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景耀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自从提出至今,专家、学者提倡“非遗”保护传承要保持其原真性,即“非遗”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通过对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以及网络营销、直播、文化IP等进行实地调研,掌握传承人技艺传承模式以及近几年对花竹帽编织技艺的传承发展现象,提出花竹帽编织技艺传承与发展新模式,以拓展传承人视野、更新理念外,提出技艺分解与重组运用传承模式,建立起属地人员实验基地和高校知识型人才实验基地,通过属地人员实验基地对技艺分解和重组编织产品,通过高校知识型人才实验基地对接市场需求与产品设计、“互联网+”发展传播与销售等模式专业管理路径,拓宽市场潜力,融入时代发展,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求,培育花竹帽编织技艺自身“造血功能”,促使持续传承发展。
[关键词]分解重组;纹样图表;提升
传统手工技艺,是中华民族生产生活智慧结晶,是“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財政部《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要求,发掘和运用传统工艺所包含的文化元素和工艺理念,丰富传统工艺的题材和产品品种,提升设计与制作水平,提高产品品质,培育中国工匠和知名品牌,使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得到新的广泛应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消费升级的需要。“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于2011年5月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至2017年,花竹帽编织技艺有了两位传承人(国家级、省级);其技艺传承,以培训传承为主,形式单一、内容枯燥,学员为被动式学习,离自我学习和“我要传承”甚远。结合当下,中共中央制定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作为传统手工艺中的国家级 “非遗”名录代表性项目的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如何融入当下的规划发展,推动属地脱贫,巩固后续发力和点化乡村振兴,构建编织技艺产业化模式传承与发展,值得业界思考。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
一、把握好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的原真性
毛南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也是广西三个特有民族(毛南族、仫佬族、京族)之一。毛南族主要集中居住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三南即“上南、中南、下南”地区,全县毛南族共有5.8万人,占广西毛南族人口的85%以上。该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地处云贵高原南麓的余脉之间。境内喀斯特山地、丘陵、峰林谷地交错发育,重峦叠嶂,千峰林立。毛南族聚居区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少霜雪,雨量充沛,很适合农作物的生产。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毛南族创造了本民族独特而灿烂的文化,如毛南族肥套、分龙节、石刻等,毛南族花竹帽文化是其代表性文化之一。
(一)花竹帽基本现状
