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美
【摘 要】平时的数学教学中学生掌握的知识不够扎实,因为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其实很多时候就是一种浅层学习,而在认知角度上如果指向高阶思维那么就是深度学习,而数学课堂上只有通过深度学习,让学生把课本知识消化吸收并升华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的课堂才算得上真正的行之有效,同时也凸显出课堂数学的价值,从而达到学好数学应用数学的新课程目标。而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可以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行为;深度学习
把三四十个学生集中在一个班级上课这就是全班教学,这是目前学校教学中最基本最常见的组织形式,每节课上当堂老师在学生已有的学习储备下呈现出面向全体学生的教材内容让教学进程连贯有序,从而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可是在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學中,我们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存在,那就是课堂上有些题目,老师明明讲解分析过,貌似当时评讲的时候学生都听懂了也会了,但是事后如果让学生再次遇到此类题目独立解答,学生又不会了,如果再稍加变式一下,学生就更举手无措的感觉。追究其原因,原来只是老师讲学生被动的听,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到位,更谈不上灵活应用,所以这种学习只是浮于表面上,属于浅层学习。
传统的数学教学其实很多时候就是一种浅层学习,而在认知角度上如果指向高阶思维那么就是深度学习,而数学课堂上只有通过深度学习,让学生把课本知识消化吸收并升华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的课堂才算得上真正的行之有效。
如何让数学课堂上的学习有深度呢?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当中能时刻关注并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用自己乐意接受或喜欢的方式去理解课本内容、构建新的知识体系,通过自身的努力将书本里的知识变成自己个人的知识,而这就是深度学习的过程,课堂上的教师的教学行为就能够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和发展。
在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如何经历深度学习这一过程,我认为,老师的教学行为就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动力。首先课堂上教师要精心设计有选择的呈现安排教学内容,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度,让学生转变以往的被动学习为积极主动参与深究,然后在激励学生的同时老师因“人”制宜,因“题”适宜的改进教学策略,这种情境下学生高阶思维才有可能被激活,从而深度学习开始产生,此时此刻整个课堂上的教和学既保证了有实也有厚,而这种厚实长此积累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还达到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目的。
笔者在执教《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便聚焦“深度学习”展开,下面来谈谈自己一些浅薄的做法:
一、特色引入,调动课前,深度初现
提倡深度学习并不是放弃浅表学习,学习本身就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认知过程,深度学习就是认知上的高阶思维模式,因此深度学习离不开知识的浅表认知。所以在学习中学会并且有目的性和意识性的去穿插与生活相关和相联系的问题,让他们唤起生活中的最初的认知场景,从而让同学们由浅表认知迈向深度学习。
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以利用学生平时喜闻乐见的一些生活场景来调试学生的课前认知,把学生的身边生活与课堂拉近:情境图是两个同学带着水果和零食去秋游,午餐时候因为是好朋友需要分享食物,我们来帮帮他们俩,请学生用伸出手指的方式来表示每人平均分到的食物的个数。并仔细听老师要求,然后去做。小明和小红两个好朋友一起去秋游,他们如果一共带了4个橘子,要想平均分给他们两人,请伸出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橘子数,学生有以前的经验反映很快就伸出2个手指。这时候他们又拿出2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人,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苹果个数呢,学生也很快伸出1个手指。教师接着说现在他们只带了一块面包,要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面包个数,这时,许多同学都难住了,但是一会就有同学伸出弯着的半个手指,问他表示什么意思,她回答说,因为每人分到半个面包,所以是一个手指的一半要弯的,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一种新的需求:什么数(分数)来表示呢,成了学生自身的追求欲望了,由此深度学习产生了必要性和迫切性。
尽管平时我们的数学知识往往是与生活息息相通的。但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自我感受“数学对于生活的意义”则是模糊不清不够清晰的,甚至是肤浅无意识状态的。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课本知识拉进课堂,通过这样的模拟教学,让它把教材内容和生活情景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产生了深度学习的兴趣需求。
二、形象操作,夯实课内,深度解读
之前的数学教学若学生一直处于浅表学习的状态,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学生不能理解课本上出现的数学术语,也就是概念名称。那么现在只有尝试通过模拟生活的活动对数学概念进行具体的分析到位并操作练习,特别是在新授课中,往往有一部分同学对有些数学概念掌握比较模糊甚至是一知半解。数学来源于生活,确实如此,很多数学题必须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考虑,才能够达到完美。其实在实际教学中,许多一线的老师深知应该让数学和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如何在平时的教学中把数学与身边生活产生关联并让它贯穿于课堂教学,让学生确实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甚至无处不在,从而体会到学好数学是能为我们的生活所服务的。这就需要执教者形象操作,深度解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还能帮助学生深度学习。
