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金 段淑蕾
摘 要:为了减少基坑坍塌事故中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对受困人员后续工作与生活的影响,该文基于流变-突变理论对基坑坍塌人员受困时的心理变化进行定性分析,用流变-突变理论对受困人员的心理演变过程进行具体描述,基坑坍塌事故后受困人员发生心理应激障碍的可能性较高、影响较大。对受困人员在救援期及救援之后进行心理干预和救助,能提高受困人员的救援成功率并且有助于恢复心理健康,降低心理影响对受困人员生产生活的影响。
关键词:流变-突变原理 基坑坍塌 受困人员 心理变化过程
中图分类号:P2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1)02(c)-0190-03
Psychological Research on People Trapped in Pit Collapse Based on Rheology-mutation Theory
WANG Xiaojin DUAN Shulei
(Luoya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uoyang, Henan Province, 471000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reduce the influence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of people trapped in foundation pit collapse, analysis the psychological change of people trapped in foundation pit collapse based on the rheology-mutation theory and using rheology-catastrophe theory to describe the psychological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 trapped persons in detail, the trapped persons are more likely to have psychological stress disorder after the collapse of the foundation pit and have a greater impact.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can improve the rescue success rate of the trapped people and help to restore their mental health, and reduce the impact on the trapped people's production and life.
Key Words: Rheology-mutation theory; Foundation pit collapse; Accident victim; Mental process
基坑坍塌事故是建筑行業较为严重的事故类型之一,事故发生后会带来较大的恐慌,而且会给受困人员带来巨大的心理伤害,产生应激障碍,影响后续的生产生活。国内外对公共突发事件造成的人员心理影响已有一定的研究,对受到较严重的地震、洪水等灾害人员的心理研究,并且有持续的追踪。
美国在“9.11”事件后开启了对于灾害心理等领域的探究,在灾后迅速开展对受灾人员的心理救助,降低受灾人员的心理损伤程度,尽快恢复社会的稳定及经济的持续发展。在日本,以安倍北夫(Abe)为核心的一批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对灾害过程中的防灾教育、信息传播、人际关系等问题深入思考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在我国,碗靖彬[1]研究了野外事故后人员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并基于此提出预防事故的对策;王智懿[2]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惊慌状态下的疏散行为,反馈出事故后人员的心理应对状态;莫聪颖等人[3]运用调查问卷研究了井下工人安全心理影响因素并对安全心理等级进行评价;范金梅等人[4]对煤矿一线作业员工进行安全心理评价并提出开展安全管理工作的办法。康良国等人[5]对安全心理的基础理论进行了探究并推进其应用。
我国灾害心理的研究相较国外而言起步较晚,国外的广度不断拓宽,从自然灾害到人为灾害;研究深度不断加深,从灾后救援到灾前预防;从保证人的生命安全到追求人的心理健康,一直不断拓展、加深对该领域的探索。该文将基坑坍塌事故受困人员分为两类,运用流变-突变理论分别研究其在受困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过程,为后续进行心理干预的研究提供依据。
1 流变-突变理论
流变-突变理论是安全科学的本质规律和统一规律,符合自然辩证法原理、量变-质变规律及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它是两个理论的叠加,能够更好、更完整地表述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6]。
安全流变指的是量变过程,是事物损伤随时间的渐变积累演化描述;安全突变指的是质变过程,是事物损伤随时间的渐变积累演化达到事物自身极限后的瞬变过程描述。
流变-突变理论表述了安全损伤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基本过程如图1所示。
OA段(孕育阶段):某一新事物诞生后的初期,其损伤量随时间减速递增,逐步形成更为完善的新 秩序。
AB段(发生阶段):损伤量随时间匀速缓慢增加,此阶段为一个较为稳定的新秩序状态。
BC段(发展阶段):新秩序状态被打破,损伤量随时间加速增加阶段。
CD段(结束阶段):损伤量持续加速增加,直至损伤量承受能力限制(D点),即为突变点。
DE段(后效阶段):事物发生安全突变,原秩序被破坏,事物又开始回归到一个新的安全状态,原事物的秩序消失,形成了另一个同类新事物的诞生起点(E点),物质世界就是在从安全到危险的无限循环中存在和发展的[6]。
2 可行性分析
流变-突变理论应用于基坑坍塌受困人员心理变化过程研究的可行性有以下几点。
2.1 受困人员心理变化是一个流变-突变过程
