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拥军,张 丹,闫 静
20 世纪80 年代末期,“奥运遗产”(Olympic Legacy)一词开始在奥运会城市申办、承诺、总结报告的书面资料中频繁出现,并日益受到重视[1]。不仅成为奥运申办城市能否赢得举办权的重要竞争要素,也成为衡量该届奥运会是否成功举办的重要评价内容[2]。近30 年来,奥运遗产研究方兴未艾,并逐渐演变出多元化的研究样态。这其中,与奥运遗产相关的基本理论问题是这一研究领域的逻辑起点与研究基础,也是目前学界所提倡的“奥运遗产学”的核心内容。但目前文献表明,有关奥运遗产的基本理论仅停留在其含义、特点、继承与保护等表面问题研究,对其中最为重要的理论框架构建却鲜少论及。构建奥运遗产理论,是将有关奥运会积极影响的因素提升为系统性理论的“支点”,更是对奥林匹克运动进行深刻认识和理性评价的重要起点。本研究拟探索奥运遗产的基本理论及其适用性问题,提出奥运遗产理论构建原则与方法,以期构建一个具有普遍适用性、呈体系化、具有指导力的奥运遗产理论框架,充分挖掘奥运遗产的深刻内涵与广泛外延,丰富奥运遗产的概念体系,并针对性地指导奥林匹克价值理念与筹办智慧有效“落地”与“扎根”,提高奥运遗产实践水平,为“奥运遗产学”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奥运遗产理论构建原则是确立奥运遗产理论框架的依据、准则和指导思想,应结合奥运遗产的深刻内涵与外延予以确立,各原则之间相辅相成、相互影响,构成一个联动有机整体。从奥运遗产的内涵与外延出发,奥运遗产理论构建应遵循多元化、可扩展、全周期、系统性四大原则。
奥运遗产理论构建的多元化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奥运遗产内容划分的多维度。奥运遗产内涵的复杂性与外延的包容性决定了奥运遗产理论构建的多维度特征。“2002年11 月国际奥林匹克界首次在洛桑召开奥运遗产大会,与会者认为:奥运会遗产是多维的,从有形的如建筑、市政设计、城市营销、体育设施、经济发展、旅游业等,到无形的如思想和文化的创新、文化间非排它的经历、大众记忆、教育、集体的努力和志愿者主义、新运动项目的引进、全球声誉、经验及这种大型复杂的社会工程的操作方式。”[3]二是奥运遗产影响范围的多领域。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IOC)所设立的奥运会整体影响评估项目(OGGI;2007 年改为奥运会影响研究工程,OGI)设立126 个评估指标,主要用于衡量主办城市、地区和国家在环境、社会文化和经济等多领域的影响力,这些指标可随着举办城市的不同而添加或删减。如2008 年北京奥运会的OGGI 评估报告确立了多达171 个评价指标[4];2010 年温哥华冬奥会OGI 报告则采纳了126 个指标,以评估各个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情况[5]。三是奥运遗产所涉学科的多视角。随着奥运遗产内涵的不断丰富、影响范围的逐步扩大,从多学科多视角构建奥运遗产理论极为必要,如协同理论、区域经济学等为奥运经济效益评估提供了解释框架等。四是奥运遗产效益渗透的多层次。奥运会是世界性体育盛事,也是承办国宣传国家实力和国家形象的重要举措、改善与丰富城市基础设施的良好契机,亦是对全民参与体育运动、锻炼健康体魄的大力鼓动。《奥运遗产指南》(the Olympic Games Guide on Olympic Legacy)提出,“要想完全把握住奥运会带来的机会,奥运会主办城市必须对承办、申办奥运会能为市民、城市乃至国家带来什么,有一个强大的愿景和清晰的目标”[6]。这种“世界—国家—城市—市民”全面受益的多层奥运目标实现正是奥运愿景的充分体现。
