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令员、师长、团长、营长、连长,在中国工农红军将领的行列中,有5位闻名遐迩的女军事指挥官,她们带领红军战士,拼死沙场,独树一帜,在我军的历史上留下了一道绚丽的彩霞。她们分别是平江工农革命军女司令员、红8师师长胡筠,红军妇女独立师师长张琴秋,红军妇女抗日先锋团团长王泉媛,红军妇女工兵营营长林月琴,红军第2独立师女子特务连连长庞琼花。
令彭德怀痛惜的女英雄:平江工农革命军女司令员胡筠
胡筠,1898年出生在湖南省平江县一个颇有名望的商人家庭。1924年春,她考入平江启明女子师范学校,开始接受新思想。其间,受《新青年》《向导》等进步刊物影响,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青沪惨案雪耻会”,投入到反帝反封建的游行、示威、抵制洋货等斗争中。1925年,她积极投身于“五卅”反帝爱国运动,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胡筠由中共平江县委派往叶挺率领的北伐军独立团,担任政治处宣传干事。8月,北伐军独立团攻克平江县城,她随一支新组建的宣传队奔赴北伐前线,写标语、办快报、教军歌、编快板,极大地鼓舞了北伐军的士气。胡筠还直接参加前线运输、救护和战斗。在北伐军胜利进军湖北汀泗桥后,叶挺在前线指挥所对胡筠说:“湖南省委来电,调你立刻回湘,另有任务。”
党组织安排胡筠进入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深造。此间,胡筠结识了同一女生队的赵一曼,两人以“同志加姐妹”相称。胡筠的实弹打靶射击成绩,在全校名列前茅,赢得了“神枪手”称号,令军校男生钦佩。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疯狂屠杀共产党人。武汉军校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决定自行撤销。时任政治主任教官的恽代英,要求胡筠回到家乡,组织游击队,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
胡筠获得地下党区委批准,以办“挨户团”守家护院为名,购买了几十支步枪,上万发子弹,组建了50多人的游击队,自任队长,在幕阜山下开辟了根据地。不久,叛徒带领国民党湖南省保安司令部缉捕队“围剿”游击队。胡筠勇敢迎敌,打得缉捕队落荒而逃,叛徒也成为枪下鬼。省保安司令部惊恐异常,向各地保安团、清乡队发出通令,联合“围剿”“女共匪”,并以10万大洋悬赏她的人头。
胡筠领导游击队在湘、鄂、赣三省交界处的幕阜山一带打土豪、分田地,建立区乡革命政权和革命武装,游击队不断壮大,正式建立了平(江)湘(阴)岳(阳)游击纵队。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游击纵队发展到上千人。中共平江特委报请中央军委批准,正式授予“平江工农革命军”的番号,胡筠担任司令员。恽代英专程赶去祝贺,激动地对她说:“你是红军队伍中唯一的女司令。敌人闻之丧胆,我们却为之欢欣鼓舞。”
1928年7月22日,彭德怀、滕代远领导的平江起义爆发。起义军攻克平江县城后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7月23日,胡筠腰别双枪,骑着高头大马,率平江县委机关及游击纵队入城,与彭德怀、滕代远会师。这天,整个县城沸腾了,人们争相目睹这位女司令员的风采。随后,胡筠当选为平江县第一届工农兵苏维埃政府主席、红5军纵队党代表兼湘鄂赣边特委常委。
平江起义后不久,红5军主力南下井冈山,胡筠继续留在当地,坚持游击战争。在开创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岁月里,她带领部队转战于三省边界的幕阜、连云山区,神出鬼没,令敌胆寒,多次成功袭击反动团防武装,击溃进犯之敌,成为闻名湘鄂赣一带极富传奇色彩的女游击队长。
