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归纳总结新中国七十年来陕西外贸经济发展特点,分析陕西省参与国际产能合作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新形势下陕西参与国际产能合作是重塑陕西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关键。从以对外直接投资为载体、以贸易发展为依托、以金融配套为契机、以(陕西)自由贸易实验区建设为核心、以陕西省标准联通共建“一带一路”行动计划为补充等五个方面,提出陕西省国际产能合作的思路和方向;从境外合作(包含港澳台)、省际区域合作、省内三大区域协调发展、国际合作产业园区、企业联盟等五个方面提出具体的合作路径。
关键词:“一带一路”;陕西省;国际产能合作;合作路径
中图分类号:F1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15-0096-03
引言
随着世界贸易格局的深刻变革和对外投资布局有序演变的逐步推进,我国先后提出了“一带一路”的愿景和国际产能合作的构想。陕西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目前,正值陕西外向型经济、流动经济、门户经济、枢纽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陕西省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具有可行性和必然性。2019年3月,陕西省政府发布《陕西省“一带一路”建设2019年行动计划》,着力构建陕西省国际产能合作中心。“一帶一路”倡议提出六年多来,陕西省外贸发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依然存在着对外贸易依存度较低、经济开放度不够的现实问题,如何利用“一带一路”建设的契机,充分发挥陕西省地理优势、产能优势和在“一带一路”中的战略优势,是陕西省企业“走出去”进行国际产能合作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新中国七十年来陕西外贸经济发展特点分析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陕西外贸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发展,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实施,以及陕西自贸区试验区建设的进一步深入推进,陕西外贸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陕西进出口贸易总额从2013年的201.27亿美元,提升到2018年的530.99亿美元,提升了2.6倍,外贸依存度从2013年的7.8%提高到14.38%,外贸经济发展迅速如图1所示。
总结建国七十年来陕西外贸经济的发展情况,呈现出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49—1978年,改革开放前,缓慢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随着我国外贸经济的发展,陕西外贸经济从无到有,处于缓慢发展阶段。出口商品收购额由50年代初的3 000多万增加到80年代初的5.7亿元;自营出口从有到无,自1978年出口值达到1 190多万美元,外贸依存度从50年代初的0到1978年的0.26%。销售市场由香港、澳门地区扩大到美国、日本、西欧、中亚和东南亚等一些国家和地区。与西部内陆相邻省区比较,陕西外贸发展呈现出速度比较缓慢、规模小、市场狭窄的特征。第二阶段1979—2001年,改革开放初期,快速发展阶段。第三阶段2002—2013年,先上升再缓慢下降的发展趋势,外贸经济对比GDP发展迟缓。第四阶段2013年至今,快速发展阶段。分析陕西外贸经济发展阶段我们可以看出,国家战略在陕西外贸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1978年的改革开放打开了陕西自营发展的大门,1999年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为陕西外贸经济发展提供了政策和方向支持,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陕西与东南沿海在外贸政策上机会均等,外贸经济进入新机遇发展期,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陕西五年间华丽转身,实现了区位劣势转换,成为进出口增长最快的省份之一。
整体来说,对外开放是陕西发展的突出短板,陕西目前仍然存在着外贸依存度高、产生过剩、国际产能合作参与度不够等现实问题。如何抓住国家西部对外开放新格局和“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历史机遇,进一步拓展开放的范围和层次,全面开展对外产能合作,是目前陕西省内涵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商务部等部门关于扩大进口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8〕53号)精神,陕西省制定了《扩大进口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实施意见》,提出要优化进口结构,加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加快实施自贸试验区战略,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推进陕西对外开放新格局形成(陕西省人民政府公报(2019))。
二、新形势下陕西参与国际产能合作思路分析
(一)以对外直接投资为载体,加强陕西与沿线国家的产业交流与合作
未来陕西对“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投资力度将会进一步深入,对外投资将会成为陕西参与国际产能合作的重要方向。一方面,应充分发挥陕西在电子器械、航空、机电、智能装备、铁路等领域的优势,实现陕西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互利共赢;另一方面,基于陕西与沿线国家在产业布局和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巨大差距,陕西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装备制造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都有巨大的合作空间。
(二)以贸易发展为依托,深挖“一带一路 ”巨大的市场潜能与后发优势
