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静
[摘 要] 课程思政是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加强医学生的道德教育,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之一。在足够认识到将课程思政融入“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基础上,将思政教育目标和要求引入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并通过充分发掘课程本身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与课程知识和内容巧妙地有机互融,结合“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理论来源于科学研究实验的重要特点,利用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法进行实际课堂教学,从而达到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效果。
[关键词]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思政;探索
[基金项目] 2016年度江南大学卓越课程项目
[作者简介] 胡 静(1979—),女,江苏无锡人,博士,江南大学无锡医学院副教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糖生物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1)15-0177-04 [收稿日期] 2020-11-05
在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并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理念与高等学校育人职责相契合。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经验总结反映出医疗体系还有一些短板和不足,医学教育领域在人才培养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医务工作者既要有精湛的专业技能,又要具备优秀的职业道德和精神。医学人才的培养一定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因此德育应当作为医学人才培养的首要内容。传统的方式方法相对简单,也很难有较好的质量和成效。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提出,为进一步优化医学人才的德育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方向和思路,也将有助于新时代高素质复合型医学人才的培养。医学基础和专业课程中蕴含很多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通过进一步地挖掘和凝练,逐步形成全方位和全过程的育人机制和模式[2]。
一、医学教育中“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融入课程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主要研究生物化学组成和生命过程中的化学变化,是一门分子水平研究生命本质的科学。作为临床医学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之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在分子水平认识病因和发病机理、诊断和防治疾病等方面是现代医学的重要基础,这一学科的发展也在不断推动医学诊断及治疗的进展。生物化学课程总体课时也比较长,可以保证与学生充分的交流,同时包含理论课和实验课,内容丰富,可以提供充分的平台和不同的形式开展思政教育,易于使学生在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兼收并蓄。该课程不仅具有高度的专业性,充满唯物辩证的思想,还与日常生活和临床问题息息相关,密切联系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经过一定的挖掘整理,呈现了大量的思政教育元素。[3]不同的授课教师根据实际授课情况并结合自身教学科研的特点,可以有选择性地选取适当的素材,运用合理的教学设计,以期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课程开设的时间是学生步入大学后的稳定期,并且是医学生逐步形成职业观的重要阶段,所以在生物化学课程中有意识地巧妙融入课程思政教育,可以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进行相关人文素养教育,并且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4,5]。
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融入课程思政教育的方法与实践
(一)将思政教育目标和要求引入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
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中引入课程思政,构建教书育人教学体系,首先需要凝练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在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中的体现来指导相应的教学实践活动。目前,在本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已明确要求“培养能够适应新时代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良好的公众健康知识和社会责任担当意识、广泛的人文社会学科知识、扎实的医学相关自然学科知识、坚实的医学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强的医学科研实践能力、临床实践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潜能的临床医学专门人才”。本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在编订新版教学大纲时,也将思政元素融入立德树人、科学与学术领域和职业素养领域的培养要求中,以求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及勇于面对挑战的精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全过程的各个环节,突出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历史规律,准确把握基本国情,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促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这对本教研室的全体相关授課教师进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都将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使授课教师在思想上重视起来,明确课程思政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重要性,通过集体备课的方式,挖掘和整理思政元素,统筹教学设计和方案,做好充分的准备,从而能够有的放矢。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将思政元素巧妙融入课堂教学内容