安全流变-突变规律揭示了事物演化的基本规律和本质规律,其哲学思想和方法揭示了安全科学的普遍性概念和规律,为安全科学研究提供方法论指导。客观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世界具有整体性和统一性。心理学的发展史表明:自然科学的相关理论早已被移植到心理学研究当中。因此,利用安全科学已有的规律和理论分析和阐释心理问题是可行性的。流变-突变理论解释了事物发生、发展、消亡的全过程,可以解释受困人员在受困时从不安、恐慌到崩溃的心理变化全过程。
基坑坍塌事故发生时,周边支撑体破坏,在场作业人员短时间遭受周围环境剧烈变化以及支撑物体坠落造成的砸伤,遇灾时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且缺乏基本的自救逃生常识,心理容易发生强烈的变化。个体心理承受能力存在一定限值,超过此限值心理会产生质的变化,进而导致个体不能恰当处理灾害状况,造成严重的事故后果。基坑坍塌发生之后受困人员心理发展经历了安全流变到突变的全过程。
2.2 受困人员心理问题归属于安全问题
基坑坍塌受困人员的心理问题归属于广义的安全问题。安全科学研究事物有安全、危险、事故3种状态,心理状态有健康、亚健康、病态3种状态,两者在状态上统一。安全科学中认为事物的安全是相对的,危险是绝对的,安全与危险可以相互转化,心理状态上健康是相对的,不健康是绝对的,健康与不健康也可以相互转化,两者在状态上都在不断变化。世间万物都是在安全到危险的不断变化中发展起来的,人的心理也会经历健康到不健康的流变及突变,当达到心理承受能力限值时心理发生灾变导致心理疾病。心理安全属于大安全问题的一个分支,纳入安全科学的研究范围内。
综上所述,安全科学的流变-突变理论应用于心理问题的研究是具有可行性的。
3 基坑坍塌受困人员心理变化过程
基坑坍塌事故发生后,由于周围环境恶劣及身體状态逐渐下降,受困人员的心理逐渐发生变化,达到心理承受能力限值后,心理出现病态。运用流变-突变理论对基坑坍塌事故受困人员心理变化的过程描述如下。
基坑坍塌事故中受困人员心理变化过程同样是先发生安全流变,当其心理变化逐渐积累达到自身心理能力承受极限后产生突变,最终心理被击垮或者再回归到一个新的安全起点。根据基坑坍塌事故发生后,对受困人员的救援情况,将其心理变化过程分为受困人员未被救援、受困人员成功自救或被救两种,具体内容见图2。
3.1 受困人员未被救援
基坑坍塌后,人员对事故原因和发展没有明确了解,受困人员在事故发生后的初期(OA阶段)心理产生较大冲击,出现急躁、不安、恐惧等心理状态,心理损伤值随着时间呈减速递增变化;一段时间后,受困人员对于受困状况(伤亡情况、事件严重程度和发展状况)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不断尝试自救或者采取求生措施,开始接受受困现状。此时心理状态处于AB阶段,比较稳定但心理损伤值随时间减速缓慢增加;长时间没有获救或者随着周围环境紧张氛围和伤亡不断加重的情况下,受困人员对于事故的发展又陷入无法判断的状况,心理开始出现较为剧烈的变化,消极情绪占主导地位。此时受困人员心理处于BC阶段,心理损伤值随时间呈加速增加阶段;每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都有一定的界限,当超出此界限后,人的心理开始突变出现心理障碍,即:人员发生突变的损伤量为心理安全流变临界损伤值,发生突变的点为临界点C;受困人员继续被困于基坑中,心理损伤值继续增加,出现心理崩溃的现象,即进入心理灾变点D,受困人员求生欲望较低,对于救援人员实施抢救极为不利,生存率开始大大下降。
3.2 受困人员成功自救或被救
基坑坍塌后,人员心理受到巨大冲击,心理损伤严重程度沿OA阶段发展,在获救后了解了基坑坍塌事故的原因、伤亡及财产损失状况,心理逐渐平稳(AB阶段),由于仍受事故影响,人员心理损伤缓慢增加;经过AB阶段后,受事故影响较大、没有办法自身恢复、没有得到相关的心理救助、周围其他人员的影响、无法融入社会环境等因素使受灾人员心理产生巨大变化,心理损伤值随时间加速增大(BC阶段);因个体的心理承受能力有一定的界限(点C);人员心理在C点仍未进行有效的心理救助,其心理损伤值将加速突变至D点,导致心理疾病,严重影响人员的生活。
存在部分人员经过自身心理调节或心理救助在某阶段恢复健康,经历灾害后,少部分人将此次经历升华为一种灾害求生的经验,心理抵抗能力因此有所提升,再次恢复至新的健康的起点。
基坑坍塌受困人员的心理经历了安全流变到突变至危险的全过程。若没有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或救助,受困人员的心理逐渐变差,心理损伤逐渐加重,最终导致心理疾病,影响人的身心健康。
4 结语
针对基坑坍塌受困人员的心理问题,运用流变-突变理论对基坑坍塌受困人员的心理变化过程进行详细陈述,分析基坑坍塌事故受困人员产生创伤后心理应激障碍的可能性及其对受灾人员生活的影响。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
(1)基坑坍塌事故对受困人员的心理产生极大的冲击,其心理变化过程符合流变-突变理论。
(2)发生事故时,受困人员的心理从产生不安、恐慌随时间流变到不同程度的心理应激反应,外界刺激使人员心理损伤值不断增加,会造成严重的心理应激障碍,对救援或后期生活都产生负面影响。
(3)根据流变-突变原理,确定实施心理干预或救助的时间节点,对提高救援率以及尽快使受困人员恢复心理健康很有帮助,这将是后续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碗靖彬.物探野外施工事故的安全心理分析及预防措施[J].安全,2017,38(8):32-35.
[2] 王智懿.大学生“惊慌”状态下自然倾向性[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7,25(6):864-867.
[3] 莫聪颖,孟祥瑞,王向前,等.煤矿井下工人安全心理影响因素及其测评技术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6,16(35):316-320.
[4] 范金梅,王大贤,姚德利,等.煤矿一线作业员工安全心理分析评价[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9, 21(6):116-120.
[5] 康良国,吴超,王秉.企业员工心理安全感的基础性问题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9, 15(7):20-25.
[6] 张金健,朱正中.“安全流变-突变”理论对心理危机干预的理论探讨[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5,27(1):60-6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