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翠芳
摘 要:对于数学教师来说,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创设情境是一门学问与艺术。在教学实践中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激活思维、多样训练、启迪智慧,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结合学生已有知识以及生活经验,创设生动形象、富有情趣的情境,让学生融情入景,在情境之中运用数学思维、掌握数学方法,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的思维探究能力以及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主动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数学情境;兴趣;素养
当前,情境教学法已经深入小学各科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之中,情境创设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应切实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身心发展规律,创设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
一、创设悬念,引趣生疑
小学生虽然其知识储备不足,生活阅历也少,却拥有一颗好奇之心,对探究未知背后的秘密欲望强烈,因此,抓住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在教学之中结合教学内容创设和制造一些悬念,使得学生在悬念的激发之下产生强烈好奇心,催生其揭秘这一问题答案的强烈学习意识以及学习动机。如在“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一课,教师创设了一个悬念,那就是让学生随意说出一个不管是几位数的数,教师当场可判断出这一个数是否能被3整除,而学生听了教师的一番话后,一副难以置信的样子。不少学生跃跃欲试,任意说出几个数,教师立刻进行判断是否能被3整除,经验证教师的判断是完全正确的。由此学生立刻睁大了好奇的眼睛,同时也产生了强烈的疑问:为什么老师不经过计算就能对这一答案进行判断?有什么妙招吗?看到学生的追问、好奇以及疑惑,教师乘势引导学生对这节课的新知进行学习与探求。
二、制造矛盾冲突,愤悱导思
疑问与惊奇代表着思维的开始。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实际上经历了“平衡到失衡到再平衡”这样一个反复渐进的过程。在新课引入时,教师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结构创设一些富有挑战性、有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调动已有知识试图解决问题时发生一些认知冲突。问题串的出现使得学生的心理平衡被打乱,处于一种“愤、悱”的心理状态,学生的求知欲望格外的强烈,并且产生了强烈的探究之心。如“圆柱体体积计算”一课,教师通过问题串引发一系列的矛盾冲突,打破学生心理平衡。起点问题就是圆柱体容器里的水的体积该怎么计算,教师的提问也让学生进入思考的状态之中,很快有学生回答,把圆柱体容器里的水倒到正方体的容器中,然后再进行测量。而随之而来的问题则是圆柱体橡皮泥的体积又该怎么计算呢?有学生说将橡皮泥捏成长方体,从求长方体的体积得出圆柱体橡皮泥的体积。教师继续提问:但如果圆柱体是铁块,这一体积又该如何计算?就好比操场的柱子的体积、广场上柱子体积等。这样层层递进以及与不断推翻之前的一些假设,学生被引入更深的疑问之中。由浅入深的问题情境创设使得学生的心理产生了极大的矛盾冲突,他们也积极主动地投入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之中,催发出数学思维以及迫切探究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的这一强烈的愿望以及诉求。
三、联系生活,激趣生思
生活是问题的源头,生活也是数学的源泉。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兴趣中点燃探究思维的火花。例如,讲解“按比例分配”一课时,教师则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两个人一起开办加工厂,一个人销售产品2000件,另一个人销售5000件,一年后,整个车间收入20萬元,请学生能算一算,怎样才能让两人公平合理地拿到自己的收益?列举与生活紧密相连的事例,让学生产生亲切感、亲近感,拉近与数学之间的距离,积极解决问题,使得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产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心理。
生活化的情境能运用到数学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比如导入环节,在教学“大数的认识——亿以内数的认识”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上课伊始就出示了多媒体课件,展示高铁最快每小时行驶速度,珠穆朗玛峰的最新高度,维多利亚瀑布的年平均流量,让学生观察画面,说一说从图中都了解到了什么信息。让学生从生活场景入手,输入与本节课有关的数学内容,有助于教师点明课题,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并顺利进入下一阶段的教学。
四、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在数学教学之中,几何图形知识内容必不可少,教师通过创设操作情境引导学生感受图形的具体特征。比如,在教学三角形时,让学生罗列生活中具有三角形结构的物体,并提问:三角形究竟会不会变形?学生经过思考后说,三角形不易变形,它会使物体很牢固。教师又出示三角形、四边形的木条模型若干,分配到各个小组,让每一个小组的学生都用手拉一拉,让他们谈谈有什么感受。紧接着学生说,三角形不易变形,但四边形却一拉就变形,说明三角形比四角形稳固……正是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演示以及动手操作,学生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大家在动手动脑之中,不仅潜移默化地吸收了知识,也提高了观察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也让学生在探索发现、解决问题中,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真正变成了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吴丽芹.问题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 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