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静 庞毅恒
[摘 要] 2019—2020年交替之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武汉爆发,并在全国多地发现感染病例,我国医疗体系遭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验,在党中央果断有力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尽全力投入到抗击疫情的战争中。这场严重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考验着我国医疗体系的应对能力,中国医务人员交出了优秀的答卷,国内疫情基本控制,我国已进入后疫情时代。但是,放眼全球,疫情仍然严峻,病例输入我国风险仍高,且不能排除疫情的反复,保证充足的后备力量势在必行。以此为契机,对我们的后备军——医学生的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特别是与临床一线直接衔接的临床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进行反思,以寻求培养出更能胜任抗击任务的后备力量,以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专业型研究生;医学教育
[基金项目] 2019年度广西医科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基于移动互联网平台的混合式教学在心内科见习课的应用”(2019XJGBC06)
[作者简介] 郑 静(1979—),女,湖南邵东人,医学博士,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主治医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心血管内科临床与教学研究;庞毅恒(1978—),女,广西玉林人,医学硕士,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教务部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内科学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16-0169-04 [收稿日期] 2021-01-16
一、引言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蔓延全球,短时间内感染人数剧增,致使世界各国的医疗资源缺乏,医护人员短缺,超负荷工作使医护人员身心压力倍增、感染风险增加。为缓解医护人员短缺的危机,有的国家启用医学生加入抗疫行列,有的国家允许医学生提前毕业以抗击疫情,而我国医学生参与抗疫的事例很少,在疫情高峰期,由于种种原因,多数医学院校并不鼓励学生进入医院工作。医学生是未来的医生,专业型研究生是医学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他们来说既是考验也是磨炼的机会;医学院校面对疫情的态度及措施,暴露出医学教育可能存在的短板,但也是研究生教育进行反思的最佳时机。然而,本次疫情的严峻性有目共睹,若平时无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案和措施以及国家、社会层面的保障,医学生无法作为抗疫的后备力量,在第一时间投入防疫工作。我国已经进入后疫情时代,国内疫情基本控制,但是国外疫情时起时伏,若出现国外流入以及季节性的发作,随时都可能小规模爆发,疫情尚未完全消失,在现阶段有必要进行反思我们的后备军——医学生的培养,特别是临床专业型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在此以临床教师的视角对医学研究生的教育进行反思及对策探索。
二、醫学生职业认同感及社会责任感
廖伟苹[1]等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在学校内或在医院实习阶段的医学生进行从医意愿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医学生在疫情严峻的情况下仍愿意继续从事医疗卫生行业,认同救死扶伤就是医生的首要职责,近一半的学生认为任何困难都不会动摇信念,抗疫英雄的事迹使他们更坚定了从医的步伐。而不愿意从医的学生认为收入与付出不成比例是影响继续行医的首要原因,次要原因是从医有职业暴露的风险。90%以上的医学生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能积极向家人、朋友和邻居宣传预防新型冠状病毒的知识,并愿意参加社区志愿者活动[2]。上述研究表明多数医学生即使在严峻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仍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认同感,对参与抗击疫情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但也表明部分医学生存在是否能得到有效医疗防护和相应回报的顾虑。
三、专业型研究生教育的反思
(一)突发卫生公共事件知识及技能培养缺乏
突发卫生公共事件的救援需要医护人员有在各种特定危急场所进行救援的知识及技能。目前的医学教育专业分科越来越精细,学习越来越专业化,导致学生的知识面也越来越窄。多数临床专业的学生对本专业知识精通,而对公共卫生预防专业的知识技能掌握较少[3]。这缘于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的指导主要依赖在综合性医院工作的专科医生,临床教师对制定应急预案的程序、基本内容等知识掌握甚少,预防医学的授课主要由长年在学校工作的教师承担,学校教师无法对疾病控制部门实际应用的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充分讲解。因此,应急相关知识的培养与实践是脱节的[4],许多学生对预防医学的知识仍然停留在课本上。
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突发性和严重的结果会给伤员及救援人员带来心理的冲击。心理教育在临床医学中一直处于辅助地位,针对突发事件的心理建设及对策在平时的教学中更是未有涉及。董浩[5]的研究显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研究生焦虑情绪评分显著高于国内常模,表明新冠肺炎疫情作为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对医学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态有明显负面影响,李亚萍[6]的研究则表明研究生受影响程度较本、专科生和规培生明显。可能的原因是在疫情影响下,研究生不能进入实验室做实验或到医院收集临床病例数据,进而影响科研进度,让研究生的心理负担加重,焦虑和烦躁等情绪滋生。另外,研究生可能是因疫情暴发时间突然,病毒传染性和致病性强,而其缺乏防疫经验,临床知识有限,担心自身感染,导致一定程度的焦虑和抑郁。
(二)社会实践缺乏
我国自古以来有“医不叩门”的传统观念,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教学地点主要在医院,面对的都是患者,因而社交能力、应变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相对单一。我国的医疗体系正从疾病的预防治疗到大健康时代转变[7],医务工作者是健康守护者,需对生命中生老病死整个过程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地呵护,同时关注躯体、精神、心理的健康。在新时代背景下,作为医务工作者及教育者,应当引导医学生的观念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让学生参与医院以外的健康服务及随诊,但这些教学理念的实施仍处于探索阶段。