奥运遗产内涵丰富、外延包容,并呈现出动态变化趋势。IOC 将“奥运遗产与‘奥运愿景'的概念直接结合,并指出奥运遗产是实现‘奥林匹克运动之愿景和城市愿景……的交集'所产生的结果”[7]。由此可见,随着奥运举办城市的不同、奥运愿景的不同,奥运遗产内容也不尽相同,这就决定了奥运遗产理论构建具有可扩展性。较为典型的是,2022 年北京冬奥会发布的《北京2022 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战略计划》中,将奥运遗产分为体育遗产、经济遗产、社会遗产、文化遗产、环境遗产、城市发展遗产以及区域发展遗产等7 种类型,而2013 年IOC 编写的《奥林匹克遗产手册》(OLYMPIC LEGACY)中则将其划分为5 项,北京冬奥会遗产多出了文化遗产与区域发展遗产。据《奥林匹克遗产手册》,IOC 设定的社会遗产实质上是文化、社会和政治遗产的总和[8]。北京冬奥组委将文化遗产单独列出则是要突出中华文明,以借助奥运会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促进开放多元的世界文化与中国优秀文化相交融。而区域发展遗产,则是由北京冬奥会跨区域举办的特殊性决定,再一次凸显中国特色。由此,北京冬奥组委规划的遗产框架与IOC 的规定既相互一致,又根据中国特有的奥运愿景有所扩展,这也是奥运遗产理论可扩展性的集中体现。随着奥运遗产概念的不断丰富,奥运会给全世界带来的影响力也必然得到更为深刻的认知。
奥运遗产贯穿于整个奥运生命周期之中,并对后奥运效应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奥运遗产理论框架的构建也要体现出处于不同奥运阶段的研究成果。正是基于此点考量,2017年12 月IOC 最新发布的《遗产战略计划》(Legacy Strategic Approach)[9]强调将奥运遗产嵌入奥运会生命周期之中,并填补了《奥林匹克议程2020》(Olympic Agenda 2020)中的空白。奥运遗产的全周期性决定了奥运遗产理论构建的全周期原则,尤其是前奥运阶段的遗产规划、后奥运阶段的遗产治理,均要求举办城市以一种可持续发展观重视奥运会的长期影响力,着眼于奥运会对人与社会建设产生的积极作用。
系统性原则关注奥运遗产及其子系统之间各要素的组织、协调与衔接,从而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实现既定目标。从概念划分范畴而言,奥运遗产包含诸多子遗产,继而产生诸多子效应,但这些子遗产绝不是杂乱无章的堆积,而是通过一定逻辑链条相互关联,从而构建一种具有长期效应、可持续影响的“奥运遗产观”。因此,在奥运遗产理论构建时应秉持系统性原则,处理好奥运遗产及其子遗产之间的关系,统筹兼顾而非顾此失彼,长远考量而非着眼短期效应,充分发挥各系统间的协同作用。
构建科学合理的奥运遗产理论框架,除了多元化、可扩展、全周期、系统性原则指引外,还需一定方法指导,并以服务奥运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为终极目标。科学的奥运遗产理论构建方法的选取,一则需要了解一般理论构建的常用方法,并熟知各种方法的使用操作;二则需要知晓构建理论对象的基本内涵,并将基本内涵贯穿始终;三则需要适应理论对象的构建原则,并与构建原则相辅相成。
鉴于奥运遗产的研究现状,在构建理论框架时,应遵循以上“从一般到特殊”的逻辑推理原则,采取复合型方法应用。首先是归纳法,从目前各届举办地采用的奥运遗产理论(或经验)出发,总结出一般性理论(或理论集),为奥运遗产理论构建积累实践经验。其次是联系法,在奥运遗产理论构建过程中,配合奥运遗产理论构建原则,将奥运遗产问题的各个研究维度、研究视角、研究层面配以相应理论支撑,最终构建起一个相对系统的奥运遗产理论框架。最后是演绎法,奥运遗产理论体系的构建目的在于指导实践工作的开展,将奥运遗产理论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计划、制度、章程等,支撑与指导奥运遗产工作开展,并尝试描述或解释以往各届奥运会遗产工作开展的实践情况。这种复合型方法,既可凸显奥运遗产效应辐射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涉及主客体之众的特征,又可全面系统地构建出一个科学合理的奥运会遗产理论框架。
按照哲学体系来分,一个较为完整和成熟的理论框架应由四部分组成,即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实践论。本文将该框架应用于奥运遗产理论框架(图1)中,以期进一步丰富奥运遗产研究的相关成果,对奥运遗产的性质、内在联系及规律等基本问题做出科学的理论解释,从不同的学科认识角度为奥运全生命周期范围内奥运遗产的形成、收集、保管、开发、利用等全阶段治理提供指南,为各项奥运遗产效益的持续发挥提供理论保证。
