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志健,沈展涛,黄有星,陈桂豪,陈彦辰,仇成江,刘一峰,吴祥,张生,刘张苑珠,朱春宝,钟小生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oduodenectomy,PD)80余年历史,而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laparoscopic pancreatoduodenectomy,LPD)有二十余年历史,无论开放或腹腔镜模式的操作,翻转和牵拉动作可能长时间和反复挤压肿瘤,增加肿瘤细胞脱落、通过门静脉系统进入循环,引起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CTC)数量增加[1-3],术后肝转移、复发的发生率较高[4-5]。
从肿瘤手术学角度而言,要达到肿瘤根治目的,同时应遵循无瘤操作原则。而无瘤技术的实施,首要是遵循肿瘤No-touch不可挤压原则。有报道指出,在开放的PD术中使用No-touch技术[6],术中有更低的肿瘤细胞检出率[7-8],术后早期复发率更低、生存时间更长。
LPD是腹部高难度手术之一,对手术技巧、团队配合等要求较高,从手术学角度而言,术者更多关注如何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提高手术安全性[9],而在操作中不得不进行翻转、牵拉动作。
如何做到LPD手术实现No-touch原则,尽可能实现在肿瘤隔绝之前不挤压或少挤压肿瘤?作者团队通过不断探索、改进、优化LPD,手术路径和技术细节,从2019年3月起开展原位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aparoscopic pancreatoduodenectomy in situ),作者团队认为这是一种可以实现No-touch肿瘤手术学理念的手术方法,于2020年10月在《中华外科杂志》首次报道该术式及临床应用效果[10],现将该术式的技术细节报告如下。
原位LPD手术适应证与开腹手术基本一致,包括:①胰头部肿瘤;②胆总管下段肿瘤;③十二指肠肿瘤;④壶腹部肿瘤;⑤慢性肿块型胰腺炎不能排除恶变者。
其中,针对胰头癌,参考胰腺癌可切除状态评估(胰腺癌NCCN2021.1版),选取“可切除胰腺癌”病例:
①动脉:肿瘤未触及腹腔干(celiac artery,CA)、肠系膜上动脉(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SMA)和肝总动脉(common hepatic artery,CHA)。
②静脉:肿瘤未触及肠系膜上静脉(superior mesenteric vein,SMV)和门静脉(portal vein,PV),或侵犯但未超过180°,且静脉轮廓规则。肿瘤可切除性的判断建议MDT专家讨论后决定。
对于合并以下危险因素的可切除胰腺癌患者,建议先开展新辅助化疗:①较高水平的血清CA199;②较大的胰腺原发肿瘤;③广泛的淋巴结转移。
2020年中国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中国胰腺癌综合诊治指南》推荐术前CEA(+)、CA125(+)、CA199≥1000 U/ml的可切除胰腺癌患者接受2-4个疗程的新辅助化疗[11]。
建议CT薄层增强扫描结合三维重建、超声内镜评估肿瘤局部血管侵犯程度,推荐CT和(或)MR评估肿瘤远处转移,对于临床高度怀疑远处转移但CT和(或)MR未证实的患者,推荐PET-CT或PET-MR扫描,或可以转移灶活检,必要时行腹腔镜探查。
影像学诊断的基本原则:①完整:显示整个胰腺;②精细:至少层厚1.5 mm薄层扫描,必要时层厚0.75 mm;③动态:动态增强;④立体:多轴面重建,全面了解胰腺周围毗邻关系,肝动脉是否变异,PV是否受理,特别强调要注意胰十二指肠下动脉(inferior pancreaticoduodenal artery,IPDA)、空肠动脉第一支(the first jejunal artery,JA1)、SMA关系,以及胰腺钩突形态和分型。
(1)术前进行胆道引流解除梗阻性黄疸的必要性存在争论[8],尚无明确的术前减黄指标,推荐MDT讨论后综合判断。(2)高龄或全身状态较差的患者,若梗阻性黄疸时间较长,合并胆道感染,推荐术前行减黄治疗;胰头癌可能联合血管切除重建的患者,推荐术前积极减黄。(3)术前拟行新辅助治疗的梗阻性黄疸患者,推荐首先进行减黄治疗。此外,还需要进行手术难易程度评估。
借鉴《三十六计》“共敌不如分敌,敌阳不如敌阴”的策略作为指导思想,采取中间结合左后入路。可以说,原位LPD的开展,既是肿瘤手术学理念的落实,也是技术认知和操作习惯的改变,其中涉及相关局解特点的再认识、操作流程的重新设计,技术细节摸索和掌握等多方面。