花竹帽,毛南语称为“顶卡花”,是毛南族青年谈情说爱的定情物,并拥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是毛南族的文化符号。在毛南族人心目中,“顶卡花”象征着吉祥和幸福。花竹帽以毛南山乡特产的金竹和墨竹为编织材料,帽子分里外两层,直径约2尺,帽上面呈锥形,顶部交织着15~19片宽不足1厘米,厚约薄纸的金黄色竹片,每片两头又撕得篾丝24~32根,共组成几百至上千根细如发丝的篾丝往下散开作经线,其纬线的篾丝(如同径线的篾丝般大小)极细薄,并在直径2尺的锥面上交织近百道平整细密的圈圈;帽的外层边沿用黑色细篾交织成一道花边,帽里层是用金黄色和黑色两种细篾交织成宽约三四寸的一道花带,花带上织出各种各样的花纹图案,如连心结、吉祥鸟、花开四季、鱼跳龙门……寓意深远的图案,为花竹帽增添了丰富的内涵;帽里层的正中两侧再系上两条彩绒线带,戴在头上轻巧舒适、大方美观,惹人喜爱。
(二)花竹帽编织技艺现状
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在20世纪90年代初几乎面临濒危状态。由于该技艺难度较大,只有住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古周村的谭顺美老人掌握该技艺。当地政府以谭顺美老人掌握该技艺,举办了数期编织培训班,开启了从无到有,由衰而盛的过程。由于技艺难度太大,费时费力,见效慢,手工编织一顶花竹帽颇费工时,大约需要7天时间。在多期培训过程中,只有两名学员能坚持学习,最终两人被列为省级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其技艺为:一是准备好各类工具,如花竹帽定型模具、大小不一竹缪条等,单在“选篾、制篾”中就特别讲究,选篾主要在夏至后立秋前选取修直匀称的金竹和墨竹,以避免早春竹材寒湿太重和经霜后篾皮易脆的弊端。所选的金竹和墨竹均为两年生,不够两年的易生虫,太嫩韧性不够,不利于编织;超过两年的太老太硬,也不利于编织。制篾有大小粗细要求,包括破竹裁条、劈扁篾、劈细薄篾等。二是制作流程,如上模→结形→编织→填衬定型→整合→勒边→护顶→涂刷油料→成品。每一个流程都要精工细作,每个环节都要有缪条搭构结成的规律性。
毛南族花竹帽是各类编织技艺的混合体,既有严实、严密性编织也有简易、粗犷性编织。
1.六角孔编法(帽顶)
花竹帽编织在入模的第一步是采用六角孔编织法(同时也叫圆口编织),这种编法,在日常农家编的鸡笼、猪笼以及挑粪筐等使用。而花竹帽的编织中却在每根竹篾两头修成22根细如发丝的缪条(0.04cm),然后把15根缪条交叉编成的三角孔型套在尖头的模具上,开始往外扩散编织。在这一环节上可以编织成形式多样的用具或文创产品等。
2.交叉波浪纹编织法
六角孔编织完成后就出现波浪纹编织(出现扇形交叉),这一环节最能体现出技艺的精湛性,共有细如发丝的篾条1320根,每两组进行交叉编织,也是考验学员学习耐心的关键环节,是学习中易感到烦心的环节,如没有耐心是难以完成这一步的。这一环节也是吸引专家、学者的重要环节。
3.交叉圆口编织法
在主径(1320根)交叉后,采用了圆口编织法直至结束。在主径篾条交叉后绕上一根篾条,再交叉绕上一圈,直到帽沿。其绕圈的篾条是一根竹缪,是由细(0.1cm)至粗(0.2cm)修整而成。这种编织法是以前农村的篱笆墙常用编织方法,簸箕、竹筐等也都是用该编织法。
4.“回”字纹样编织法
“回”字纹样编织也就是花竹帽的帽沿纹样(图案)形成的主要手法,该编织是由墨竹单根与主径篾条穿插成型。“回”字型纹样(图案)在花竹帽的大小是由个人喜好而定,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回”字型的形成——这时主径篾条再也没有交叉而是由墨竹篾单根绕圈进行,第一圈墨竹篾条绕圈走向,是由抬2双(两根)篾条压3双;第二圈为抬2双压2双;第三圈为抬3双压2双;第四圈为抬1双压2双;第五圈为抬3双压2双;第六圈为抬2双压1双;第七圈为抬2双压3双。
5.交叉勒边法
交叉勒边法是在例外合成,利用长出来的主径篾条每两组交叉朝一边绕圈进行,其他组则交叉往反方向进行,左后则单根竹篾(0.3cm)在帽沿边插入,每隔5cm插一根进行交叉绕边勒紧,整个花竹帽大致编织完成。
6.圆口型交叉编织法
帽带是采用圆口型交叉编织法进行,在圆形交叉成型后,将篾条竖起再用竹缪穿插于竖起的篾条,再用多出来的篾条进行结交互反方向交叉进行,在回扣与帽帶的原圆口出,整个帽带就编织完成。帽带完成后,再与帽盖结合,整个花竹帽编织就完成。
