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晓瑜 汤俪瑾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新的形势,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讲好中国故事”。围绕“讲好中国故事”,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外话语体系,用受众愿意接受的方式把中国的理念植入特定的故事结构中,通过通俗易懂的特色语言,让世界听得懂、愿意听、喜欢听,帮助世界了解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本文基于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的内涵即理论阐释体系、话语表达体系、价值共识体系,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故事、让世界认同中国故事。
关键词: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理论阐释体系;话语表达体系;价值共识体系;中国故事
中图分类号:G1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1)05-0113-05
如何利用国际社会听得懂、愿意听、喜欢听的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尤为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讲好中國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1]。
一、说什么:用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
阐释好中国故事当前,人类社会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但在发展过程中,也不断面临着一些新问题。新问题的出现,呼唤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具有指导实践作用的新理念产生。目前,世界上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和平和发展不协调的问题,西方一直推崇的理念已经无法有效地解决这类问题。此时就迫切需要中国提出具有中国智慧的有效理念。中国一直坚持“求和平、谋发展”的发展理念,具有独特的意蕴和价值。如何让世界人民认可中国“求和平、谋发展”的发展理念,让世界人民愿意听、喜欢听,需要通过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讲好中国自古以来求和平、谋发展的故事。
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是理论阐释体系,本质就是要阐释好中国故事,也就是阐释好中国的发展理念。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在阐释好中国故事的过程中,凝练成具有标志性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新的社会实践过程中,中国结合自身的实际,扎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与时俱进,体现出具有世界价值共识、人类共同利益的价值观念。同时,“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解决世界性难题时,一直秉持着可持续发展观和共同治理观。因此,解释好“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的重中之重。想要传播好“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先需要厘清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涵,下文笔者将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来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涵。
(一)政治上阐释好“和平共处”
自古以来,“和平”的价值理念就扎根于每个中国人的心里,也烙印在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之中。随着全球化的浪潮,大家的联系更为紧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成为世界各国大多数人民的价值共识。国际社会的繁荣和稳定是中国的机遇,相应的,中国的繁荣与发展也给世界发展提供了机遇和助力,想要把和平共处的路走得稳、走得好,需要各个国家在交往时产生良性的互动。
中国从自身的实践出发,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树立世界眼光,统筹国内国外,把中国的命运和世界的命运相联系,探寻中国人民的利益和世界人民利益的交汇点,不断扩大同各国的价值共识,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努力为全球发展作出贡献。中国不仅是和平共处的积极倡导者,更是践行者,理应在目前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贡献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智慧和方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那样,中国坚持走和平、开放、发展的道路,维护好国际秩序的同时不断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在政治上阐释好“和平共处”理念,有助于化解矛盾,解决分歧。
(二)经济上阐释好“合作共赢”
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任何国家都不可能脱离其他国家独善其身、独自发展。只有合作才能实现发展,只有合作才能互利共赢。正如《墨子·尚同中》中提到的具有中华民族智慧的“和合”价值观念。“和合”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潜移默化、深远持久地影响着中华民族一直以来的交往原则和处事理念。
因此,在国际社会中,中国的交往原则和处事理念也一直秉持着“和合”原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要树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意识,跳出小圈子和零和博弈思维,树立大家庭和合作共赢理念”[2]。中国的稳步健康发展,离不开世界的繁荣和发展,同时,世界的发展更需要中国提供动力。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将矢志不渝地奉行合作共赢战略,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习近平总书记运用贯通历史与现实的中国智慧,在继承好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宝贵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让沿线各国在权利平等的基础上实现优势互补,凝心聚力推动世界的共同发展,积极寻找国际社会的利益共通点,通过国际间的和平合作实现共赢,打造国际合作的新平台。因此,经济上只有阐释好“合作共赢”的理念,才能更好地实现各国之间的互利共赢。
(三)文化上阐释好“和而不同”