当代大学生都已经历了多年的思政课教育,并且通常都具备一定的分析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也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直接的灌输方式不仅很难取得好的效果,还有可能出现适得其反的结果。因此,在“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开展课程思政,肯定不能简单粗暴地进行政治说教,而是要认真挖掘专业知识点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并在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中融入价值引导,从而做到有理可循、有据可依,实现专业课与德育的有机融合。[6,7]根据“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这一课程自身的特点,从生物化学学科的起源到相关各个领域的发展,有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和一系列重大的科学事件,再到众多专业知识点背后蕴含的哲理,都是值得授课教师去认真挖掘和利用的思政元素。例如通过讲解“物质代谢的整体性特点与各组织器官代谢各具特色的关系”,来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体和局部的辩证关系;通过介绍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变异现象,来理解生物遗传的相对保守性和绝对变异性,并引申到唯物辩证哲学理论中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8]。
通过引入和介绍生物化学领域的最新科研前沿进展内容,也可以很好地开展课程思政。例如已知组成DNA的ATGC四种碱基可以随机排列形成64种不同的包含3个碱基的组合,即遗传基因密码子,每个密码子编码一种相应的氨基酸,而一些不同的密码子,编码相同的氨基酸,目前地球上所有生命需要的蛋白质主要由64种密码子编码的20种氨基酸组成。值得注意的是,在长达数十亿年的漫长生命进化过程中,基因所发生的各种突变都没有挣脱自然规律的约束,始终还是通过这64个密码子、20个氨基酸之间的随机组合以产生新的生命。有些科学研究者提出设想:创造一种有生物活性的人造碱基对。如果可以将碱基数量由4增加到6,即在DNA中加入一个新的碱基对,在理论上就能通过随机组合的方式形成216种密码子,最终编码更多不同氨基酸以组成全新的蛋白质。这项遗传密码的扩展研究自20世纪70年代起就有许多科学家尝试挑战。2017年《自然》杂志报道了美国加州Scripps研究所的Floyd Romesberg教授,在实验室合成出自然界中不存在的X-Y碱基对和相应的氨基酸,通过对碱基的系统修饰,并创造改良过的tRNA及相应的氨基酸用于识别人造碱基,从而成功将该合成人造碱基植入了大肠杆菌的基因组,其能够在大肠杆菌中自我复制和转录,并最终突破包括全新蛋白质合成的种种壁垒,避免大肠杆菌对人造碱基的排斥,使该人工合成的氨基酸可以被整合应用于大肠杆菌的蛋白质合成。再如2017年《细胞》杂志对DNA的复制方式也进行了最新的报道。根据传统的认识,DNA复制过程中,聚合酶在前导链和后随链上复制速度会基本保持一致,其中一条链上聚合酶的复制不会领先于另一个,即在各自进行复制作用时在某种程度上相互协调,因而在新合成的链中不会出现明显的缺口。但在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员使用荧光染料与复杂的成像技术,对大肠杆菌的单个DNA分子的复制过程进行了实时观测,并且获得DNA聚合酶完成这一过程的视频。该结果显示在同一复制体中,负责先导链与后随链的DNA聚合酶具有自主复制功能,其平均复制速率相似,但各自会呈现完全不同的随机合成行为,包括明显的复制暂停。DNA复制过程在动力学上被发现是一个不连续的过程,但仍然保证DNA复制的完整性。这一发现将更新现有教材中的DNA聚合酶复制功能的解释。以上这一系列科学前沿的进展,将逐步颠覆传统教科书中的许多内容。作为高校的授课教师,除了熟悉和讲述教科书上的理论知识点,还应该不断关注相关学科的最新进展,这个行为本身也可以给学生以正面的榜样和引导。介绍当下最新学科研究结果的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科研领域的创新,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还使學生能带着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理解人类对客观世界和科学问题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对于医学人才的培养,不断提高其素质,知识更新是必需的,通过这些案例的介绍,也可以使学生清楚认识到当前科技知识更新周期加快,从而树立自主学习、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认识到持续自我完善的重要性,不断接受医学及相关领域的新理论、新观点和新技术,从而追求卓越[9]。
在课堂教学中,除了通过教师讲解知识点,对于涉及的一些热点事件和问题也可以结合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模式,采用课堂讨论的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前期资料的查找、个人观点表达、思想交流和碰撞,来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深入思考[3,10 ]。通过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让学习过程具有探索性,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端正其学习态度,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与,并在此过程中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同时,通过主动思辨获得的知识内容及背后蕴含的价值理念,也将更容易为学生理解和接受。例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中基因工程的部分,从转基因农作物到基因治疗、精准医疗问题再到基因编辑婴儿事件,从食品安全领域到临床医学领域再到医学伦理学,体现了在科学创新、科研诚信、学术道德和科学伦理等众多方面的多个热点问题,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共同学习,并辅以适当的引导,利用形成性评价和对学生课堂表现的固定教学反馈,促使学生能牢固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来理解医学问题[ 11 ],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沟通能力和团队意识,并逐渐形成健康的是非观和独立思考能力,这些都是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复合型医学人才应培养和具备的素质。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所包含的实验课程学时比重较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学生亲身实践的方式所取得的教学效果往往可以事半功倍。因此,生物化学实验课程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也是融入思政教育的重要环节。通过制定严格的实验室规则,如规范实验课穿着、严格禁止在实验室范围饮水、科学规范使用和处理实验试剂和废料等细节设计,树立学生的实验室安全和责任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态环保意识和行为习惯[ 12 ]。在分组实验过程中注意提醒学生进行合理的配合协调,培养其团队协作精神和个人操作技能。在实验报告撰写方面,要求学生如实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尤其是对一些错误的实验结果,在学生重复实验的同时,要求学生对错误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诚信的品质,锻炼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合理教学设计,以课程为载体,将德育渗透并贯穿“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全过程。通过不同形式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让学生能够对理论知识掌握得更为透彻,同时在主观认知上可以真正相信并接受其中的价值引导。