突发卫生公共事件发生初期,人们缺乏防护知识,容易产生恐慌情绪[8],需要医务人员的卫生宣教、答疑解惑。作为医学生,有医学知识基础对防护知识更易理解,作为新生力量,对移动互联网平台、软件使用更为熟练,而我们未能将其组织起来进行教育和培训,让他们更好地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卫生宣教,其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预防宣教能力未能得到锻炼。突发事件的救援体系,需要医疗系统内、医疗系统与外部系统各个相关部门的信息交流与合作,以有效地进行信息的充分交流与制定下一步工作计划,需要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但医学生未能参与突发事件的实践,无法深刻理解救援系统的运作状态,其组织协调能力也没有得到锻炼。
(三)检索分析文献和收集资讯能力不足
由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突发性,事先针对性研究往往不足,为解决突发事件的诊疗问题有必要广泛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制定策略;将方案实施之后,总结经验,发表文章进行国际交流。传统的医学教育对这类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培训欠缺。专业型医学研究生长期在临床学习,有较高的一线临床工作能力和医疗经验,但对科研技能掌握欠佳,如:专业文献数据库的熟悉程度,关键信息的检索技能,专业文献常用结构的了解,归纳分析作者观点的能力等方面仍存在许多不足[9]。
现代医学日新月异,临床医师在诊疗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也需要从别人的临床研究中吸取有益的经验,丰富医学知识。查阅临床文献资料、甄别文献价值并将国际文献的思路用于临床实践的能力变得尤为重要。另外,广泛阅读分析文献能让我们拓展思路,启发思维,以便于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实现疾病临床治疗上的创新。专业型研究生需要在临床轮转,肩负繁重的医疗工作,部分学生从医学理论学习到临床实践,面临学习场所的转换,需要改变单纯背诵记忆的学习方式,需要协调临床工作和科学研究的时间分配,身份的转变使学生出现许多不适应,有可能造成科研时间和精力被削弱,导致科研能力不足[ 10 ]。
四、对策
(一)素质教育融入专业教育
思政教育影响医学生的精神领域,突发卫生公共事件的突然性及伤害性让人们产生恐慌情绪,思政教育从精神层面武装研究生,使他们对民族、国家、中国共产党充满信心,在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时,坦然面对疫情的变化,调整自身状态,配合政府采取的各项抗击疫情措施,从而起到调节医学生心理状态的作用,只有坚定信念,才能稳定心态,严格执行工作命令,提升团队凝聚力。
医学的诞生是为了解除人类疾病的痛苦以获得健康,其本质是围绕人生命健康的科学。正因如此,医务人员不仅要有良好的医学知识和技术,还应具备人文关怀素质,即对患者的同情、照顾和安慰。人文素养和医德教育需始终贯穿在医学教育的全过程,其目的是培养对病人无私、人道、善良、关切、爱护的医学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以来,众多的医护人员,舍小家顾大家,奋不顾身地以实际行动捍卫“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誓言,获得了全国人民高度赞誉,也为医学人文和医德培养提供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典型事例和现实素材,我们要抓紧这一契机,结合抗疫斗争中典型事例引导学生从中汲取生命力量,升华生命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成长动力,充分利用这些素材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和医德教育,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医者担当的医学人才。
新冠肺炎疫情是突发卫生公共事件,其突发性、危害性导致医学专业研究生需要面对科研或就业计划的改变性、前途的不确定性,教师应当及时普及基础心理健康知识,如情绪管理、压力疏解等。其次,调动朋友长辈间的社会支持力量,对特殊群体做好“多对一”帮助,组织开展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工作,帮助他们度过心理危机,促进其精神成长,构建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完善人格发展。
(二)专业教育与应急医学交叉融合
健全医学院校救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培训及配套设施:一方面,完善校内应急实训环境,加强在校公共卫生学科与临床急危重症专业的联合教学,建设能真正模拟突发卫生事件的培训环境,拓展发展相关培训项目课程,提高专业型研究生的培训效果。其次,创建校外多元实训基地,医学院校既要与公共卫生检疫监测机构合作教学,也要与医院直接接触突发事件的重点科室合作培训,达到多部门、多学科共建培训体系,联合培训既可以开拓专业型研究生的眼界,促进其应急应变能力的发展,又可以形成稳定长期的发展能力外部平台。在相互合作的基础上,校内外基地逐渐实现资源共享和互惠互利的目标,这样既能为医学院校确立、完善应急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向,完善师资资源建设,也可为相关机构提供更多专业的应急医学人才。健全医学院校应急培训考核:医学院校应每年定期根据近期发生的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特殊性内容进行应急教育和技能训练,并进行合理科学化的考核,强化培养学生应对突发卫生公共事件的应急能力。医学院校与社区联合对该区域的居民进行健康保健咨询与管理,鼓励引导医学生参加社区志愿者服务,与人民群众多接触,增强医学研究生沟通交流能力,学会卫生宣教传播医学知识技能,掌握安抚群众情绪技巧。
(三)应急临床技能与科研能力共同培养
专业型研究生是应用型高层次专业人才,既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能适应特定行业的工作需要。临床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是紧密结合临床诊疗,熟练掌握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疫情期间,强化专业型研究生应急能力培养,医学院校要保障应急培训定期进行,还要对培训的内容进行不断更新,并根据考核进行持续改进完善。在临床工作中,专业型研究生要能为遇到的医学科學问题寻找答案,因此,需要在特定的数据库内进行医学问题检索,广泛阅读国内外的相关专业医学文献,甄别文献价值,寻求解决问题的线索。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临床专业研究生可以通过临床实践,积累临床问题,并通过互联网及数据库学习及了解特殊时期特殊疾病的普遍性、特殊性,对疑难病例、特殊病例进行收集分析,有能力者可进行文献撰写及发表以达到学术交流的目的。
(四)国家和社会层面
健全各層面的法律法规,增强处于抗击疫情状态中的医学研究生的医疗保护,从法律法规角度探索救援人员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可能遇到的突发危险,并依据相应的规章制度条款采取对应的保护措施。高度关注参与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时的职业安全体系,特别关注医疗卫生机构的资源需求,避免因资源匮乏导致医疗人员感染风险增加。国家社会层面给予资金及技术帮扶,协助地方医疗机构建立与完善应急体系、医疗保障体系,极大程度地避免或减少救援人员的职业伤害,减轻救援人员面对严峻疫情时的压力和恐惧,让医学研究生在有充足保障和支持的条件下,坦然应对和处理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从而扩充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后备力量,也为将来技术全面的医学人才提供新生力量。