通过原位解剖SMV、SMA主干及分支,可避免过度翻转、牵拉操作带来对肿瘤的挤压,关键点是调整IPDA解剖、显露的位置,PV属支处理的时机。
如何调整IPDA解剖、显露的位置?采用中间、左后结合入路。
如何调整PV属支处理的时机?当动脉血供完全离断后,随即结扎、切断PV属支。
先不做Kocher游离,通过优先原位解剖SMV、SMA主干及分支,离断入胰和出胰血管,离断淋巴管,隔绝肿瘤,最后再移动胰头十二指肠区域,进行整体切除[12]。
入胰血管解剖与处理:胃右动脉断扎、胃十二指肠动脉(gastroduodenal artery,GDA)结扎、SMA主干解剖显露与IPDA解剖断扎、钩突血管解剖断扎、胰颈断扎(阻断来自胰体尾部的动脉血供)。
出胰血管解剖与处理:胰十二指肠上前、上后、下前、下后静脉,以及胃结肠静脉干、胰头与右结肠静脉属支。
最后步骤以Kocher手法游离、切除,移除病灶。
腹腔镜下探查:包括肝脏、腹腔转移情况探查和胰下缘SMV探查。切除胆囊,悬吊肝脏(必要时联合悬吊胆囊床),暴露肝十二指肠韧带及肝门。大网膜切除、打开胃结肠韧带,在胰下缘探查胰颈与SMV之间隙,断扎Henle干。距离幽门3-5 cm断胃,胰腺上缘解剖CHA予以悬吊,解剖胃左动静脉、肝固有动脉、GDA,断扎胃右动静脉,离断肝总管,探查是否存在变异的右肝动脉,结扎离断GDA,完成NO 7,8,9,12组淋巴结清扫。胰腺上缘解剖显露出PV主干。结肠上区,胰腺下缘解剖SMV至分叉处。胰颈后方、向上游离显露SMV-PV主干,打通胰颈后方隧道,离断胰颈,剪开、离断胰管。
3.2.1 中间入路 离断SMV小属支,悬吊脾静脉(splenic vein,SpV)建立暴露。于SMA主干正前方、大约11点方位,纵行切开SMA右侧半之血管鞘,必要时进入鞘内。解剖范围上至SMA根部右侧,下达SMV分叉处,左侧到SMA右侧半鞘外;右侧紧靠SMV左侧,甚至到达SMV背侧胰腺组织。于SpV背侧断扎钩突血管弓。部分病例可能解剖出SMA分支(IPDA或JA1),可以通过后续的左后入路解剖识别IPDA与JA1属于共干或非共干作出分别处理(图2)。
3.2.2 左后入路 将横结肠系膜向头侧平展悬吊(图3),先于横结肠下区右侧,打开十二指肠水平段腹侧融合筋膜,解剖、显露SMV主干及第一支空肠静脉(the first jejunal vein,JV1),断扎胰十二指肠下静脉(inferior pancreaticoduodenal vein,IPDV)(图4)。横结肠下区左侧,离断空肠起始部,断扎空肠系膜血管,以8号导尿管悬吊肠系膜远端血管轴—“谭氏悬吊”(图5),往右上牵引以建立左后暴露空间(图6),既解放术者左、右手,又利于解剖SMA的背侧结构,尤其可在非旋转、不挤压状态下,原位解剖、精准处理IPDA。
图1 手术流程的示意图
图2 中间入路的术中照片
图3 将横结肠系膜向头侧平展悬吊
图5 核心区暴露-谭氏悬吊
图6 核心区暴露-谭氏悬吊:往右上牵引,扩大角度,建立左后暴露空间
反向Kocher游离胰头十二指肠与下腔静脉间隙,并显露左肾静脉(left renal vein,LRV)。由下而上解剖显露JA 1、追踪SMA主干、IPDA,此时容易分辨IPDA与JA1的关系,可靠断扎IPDA(图7)。在SMA左后侧角度,胰头钩突完全离断,并清扫NO.14组淋巴结。
至此,入胰动脉血供已经完全离断。
于结肠上区,随即解剖、断扎PV属支(图8),游离切除病灶。
本中心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前方中间与左后侧的入路结合,其可行性和优势在于,不仅仅可原位解剖、显露SMA和IPDA,避免血管过度牵拉、移位导致损伤和出血。
中间入路,显露SMA分支,可能是IPDA,或是JA,需要在左后侧角度进一步解剖、识别;而左后侧入路,也难以解剖、处理钩突动脉。因此两者结合,则利于扬长避短。
3.2.3 消化道重建 采用经典Child吻合方式,胰腺消化道吻合采用放射状胰管-空肠黏膜吻合,留置胰管内导管,胆肠吻合采用可吸收缝线缝合。胃空肠吻合采用直线切割闭合器重建,可吸收缝线关闭胃肠共同开口。关闭空肠起始部系膜裂孔及横结肠系膜开口,放置引流管,取出标本,完成手术。
图7 左后入路的术中照片:沿JA解剖追踪SMA主干,解剖、断扎IPDA
图8 解剖、断扎PV-SMV属支
作者团队提出原位LPD手术流程和方法具有以下创新点:①理念创新:符合肿瘤手术No-touch原则;②技术创新:包括暴露技术创新,关键区域入路和解剖技巧创新。
采取动脉优先、中间结合左后入路,在不翻转、不牵拉胰头十二指肠区域的情况下,分别解剖、离断入胰和出胰血管,最后再移动胰头十二指肠区域,进行整体切除,达到不接触和隔绝肿瘤的效果,以实现No-touch肿瘤手术学理念。
原位LPD意义:①符合肿瘤学手术原则:血供控制前不翻动、不挤压肿瘤;②提高手术安全性:原位解剖并识别SMA、IPDA、钩突动脉;③钩突全系膜彻底切除:利于胰头癌根治性切除、淋巴脂肪神经彻底清扫;④LPD的原位切除可实现流程的标准化。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