三、结语
课程思政是当代高校课程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指明了现在和未来发展的方向,对学科教学方式和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课程思政的本质是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在知识传播中强调价值引领,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 13 ]。当前“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思政工作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在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丰富的课程思政因素,拓展其教育功能,其中的内容选择和教学设计需要授课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提高认识,不断增强专业素养,勤于思考,紧扣重点和解决难点,从而丰富本专业课的自身内涵。只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有效合理地衔接,并尽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达到该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倪志宇,丛峰,王红杰,等.综合性大学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20(7):87-92.
[3]謝兆辉,焦德杰,李学贵,等.穿石于滴水,润物在无声——生物化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生命的化学,2020,40(5):782-788.
[4]陈利红.医学高职高专人体寄生虫学实施课程思政的探索与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8):19-20.
[5]刘庆春.医学生物化学融合课程思政的探索[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0,18(10):161-162.
[6]岳真,李有杰,孔丽君,等.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课程思政实践与思政元素挖掘[J].卫生职业教育,2020,38(15):30-32.
[7]吴伟,李慧涵.生物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初探——以生物化学为例[J].微生物学通报,2020,47(4):1191-1195.
[8]李坤,丁宁,王福强.思政教育融入生物化学课程教学的探索研究[J].吉林教育(党建与思政版),2020,975(26):52-53.
[9]王桂云,王明明,祁艳霞.医教协同深化医学人才培养的路径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20(1):52-54.
[10]王卫杰,李英帅,陈新民.基于自律学习者培养的PBL教学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1):144-146.
[11]王涛,梁亮,郑敏化.形成性评价与教学反馈在医学遗传学PBL教学中的应用[J].遗传,2020(42):810-816.
[12]张云霄.生物化学实验中课程思政建设探索[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7):115.
[13]郑永安.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全力构建“三全育人”体系[J].中国大学教育,2018(11):11-14.
Exploration on the Integr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Course of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HU Jing
(Wuxi School of Medicine, Jiangnan University, Wuxi, Jiangsu 214121, China)
Abstract: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 new concep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rengthen the moral education of medical students and cultivate high-quality medical talents.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is one of the core basic courses of clinical medicine major. On the basis of fully realizing the necessity and importance of integrating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course of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the objectives and requirements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re introduced into the training program and syllabus of the course. By fully explor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contained in the course and skillfully integrating them with the knowledge and content of the course, and combined with the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 of the course that theories originate from scientific research experiments, we have adopted various classroom teaching methods to carry out the classroom teaching, so at to achieve the goal of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xplo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