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派”中药炮制技术的历史沿革与特色传承

2021-06-23 08:54陈志敏余凌英许润春胡昌江
亚太传统医药 2021年6期
关键词:昌江炮制制品

胡 麟,陈志敏,余凌英,许润春,胡昌江*,邢 冷

(1.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1137;2.四川新绿色药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1900)

复方和炮制入药是中医用药的精华和特色。中药炮制技术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对保障中医临床安全有效具有重要作用。各地区根据自身自然环境、人文地理以及用药习惯,逐渐形成各具特色的中药炮制技术体系。川派中药炮制技术作为全国四大流派之一,以成都地区为核心,覆盖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中国西南地区。本研究根据胡昌江教授口述,以成都中药炮制技术为重点,简述川派中药炮制技术的形成、传承脉络、特色优势及传承创新等方面的知识内容,为后续川派中药炮制技术的传承与创新提供借鉴。

1 川派中药炮制技术的形成

胡昌江认为作为全国四大中药炮制流派之一,川派炮制技术形成于明清鼎盛时期。其炮制理论和实践多遵《雷公炮炙论》与《证类本草》,并多有创举。据清末《成都通览》记载:“成都药铺凡三百四十七家。”[1]无论城乡,多为前店后坊的经营模式,前店配方,后坊进行饮片加工炮制[2]。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成都有明确记载的中医达868人之多,他们主要通过家传师授,幼而学,壮而行;先学抓药,先知药而后行医,逐渐形成了亦医亦药的格局。胡昌江的授业老师徐楚江(1920-2004)曾经回忆,其在十三岁当学徒时,师傅交给他的第一本书就是《雷公炮炙论》。说明当时学医必须先学药以及中药炮制,川派炮制亦医亦药的特色就此形成,并传承至今。当时政府还成立了四川省卫生实验处,对中医药实行规范管理,行医或开设药铺均须进行考试,取得医师和药师资格,备案注册后方可开业[3]。

2 川派中药炮制的传承谱系

成都市作为川派炮制集散地区,有一大批精通中药炮制技术的骨干。1959年成都中医学院中药学专业成立之初,即聘请徐楚江、冯相贤、欧建忠等医家作为中药炮制学教师,参与传统中药炮制技术授课和实验教学。川派炮制注重师承体系,多凭“师徒口授心传”,如川派炮制著名领军人物——徐楚江教授,师从段鹤龄大师,系统学习了药材识别、切制,处方调配,膏、丹、丸、散的制备等,在艰苦条件下,培养了一大批中药炮制人才。作为中药炮制学科的主要创建人之一,徐老主编了本学科第一、二版统编教材,供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药专业使用[4-6]。统编教材的问世为全国中药炮制教学做出了重要贡献,极大地促进了中药炮制的传承与发展。徐老不仅精通中药炮制,更提倡医药紧密结合,形成了包括对中医理论、中药炮制及传统制药技术、五味化合理解、方剂配伍、对药运用、药膳制作、疑难杂症治疗等亦医亦药的独特学术思想。

胡昌江作为徐楚江教授的师承弟子,跟随徐老系统学习中药炮制和临床,四十多年来一直从事中药炮制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对于炮制技术的传承,有着清醒的认识。他说:“我辈必须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承前启后,免致宝贵文化遗产被湮灭而愧对先贤和后人。”他成功将川派炮制技术核心——“成都中药炮制技术”申请为成都市、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理清了川派中药炮制技术的传承脉络,见图1。

图1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派中药炮制技术传承谱系

3 川派中药炮制技术特色

由于全国各地药材资源、用药习惯、历史文化等方面的不同,造就了各地炮制加工自成体系、百花齐放的局面。作为全国四大中药炮制流派之一,川派炮制主要有如下特色。

3.1 川派炮制工艺的复杂性

川派炮制工艺特色主要在于道地药材炮制、复制法、特色发酵以及炼丹术等,其中复制法享誉全国,但因其工艺十分繁琐,限制了传承与发展,如:复制大黄、九转南星、仙半夏、蒸熟地、附子系列炮制品、火制雄黄、十三制香附、九制花蕊石、神仙枣、百药煎、中九丸等。以下略举几例介绍[7]。

3.1.1 复制大黄 (1)九制大黄(独黄丸):取生大黄加黄酒后九蒸九晒而成,称九制大黄,又称独黄丸。

(2)十五制大黄:在九制大黄的基础上,再加入辅料绿豆、黑豆、广皮、槐、桃叶、麦芽、车前草等,反复处理十五次,为十五制大黄。

(3)二十四制大黄:在十五制大黄的基础上加丹皮、泽泻、薄荷、石斛、玄参、连翘、川贝、知母、苡仁等辅料,反复处理至二十四次,为二十四制大黄。

(4)清宁片:取净大黄片,煮烂,加入黄酒,随时搅拌,煮成泥状,再加黄酒、炼蜜,蒸透后,搓条,装入坛内,闷,称为清宁片。

3.1.2 胆南星(九转南星) 取生南星加胆汁搅匀装缸内。缸埋地下十分之九,一年后取出,谓之阴转,再以阴转南星,兑胆汁搅匀,分装于牛胆皮内挂通风处,谓阳转。反复九年而成,经年即成九转南星。