图1 奥运遗产理论框架Figure 1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Olympic legacy
“本体论”关系到一个理论存在的合理性及其价值所在。具体到奥运遗产研究,奥运遗产本体论涉及奥运遗产概念界定与概念体系构建、奥运遗产兴起及其发展历程、奥运遗产的特征与功能等。这里主要论述奥运遗产的特征、概念体系及其关系。
首先,关于奥运遗产的特征。基于奥运遗产的丰富内涵,可总结为以下特征。其一,因果关系明确性。即奥运遗产是奥运会带给举办城市和地区的、有形和无形的、具有长期效益而非短期影响的后奥运效应,其边界需与奥林匹克运动息息相关。换言之,一定是因为有了奥运,其全周期内所产生的这部分遗产才可称为“奥运遗产”,作为奥林匹克运动的效益证明。平昌奥组委2013 年发布的《OGI 研究框架:平昌2018》(OGI Study Framework:Pyeongchang 2018)[10]中就指出,遗产评估必须遵循一个因果关系的推断分析过程,保持数据解释的客观性,即确定哪些是由奥运会产生的,为奥运遗产界定的可信度提供说明。其二,遗产内容可持续发展性。‘奥运遗产'是奥运会长期效应的体现,注重可持续性,这就摒弃了短期效应观,着眼于奥运会对人与社会发展产生的积极作用。但辩证而言,这并不表明只关注奥运遗产的长期影响,因为短期的积极影响(如增加访问量和短期工作机会)也可能最终导致长期影响[11-12]。其三,影响领域积极正面性。《奥林匹克宪章》(Olympic Charter)中将奥运愿景之一规定为“促进奥林匹克运动会主办城市和主办国家留下有益的遗产”。[13]这表明奥运遗产不同于奥运影响,它强调奥运会产生的积极影响与美好愿景,即便是一些失败的经验也能为其他城市提供前车之鉴。其四,遗产愿景表述灵活性。奥运遗产重视奥运主办城市的遗产愿景,以及由此带来的遗产内容规划的灵活性。灵活性既是奥运遗产丰富多样化的体现,同时也是奥运遗产规划立足于举办地实际情况的必然要求。
其次,关于奥运遗产的概念体系。科学合理的奥运遗产概念体系,既要展现出奥运遗产内涵的复杂性及其外延的包容性,又要体现出奥运遗产持久且广泛的正面效益,蕴含主办城市特有的举办理念与奥运愿景。奥运遗产概念体系的构建应围绕奥运遗产核心概念展开(图2),一方面将其所包含的多个分支概念囊括其中,体现出分支概念之间的逻辑关联;另一方面为奥运遗产的内容规划、评估治理等活动提供系统性概念支撑与实践参考框架。
图2 奥运遗产概念体系及其关系说明Figure 2 Olympic legacy concept system and its relationship
再次,关于奥运遗产的关系说明。由图2 可知,奥运遗产包含众多遗产类型,这些遗产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民生等各个领域的提升与发展,较为全面地呈现了奥运愿景。综合而言,奥运遗产可划分为“体育型遗产”和“超体育型遗产”。其中,奥运体育遗产属于“体育型遗产”,是每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举办前后直接留下的固有遗产类型,同时也是中心遗产类型。其他遗产均是围绕体育遗产而产生的,因而属于“超体育型遗产”,是每届奥运会中的“灵活衍生品”,既彰显了举办城市筹办一届奥运会所做的“努力”,也展现了来自奥运会的“回馈”。奥运遗产的关系体系也表明,奥林匹克运动已不再是简单的体育现象,其价值远超出体育范畴,具有强大的辐射功能。此外,这些“衍生品”也并非独立个体,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呈正相关关系的有机体。Müller 通过调查发现,2014 年索契冬奥会为了在某地区举办大型体育活动,放宽环境保护立法,砍伐稀有树种,导致了环境遗留问题[14]。这与奥运遗产内涵相悖,以牺牲其他遗产作为代价的“奥运愿景”,违背了可持续发展原则。