(三)传承模式
多年来,为了保护、传承花竹帽编织技艺,属地政府积极采取一系列保护、传承措施,如开展普查,挖掘整理相关的资料,建档归类,完成数据库建立,以及开展了系列培训工作,走进校园,动员人员学习,开展技艺展示展览活动等,但未形成产业式传承与发展。
1.数据库、档案建立
数据库、档案建立,只是保存其现象并促其活用。花竹帽编织技艺的相关资料,大多为普查中的手稿、照片、录像,和挖掘整理出的技艺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基本特征、工艺流程、传承谱系、存在价值、传承意义等,以及项目的相关政府文件,培训、展示展览数据图片、文字、录像等。由于多元文化和生产生活方式的不同,难于有人去感受这些资料存在的意义,人们的关注点在于花竹帽的经济价值。没有属地人群对编织技艺的兴趣和运用,其传承和发展难度更大,可谓为“文物”“历史”而存之。
2.传统培训模式
传统培训模式,是指属地政府组织传承人走进校园和在当地组织群众参与培训班的学习,学员为被动式学习,其传授模式是逐一将技艺教授给学员,并非对技艺中的每一环节进行新的运用和开发并加以讲解。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员在短时间内掌握技能,也使学员在短时内便忘记。对培训过的人员,未形成整合运用开发,使得培训资源浪费,也是培训人员产生厌学的重要原因。属地政府及传承人基本上以传统形式传承、传播,没有借用各类平台进行传承、传播,促使其产生影响并带来经济效益。
二、提升传承人能力
(一)把握时代发展
时代的发展,国际国内的需求,作为“非遗”传承人也要思考如何将自身的技艺融入发展和需求之中,使其技艺为人们日常生活服务。一是要把握住相关政策。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出台了一系列对“非遗”项目及传承人的保护政策,为“非遗”提供了很大的传承与发展机会,如《关于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通知》《关于大力振兴贫困地区传统工艺助力精准扶贫的通知》,以及河池市人大常委会颁布的《河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这些政策、法规,将推动传承人对技艺的新认识,开启新的传承与发展模式。二是探索新媒体时代传承与传播方式。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刘魁立先生表示,传承和传播是“非遗”保护的两个翅膀,有了两个翅膀才能飞得高、飞得远。由此可见,“非遗”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播推动技艺持续传承。新媒体的广泛传播,既可以鼓舞现在的传承人群,提升整个社会对他们的尊重,也能丰富全社会的“非遗”知识,提升受众对“非遗”的关注和喜爱程度,从而为未来的传承提供后备力量。
(二)培育新美感
“非遗”传承人对美的表达,基本来源于他们生产生活的环境,是对天地、自然理解和寓意的自我感悟的视觉呈现形象,构成了自身较为原始的美感表现,也形成了传承人一种永恒的美感表现模式。对原始美感进行感受并实现于新呈现形式,还需要进行一定的辅导和培训,为后期创新创意开发产品,才能走进大众生活消费之中来。托马斯·门罗在《走向科学的美学》书中提到:美既不是主观的,也不完全是客观的,而是两方面的调和。①一方面取决于一种审美态度,另一方面取决于艺术品或事物本身的结构、形态,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就构成了美的本质。从美学的角度来讲,其实是要培养物象间的协调性。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如何传承,最重要的就要对技艺进行运用和创新创意:首先要培养传承人对美的理解,了解花竹帽自身的美感因素和在诸多竹编工艺品中美感独显之处。其二要掌握毛南族的服饰、石刻以及习俗中常使用的纹样(图案),为日后纹样(图案)运用、技艺的传承与开发创意贮备更多美。第三,是把握理解编织技艺在不同材料中的运用与搭配形成的美感,对花竹帽编织变化中的表达美感的理解,掌握花竹帽原先色彩的搭配,花竹帽帽檐边、帽带图案,锥顶帽等色彩和缪条粗细搭配运用产生的美感。
(三)培育创新运用