这些炮制品工艺繁杂,耗时也很长,基本灭绝,市场已找不到这些炮制品。作为文化如何传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

3.1.3 附子 附子作为毒性药物的代表,也是四川的著名道地药材,在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方面有显著疗效。如何去毒存效是川派炮制的首要任务,就附子炮制品规而言,《中国药典》只收录了淡附片、黑顺片、白附片、炮附片,但川派炮制品还有:生附子、盐附子、胆附子、生附片、熟附片、炒附片、蒸附片、黄附片、卦附片、刨附片、炮天雄等十多种。盐附子、胆附子纯属为了保存,其他炮制品均需在此基础上,通过浸漂除去胆或盐,再制作出不同饮片,对内含物损失较大,现在也有趁鲜切制立即干燥的。有些炮制品,多是一种出口商品规格,如黄附片、黑附片需加辅料染色,所加辅料与解毒存效关联性不大,临床意义也只能从五色归五脏来解释,如黑附片入肾、黄附片入脾、白附片入肺,但作为文化传承这是必须的。

3.2 川派炮制十分注重临床运用

川派炮制秉承“中医生命在于疗效”的原则。胡昌江一直认为炮制工艺再先进,火候掌握再好,如果失去临床疗效,工艺的先进性就无从体现。临床疗效是检验炮制工艺和质量的唯一标准,从段鹤龄大师开始,在“前店后坊”的经营模式下,就十分注重炮制前后的临床运用,铸就了川派炮制亦医亦药的知识架构。从段鹤龄→徐楚江→黄维良→胡昌江→陈志敏,每一代传承弟子不但要求懂药,还要懂医,这是川派炮制传人的必须要求。

当时成都药铺的运营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技术过硬的“头柜”。头柜不仅要懂得药行中的全套技术,熟练地分辨出500~700种药材和炮制品的真伪优劣,熟知每味药的药性、配伍禁忌、炮制加工、正名、别名、俗名,还要懂医,拿到处方就知治什么病,并恪守“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千秋古训,使得川派炮制十分兴盛。一直以来,川派炮制一方面通过临床验证古人炮制经验;另一方面立足临床不断创新炮制工艺。不但知道其炮制方法,还要知道怎么应用,治什么病,疗效好坏,还要通过临床验证来确定。下面略举几例予以说明。

3.2.1 煨姜 取大块生姜剖开,横面开一小口,皮部相连,掏出大部分姜肉,埋进砂仁,用草纸包裹,再煨至草纸呈焦黑色,去纸,捣碎兑红糖水喝,具有良好止呕作用。经临床验证,止呕效若捊鼓。

3.2.2 火制雄黄 将雄黄细粉填满姜中,或填入嫩橙柑中,火烧成炭药备用。中药行业都知“雄黄见火毒胜砒”,不可火制。川人却创此制法,并进行了总结:“雄精、雄精,品质如金,医疱医疮,灵验如神。”制成的雄精丸,经临床验证,对于治疗阴疽、疮疡确有良效。

3.2.3 十三制香附 将香附与稻草灰和东墙土同煮,用童便适量浸泡后,再用小茴、艾叶、泽兰、香菇、益智、莱菔共煮;再按糖、姜、盐、四制法制后干透,研成细末,兑汤液吞服[8]。经胡昌江临床验证治妇女气血亏虚、恶露不绝有良效。

胡昌江表示,这些炮制品功效不仅仅局限在书本或文献记载上,还要通过自已临床验证,掌握好第一手资料,辨明哪些是精华,哪些欠妥,将行之有效的方法有的放矢地传承下去。

4 川派中药炮制的守正创新

习总书记强调,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中药炮制作为我国独有技术,如果不传承、不创新,止步不前,是没有前途的。

4.1 川派特色炮制品革新

由于中药炮制传承的固有规律,如工艺、火候、辅料的复杂性等,大多需要老师手把手地传授,其经验性、主观判断性等影响因素较多,很难通过文字进行精准传承。川派炮制品大多工艺复杂,很难适用于工业大生产,导致很多特色炮制品面临着消亡的危险。以下举例说明。

4.1.1 九制大黄 大黄的川派特色炮制品就有数种,其中九制大黄可以缓和生大黄泻下作用,具有缓泻而不伤气、逐瘀而不败正的特点,倍受历代医家推崇,特别适合老人、小孩及体质虚弱患者使用,临床效果较好;但其炮制工艺烦琐,耗工耗时,不适合工业化生产,因此生产该炮制品的厂家日益减少,处于濒临灭绝的境地,故市场上该炮制品种严重匮乏。