中华民族经典的哲学思想中就孕育着“和而不同”的理念,《论语》中提到,君子和而不同。习近平总书记将“和而不同”运用到外交理念中,正如他所言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无论是体现文化多样性的“和而不同”理念,还是体现文化兼收并蓄的“交流互鉴”理念,都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文明不断进步的关键助力。“和而不同”理念尤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多次提到“和而不同”理念。因此,在当今多元文化中,我们更需要把握好“和而不同”的理念。
为此,习近平总书记以“和而不同”理念为基础,在对外交流中提出:“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不攻击、不贬损其他文明”的思想[3]。“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4]。因此,只有在尊重各国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实现文明的交流互鉴,寻找文化的共通点、共融点。在新时期,全球化的浪潮下,更需要我们以开放的胸怀去打破文化壁垒,在多元文化中阐释好“和而不同”理念,在文化交流互鉴中秉持“兼收并蓄”的态度,促进世界文明在和而不同、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
二、怎么说:用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表
达好中国故事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不仅是理论阐释体系,更是言语表达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用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去表达中国故事,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生动的“中国故事”在国际社会受到了海外人民的好评和追捧。
在全球化浪潮中,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锋更加频繁,但是文化交流中仍然存在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等矛盾,这些矛盾和障碍亟需解决。因此,在多元文明中架起沟通的桥梁,在对外传播中表达“中国故事”尤为重要。
(一)“引经据典”讲好中国故事
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深远持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文化没有断过流的,始终传承下来的只有中国”[5]。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着中国的特色对外话语体系,是最有力的文化软实力。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继续焕发着生机。
当前,国际社会上一些不怀好意的人,妄图通过宣扬“中国威胁论”来阻止中国的发展。本质上其实就是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了解,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外交活动中多次把传统文化中有利于世界和平发展的理念通过“引经据典”的方式讲述给世界,他反复论及一个极具东方智慧的观点,中国早在2 000多年前就认识到“国虽大,好战必亡”的道理,一直以来中国人民崇尚的都是“以和为贵”的理念。在新的历史时期,习近平总书记也通过“引经据典”的方式多次论及“和平”观点,例如,“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和羹之美,在于合异”等典故来表达好中国故事,表达好优秀传统文化中和平共处、兼收并蓄的内在生存理念。
在国际社会中,通过“引经据典”的方式,把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寓意在生动的中国故事里,让中国故事彰显深厚文化底蕴、人文色彩,生动形象地向国际社会表达好中国故事。
(二)把握好融通中外的最大公約数
讲故事到底讲的是什么?“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讲事实才能说服人,讲形象才能打动人,讲情感才能感染人,讲道理才能影响人”[6]。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讲好生动形象的中国故事是对外传播的最佳方式。中国人擅于归纳和理论凝练,在传播中更多的是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但是一般来看,外国人更喜欢一些真实具体、生动有趣的故事,所以在表达中国故事时需要我们把握好与西方传播方式融通的最大公约数,寻找各国不同价值的交汇点、多元话语的共通点、情感的共鸣点、意识的凝聚点。
融通并非是简单地迎合国际社会,而是在立足于中国国情、展现好中国特色的基础上,把中国话语表达和国际社会受众的表达方式、受众心理结合起来,把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和国际社会愿意听的、喜欢听的结合起来,把中国梦和世界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梦想结合起来,通过这种国际社会受众乐于接受的最佳方式,通过真切生动易于理解的话语表达,更好地向国际社会传播中国的理论,让中国话语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对于此,习近平总书记也在讲话中指出,既然想讲好中国故事,最重要的就是创新对外话语的表达方式。在把握好国外受众的语言风格和习惯时,“采用融通中外的概念、范畴、表述,把我们想讲的和国外受众想听的结合起来,把“陈情”和“说理”结合起来,把“自己讲”和“别人讲”结合起来,使故事更为国际社会和海外受众所认同”[7]。
三、为什么说:用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
让世界认同中国故事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全球治理能力、全球治理体系与国际关系变化出现了一些不相适应的地方。世界呼唤新的全球治理理念,需要具有世界认同性、能够凝聚国际共识的价值共识体系来解决目前的发展困境。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人们更认同看得见的实例,中国在全球治理领域的成功故事有目共睹。运用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去讲好具有世界认同性的中国故事,为世界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全球治理观,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单边主义没有出路,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2]。通过与国际社会共同推进共商、共建、共享,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带动世界繁荣与进步,为经济全球化下的人类社会作出划时代的贡献。
(一)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要凝聚好各
国坚持“共商”的共识 与一些西方国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理念不同的是中国坚持“共商”的理念即各国之间在交流中平等协商、深化交流,以共同协商的方式去解决国际上出现的政治、经济等矛盾。“共商”的过程,究其本质,其实就是将各国价值观念凝练的过程,扩大各国之间的价值共识,减少各国之间的利益摩擦。各国之间以“共商”为基础,在世界性难题面前,积极建言献策,共同商讨解决方案,选择优秀方案并付诸于实践中。