胡筠指挥的著名战斗,被父老乡亲所传颂的有声东击西的木瓜乡“石壁之战”、用辣椒烟熏岑川乡的“碉堡之战”、利用地形杀回马枪的“泉水之战”、扰敌致疲后主力远程奔袭的修水县“朱溪之战”,用棉絮绑在桌子上令战士顶着桌子冲锋的“武宁之战”等。
胡筠每次战斗均身先士卒,曾两次负伤,仍坚持指挥。她还从实践中总结出“拦腰截尾,打敌哨线;敌进山,我下塅;敌分散,我集中;敌去河东,我往河西;我忽东忽西,时隐时现,积小胜为大胜”等游击战术。国民党军阀何键的《湖南清乡公报》称胡筠部队与彭德怀部队“互相呼应,声势浩大”,“赤焰所播如火燎原”,即便“调集重兵围剿,仍然束手无策,防军亦疲于奔命”。
1929年春,胡筠所部编入黄公略领导的湘鄂赣边红军游击支队,胡筠任第一纵队党代表,仍率所部第3、第4大队转战于平江、修水、铜鼓等县边界山区。1930年,胡筠先后任平江县暴动委员会党代表、赣北暴动委员会总指挥、红军赣北独立团团长等职。曾参与领导湘鄂赣边“红五月大暴动”。同年7月,率平江赤卫军22个团配合红3军团参加攻克长沙的战斗。同年底,率红军赣北独立团协同通城农民赤卫队一举攻克通城县城,歼灭守敌近一个团,缴获枪支1300余支。
1931年春,红军赣北独立团与修水、铜鼓等县的游击队组成红8师,编入红16军。不久,胡筠担任红8师师长。1931年7月,原湘鄂赣边特委和鄂东南、赣北、湘北等特委合并成立湘鄂赣省委,胡筠任省委常委、妇女部部长。
1932年3月,因受奉行王明“左”倾错误的新省委领导人的排挤,胡筠被降职为湘鄂赣互济会副主任和省委党校教务主任。
1933年10月,胡筠在万载县小源参加湘鄂赣省第三次工农代表大会期间,被诬为“AB团”分子,突遭逮捕。在被关押期间,胡筠写了数十页纸的《狱中自白》,回顾了自己在党的领导下由一个豪门闺秀成长为党的干部的历程,道出了她的崇高理想和信念。
1934年4月,胡筠在随湘鄂赣省党政机关由万载小源向平江转移途中被错杀。临遭杀害前,她的遗言只有一句:“牺牲换人间幸福,奋斗是吾辈生涯。”被害时年仅36岁。彭德怀闻听噩耗十分悲恸,对天长叹:“天理难容啊!天理难容!”
1945年,中央在延安为胡筠平反昭雪,并追认她為革命烈士。
共和国第一代女部长:红军妇女独立师师长张琴秋
张琴秋,红军女将领中唯一的大学生、唯一在苏联留过学的共产党员、人民解放军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妇女武装——中国工农红军妇女独立师师长。
张琴秋曾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开国大将陈赓和开国上将许世友、洪学智、陈再道、王新亭、王宏坤、王建安等曾是她的下屬。
《解放军将领传》中,专门介绍了张琴秋,视她为没有军衔的红军将领;《中国军事大百科全书》中,认定张琴秋为红四方面军唯一的女将领。
张琴秋,别名张悟。1904年出生在浙江省桐乡县石门镇一户小康人家。张琴秋自幼聪明伶俐,勤奋好学。9岁入私塾,曾先后就读于石门振华女校、杭州女子师范学校、上海爱国女校、南京美术专科学校。
1924年春,张琴秋考入上海大学,走上革命道路。4月,经瞿秋白夫人杨之华和中共上海地委负责人徐梅坤介绍,张琴秋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11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25年11月,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张琴秋与张闻天、王稼祥、乌兰夫、伍修权、孙冶方等赴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张琴秋在校刻苦学习,还深入社会做调查,俄语成绩优秀,两年后即在校任翻译,并担任学校党支部委员、俱乐部管理委员会主席等职。
1931年春,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五年的张琴秋回国,被党中央派到鄂豫皖苏区,担任彭(湃)杨(殷)军事政治学校政治部主任。1932年,在第四次反“围剿”战斗中,临危受命担任新建的中共河口县委书记。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撤出鄂豫皖根据地。张琴秋随主力西行,时任红73师政治部主任。