4.1.2 九制黄精 黄精具有极高的食疗和药疗价值,并被诸家养生所推崇,但生黄精有麻舌感,且刺激咽喉。九制黄精以“豆中之王”黑豆为辅料,不仅可以增强其补脾润肺益肾之功,还可去除麻舌感,从而避免刺激咽喉。但其工艺与其他川派复制品种类似,工艺繁杂,费工耗时,不适合量产。

基于此,胡昌江秉承“守正创新”理念,致力于中药炮制现代化以及川派特色炮制品的技术创新研究。根据传统方法制得九蒸九晒的样品,采用现代技术,对工艺进行加压改革,并与传统工艺进行成品性状、化学成分、药效等的对比实验[9-10],最终确定最佳炮制工艺流程。事实证明,该方法可简化工艺,且质量稳定,适用于工业化生产,疗效可靠,能满足临床患者需要。该方法拯救了一种频临灭绝的川派炮制品。

4.2 川派炮制技术的传播

中药材必须经过炮制,制成中药饮片后才能入药,这是中医临床用药的特点之一。让更多的人了解炮制的重要性,促进中药炮制的传承与海外影响,有利于让世人感受和认识中国传统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利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这是胡昌江及其团队一直努力的方向。胡昌江通过教学、讲座培训、录制《中药炮制学》精品课程、录制《临床中医师中药炮制技术》培训视频等,促进了中药炮制技术的传承与交流。此外,胡昌江还参与拍摄了《本草中国》等纪录片,并将他主编的《临床中药炮制学》译为德文,促进了中药炮制在海外的传播。

5 川派中药炮制传承与思考

5.1 遴选川派炮制传承人以德为重

中医药强调“以德载术,以术宏德”。胡昌江有“对于工匠来说,重要的不是技术,而是人品”的论述。德是中医药文化之精髓,不仅在中国,在国外同样如此,有了良好的传承平台,是否能有效传承,人品是关键。

因此,川派中药炮制技术的传承以德为先,其次才是术,技术差点可以再学,在传承与创新上,需要品学兼优、尊师重道的传承人。只有能潜下心来、真正热爱炮制事业且德才俱佳的青年才俊,才可作为川派炮制技术的非遗传承人,最终发扬中医治病的优势,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健康事业。也只有这样,川派炮制技艺与文化才能有效传承,才能让传承成果在纯正的文化氛围中得以体现。

5.2 川派炮制必须拯救濒临灭绝的炮制品

川派炮制以复制法为主,其工艺复杂,造成了如今传承与创新难度相对较大。如何有效继承、发扬和创新川派中药炮制技术,对四川中药炮制技术的发展都将产生积极影响。胡昌江常说,如果川派有些炮制品失传在我辈之手,是愧对先人、有罪于后人的,所以必须抢救濒临灭绝的炮制品,可采用视频、动画、录像等多种多样方式进行抢救,让其得以有效传承下去。

5.3 坚持守正创新的研究理念

川派炮制传承秉承“继承、发扬”的理念,胡昌江一贯坚持守正创新,强调守正是创新的根本。川派炮制技术的创新发展,复原古法是第一步,再以古法还原为对照进行工艺及现代科学研究,以真正做到守正创新。如进行九制大黄、九制黄精、九制女贞子等工艺革新时,必须按“九蒸九晒”传统工艺做出样品;还要简化工艺的每一步,并与传统工艺进行性状、化学成分、药效、临床疗效等方面的对比,务必达到基本一致且适合工业化生产,至此才算基本成功。

5.4 川派中药炮制理论的科学内涵挖掘

胡昌江认为,中药炮制理论研究是一种逆向研究,很多炮制理论均被先哲们反复实践所验证,被广大医者接受并广泛用于临床。但仅仅局限传统理论的解释,缺乏现代科学内涵的阐明,无法推动中药炮制的现代化。川派炮制的特色是亦医亦药,紧密结合中医复方入药特点,在将单味药研究清楚的基础上,再组成复方。如胡昌江选择缩泉丸、二神丸、五子衍宗丸作为研究对象,同时强调盐炙入肾,应用肾主生殖、肾主水、肾主骨、肾司二便等中医理论,阐明炮制理论的科学内涵。让更多的中医学者接受炮制理论,正确选用炮制品,以提高临床疗效。只有这样,才能拯救濒临灭绝的炮制品,使川派特色炮制技术得以有效地传承和发扬;使四川“中药之库”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得到充分利用,最终让川派中药炮制技术发扬光大。

猜你喜欢
昌江炮制制品
Molecular mechanism study of Astragalus adsurgens Pall synergistically induced by plasma and plasma-activated water
探究中药炮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昌江流域9次致洪大暴雨的空间分布与天气系统分析
粮油制品检验工作的思考分析
浅谈食品接触之“竹纤维”制品
我的梦想
污泥预处理及其在硅酸盐制品中的运用
昌江的春天
The Prospect of Wulong Tourism Development
藏药的采集加持、炮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