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力华(辽宁沈阳)
清代晚期,奉天地区铸行了一种面文“光绪通宝”、背满文“宝奉”的方孔铜钱。这是奉天钱局以翻砂工艺铸造的唯一一种钱币,官称其为“东钱”(图1)。
图1
清代奉天即现在的辽沈地区,历史悠久。从战国时期的辽东郡到清朝发祥地,一直是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从出土资料看,辽沈地区最早流通的货币是战国时期燕赵等国的刀币、布币和圜钱。其后从汉唐、宋元直至明清,货币流通从未间断。但奇怪的是,辽沈地区又是一个历史上设局铸钱很晚的地方。直到光绪年间,清政府才在奉天设立钱局,开始铸钱。据史料记载,光绪二十二年(1896),盛京将军依克唐阿为解决奉天地区铸币短缺问题,奏请清廷批准在沈阳设立“奉天机器局”,从事银元及军火制造。光绪二十四年(1898)开铸光绪元宝银币。
光绪二十五年(1899),福州将军兼闽浙总督增祺调任奉天将军。由于其在闽时曾得铸币之利,到任后即着手整顿奉天机器局,添建厂房、续购机器。因为当时奉天市面制钱缺乏,不敷周转,便在以机器铸造银币的同时,于当年12 月开始,以传统翻砂法铸造了一批制钱,以缓解市场流通之需。
这种制钱面文为直读“光绪通宝”,背穿左右为满文“宝奉”,黄铜质,钱型较薄小,直径在19mm 左右,重量一般在2g 以下。多数铸造工艺比较粗糙。对此《沈阳造币厂志》[1]有专门记载,《沈阳造币厂图志》[2]还附有二枚宝奉局光绪通宝制钱图片。这种光绪通宝“宝奉”小钱,就是已知奉天最早的官铸制钱。
光绪通宝“宝奉”局制钱因为铸造时间较短,铸造量小,流通地域有限,近年已不多见。加之史料记载不详,一直没有引起重视。清末及民国以来的诸多泉谱,对此钱均无记载。近些年出版的《中国历代货币大系·清钱币》卷,仅收入了一枚由个人提供的拓片。《中国东北地区钱币》录有一个宝奉局“光绪通宝”钱币彩图,并注明“奉天将军增祺命铸”[3]。《世界硬币标准目录》曾将此钱标为“无定价”,可见对这种钱币了解不多。
《辽宁省金融志》记载;光绪二十五年(1897)九月,奉天将军增祺曾就铸行宝奉局“光绪通宝”制钱之事,报给清廷二份奏折。主要内容是说明当时沙俄及日本在东北地区滥发羌帖纸币,搞乱了金融流通。加之奸人熔化大量足值大钱,滥铸薄劣小钱以营利,致使市场流通铜钱匮乏,金融动荡、民不聊生。无奈只得令奉天机器局暂时停铸银元,而用翻砂工艺,铸宝奉局“光绪通宝”制钱救急。
鉴于奉天一直没有设立铸钱局,缺乏铸钱技师,“并由天津招致匠工,上月已经开炉试铸,共炉两盘,每日可出东钱一千六百余吊,现已铸出三万余吊。”“察看钱式虽不及机器所造之精,亦无薄脆模糊等弊,试在市面行使,商民尚称便利。”[4]由于当时铜铅价高,加之招聘天津技工、添置铸钱设备等耗费较大,无力按清廷规定铸行重八分的制钱,只能试铸重五分的制钱,并限制在本省流通。
关于宝奉局“光绪通宝”制钱的铸行和数量,目前还没有查到确切记录。但据增祺奏折看,开铸时间是在光绪二十五(1899)年八月。而光绪二十六年十月,奉天机器局就被沙俄军队侵占并遭到严重破坏,停止了铸币。铸行时间应该不足一年。此外,宝奉局“光绪通宝”钱,一直“未能广为鼓铸,唯有试铸,仅在本省流通。”[5]属于地方试铸状态,铸量应该不大。