红四方面军转移途中,28岁的张琴秋被任命为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成为红四方面军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在担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期间,因指责张国焘独断专权,张琴秋遭到打击报复,被降职为红江县代理县委书记。此后,又调任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政治部主任。
1935年2月,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师在四川省旺苍县成立,张琴秋任师长,曾广澜任政委,全师2500余人,由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直接领导。独立师下辖两个团,第1团由张琴秋任团长兼政委,该团战斗力较强,为总指挥部机动团;第2团由曾广澜任团长,吴朝祥任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主要任务是保卫机关、红军医院、仓库,运送弹药,转送伤员等。
妇女独立师一成立,就在张琴秋和曾广澜领导下投入紧张的军事训练。她们白天练投弹、射击,晚上进行夜行军、进攻防御、夜间偷袭等课目练习。初步掌握一些战术之后,便担负起了保卫后方、歼灭残敌、清剿土匪、运输武器弹药、救护转运伤员等繁重任务。
1935年3月底,妇女独立师随红四方面军主力强渡嘉陵江。至1936年10月一年多时间里,妇女独立师两越雪山,三过草地,与张国焘分裂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最后战胜了重重艰难险阻,在甘肃会宁与中央红军胜利会师。
妇女独立师人数之多、坚持时间之长,经历战斗之多,走过道路之曲折,在妇女运动史上是罕见的。据不完全统计,在1935年3月至1936年10月一年多时间内,有1200多名女战士壮烈牺牲。长征途中,张琴秋由妇女独立师师长改任川陕省委妇女部部长、红四方面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
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师又整编为妇女抗日先锋团,参加西路军艰苦作战。当时,已怀孕的张琴秋任西路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担负着繁重的干部调配工作。
由于敌众我寡,西路军虽英勇杀敌,但仍难以摆脱失败的命运,仅仅5个多月,这支部队几乎全军覆没。张琴秋在分散突围中不幸被俘,被押送到西宁羊毛厂做苦工。不久,因叛徒告密,张琴秋的身份暴露。敌人得知她就是赫赫有名的红军女将领张琴秋时,欣喜若狂,立即把她押送到南京邀赏。
1937年8月,张琴秋被关在南京“反省院”。不久,参加国共谈判的周恩来经与国民党交涉,将张琴秋等一大批干部解救出狱。10月,历经劫难的张琴秋回到了延安,被安排到中央党校进行短期的学习。1938年春,被分配到安吴堡青年训练班任生活指导处主任,后调任抗大女生大队大队长。
1939年“三八”妇女节纪念大会上,毛泽东倡导建立女子大学。不久,张琴秋调到王明兼任校长的中国女子大学任教育长。1941年9月,张琴秋调任中央妇女委员会委员、解放区妇联筹委会秘书长等职。1948年11月,她随蔡畅去匈牙利布达佩斯出席国际民主妇女联盟第二次代表大会。
1949年4月,张琴秋任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第一届常委、生产事业部部长,后又连任两届执委。1950年,张琴秋成为共和国第一代女部长,担任纺织工业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分管纺织生产近20年,为发展纺织工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张琴秋是全国政协第一届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忍辱负重的悲壮人生:红军妇女抗日先锋团团长王泉媛
