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烈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1-06-22 10:01段朝晖张志昌
陕西行政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系统论思想政治教育

段朝晖 张志昌

摘 要:英烈精神作为中国精神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对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中国梦实现的重要价值已毋容置疑。把英烈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其对受教育者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重要价值,是必须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英烈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科学性与政治性相统一、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结合、“知”“信”“行”辩证统一的基本原则,基于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相对稳定等要求进行内容设计。遵循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所蕴含的方法,综合运用理论阐述法、专题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校内实践学习法、校外实践体验法、网络平台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发挥英烈精神的价值引领作用,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踐行高校立德树人教学要求,培养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系统论;英烈精神;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411/j.cnki.sxsx.2021.02.011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of Heroic Spirit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UAN Chao-hui1, ZHANG Zhi-chang2

(1.Shaanxi Police Vocational College, Xian 710021,China; 2.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 Xian 710055, China)

Abstract:A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the Chinese spirit, the heroic spirit is undoubtedly of great value to the realization of the Chinese dream of national prosperity, national rejuvenation and peoples happiness. It is an important subject to integrate the heroic spirit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give full play to its important value in shaping the educatees world outlook,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s. The integration of heroic spirit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hould adhere to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the unity of science and politics, the combination of dominance and subjectivity, and the dialectical unity of “knowledge”, “belief” and “practice”. The content design should be based on the requirements of reasonable structure, complementary functions and relative stability. Following the methods contained in the principles of Marxist philosophy, we should comprehensively use such teaching methods as theoretical elaboration, thematic teaching, discussion teaching, on campus practical learning, off campus practical experience, and network platform teaching, so as to give play to the value leading role of heroic spirit,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icienc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ractice the teaching requirements of mor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cultivate students who adapt to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e need qualified talen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Key words:systematology; spirit of herois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英烈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发展的实践进程中形成的,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要求,彰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基本理念,有助于弘扬革命文化,树立坚定理想信念的思想观念。将英烈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符合党的思想政治理论发展的客观需要,是高校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现实需要,同时也是适应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念发展,提升思想道德素质,不断健康成长的需要。

一、英烈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科学性与政治性相统一

英烈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之下的实践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百年革命建设和发展进程中相互融合的精神结晶。亦可认为,马克思主义是英烈精神的母体之一。因此,“根据实践的本体论纲领第一次向哲学提出了改变世界这一总的任务或要求”[1]181的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科学性决定了英烈精神的科学性,决定了它的内在价值。同时,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反映着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马克思主义学说具有无限力量,就是因为它正确。它完备而严密,它给人们提供了绝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的世界观。”[2]当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后,必然要使代表其自身意志和利益的英烈精神上升为国家意志,这就使英烈精神具备了特定的政治性,即英烈精神要服务于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承担着立德树人重要任务的高校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体现这一点,必然要融入英烈精神。而英烈精神所具有的鲜明阶级属性决定了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政治性的统一。

(二)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结合

相对于英烈光辉事迹、英烈精神及其时代价值,这个教育客体“物”的因素而言,教师和学生都是教育活动积极的主体。固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之中,存在着“双主体说”[3]和“学生主体说”之观点,但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并不是平等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出于运动变化之中,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是毋庸置疑的,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始终是英烈精神挖掘、捍卫、传承和弘扬的主导和旗手。

还有一点,不同时期的英烈事迹和精神内涵都是所处特定时代的产物,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都比较久远,有着一定的代际隔阂。且近年来,由于西方自由主义价值观渗透和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致使英烈事迹和精神内涵不仅没有很好捍卫、传播和弘扬,更有甚者,一些革命英烈,如雷锋、黄继光、狼牙山五壮士、赖宁等以及党的领袖都被肆意攻击抹黑。又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货币、价值规律和等价交换观念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很多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之中,使他们对革命英烈光辉事迹和精神的认知或者支离破碎,或者是非颠倒、南辕北辙。这就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重大的、极具使命感的要求,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坚定正确的历史认知,坚决抵制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观点,对学生中存在的各种片面的和错误的观点给予坚定、清晰、明确的纠正,从正面进行教育引导,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处理好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内部各要素以及与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系统收集不同时期各类英烈事迹材料、精神内涵,精心设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内部要素,准确把握容易出现“自我同一性危机”[4]的大学敏感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念的认知特点,以学生能积极接受的方式把英烈光辉事迹和精神内涵传递给他们,使当代大学生能够准确全面客观地掌握英烈光辉事迹和精神。

另一方面,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并不意味着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毫无主动可言,事实上,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同样至关重要。朱熹认为,“圣贤千言万语,只是使人反其固有而复其性耳”[5]。强调起决定作用的不是“教”,而是“学”,学生积极主动地自求、自得、自我修养是教育的关键。[6]面对缺乏学习积极主动性的大学生,任何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都是空谈,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不完整的过程,是毫无意义的。这就要求必须高度重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虽然受教育者的主动性不但取决于教育者的影响,就教育过程而论,调动学生主动性是衡量教师主导作用的最重要的尺度之一。”[7]只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主动性和学生积极学习的主体性都充分发挥的教学活动才是最具质量和效率的教学活动。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能够使英烈事迹和精神信息得以较少损耗、效率更高的传播,使学生能够很好地内化来自教师传递的观念。当然,学生主体性的主动发挥,除自身的求知欲望之外,还有赖于教师主导性作用的发挥,当教师以详实感人的英烈事迹、震撼心灵的英烈精神和生动贴切的教学方式让英烈事迹和精神重现在学生面前时,相信没有学生会无动于衷,其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就水到渠成。因此,英烈精神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传承弘扬必须坚持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紧密结合,缺少任何一方的英烈精神教育都将无功而返。