“认识论”层次上的奥运遗产重在人,作为主体的人能够有目的性地感知奥运遗产的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理解其内涵,明确其效用,做出关于奥运遗产内容规划、治理与评估的正确决策。然而,人的感知触点、理解程度皆因学科背景不同而认知多元。奥运遗产涉及广泛,也迫切需要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参与,以达成奥运遗产的全面认知、科学实践。总体而言,奥运遗产研究所涉及的相关学科背景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体育学、遗产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文献学、环境学中的创新扩散理论、公共领域理论、社会认知理论、行动者网络理论、社会支持理论、社会记忆理论、协同治理理论、政策网络理论、制度同构理论、生命周期理论、数字人文、文化遗产理论等。奥运遗产认识论呼应了奥运遗产理论构建的联系法,将若干学科背景的学者因“奥运遗产”问题而联系到一起。例如,奥运文献遗产工作需要文化遗产理论学者的参与和指导。奥运文化遗产是奥运会承办国和举办城市特色与经验的文化凝缩,需要以文献固化的方式记录与传播。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理念可指导奥运会文献遗产领域、丰富其保护的主客体与手段;文化遗产的开发与利用理念可指导奥运会文献遗产领域“产业式开发”与“数字化开发”的结合;文化遗产的管理理念可指导奥运会文献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管理工作的开展。
“方法论”,即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方法的理论。就奥运遗产的方法论而言,需明晰奥运遗产对奥运举办地的影响以及对奥运遗产治理提供的各领域方法指导。因此,奥运遗产方法论,需要以“奥运遗产基础论”为支撑基点,以“奥运遗产实践论”为评判标准,主要涉及奥运遗产治理法、奥运遗产评估法等。前者主要围绕奥运遗产的积累、保护、开发与利用等一系列治理行为的方法论,侧重于定性研究,成果多以政策规范体现;后者依据IOC 在《遗产战略计划》中推出的遗产报告框架[9],侧重于定量研究,将奥运遗产转换成可衡量的指标,注重指标管理,并采取科学的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评估指标,从而构建奥运遗产评估体系。
“实践论”是认识奥运遗产本质和推动相关认识不断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础,是将“方法论”具体应用于社会实践的过程,用来指导奥运遗产实践活动的开展。奥运遗产实践论主要涉及奥运遗产内容规划、治理计划、治理保障机制和评估方案的制定,其中内容规划即奥运遗产的内容构成、形成特点、价值体现、生命周期以及变化规律等;治理计划即包含对奥运遗产内容保护、开发与利用的一系列治理策略、参与主体、过程、成果计划等;治理保障机制即支持遗产治理的一系列政策法规、人员保障、制度保障等;评估方案制定即明确遗产指标的选取、收集与分析等,四者紧密联系,共同保障奥运遗产长期效益的实现。
奥运遗产实践论是将奥运理念与奥运愿景进行“扎根”与“落地”的最后一环。从往届奥运会经验来看,奥运遗产并非总是成功的,但一些失败经验也可为后续遗产实践提供借鉴与启迪。如英国为了宣传文化遗产,制定了奥林匹克公园文化遗产战略(Olympic Park cultural legacy strategy)。2012年6 月至9 月,伦敦在伦敦东区的奥林匹克公园举办文化奥林匹克运动会,一份来自项目资助人的评估报告称,该计划成功地将艺术质量和社区参与结合起来,从而确保了当地文化组织和社区获得持久的文化遗产[15],然而据有关学者调查,没有任何实践经验证据表明当地社区从中获益过,反面展现了奥运的华丽虚饰与当地现实之间的差距[11]。这启示我们在奥运遗产规划、治理和评估中要科学合理地将理论落到实地,而非做表面文章。
奥运遗产的理论检验主要是将奥运遗产理论应用于以往国内外相关奥运遗产实践工作,以检验该理论的适用性与科学性,并持续改进其不合理之处。