一生坎坷,三过草地,四越雪山,七次遇险,九死一生。从中央红军到红四方面军,从妇女部长到女兵团长,从战俘到乞讨回乡,从普通百姓到省政协委员,这就是红四方面军妇女抗日先锋团团长王泉媛曲折而悲壮的人生。
王泉媛,1913年出生,江西省吉安县敖城乡庐富村人。1930年3月,王泉媛在江西吉安敖城暴动中参加革命。1934年1月进入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学习,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毕业时,王泉媛的军事技术、战术和指挥考试成绩名列全校第二名。她先后担任过吉安县少共区委妇女部部长、中央妇女部委员、湘赣省妇女主席团副主席等职。1934年10月,随中央纵队出发长征,在中央总卫生部妇女工作团干部休养连负责照顾伤员和宣传工作。
1935年6月,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师后,王泉媛被编入红四方面军。1935年底任川西省委妇女部部长。1936年10月被任命为红军西路军妇女抗日先锋团团长,吴富莲任政委。王泉媛率妇女先锋团随西路军西征,经历了红军历史上最悲壮的征战,也经历了人间地狱般的磨难。
西路军西渡黄河后,王泉媛和吴富莲率领妇女抗日先锋团首战吴家山、大捷一條山、坚守永昌城、攻克高台等。1937年1月20日,“马家军”向高台县城发动进攻,妇女团第3营与坚守高台的第5軍将士并肩战斗。当敌人攻上城头时,男女战士都投入肉搏战,3营的女战士大部分在血战中牺牲。临泽一战,妇女团损失近400人。
1937年3月,西路军在河西走廊与“马家军”经过40多天血战后,损失惨重,西路军总指挥部、红9军、红30军和妇女独立团被敌围困。此时,2万多人的西路军,只剩下不足5000人。
危急时刻,王泉媛对徐向前说:“徐总指挥,让妇女团打掩护吧!”徐向前犹豫不决。显然,他不忍心让一群女兵单独与凶残的“马家军”作战。王泉媛看出了徐向前的心思,又说:“我们是女的,万一打散了,化装起来也容易混过去。”最后,徐向前答应了她的请求。
“为了迷惑敌人,我命令全团官兵剪掉长发,一律男装,并改用30军286团番号。在每人得到5发子弹、2颗手榴弹的补充后,我率领这支不足1000人的队伍进入梨园口阵地。一个小时过去了,子弹打光了,手榴弹所剩无几,连石头也扔得差不多了,500多名女战士献出了生命。”王泉媛回忆说。
当马匪发现担任阻击任务的红军全是女兵时,便从马上跳下来,想活捉她们。眼看着敌人一步步逼近,王泉媛命令战士们迅速往山上撤退,自己则带领一小部分人作最后的阻击。此时,令王泉媛感到欣慰的是,通过渐渐稀疏的枪声,她基本能判断出总指挥部和主力部队已突围出去。妇女团的任务完成了,但全团仅剩不足300人……
在分散突围中,妇女团政委吴富莲负伤被俘,后坚贞不屈,吞针牺牲。躲藏在一孔破窑洞里的王泉媛等人被马匪搜捕。
“马家军”对被俘的红军女战士进行惨无人道的迫害,她们大多被集体轮奸,然后被分给“马家军”军官做妻妾或丫环,甚至被转卖多处,还有一部分被押送到羊毛厂做苦工。只有少数女战士从俘虏营逃出来,隐姓埋名,沿途要饭、做工、放羊,个别人侥幸回到大部队或是家乡,不少人流落在大西北。
王泉媛被俘后与敌人斗智斗勇,连续三个晚上遭严刑拷打,始终不承认自己是团长。敌师长马步青陆续把抓获的女战士分配给各级军官做小老婆。马步青看上了长得漂亮的王泉媛,但她誓死不从。后来,马步青没有得到王泉媛,便恶毒地将她分配给丑陋的团长马进昌,王泉媛不从,被马进昌带人强娶。
1939年的一天,王泉媛和女战士王秀英趁马进昌外出修路,女扮男装,翻窗逃走,一口气跑了90多里路,直奔兰州,找到兰州八路军办事处。按照当时的规定,西路军战士一年归来收留,两年归来审查,三年归来不留。八路军办事处的同志给了王泉媛5块大洋,把她送出了门外。几十年后王泉媛还痛苦地回忆说:“接到5块大洋,是最痛苦的时候。敌人打我,我没有哭。历经艰难逃回来得不到组织的信任,我痛苦至极。”