创新创意运用,是传统手工艺走入大众生活中的最好推力。法国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萨特说,“如果试图改变一些东西,首先应该接受许多东西。”对于花竹帽编织技艺创新运用,是指保持原先的缪条制作工艺和篾丝的精细程度,保持篾条间交叉、回扣藏头、图案等编织技艺运用,并对物的造型进行新的创造,如利用原先千根细如发丝的篾丝往下散开作经线,如何创作出手提篮等,保持和独显原先技艺之美。要做好这一步,就要学会对原先技艺进行分解式应用,才能创造出新的产品。培养创新创意运用,首先要收集整理本民族纹样图案,加以提炼,思考并运用,编织新的花竹帽。其次,要了解市场需求,接受新事物的变化,把握住竹编工艺品人性化使用,创作出新的产品。第三,要接受新型材料的使用,运用花竹帽编织技艺创作出新的产品。第四,保持原本花竹帽上的纹样(图表),如连心结、吉祥鸟、花开四季、鱼跳龙门及篾条粗细搭配使用,编织出新的产品,给予产品新的寓意。
三、提升运行模式
(一)技艺分解重组
技艺分解式运用,是指保持原花竹帽編织技艺各环节的操作方法和编织方法,打破原型铸造,创新创意编织新产品。一是延续花竹帽编织技艺的原真性。二是降低学员学习难度,为增加经济收入、拓展市场,提供便捷路径。如利用花竹帽编织技艺的挑压法、收边法编织方形、圆形产品等。这种方式能让学员在短时间内掌握花竹帽编织技艺,也能在短时间内取得编织成果,提高学员的编织兴趣,有利地推动花竹帽编织技艺的传承和发展。以技艺分解重组运用,与其他产品或材料结合成型编织,推出新产品,使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走入人们日常生活。
1.日用产品
日用产品的编织,是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得于恢复记忆的重要来源之一,也是学员在短时间内掌握花竹帽编织技艺的基础训练,同时是情节记忆重复练习的过程。日用编织产品,简单、易上手,如农家的鸡、猪、鸟笼以及居家使用的果篮、果盘等都可用竹子编织,而编织的形式也是多样化,可采用花竹帽中“回”字纹样编织法、圆口扇形交叉编织法以及帽带中的圆口形交叉编织法等混合使用等。日用产品编织的长期运用是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储存因素之一,也是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延续至今的最基础因素之一。花竹帽编织技艺主要是选料和制篾讲究,以及编织的耐心度。因为制篾耗时又耗力,又不能产生经济效益,所以人们逐渐便放弃了这项技艺。再加上日常技艺不用,更使其技艺丢失。只有花竹帽编织技艺走入日用品编织之中,才是该技艺保存的最基本因素。记忆是在重复中得到加强。要掌握好花竹帽编织技艺,技艺的片段性要时常使用,也会唤醒原先的记忆(技艺),同时,技艺活用变用,才促使花竹帽编织技艺的“生活性保护”“生产性保护”。
2.文创产品
文创产品,对花竹帽编织技艺来说,是技艺新尝试的形式,也是巩固原技艺的一种办法,使技艺在变化中得到新的发展。文创产品是源于文化中经创意转化,生产出具市场价值的产品。其模式为“文化主题+创意转化+市场价值”,特点是产品不单满足人们需求,其非物质形态也满足人们需要。学员利用自己掌握的花竹帽编织片段技艺信息,再次进行创作,采取不同的材料和不同的造型创作出产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如台灯、吊灯、杯子、椅子等。这种形式使花竹帽编织技艺得到很好的利用和发展,也使学员在学习中有了收获,产生经济效益。
3.来料加工
随着社会的发展,某些事项分得越来越细,越来越专业化,一件重大事情和一件重要作品,也是由多部门协同完成,在艺术设计制作也如此。来料加工是根据设计者设计理念的要求,利用自己学到的编织技艺来满足设计要求,使设计作品达到更加完美。来料加工是学员学习到的技艺得到重复性使用,也在使用中得到变化。一般是在成名的设计师和高校学生设计的作品,以及企业等时常出现这种形式编织模式。这些来料编织,能使传承人、学员对原技艺的改良或改变编织中的原料(材料)使用。这样既丰富和拓展花竹帽编织技艺,又促使编织技艺产生经济效益。
(二)技艺纹样(图表)