如执教分数各部分名称的时候,如何让学生很快的记住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概念,可这样形象的引导学生:分数中间的直线表示“平均分”,它叫分数线,分数线上下两部分就像我们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一种亲情关系,下面叫作分母,母亲的母,背上的应该叫做什么呢?很快就有学生举手回答说:“叫做分子”“为什么呢?”“因为妈妈经常背着自己的孩子呀,分数线下面的数叫做分母,是母亲,背上的肯定是孩子,所以叫做分子呀!”……我想这样活生生的操作形式,学生一下子在课堂内就理解并记住了,而且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真正的做到了深度理解,同时也在潜移默化的教育孩子们热爱生活、热爱母亲,热爱我们身边的一切。也体现了数学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功效。
《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课堂的执教者应该充分利用课本,把课本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同时让课本服务生活,为生活解决实际问题做好准备”。这个教学设计就是把课本习题进行适当的改造并赋上了生活的原型,最主要的是把教材中原本缺乏生活气息的题材重新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生活例题,其目的就是让学生走进生活,使学生在学校用心学习的过程中突然发现原来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就在大家的生活中间,这样,就大大的缩短了“数学课本”与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距离,深度学习就不知不觉中发生了质变,内化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三、巧设练习,延伸课外,深度实践
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关键之处还在于对数学的理解到位和不断的实践验证,这也是数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缺少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实践证明,学生就无法达到有深度的高阶思维,也就谈不上深度学习了。因此要想实现深度学习,就必须想办法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实践证明。
如教学完“分数的初步认识”,也做完了课本上的一些习题,本可以圆满地收场了,可老师仍没有就此打住,而是结合本班中男女生的人数、小组的人数之间的关系设计一组练习游戏,比一比谁按照要求说的分数多:
全班有多少人,你占全班的几分之一?你占你们小组的几分之一?
你占男生人数的几分之一?你占女生人数的几分之一?……
紧接着又追问:你能举出生活中这样的一个分数的例子吗?
——你看,学生们来了劲头:
生:我家有3口人,我占全家人数的三分之一,爸爸妈妈占全家人数的三分之二。
生:我们学校一到六年级共有25个班,我们班占全校的二十五分之一。
……这时,该是学生余味未尽了吧!
临近下课了,学生发现还有很多符合老师要求的例子还没讲完呢?那是因为他们感觉到了数学问题其实就是我们身边的事情,还可以是课本之外,课堂之外的内容。
因此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很感兴趣,投入课堂在快乐的学习,从新授到练习巩固以至于最后的游戏,同学们个个积极参与,都能看出同学们乐在其中,而且每个人都掌握住了内容的重点。對新知的放手探索以及对知识的巩固应用的安排很合理,而这些知识的获得都是学生自我需要的,自我深究而获取的。因此本节课课堂取得的效果也明显。
首先本节课注重让学生产生自我需求的需要,有一种自我追求自我需要的迫切感,在此过程中,教师既重视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也帮助学生建立信心,同时主动地展示自己以达到自我需要。这一过程中,学生收获的也很多,至少他们能主动的接受熟悉的外界的生活信息服务知识,通过亲身经历这一过程,大部分学生对数学知识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突出数学问题,强化生活应用,同时还要让学生切身体会并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和乐趣。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真真切切的体会到数学与外部生活世界的联系,也清楚地体会到数学的内部联系,更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交互演变过程。这样的教学,容易让师生产出共鸣。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完成了整节课的学习,通过后面形象操作,夯实课内和巧设练习,延伸课外,学生乐于增加练习的“厚度”,也愿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从而真正的落到了教学的实质:乐学,会学。再后来课堂作业的反馈学生掌握情况的效果明显,运用的非常好,所以每每看到这里心里就很踏实,而如果学生学不好数学或者对数学提不起兴趣,很多原因就是学生对数学课上的一些具体的概念理解的不够到位,特别是在新知识第一次接触时候,有一部分同学对有些数学新概念一知半解,所以造成了新旧知识的脱节影响了接受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和效果。这就需要我们老师提供学生熟悉的素材并加上生动形象的生活语言和设计帮助学生接受新知,帮助理解记忆,对其循循善诱。
其次本节课课堂上老师在教学上的“实”的保证就是学生的浅表认知,在此基础上学生主动深究,深度学习就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累积“厚”的保证。只有让数学课堂教学如此“厚实”,长此以往后我们的学生数学知识能力方面也渐渐“厚实”起来。而这种厚实成果的长此积累,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还达到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目的。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目的的有效策略就是深度学习。所以,实现深度学习,就必须想方设法提升学生的数学理解和实践,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进行引领,同时真正的让数学课堂的教和学厚实起来,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只有在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引领下通过学生高阶思维活动,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高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