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文 立人

2021-06-23 06:01张婷
江西教育B 2021年5期
关键词:孟子百姓文本

张婷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与认同,也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发展。但教学中教师常会遇到学生觉得文本枯燥难懂、与现实距离遥远、难以产生学习兴趣等问题。萍乡市湘东中学朱小蓉老师讲授的《民为贵》一课,在江西省防疫期间线上教学优质课评选(高中组)中,荣获省特等奖,很值得学习。

一、立足文本,解析角度探新意

师:请同学们看看这两个甲骨文字,能猜出是两个什么字吗?

生:第一个字的下面是“口”字,上面看不出是什么字。

生:上面是个“手”吧?但是没有上面是“手”下面是“口”的汉字呀。

生:第二个字像一只眼睛。

师:大家猜得很接近了。第一个字上面像一只手握着权杖,表示握权执政,管理事务。下面是一个“口”,大家想想,这个“口”应该表示什么呢?

生:上面的“手”是管理,那下面的“口”应该是发令。

师:对的。第一个字表示手握政权、发号施令,是个“君”字。第二个字的确是一只眼睛,但是还有一个锥子一样的形状,像尖锐的锥子刺向眼睛,这个字表示被刺瞎眼睛的奴隶,是个“民”字。

生:这把“民”字造得太惨了。

师:造字源于生活,从这两个字的最初形态中,统治者与百姓的尖锐矛盾可见一斑。那么,孟子在战乱时期面对君民矛盾提出了怎样的救世良策呢?让我们跟随“亚圣”的步伐,走入课文。

师:孟子认为,舜的继位是民众的选择,是顺应民心的结果。在选文中,我们可以读到一个怎样的君主形象呢?

生:勤政爱民。

师:不错,孟子对舜的形象塑造倾注了大量心血。“大孝终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表现出孟子怀着景仰之情对舜的大孝进行了尽情讴歌。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孟子为什么如此推崇舜呢?

生:孟子所处时代没有舜这样的君主。

生:舜是明君,孟子希望当时的国君能像舜那样。

师:的确如此。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政治大动荡的时代。战乱频繁,各国统治者横征暴敛,百姓颠沛流离,无以为生。

生:舜的孝道,与儒家提倡的以仁治国是相同的。

师:说得非常好!孟子极力宣扬舜的孝道,与以仁治国密不可分。《论语》有言:“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孟子推崇舜的仁德,是希望君王们能效仿这位先贤典范以仁治国,救万民于水火。

生:舜寄托着孟子的理想。

师:是的,舜这个崇高伟大的贤明君主是孟子为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而树立起来的一面旗帜。

【赏析】

这两个片段可以体现朱老师课堂角度的新颖。一是导入让人耳目一新。用“君”“民”二字的甲骨文形态导入。甲骨文形态与现代汉字差距很大,学生一下很难猜出,只能把字拆解开来去猜测。这一环节既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了课堂气氛,又直观体现了统治阶层与底层百姓的矛盾,与课文内容讲君民思想的契合度非常高。在导入部分,学生就开始参与课堂,又在解析中收获知识,并且极为自然地引入文本内容,可谓一举三得!还有一个细节就是当教师解析后公布结果时,一个学生指出“民”字造得太惨了,这就是在情感上已经进入课堂,是课堂生成中的一个意外收获。二是在对文本进行解析时,朱老师不是按常规思路把舜的继位作为内容带过,而是立足文本,突显出“舜的形象”,并进行拓展,对其进行深刻解读,让孟子笔下高大的明君形象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眼前,目的是以之为抓手,提出孟子拯救天下百姓的政治理想。这是文本解读的一个新角度、新思路。比直接把孟子思想传达给学生更自然、流畅。

二、挖掘文本,研读思想求深度

师:请同学们阅读选文,并尝试概括出孟子提出的君民思想。

(生阅读)

师:第一则选文中,孟子提出了怎样的君民思想呢?

生:在这则开头提出了“君轻民贵”。

师:那孟子为什么说“君轻民贵”呢?请同学们继续读选文,找一找答案。

生:孟子认为如果诸侯危害社稷,那么可以改立新君。就连社稷之神如果不能保证风调雨顺,都可以变换。而一个国家的老百姓是不可以变换的,所以百姓更重要。

师:理解得很准确。孟子继承了《尚书》中“民惟邦本”的思想,把它升华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他发出的“君轻民贵”的呐喊,可以说是发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他的“民贵说”振聋发聩,彻底颠覆了以往的君民等级关系。那第二则中又有怎样的君民思想呢?