技艺纹样(图表)传承,是指将花竹帽编织技艺每一环节形成纹样(图表)开发运用,以达到技艺的传承保护。花竹帽编织技艺,基本上是口口相传,是通过手把手教学才得于保护传承,没有相对的文字记录步骤。从起步至成品完成,工序较多、编织较难,学员难于接受,耗时又费力,通过技艺形成纹样(图表),学员容易理解和掌握,更易于技艺保存。利用纹样(图表)进行文创产品开发,以整个花竹帽编织技艺融于系列产品之中,这样为后人提供了花竹帽编织技艺编织程序和编织方法。
1.提供学习参考
纹样(图表),具有直观性、形象性,更具有概括性强、蕴含信息多、简单易记、文字无法替代的特点。对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形成纹样(图表),减轻传承人传授中的一些麻烦,也为学员自学提供方便,使得学员在没有传承人授教的情况下也能自我学习。同时,也加强学员对该编织技艺的记忆,推动学员学习进度。对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的纹样(图表)式传承,主要是对编织成型的每一环节进行绘画纹样(图表),并对每一根竹篾的走向进行图表表明,这样一来就更能使学员弄清编织的步骤、编织过程的每一环节和竹篾的穿插走向。如在一根竹缪(0.2cm)修成22根细缪,没有传承人告知是难于看得清,弄懂细篾的走向。要看(数)也要采取一些工具才能掌握好根数。可见,形成纹样(图表),方便于该技艺的传承和发展,也使技艺得到很好的保存保护。
2.满足设计需要
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手法多样多变,形成的动态十分强烈,形成的纹样(图表)也会十分美观好看,而这些在设计界中使用比较普遍。“平面设计之父”田中一光,在其作品中运用了几何图形拼成了一个类似正在跳舞的日本姑娘,完成了一件很美的表演招贴画,虽然几何图形占满了整幅画面,却没有生硬的感觉,反而给人一种大方得体、清新简约的视觉享受。编织技艺纹样(图表)也可编成本民族的宣传画面。除此之外,包装设计、室内外设计、家具设计等都会使用到纹样(图表)。这些纹样(图表)受到知识型人员、设计师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人们对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的关注度,也会使本民族对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同时,这些纹样的运用也无意识的保存和保护以及传承该技艺。
(三)属地学员整合
花竹帽是毛南族日常生产生活中的智慧结晶,是生存发展中的精神纽带,是众多竹编中特色最鲜明的编织技艺。以往,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培训后,学员散落于各处,培训处在浪费之中,不利于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学员在学习中认为这是玩玩而已,潜意识中影响到学员的学习认真度。花竹帽编织技艺要持续性传承,应该注重属地人员培训为主。属地人员培训,一是有利于维系本民族的精神根基和民族的融合性,能激活一个民族记忆,增强一个民族的凝集力。二是有利于区域性资源的整合,推动本民族个体的经济增收。属地人员整合应对培训人员登记在册,建立作坊式、合作式、联营式等整合开发利用,以不同的材料代替竹编,编制日常生活、生产用具以及完成来样加工等编织技艺,借助“一带一路”战略,开发国内外市场。可以与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的地苏乡编织工艺联营社等建立联营合作社,以藤编工艺品打入欧美市场,为脱贫巩固服务。
1.发挥传承人作用
传承人是属地民众掌握技艺的关键,也是技艺得于灵活运用的主要推手。在花竹帽编织技艺传授中,对未接触过该技艺的民众如何掌握基本编织进行花样灵活变化运用,形成基础编制的编制产品,是传承人传承的重要工作。只有掌握了编织技艺的基本编织技法,才能整合开发储备技艺。花竹帽基础编织技艺中的六角孔编法(帽顶)、交叉波浪纹编织法、交叉圆口编织法、“回”字纹样编织法、交叉勒边法等,对后面创作编织的花篮、吊篮以及水果类的编织包装等都需要此类编织技法。此外,传承人也要尝试其他材料的编织技艺,拓展编织技艺从过去单一的竹编制品发展至藤、草、木、叶、禾、皮、茎、棕等混编,开拓系列编织产品,加上与专业设计人员结合,编织出新的竹藤等编织工艺品,引领属地民众编织。
