际链接,让学生理解思政元素在现实中的指导与应用,相较于思政理论课而言,更具体、更形象、更亲和,可以说是思政教育的一条捷径。教育离开现实,脱离现实,便难于植根于心。课程思政不是通过让人望而却步的理论说教,而是依附于专业知识作为载体,把“大道理”与当下的学习、未来的工作、长久的生活联系起来,自然而然的表达出来。对于学生而言,清晰而直接,是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很好的示范。

总之,课程思政是介于理论与行动之间的过渡,是理论与现实链接的桥梁。它不是思想政治理论的简单重复与强调,也不是思想政治行为的实践,是思政由抽象到具体、由高深到亲和、由一般到特殊的中间状态,是思政理论在各行各业的展示与应用指导,是一种更为具体、更为直观的表达,能够为大学生的今后工作、学习与生活提供最直接的示范。

二、城市生态与规划课程思政目标的构建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城市生态与规划是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必修专业课,课程主要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应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以人为核心的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动态,以及系统组分间、系统与周围生态系统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优化系统结构,调节系统关系,提高物质转化和能量利用效率以及环境质量。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有关城市生态与规划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培养学生生态规划与建设的能力,为今后继续学习和从事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等工作打下基础。

(二)思政目标

思政目标的确定是有效实施思政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为下一步的思政实施方案设计指明方向。根据教育部2020年5月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及本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构建如图1所示的思政目标体系,面向职业、大学生身份以及自然人三个层面的思政目标组成相互支撑的结构。

图一 课程思政目标体系

1.面向职业的思政目标

大学学习是为未来职业发展所进行的实际准备,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培养方向,对应于国家建设的各行各业。因此专业课课程思政的首要目标应是面向未来职业而设,侧重于从业者的职业素养。其具体内容依据专业知识而定,一般来讲,是其他课程不会涉及或较少涉及的思政内容,具有不可替代性,也是各课程最核心、最具特色的思政目标。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主要为企事业单位或政府机构培养城乡规划与管理人才,维护和促进城乡健康、持续发展。针对城市生态与规划的教学内容特性,细化人才职业素养,确定面向职业的思政目标为生态文明思想教育。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城乡建设的行动准则,但高校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认知还不到位,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薄弱。因此,在专业课中,进一步强化、落实是非常必要的,以便学生在服务于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时,具有正确的观念,能够将生态文明内化于心,全面领会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2.面向大学生的思政目标

大学生不同于普通大众,是拥有知识与能力的人才群体,是推动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肩负着社会发展与进步的使命与责任。鉴于大学生角色的特殊性,面向大学生层面的思政目标主要为:社会责任教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10-2020)将“社会责任感”确立为学生发展的三大核心目标之一。大学生社会责任教育的内容是多重的,包括世界责任、国家责任、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职业责任、自身责任等。落实到专业课上,根据教学内容,可有所选择或侧重。如城市生态与规划课程中,着重于自身责任、职业责任教育,刻苦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以改善民生、改善城乡面貌、提升城乡环境品质为己任;积极投身于国家城乡建设,克服困难,为推进党和国家城乡建设事业作出努力和奉献。

3.面向自然人的思政目标

人无德不立,面向自然人的思政目标强调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素养教育,是所有课程、所有阶段的思政目标之一,属于共性目标,其内容开放而广泛。如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仁爱、谦和、重义、节俭等;又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基本道德规范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优秀品质是每个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提升大学生的素质和修养,促进和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以上分类,将课程思政目标聚散为整,组成一个有区别、有联系、有层次的整体,便于操作。解决了课程思政设计散点式进行的症结,为思政元素挖掘与实现指明了方向。三种目标相互影响、相互支撑、相互渗透,有机统一于教学中,不可分割。对于个体而言,三者并无重要程度的差异,仅实现形式、实施频度、实现途径不同。例如面向自然人的思政目标,其实现途径更加的多样化、呈现的时机更加灵活,既可以由专业知识演绎而来,也可以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交流、自主学习等途径中实现。

三、城市生态与规划课程思政的实施策略

(一)紧扣专业知识,使思政教育自然生成

专业课在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时,常出现“上出思政味”或“课程思政化”的现象或误区,归根结底,是源于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政教育未能有机结合,思政作为任务被强行植入专业课中;过于形式化、机械化的课程思政,其教育效果必然也是低效的。因此,课程思政实施必须紧扣专业知识,在专业内容传递中自然生成,实现价值引领与塑造目标。在城市生态与规划课程思政建设中,无论是思政元素的挖掘,还是融入方法,都紧密围绕各章节内容及其特点(见表1)。专业知识模块是由理论到方法组成的完整知识体系,依附其挖掘的思政元素依次是生态观的选择、价值理解到科学实践,形成一条逻辑清晰的生态文明教育主线,贯穿全部教学内容,逐步引导学生对生态文明的认同、理解、把握、内化及践行,自觉形成生态建设的责任与担当意识。从单个知识模块而言,如讲解城市化及其后果,工业文明带来各种城市病,自然引出生态文明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从当前城市物质流线性、缺少循环导致资源枯竭与垃圾污染的问题,自然引出循环发展观。