王泉媛这位用双脚走完了不止两万五千里长征路的女红军团长,最终没能再回到陕北。她无奈地沿着当年的长征路,沿途乞讨回到家乡。1942年7月,当瘦骨嶙峋、衣衫褴褛的王泉媛回到江西老家时,家里人都不敢相认。
1948年8月,王泉媛与烈士后代刘高华结婚。1951年,因丈夫被诬告入狱受株连,1962年平反后,王泉媛担任大队妇女主任、生产队长。
1962年春节后不久,朱德、康克清重上井冈山。长征途中曾与王泉媛一起三过草地的康克清,千方百计寻找到了王泉媛。康克清对吉安地委领导讲:“王泉媛同志我了解,这么好的同志该让她出来工作。”
1962年冬至1971年,王泉媛担任禾市镇福利院院长。1981年,王泉媛应全国妇联邀请,参加第五次全国妇女代表大会。她曾任江西省政协四届委员,泰和县第四、五、六届政协委员,曾受邀参加国庆40周年观礼,并参加了总政治部、民政部召开的全军英模大会。1989年,在党中央和江西省委的关怀下,76岁的王泉媛最终得以落實政策,被安排到县城老干部住宅区安度晚年。2009年4月5日,这位历经沧桑、战功赫赫的红军女团长在江西省泰和县人民医院逝世,享年96岁。
共和国唯一开国女大校:红军妇女工兵营营长林月琴
林月琴,原名林英琴,在长征中三过草地时改名为林月琴。1914年1月18日出生于安徽省金寨县丁家埠区南溪乡。
1929年5月,中共商城县委发动了商城起义,林月琴参加了起义游行,显示了不凡的组织才能,被推举为县苏维埃儿童团指导员,并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10月,任鄂豫皖边区特委儿童局局长,组织儿童团员站岗放哨,维护治安,为根据地政权的巩固作出了贡献。
1931年初冬,红25军73师在麻埠建立缝纫兵工厂,林月琴带领10多名青年男女前往。在工作中,她与红四方面军后勤供给部总经理部军需处处长、总兵站部部长吴先恩相识并恋爱结婚。
妇女工兵营是红四方面军总供给部部长郑义斋的一个创举。红四方面军入川反国民党军“三路围攻”大获全胜后,将第10师、第11师、第12师、第73师,依次扩编为第4军、第9军、第30军、第31军,总兵力由1.5万人猛增到4万余人,急需大量服装,郑义斋把几个军需工厂集中起来,改编成妇女工兵营。1933年10月4日,妇女工兵营在川北德汉城正式组建,下辖3个连,全营近500名女战士,林月琴任营长,王泽南任政委。
工兵是担负野战工程保障任务的部队,主要任务是构筑工事、抢修道路、架设桥梁、开设渡场、设置和排除障碍物。而妇女工兵营,主要任务则是缝军衣、做军帽、织绑腿、打草鞋,以及担负后勤运输任务等等,属于方面军总供给部编制序列。
林月琴带领妇女工兵营参加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反“三路围攻”“六路围攻”等战役战斗。
1935年3月底,林月琴率领妇女工兵营跟随红四方面军踏上了漫漫长征路。林月琴、王泽南各带一个连队担任运输队,担负筹备粮草、运送弹药等繁重的任务。她们所领导的妇女工兵营,堪称红四方面军后勤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在战火硝烟中飘扬了三年之久。
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师后,林月琴先后担任粮食局妇女运输连连长、中央卫生所护理班班长。在长征中,她两越雪山、三过草地,历尽艰辛,经受了千难万险的严峻考验。红二、红四方面军会师后,随红军总部到达陕北。1936年10月经何长工介绍,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36年10月,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后,红四方面军第30军、第9军、第5军和总部机关及直属骑兵师、特务团、教导团、妇女抗日先锋团共2.1万余人,奉中革军委命令西渡黄河,后改称西路军,在河西走廊创建根据地,并执行打通到新疆的国际路线任务。红四方面军另一部分第4军、第31军和红军大学等万余人,被留在黄河以东地区,参加了著名的山城堡战役,取得三军大会师后的首次大捷。一分为二的红四方面军,因历史的因缘际会,形成河东、河西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