2.建立特色乡村
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明确指出,乡村振兴总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开启了城乡融合发展、共同富裕、乡村绿色发展、乡村文化新盛、乡村善治,以及中国特色减贫的乡村振兴新征程。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的支撑,传统手工艺的复兴有助于充实和提振乡村文化并增强文化产业融入发展的原动力。在毛南山乡原具有的编织群体,发展以编织为产业的传统手工艺品制作乡村,既把握和尊重毛南山乡特色产业的发展规律,又重视了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工作,建立和完善更“接地气”的发展模式,符合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要求。以传承人带动乡村编织人群,以政府产业规划融入其他相关产业发展为一体,建立毛南山乡编织工艺特色乡镇,以编织传统工艺为支撑的村落、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迅速崛起,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传统工艺企业和合作社,通过专业设计、集中培训、分散生产、统一收购销售的方式,带动毛南族村落以及其他民族村落传承保护民族文化,在家门口轻松实现就业。辐射地方、周边县、市(区)或全区、全国乃至世界相关产业发展,形成编织技艺产业化传承与发展,如满足水果、蛋、酒等产品的外包装编织,以及城市美化花篮、特色桌椅等。
(四)知识型学员整合
河池市拥有两所地方性高校和高职校,即为:河池学院、广西现代技术学院和一所国家级重点职业教育培训中心,这些学校学生掌握的知识与地方人群有所不同。一是赶时尚,对新事物敢于探索和尝试。二是所学专业的多样性,对一样的东西有不一样的看法和处理。将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纳入学生的培训之中,促使其技艺得于更好的传承与发展。与学校联合建立民间工艺大师工作室,让学生零距离的接触到民间传统文化,在专业上创新创意得到更多的灵感。花竹帽编织技艺传承人也在学生的创作创意上得到互鉴。同时,也使花竹帽编织技艺宣传面更广,学生会在不同的平台上进行宣传传播。三是学生会以不同的材料进行探索性尝试,开发文创产品和运用编织技艺在不同的环境进行运用。四是知识型学员的整合运用也为属地学员整合服务,注入新的产品开发理念。
1.建立对接市场设计区
在建立属地特色山村,形成花竹帽编织技艺产业式发展,光靠地方政府人员、传承人、当地民众难以落实该项目。只有与高校合作,建立编织技艺对接市场设计区。而高校是传统手工艺创意的源头,也是对接市场满足大众设计需求的重要区域。高校各类人才聚集,有美术与設计专业,如产品设计、视觉传达、环艺、美术学以及服装设计等,可满足市场的设计需求。在高校建立对接市场设计区,也在培育学生对市场的了解和设计方向,同时也在检验高校教学模式方向性。而针对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打造毛南山乡特色产业构成,完成传统手工艺在振兴乡村形成产业模式,在高校建立对接市场设计区很有必要。对接市场设计区主要任务是:一是完成新的产品研发,二是完成网页、文化IP等的设计与改进,三是花竹帽文化IP策划等。
2.建立对接市场运作区
目前,中国进入了文化消费需求持续增长、文化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文化消费拉动经济作用明显增强的新时代,消费向原真性、个性化、品质化的方向发展,互联网生产和电商IP经营模式普及,拓展了传统手工艺的发展空间和传承模式。在构建属地特色乡村建设中,“文化原创地生产、管理中心”建立在高校人才云集,是一件非常重要的措施。对接市场运作主要是专业性技术上的运作,是构建编织技艺产业化中最需要的专业环节之一,是对接市场的重要环节。建立对接市场运作,主要是对花竹帽编织技艺产品艺术化、专业化地形成图片、影像以及平面广告,以及编织技艺直播、文创产品网络运营及管理等。花竹帽编织技艺通过“互联网+”打通了生产价值链和消费链,使得传承、编织制作人直接与市场对接,改变了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发展模式,拓宽了传承人传统思维模式,突破了信息传播局限的地域边界,形成了新的运作模式。