五、结语
研究生教育是医学高级人才培养阶段,探索培养的思路、体系、方法,是关系到医学发展的重大事情。临床专业研究生是应用型高层次专业人才,临床专业学位教育与临床诊疗紧密结合,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来临之际,急需临床专业与突发卫生公共事件应急救援相结合,以应对疫情的突发性、严峻性。作为医学院校教育工作者,不能只是作为常规医学教育的执行者,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地开展教学工作;还应该本着促进临床专业不断完善发展的意图,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勤于总结经验,完善教学体系,顺应新时代医学发展的趋势。临床专业医学研究生教育不仅是培养本专业知识扎实、技术精湛的医学人才,还应培养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救援人才。经历此次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其中的经验教训将对专业型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方向产生深刻的影响,并为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意义深远。
总之,医学教育工作者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紧随医学发展变化趋势,不断转变教育教学
理念,为国家、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现代医学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廖伟苹,王齐,邓雪华,等.新冠肺炎疫情下医学生从医意愿调查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15):123-125.
[2]刘言祎,阎红,郭斌,等.218名医学生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责任认知的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20,33(8):949-
953.
[3]范亚慧,李昭芳,张鲍明,等.加强临床医学生预防医学实践技能的培养[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20,28(2):196-
198.
[4]江敏,刘达伟.我国预防医学生应急能力培养现况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5):36-38.
[5]董浩,王婷,魏文革,等.新冠肺炎疫情下医学研究生心理状态调查与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20,19(12):1247
-1249.
[6]李亚萍,朱建宏,王沐淇,等.医学生新冠肺炎认知情况及疫情对医学生心理状态和职业认同感的影响[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20,34(6):699-703.
[7]《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
20,24(36):5905.
[8]关静,刘民,梁万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公众的知识、心理和行为的影响[J].中国健康教育,2005(10):775-777.
[9]闫小飞,宁启兰,郑芳,等.医学生专业文献检索及阅读分析能力调研与提升方法探讨[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8,
26(1):24-27.
[10]李振,吴连国.住培模式下医学专业型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20(29):85-87.
Reflections on the Training of Graduate Students in Clinical Major in the Post-epidemic Era
ZHENG Jing1, PANG Yi-heng2
(1. 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Guangxi Medical University, Nanning, Guangxi 530021, China; 2. Department of Academic Affairs,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Guangxi Medical University, Nanning, Guangxi 530007, China)
Abstract: At the turn of 2019-2020, a new type of coronavirus pneumonia broke out in Wuhan, and then many infected cases were found throughout China. China's medical system was under an unprecedented test. Under the decisive and powerful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the whole country began to fight against the epidemic. This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tested the response ability of our country's medical system, and Chinese medical personnel handed in excellent answers. The domestic epidemic situation is basically controlled, and our country has entered the post-epidemic era. However, throughout the world, the epidemic is still serious. The risk of importing cases into our country is still high, and the recurrence of the epidemic cannot be ruled out. It is necessary to ensure that there is sufficient reserve force. Taking this as an opportunity, we reflect on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education of medical students, especially the training of clinical professional graduate students who are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clinical front line, in order to cultivate medical students who are more competent to perform the task of fighting against public health emergencies.
Key words: COVID-19;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postgraduates of professional master's degree; medical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