西渡黄河参加西路军的红四方面军将士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惨烈征战,生还者为数不多。林月琴留在了河东。1937年5月,在西路军失败,谣传吴先恩已经战死的情况下,她与时任军委后方政治部主任的罗荣桓相识并结婚。
抗日战争时期,林月琴历任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机要处党支部书记,晋西南党员训练班主任,八路军第115师司令部直属队分总支书记、师政治部组织科副科长,山东军区司令部机要科政治协理員等职。
解放战争时期,林月琴任第四野战军子弟学校校长。
新中国成立后,林月琴任北京“十一”学校校长,军委总政治部主任办公室副主任兼罗荣桓元帅办公室主任。1978年5月,林月琴任总政治部干部部顾问。1955年,林月琴被授予大校军衔,是全军43名校级女军官中唯一的女大校,同时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日军屠刀下的铁骨女侠:红军第2独立师女子特务连连长庞琼花
“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一首娘子军军歌,一部《红色娘子军》芭蕾舞剧,使琼崖红军第2独立师女子特务连闻名天下,也使以女红军连长庞琼花为原型的英雄人物吴琼花妇孺皆知。
庞琼花,1911年出生,广东省乐会县(今海南省琼海市)阳江镇岭下村人。4岁时由父母包办与本县题榜村一李姓人家订婚。1927年冬,其兄庞隆香参加琼崖第一次土地革命斗争,庞琼花在胞兄影响下也加入了少年先锋队。这年她才16岁。李家逼迫其过门成亲,她宁死不从,继续坚持参加革命活动。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调共青团乐会县委妇委工作。
1930年,庞琼花参加红军,在红3团1营2连当战士。在战斗中,她胆大心细,不怕牺牲,英勇杀敌,勇谋兼备,屡建战功,深受红3团首长赏识。
1931年3月26日,全琼工农兵第三次代表大会在乐会、万宁两县交界的加荣村举行闭幕式。在闭幕式上,乐会县赤色女子军连宣告成立。赤色女子军连仅有一个排的人数,庞琼花任连长,王玉文任指导员。
1931年5月,中共琼崖特委在赤色女子军连的基础上成立了工农红军第2独立师第3团女子特务连,全连共100人,下辖三个排。庞琼花担任首任连长,王时香任指导员,冯增敏、庞学连、黄墩英分别任第1、第2、第3排排长。
女子特务连成立后,庞琼花即带领全连投入紧张的军事训练和文化学习,担负起保卫领导机关和看守犯人的任务,还宣传发动群众参军参战,多次随同琼崖红军主力参与反国民党“围剿”的战斗,威震一时,被当时民众称为“红色娘子军”。毛泽东、周恩来曾高度评价红色娘子军为“世界革命的典范”。
1932年初,因“肃反”扩大化,庞琼花被怀疑为社会民主党,遭到撤职,后被送往母瑞山审查和监督劳动。8月,国民党陈汉光旅“围剿”母瑞山,庞琼花脱险回家后被敌人发现逮捕入狱。在监狱中,她受到严刑拷打,但始终不屈,直至1937年国共两党合作后才被释放。
1937年庞琼花出狱时,女子特务连早已解体,庞琼花遂回乡结婚。日本侵略者在她的家乡建立维持会,庞琼花的丈夫因拒绝担任维持会会长被日军杀害。1942年,日军军官看上了长相漂亮的庞琼花,庞琼花深感耻辱,死活不肯,躲到几十里外的深山,最终不幸被日军发现惨遭杀害,年仅31岁。
2005年5月,海南省琼海市嘉积镇红色娘子军纪念园正式建成开园,园中有一尊大型娘子军雕像,将红军女战士脚穿草鞋、肩背竹笠、风尘仆仆的一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充分展现出来。雕像底座正面有一行金字:红色娘子军。这既是对红色娘子军全体女战士的纪念,也是对庞琼花的永久纪念。
(来源/《红军作战部队里的五位女军事指挥官》,文/焦予玲,《党史博览》202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