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言虎
在今年的年度热点事件盘点中,特斯拉女车主维权事件,必定会榜上有名。最新消息显示,女车主已经起诉特斯拉全球副总裁陶琳,当事人还表态,之后会再起诉事故车辆、刹车失灵等问题。显然,特斯拉后续还会面临不少麻烦。
回看此事,我们看到了特斯拉从傲慢到“认怂”的过程,而始终不变的,是维权车主的“刚”。从要求特斯拉公布行车数据,到坚决申请第三方检测,再到起诉特斯拉相关负责人,维权女车主一家表现出的硬气,在以往消费者维权事件中是很少见的。结合此前由新疆棉花引发的中国消费者抵制外国大牌商家事件,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一种趋势:中国消费者在面对外国企业时,敢于挺直腰杆了。
一直以来,在中国的消费市场中,外国大牌都有一种特别的光环。在中国消费者的潜意识里,它们象征着高端与顶级,是高高在上甚至轻易不可冒犯的,这就形成了一种仰视的心态。一旦发生纠纷,中国消费者其实是不太会去维权的,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不敢”。归根结底,这还是缘于中西方发展差距所导致的国人心理落差。
但形势显然已经发生了变化。近些年来,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日益提高,国力不断增强。一方面,由国力强盛带来的国民心理水位持续上涨,国民变得更加自信;另一方面,国产品牌崛起,消费者不再单一迷信外国品牌,洋货有了可替代品。消费者有底气在拒绝洋货后,选择本土国货。
如果说,上述心理是缘于中国经济的进步与国力的强大,那另一层更隐性的因素同样不能忽视。那就是随着中国参与全球化程度越来越深,中国消费者的规则意识、维权意识也日渐养成。他们更懂得在权益遭到侵犯后,用合法合规的手段去光明正大地维权。时间赋予了中国消费者应对市场交易的成熟心态。
从2001年算起,中国加入WTO已经整整20年时间。20年,不仅是中国不断融入全球市场的过程,也是中国消费者逐渐熟悉现代市场规则的过程。传统上,在与商家的博弈中,消费者一般处于弱势地位。因为维权难以成功,导致他们即便吃了亏,也未必愿意去维权。而经历现代市场发展的消费者,逐渐懂得了公平、契约、消费者权益等概念,当意识到权益被侵犯时,他们便自然而然地想到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身利益——哪怕,对方是一家外国企业。
甚至可以说,在当下的社会思潮下,如果对方是一家外国企业,中国消费者维权的热情会更加高涨。
在此前中国消费者抵制H&M、耐克等品牌的事件中,一股潜流很难被忽视:消费者是背负着民族尊严去抵制这些外国大牌的。把新疆棉花同中国人权扯上关系,是对民族尊严的冒犯,对中国人的不尊重。为了捍卫民族尊严,消费者坚决抵制这些对中国泼脏水的外国大牌,这不是一起简单的消费事件,更是一种深植了民族情绪或者说民族主义的社会事件。
其实,舆论场上对特斯拉女车主维权事件的讨论,同样展现了类似的动向。中国消费者心态的微妙变化,使前后两起消费事件具有了更耐人寻味的意涵。这也预示着,国外企业与中国消费者打交道的心态,应该改改了。一边用偏见与高高在上的姿态指责中国,一边又心安理得赚中国消费者的钱,这条路以后大概率是走不通了。
偏见与狭隘从来不是现代市场的奥义,对等与尊重才是。面对规则意识日渐觉醒、民族自尊心更加强烈的中国消费者,外国企业一视同仁,老老实实按规矩办事,才是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