“一带一路”倡议充分利用了中国的地缘及政治优势来拓展东西双向的开放空间,承袭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轨迹,激发了中国和沿线国家的市场潜能,对于构建“安全高效、多元平衡、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格局意义重大。陕西作为“一带一路”的起点和门户,具有显著的国际产能合作优势,应以贸易发展为抓手,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劣势转化为优势,深挖其巨大的市场后发优势与潜能。
(三)以(陕西)自由贸易实验区建设为核心,全面优化陕西营商环境
陕西自贸区分为三个片区,九个功能区,应统筹协调自贸区各片区和功能区在产业布局上实行差异化发展。如杨凌自贸片区启动荷兰、以色列、美国等8个国际事务部筹建工作。持续推进中国农业海外粮仓建设。积极申报综合保税区,协调延伸通关监管业务;在丝路沿线国家选址建设“‘中国农机装备保税展示中心和‘中国农业科技交流中心,推动中国制造和农业科技‘走出去和‘引进来”。全力建设位于西咸新区沣东自贸片区的中俄丝路创新园,完善政策机制和服务平台,引进更多外方企业入驻,搭建陕西企业“走出去”和丝路沿线国家企业“引进来”的重要平台。
(四)以金融配套为契机,强化金融对国际产能合作的服务功能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筑滞后,经济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其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存在巨额的资金缺口。仅凭中国政府发起设立的“丝路基金”和“亚投行”等金融机构来提供信贷融资解决不了根本问题,需要吸引更多的大中型金融机构进入,为项目融资和金融服务提供保障。因此,新形势下,陕西参与国际产能合作要强化金融部门的服务功效,为陕西企业的贸易行为和对外投资提供充足的资金配套支持。
(五)以陕西省标准联通共建“一带一路”行动计划为补充,有效促进互联互通
陕西应全面推进陕西省标准联通“一带一路”行动计划,加速中国标准“走出去”,在沿线国家积极推广中国绿色农产品、绿色家电、绿色能源等先进标准,支持西安电炉研究所借助现有平台加快节能降耗和绿色产品评价标准的制定,依据中国标准对沿线国家的绿色产品开展认证,以标准提升基础设施运营、管理和维护过程中的绿色化、低碳化水平。在陕西的农业、有色金属、纺织等优势产能领域,帮助沿线国家特别是中亚国家完善标准体系,提供标准化信息服务,以中国标准引领沿线国家标准化。
三、陕西参与国际产能合作的路径分析
(一)境外合作(包含港澳台)
一是向北,以俄罗斯和蒙古国为重点,合作建设能源大通道,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实现优势互补;二是向西,与欧洲、中亚等国家合作设立国际产业合作聚集区,加强陆路连接,巩固新欧亚大陆桥经济走廊重要战略的支点地位;三是向东南,加强与珠三角、长三角、成渝、京津冀、北部湾、长株潭等经济区的联络协作,深化与东南亚和南亚等国家的交流协作,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等国家重大战略布局;四是与五大合作伙伴在工程建设、农业等领域打造一批海外标准化示范工程,重点进行国际合作产业园建设。
(二)构建区域开放新格局
全面构建区域开放新格局,强化呼包鄂榆、川陕、京陕、苏陕、津陕等省际区域合作。基于西安内陆港建设、陕西自贸试验区建设,与相关区域开展合作,签订共同发展协议,联合进行国际产能合作标准与规范的制定,针对合作中存在的困難与挑战共赏解决方案,成立区域性项目合作会议,共同规划与沿线国家在基础设施、语言、法律、体制、金融配套等方面的发展计划,形成区域和谐联动、优势资源互补的新局面(陕西省统计局官网)。
(三)省内三大区域协同发展
一是在关中,基于杨凌示范区与全球60多个国家在现代农业领域建立合作关系。加大陕西省自贸区三大区域和九大功能区的融合协同发展,并将其发展为示范标准;二是在陕南,加强安康市与上海、北京、深圳等20多个城市的协作,与华为、复星、恒大等知名企业达成合作协议,基于安康优势产能开展产品推销和项目推介;三是在陕北,充分发挥榆林市向北开放、向西开放的重要支点城市地位,依据《榆林市“一带一路”建设规划纲要(2016—2020年)》文件精神,打造能源转运中心,打造“榆林煤”品牌,加快推动当地企业和产品“走出去”,加强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合作。
(四)加强国际合作产业园区建设
以五大稳定合作伙伴为基础,以自贸区为平台,进一步优化口岸功能和营商环境,建设更多的产业合作园区,加强陕西国际产能的交流合作。引导企业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陕西对外投资产业聚集度较高的国家投资,探索共建陕西产业园区,促进陕西境外产业聚集发展。持续推广“两国双园”模式,加快国际合作产业园建设,重点推进中哈元首苹果友谊园、中俄丝路创新园建设。将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哈萨克斯坦粮食加工工业园、海升集团中哈友谊苹果园(阿拉木图)、尼泊尔加德满都佛祖机场等建设成为境外合作项目标准化示范高地。
(五)企业联盟
支持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发展,鼓励企业在沿线国家建设“海外仓”或“陕西商品展示中心”,进一步扩大出口份额。加强企业标准化合作,进一步加大陕西省属企业对外开放合作力度,积极推进延长石油集团、陕西能源集团、陕煤集团、陕西有色集团等企业“走出去”与相关国家签订企业联盟。加大宣传和支持力度,使更多的省属企业在境外(含港澳台地区)设立分支机构,进一步扩大覆盖范围,向更多区域延伸。
参考文献:
[1] 张前荣. 我国产能过剩的现状及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2013,(10):26-28.
[2] 郭永泉.论新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的稳中求进[J].对外经贸实务,2017,(10):4-8.
[3] 秦玄. 有效化解产能过剩的思考[J].宏观经济管理,2014,(9):65-68.
[4] 韩秀云. 对我国新能源产能过剩问题的分析及政策建议[J].管理世界,2012,(8):171-175.
[5] 夏先良.构筑“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体制机制与政策体系[J]. 国际贸易,2015,(11):26.
[6] 邱斌,等.“‘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国际产能合作:理论创新与政策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J].经济研究,2017,(5):188-198.
收稿日期:2020-08-07
基金项目:陕西省科技厅软科学计划项目(2019KRM043);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2018D50);丝绸之路经济带产业对接团队建设项目(XFU17KYTDA02)等资助
作者简介:王利晓(1979-),女,河南洛阳人,副教授,博士,博士后,从事产业经济、技术创新相关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