以2012 年伦敦奥运会为例,据《2012 伦敦奥运会和残奥会遗产计划》(Plans for the Legacy from the 2012 Olympic and Paralympic Games)规定,促进伦敦东区建设、改善伦敦面貌是2012 年伦敦奥运会主要遗产计划之一。[16]然而,Thornley认为在伦敦申奥之前,就已采取措施发展了伦敦东区,如伦敦地铁银禧线、码头区轻轨、横贯铁路和高铁的修建,以及韦斯特菲尔德购物中心的开发等举措。[17]这对于客观评价伦敦东区的奥运遗产无疑是一种阻碍。奥运周期内,伦敦东区在居民新住房建设方面的遗产实践方面也曾出现偏差,“最初的计划夸大了潜在的住房遗产,缺乏细节规划。随着时间推移,对现有社区提供经济适用房和社会转型的承诺越来越弱”[18]。可见,后奥运周期内对奥运遗产的评估并没有达到预想效果。由奥运遗产理论框架可知,2012 年伦敦奥运会对伦敦东区遗产计划落实部分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对奥运遗产理论认识的不足,一则没有确定伦敦东区的建设发展是否属于真正的奥运遗产;二则前期缺乏奥运遗产的系统性、科学性顶层规划。同时,2012 年伦敦奥运会也教训我们,奥运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更要重视无形遗产的开发建设,使遗产效益持久融入市民心中,如此才能真正实现市民对奥林匹克盛会的认同。
奥运遗产的理论指导主要是希冀奥运遗产理论框架可对国内外奥运遗产问题研究提供可操作的理论路径,从而丰富、完善奥林匹克理论研究。
首先,根据奥运遗产理论框架,充分了解奥运遗产理论,并结合举办地实际情况,确定该地的奥运愿景,使其与该地能力相符。如2004 年的雅典奥运会,奥林匹克运动综合中心的场馆每年维持费用高达3 200 万欧元,希腊政府每年需要填补1 200 万欧元的亏空[19],这说明了雅典奥运会场馆遗产规划的失败,同时也表明雅典的奥运愿景超出了其本身的承受能力。此外,还要尽可能借承办奥运之契机展现当地独特文化,开发独一无二的奥运遗产。如2010 年温哥华冬奥会奖牌设计,“每枚奖牌的正面图案都截取自加拿大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抽象画,没有一枚奖牌的正面图案是相同的,独一无二的特殊性在奥运会历史上首次展现”[20]。这为温哥华冬奥会留下了绝无仅有的奥运遗产。其次,制定详细的奥运遗产战略规划,规划应包含战略总体指导思想与目标、遗产具体内容、实施步骤、相应保障措施等。如2022 年北京冬奥运会的《北京2022 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战略计划》、2010 年温哥华奥运会的《惠斯勒2020》 (Whistler 2020)、2020 年东京奥运会的《2020 东京先锋遗产报告》(Tokyo 2020 to pioneer new legacy report)等,均详细列出了举办地奥运遗产战略的具体内容。再次,根据奥运遗产战略规划,制定颁布一系列富有针对性的政策规范,以支撑奥运遗产治理评估工作的开展。如北京市政府通过解读2008 年北京“绿色奥运”的办会理念,制定了《北京市‘十五'时期体育事业发展规划》《绿色奥运行动计划》《北京市‘十五'时期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等,这些文件都详细规范了举办城市在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方面的措施,很好地诠释了绿色奥运理念[21]。这对于提高北京市民的环保意识、规则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最后,有效落实奥运遗产战略规划以及相应的政策规范。根据各类奥运遗产特性,结合整体治理与评估框架,细化治理与评估策略,并配备相应人员予以支持。
人们对奥运遗产的认知随着奥林匹克运动在全球范围内的多样实践而逐步科学与深入。奥运遗产理论的构建是奥运遗产实践的系统性提升,既可极大地丰富和深化奥运遗产理论研究,促进“奥运遗产观”的形成,推动“奥运遗产学”成长为一门独立、成熟的新兴学科;又可反哺奥运遗产实践的开展,为奥运全周期内的遗产保护与治理提供理论指引。由此,奥运遗产理论构建更显得尤为重要。而奥运遗产理论框架的诸多议题又对奥运实践提出了挑战,如奥运遗产内容规划、治理计划、治理保障机制和评估方案的制定,以及奥运遗产实践方案如何有效实施与展开等问题,仍有待进一步深入分析与探讨。如此,方可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提升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理性认知,促进奥运遗产领域的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