表1 《城市生态与规划》课程部分思政方案设计示例

(二)精选思政素材,使思政教育更亲和

素材是课程思政的表达、解释、验证或确认,选择什么样的素材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一环,精准的素材既能丰富教学内容,又能有效表达思政内容。精选素材包括以下几点,首先,素材的内容选择应依据专业内容而定,不能天马行空、随意安排。例如学习城市人口容量时,引入近几年我国各类城市人口放宽落户政策;学习生态平衡时,引入国内外著名的生态灾难事件。使“专业知识—素材—思政”三位一体、相辅相成,专业知识讲解、素材支撑、思政渗透一气呵成。其次立足于身边和当下,选择具有时代气息、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的素材,使思政教育回归现实、落到实处。如2017年合肥巢湖沿岸违规建设事件、2018年泾县经开区违规侵占扬子鳄保护区事件,都是我们正在经历的、能看到的违背生态原理、违规建设案例,让学生深切感受生态规划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理解生态规划的科学性,增强专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再次,充分利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素材。我国历史悠久,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源远流长、深入人心,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如兰溪太极八卦村的生态设计、600年前的故宫排水系统,都体现了古人在规划设计上的智慧,让学生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坚定文化自信。最后是注重素材的趣味性,重大事件、新闻热点、网络奇闻等,很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案例“淘宝和景区销售 ‘空气’产品”,让学生耳目一新,顿时被这生态创意折服,打破了对生态产品的常规思维。

(三)采用多种手段,丰富思政教育形式

在城市生态与规划课程中,综合运用了讲解、讨论、调查、计算、自主学习、观影等思政教育手段,改变以往单一的、被动的、以“听”为主的灌输,让学习过程不再枯燥、单调。根据教学内容特点,选择适宜的学习手段;有的内容抽象,需要理解;有的内容具体,需要强化;内容不同,教学手段不同。例如生态系统健康和生态足迹评价,属于生态规划的关键技术方法,主要运用数学方法进行定量评价;针对这一特点,充分利用教材已有案例资料以及网络生态足迹计算器,采用动手计算的方法理解和巩固知识,并通过最终获得的数字让学生科学地、直观地了解生态状态,培养了学生的科学能力与科学精神。又如知识点生态伦理观,内容偏重于感性体悟,因此采用讲解和观影结合的手段,讲解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观影《阿凡达》,让学生认识到:从古代到未来、从国内到国外,人与自然之间的情感本能,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是一体的、是和谐共生的。

(四)把握呈现时机,提高思政教育效率

把握呈现时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课堂为单位。一节课时间为四十五分钟,学生的注意力一般很难持续稳定在高水平,那么注意力高位时刻就是最好的时机,利用好注意力波峰节点,思政教育效果事半功倍。如课堂开始的导入、课堂结束的总结,都是思政元素植入的好时机。二是以内容为单位。结合一个知识点的开始、分析、完结,有节奏的进行思政教育,使思政教育的逻辑顺序更加顺畅。如生态规划的概念,依次呈现“合肥滨湖岸上草原风光图片”——提问“建设是否生态”——讲解生态规划概念——再提问“建设是否生态”,让学生带着疑问步步深入,建立生态规划的科学的认识,理解并非有花有草有绿色即是生态。

(五)教师以身作则,树立好榜样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德才兼备,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教会学生学习,又要有良好的品格教会学生做人。对于大学生而言,教师自身的言行举止就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自身的道德素养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行为。专业课教师与学生接触频率高,应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养成良好的品行。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让学生学有所获,教会学生敬业;待人和气、穿戴得体,教会学生文明;严格考试纪律,严禁抄袭,教会学生诚信;关爱学生,帮助学生解决生活难题,教会学生友善。

结语

思政是人的灵魂,是安身立命之本,是个人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是连接思政理论与具体行动之间的桥梁,是思政理论的延伸与应用指导,探索其有效的思政方案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城市生态与规划课程为例,首先构建了课程思政的目标体系,从职业、大学生、自然人三个层面分层次阐述了各自的思政目标,三类目标互为条件、相互渗透。其次,围绕目标,从思政元素的挖掘、思政素材的选择、融入时机、融入方法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具体方案,以期明晰课程思政建设思路,增强思政建设的有效性,促进专业课育人功能的实现。

猜你喜欢
专业课思政规划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模具专业课教学探索与实践
英语笔记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China’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vol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