当今世界是一个整体,世界的发展与建设,离不开作为部分的任何一个国家,只有紧密相连才能更好地推动发展。整体也离不开部分,作为部分的国家,也需要秉持“共商”的共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互利共赢。
因此,凝聚好各国坚持“共商”的共识,是化解国与国之间矛盾的前提,是全球化浪潮下实现各国共同发展的最佳路径,更是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优越性的体现。
(二)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要推动“共
建”行稳致远如果将共商作为前提,那么共建则是实践行动。“共建”指各国在全球化进程中携手共进,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益共同体格局。“共建”它不是中国的独角戏,而是具有共同价值共识的国家共同参与、齐心协力的舞台剧,是在发展中实现行稳致远、互利共赢的共建。但是由于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等差异,“共建”成为西方国家难以接受的理念,究其本质,其实是差异背后存在价值观念的分歧。因此,需要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阐释好“共建”理念,找到中西方“共建”中存在的价值共识点、利益交汇点。
习近平总书记科学判断当前的国际形势,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贫富分化日益严重,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8]。在同一个地球村中,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在危难面前独善其身,没有哪个国家可以自我封闭。
因此,面对现实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实现共建的目标,反复呼吁世界人民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不仅体现出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内在要求,同时也彰显出了各国之间休戚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为更好地完善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提高全球治理能力的水平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这也正在为更多国家所认同,习近平总书记的“共建”倡议所蕴含的中国特色也需要通过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去展现并且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通过实践成果验证,推动“共建”建设行稳致远。
(三)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要引领各国
秉持“共享”的价值取向任何国家都享有平等发展的权利,同时也承担着在发展过程中不损害其他国家合法利益的义务,在全球化浪潮中应该充分尊重各国平等的发展权利,人类社会发展的成果也应该由各国共享。 “共享”并不是西方国家一直推崇的人类的发展成果由西方发达国家所独享,而是强调各国人民都可以享受到人类社会发展的成果,各国人民都有权力掌握世界命运,各国人民都有权力治理全球事务。“共享”理念,一直以来就是中国开放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共享”理念意图把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多的国家和人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积极发展开放型经济,参与全球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携手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9]。发展是为了造福人民,中国在发展中并不是一家独大而是秉持“共享”的价值取向,致力于让世界各国的发展机会更加平等、发展成果由世界各国人民共享。
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有责任为世界贡献出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此,积极地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多方对接与合作,加强与相关国家和地区之间经济、政治等多方面的互联互通,在基础设施、资源、技术、经验、人才、成果等方面实现共享,努力引领各国经济向“共享”的时代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到:“我们要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10]。坚持不结盟,不搞单边主义,支持多边主义,解决问题时,各国平等地进行协商,为解决问题献言献策。
综上所述,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是阐释好中国故事的理论体系、话语表达体系、价值共识体系。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近了一步。因此,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有底气,积极主动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用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消除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偏见,还原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5:162.
[2]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EB/OL].学习强国,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2020-09-22.
[3]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09-24.
[4]习近平.携手开创亚洲安全和发展新局面——在亚信第五次峰会上的讲话[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9(18):13-14.
[5]人民日报评论部.习近平讲故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6]习近平:让全世界都能听到并听清中国声音[EB/OL].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xuexi/n1/
2019/0110/c385474-30514168.html,2019-01-10.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213.
[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7:58.
[9]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7-05-15.
[10]习近平.习近平出席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并发表主旨演讲呼吁共同开创共建“一带一路”的美好未来宣布中国将采取一系列重大改革开放举措[N].人民日報,2019-04-27.
[责任编辑:艾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