生:这一则选文是齐宣王与孟子的对话,齐宣王指出汤武王是弑君之臣,而孟子认为桀、纣是“独夫”,理应诛杀。

生:这与第一则可以改立新君的意思差不多。

师:的确,这一则的君民思想可概括为“君暴民反”。孟子要告訴我们的是,如果国君暴虐无道,百姓是可以起义反抗的。接下来大家再总结下第三则中的君民思想。

生:这则中讲到“民归仁”,君民思想可以概括为“君仁民归”。

师:概括得很好。那第四则呢?

生:老师,这一则是孟子和万章讨论“君权谁授”的问题,孟子认为是“天与之”,那就是“君权天授”,这不是讲君民关系的吧?

生:我认为仍然是讲君民关系的。因为孟子在选文中解释了“天”是通过“民”来表达意思的。

师:对了。表面上孟子似乎说天意比民意重要,但他援引《尚书·泰誓》中的一句话“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就是说天要用百姓的眼睛去看,要用百姓的耳朵去听,所以孟子所说的天意其实就是民意,天意取决于民意。所以这一则所表达的君民思想就是“君权民授”。

【赏析】

孟子的语录包含了丰富的知识,但其中深邃的思想更是精彩,引人深思。在“民本思想”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都会围绕“民贵君轻”来展开。但朱老师引导学生从每一则选文中挖掘民本思想,不是停留在“民贵君轻”这一层以及这一层的具体体现上,而是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进一步理解这一思想,从而清晰、深刻地概括出“君暴民反”“君仁民归”“君权民授”的民本思想。这让非连续的文本紧紧联系在一起,也让孟子的民本思想更立体可感。

三、延伸文本,对接现实重传承

师:历史的车轮已经驶入了21世纪,如今,党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正是传统民本思想在新时代、新形势下的体现。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实例,谈谈孟子的民本思想在当今中国的体现。

生:疫情肆虐时,国家包机接回海外的小留学生。这说明我国政府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

生:我国所有的新冠患者政府都出资治疗。这是顺民意、得民心的硬核举措。

生:我国的“精准扶贫”政策,说明国家关心每一个人。我还在新闻上看到习主席在乡下慰问贫困地区的乡亲,为他们的脱贫支招……

(生继续发言)

师:同学们都谈得非常好。老师在这里也给同学们举个例子。2019年3月,习主席在罗马会见意大利众议长罗伯托·菲科,在回答他的提问时说道:“这么大一个国家,责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艰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老师还想向同学们推荐一个视频(《习近平的两会时间》),在这次全国两会上,习主席四次下团组,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人民至上”。

(播放视频)

师:习主席的话饱含着浓浓的为民情怀,也彰显着大国领袖为民服务的奉献、担当!同学们,感受着这些难忘的瞬间,聆听着习主席暖心的话语,看着百姓们脸上洋溢着的笑容,我们有着满满的幸福感。我们不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而是有幸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所以同学们,希望我们能怀揣着这种幸福感,肩负起自己应有的责任,守护住文化之根。孟子的文化精髓,历经两千多年,仍然在当今社会中“枝繁叶茂”,我们有责任,尽一己之力,护佑住这株文化之树,让它的根在现实的土壤中扎得更深、更牢。

【赏析】

孟子的学说与现在相隔数千年,学生与之有距离感,并且质疑学习先贤思想的必要性,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教学过程中,教师把文本中的思想与现实割裂了开来。朱老师的这一设计环节,重在对接现实,让学生意识到这种思想历经千年依旧在延续,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自己肩负着把这种光辉思想传承下去的历史责任与使命。

大政在民,朱老师这堂课立足文本,他带领学生探寻了孟子这一政治之道,并且很好地完成了教材编排时所设置的引导学生通过了解孟子的思想、孟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鑒,即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是一堂真正的高效之课。<

(作者单位:江西省萍乡市湘东中学)

猜你喜欢
孟子百姓文本
不让百姓撇嘴骂
百姓记着你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百姓看家“风”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