(五)花竹帽文化IP
毛南族花竹帽文化,是指古代百越族群创作,由毛南族继承发展的一种具有代表性的南方少数民族文化形态,包括毛南族花竹帽历史文化、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花竹帽文化IP,将花竹帽编织技艺直接推进时代发展潮流,融入我们日常生活之中,发展空间更大,影响范围更广。花竹帽文化IP,地方政府必须转变角色,改变对待技艺的传承保护形式,与文化网站合作:一是建立网络直播平台。将毛南族花竹帽编织过程以及技艺的文创产品制作等进行直播,吸引网络粉丝,实现其价值最终得以转换、变现、放大和生态化。二是建立网络技艺直销平台。以该技艺满足市场编织订单要求编制,既保护该技艺又使技艺得到持续发展。三是开发花竹帽纹样图案和编织技艺纹样图案模式,推出系列的文创产品。四是花竹帽传说故事开发。通过传说故事开发,以卡通、漫画、微电影等形式,以花竹帽编织技艺通过人物间对话融入其中或在开启众多人寻找花竹帽男青年活动方式等,增大受众对花竹帽编织技艺的关注。
1.直播
随着大时代的发展,网络构成了人们生活、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我们的生活、生产难于分割。就拿人们现在的消费方式来说吧,出门只带一部手机,无论到哪里都可以支付宝、微信付费。网络浸透到每个行业里面了,开启网络时代全新生活生产模式。直播,是大家常常见到的形式,通过直播获取流量变现。目前,直播平台变现模式有八种:打赏模式、广告模式、会员增值服务、购物竞拍、游戏联运、赛事竞猜、版权发行、付费直播等。针对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可以对编织的整个过程进行直播,或创意编织进行直播等,这样不单造成一定的影响还赢得一定关注度,也为高校或意外的想学习编织技艺的人提供现实直播平台。直播是一种多方位流量变现的渠道,它实时、直观、互动性强等特点很容易让用户消费直播的内容。
2.网络直销
网络直销是指企业、生产厂家等借助计算机通信、联机网络和数字交互式媒体且不通过其他中间商,将直销的优势和网络技术的特点巧妙地结合进行销售商品,为商品实现营销的一系列市场行为。在网络直销模式下,打破了企业时空的界限,生产和消费过程得到了和谐统一,使得企业的供应链更加简洁、开放、高效和灵活。网络直销方式有三种:直销电子直邮营销、企业建立网站和直接网络派送,没有其他环节的产生,消费者同时也是经营者。也就是说,生产者转移给消费者或使用者。在花竹帽编织技艺中,网络直销那就是花竹帽编织技艺产品、文创编织产品以及来样订单等。
3.花竹帽文化开发
“非遗”提倡“见人见物见生活”,让“非遗”走进生活,让民众了解“非遗”,只有人人参与进来,才能让“非遗”更好地传承下去,走进大家的生活,传统工艺才能延续下去。花竹帽文化涉及内容较多,但最适合运用开发的还是花竹帽的美丽传说故事,可将其传说的运用开发,衍生出新的文创产品。开展毛南族花竹帽文化展示平台,培育具有一定传承基础、生产规模和发展前景的传统工艺项目,开展花竹帽编织技艺项目的研发设计、展示销售、品牌推广、基地建设等产业化活动。通过创意转化、科技提升和市场运作,将独特的“非遗”资源转化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产品和服务,促进编织技艺与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的融合,让花竹帽编织技艺成为毛南山乡的新名片。
四、结语
时代的发展,毛南族花竹帽编织技艺在传承中也要思变,既保持原真性又要发挥技艺的开放性,单靠传统传承模式传承,既单一又枯燥,传承范围变小,越走越不适应时代发展而被时代淘汰。只有编织技艺传承与发展紧跟时代脚步,从管理层转变思维,借用相关平台,将编织技艺融入其他产业发展,在构建乡村振兴中发展新的传承与发展模式,以及培育传承人新的传授理念和技巧以及技艺新的开发运用模式,融入当下市场需求,拉动属地经济发展,增加属地民众收入,方能推动技艺的自我保护传承,促成自身的“造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