宝奉局“光绪通宝”,是奉天地区官铸的第一种,也是唯一一种铜制钱,是官办机器局因当时特殊需求,应急使用传统翻砂法铸造的钱币,对于奉天地区清末货币流通及金融史的研究,特别是对清末特有的“东钱”研究具有其重要意义。
2017 年夏季,我在沈阳文化市场见到一袋出于辽北地区、清代光绪年间的民间窖藏钱币。基本上都是薄小劣质的小皮钱,经店主同意,我对这批钱币进行捡选研究。该窖钱币重41 斤,可能经过初略捡选,但大体完整,很多小筒子未开(图2)。该批钱币的上限为薄小的明代“万历通宝”;下限为清代“光绪通宝”,约占钱币总数的五分之三左右;未见宣统年号的钱币和机制钱币,应该是光绪后期的窖藏。
图2
我在该窖钱币中随机称取一斤,除去灰土共有钱币420 枚,平均每枚不足1 克。捡选其中特小无文的钱币10 枚称量,仅重2.3g。还有一部分钱币因为薄小,浇铸时铜水流不到位,钱文残缺,地章成镂空状。另见到十几枚足值的康熙、乾隆、嘉庆等年号的钱币,周郭全部被剪凿减重,无一例外。不足1 克的小钱占全部钱币的近半数以上。
在这些“光绪通宝”年号钱中,数量较多的为宝津局钱。此外还有宝东、宝吉、宝浙、宝福等局,以及背穿上宇、宙、往、来、让、列等千字文钱币。非常幸运的是在这窖钱币中,还捡选出“光绪通宝”背“宝奉”制钱82 枚。特别是发现了“光绪通宝”背“宝奉”穿上星文钱3 枚,还有特小型钱币一枚。这些是以前从未见诸于出土报道的,也是该种钱币中的稀缺版别。
捡选出的82 枚宝奉局“光绪通宝”制钱,虽然数量不多,发行时间很短,但钱币版别并不单一。我将其分为四种主要版式。
1.光绪通宝宝奉局制钱正样(图3)。钱币直径18.5mm,重量一般在1.6-1.8g,共55 枚。
图3
2.光绪通宝宝奉局制钱大样(图4)。钱币直径为19.5mm,重量一般在1.7-2g,背面满文“宝”字略长,共22 枚。
图4
3.光绪通宝宝奉局制钱背穿上星文(图5)。钱币的直径和重量与大样版基本一致,背上星清晰规矩、位置居中,满文宝字较长且直。数量极少,只有3 枚。
图5
4.光绪通宝宝奉局制钱小样(图6)。钱币直径16mm,重1.15g。外缘极窄,内为广穿,铸造明显粗糙,不排除是当时民间私铸的仿品。该钱为光绪通宝宝奉局制钱中新发现的品种,目前仅见1 枚。
图6
在捡选的钱币中,还见到光绪通宝宝奉局制钱中铸漏残损的钱币3 枚(图7)。应该是由于该钱开铸匆忙,设施技术不够完备所致,因而尽管是官铸,部分铸币质量也得不到保障,致使这类残次品进入了流通。
图7
这个窖藏,特别是较大量的宝奉局“光绪通宝”出土钱币的发现,丰富了宝奉局“光绪通宝”钱的版式,也是研究清末奉天地区钱币、特别是“东钱”的铸行与流通较为直接和确切的实物佐证。
注释:
[1] 石家梅,彭元勋:《沈阳造币厂志》,中国金融出版社,1993 年,第10 页。
[2] 王生龙主编:《沈阳造币厂图志》,中国金融出版社,1996 年,第88 页。
[3] 《中国东北地区货币》 编辑组编 :《中国东北地区货币》,中国金融出版社,1989 年,第6 页。
[4][5]辽宁省志金融志编纂委员会:《辽宁省金融志》下卷,辽宁科学技术版社,1996 年,第28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