(三)“知”“信”“行”辩证统一

“知”是英烈精神教育最为基础性的内容。无“知”,则无“信”,更无“行”。何以“知”,只有通过实践获得。“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8]通过“知”这一过程,首先,使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校内社团实践活动、校外红色革命实践教学、教育实习等途径方式清晰掌握英烈光辉事迹、精神内涵及时代价值。其次,还要明确英烈事迹和精神背后所体现出的英烈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论。也即是说,英烈们是以怎样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洞察当时社会存在问题及解决之道。再有,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当代大学生由对英烈事迹与精神从认知、能力层面上升到价值层面,认识到无数革命英烈们梦寐以求、不懈追寻的目标和当代大学生应如何去做。这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有着不亚于明确掌握英烈光辉事迹和精神内涵的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此一点,可称之为“道”。通过这种“道”的获得,有助于他们正确认识现实社会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

“信”源于“知”,意味着一种坚定、执着。有“信”则有为,无“信”则无为,可以说,源于“知”的“信”,有着比“知”更为重要的价值意义,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必须深刻洞察并体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而要让当代大学生形成对于英烈精神的“信”,首先要求高校教师自己对英烈精神有更为坚定不移的“信”。这是当代大学生形成对于英烈精神的“信”的重要基础。已不信,何人为信。大学生对于英烈精神的“信”既源于高校教师的正向信息传递,更源于英烈光辉事迹、精神内涵信息和英烈们世界观、方法论的获取;特別源于通过无数英烈们前仆后继、不懈努力创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时代展示。在教育过程中,高校教师要通过对于现实问题的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清晰阐述分析,积极培育大学生对于英烈事迹和英烈精神的这种“信”,同时坚定他们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

“行”是“知”和“信”的行动体现和落脚点,即陆王心学之“致良知”。王守仁指出,“博学也,审问也,慎思也,明辨也,笃行也,皆仅守其心之功也。”[9]其中“守其心”就是使良知化为行为。在教育活动中,让学生仅仅掌握英烈光辉事迹和精神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根本目的在于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确立崇高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投身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不懈努力奉献的实践行动。要让当代大学生把对英烈光辉事迹、英烈精神内涵、英烈世界观、方法论的“知”和“信”体现在自己自觉的“行”动上,身体力行,主动实践,使英烈事迹、英烈精神成为一种真正有行动力的行为指南。

作为高校教师,在英烈精神的教育过程中,要注重把握“知”“信”“行”三者的辩证关系,唯如此,才能真正体现英烈精神在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合格人才的价值意义。

二、英烈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设计

(一)内容选择

英烈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应包括以下方面内容:其一,不同时期英烈的光辉事迹。这是思想政治教育首要的、基础性内容。要求任课教师通过走访英烈们开展革命活动的红色基地,拜望健在的革命英雄,收集英烈们遗留的各种物品、文献资料,整理他们的英雄事迹,总结英烈们对于革命开展所提出的策略性建议,为思想政治教育开展英烈精神教育提供充分的文献资料和实物保障。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分析,为思想政治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其二,不同时期英烈事迹所蕴含的英烈精神。这是至为重要的核心内容,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英烈们光辉事迹固然有着不同时期、不同主题、不同主体、不同地域之分,但不同个性的英烈光辉事迹具有共性的精神特质,需要进行深入挖掘、总结提炼。笔者以为,英烈精神可以概括为在崇高共产主义信仰的指引下,注重理想人格培养,为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勇于创新,无私奉献。这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向学生传递的核心内容。其三,英烈精神的时代价值。必须承认,英烈们的光辉事迹的确存在着与当代社会不可避免的时代距离,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弘扬英烈精神,就必须清晰地告诉当代大学生英烈精神所蕴含的时代价值,让他们充分认识到自身的健康成长,理想人格的塑造,个人价值的实现与英烈精神的传承捍卫弘扬具有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同时,亦让他们认识到,对于他们自身而言,英烈精神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塑造健康人格。确切地说,即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政治原则基础上的新型人格塑造。使当代大学生正确处理自身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从而能够在新时代给予自己合理的发展定位,实现自己的、并与社会发要求相适应的发展目标。惟如此,英烈精神才具有永不退色、饱含旺盛生命力的时代价值,也才能得到当代大学生的积极认可。

(二)英烈精神内容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

1.与原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保持结构均衡。根据结构功能主义的观点,英烈精神和思想政治教育都可以看作是具有一定结构的系统,其各组成部分均以有序的方式相互联系,并对该结构以及结构所处的外部空间发挥着必要的功能。二者固然自成体系,但之间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契合性。或者说,从他们的内在特质而言,英烈精神结构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结构体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子结构。把英烈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注重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使他们相得益彰,内在统一。笔者以为,英烈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体现为宏观层面的大思政体系,从体系结构层面来讲,必须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校内外实践教学到宏观大思政体系,构建结构合理的英烈精神教育教学体系。

2.与原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实现彼此功能互补。英烈精神作为一种结构系统,具有对于当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系统重要的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亦具有相同的功能。各自结构的内容不同,功能也就各有特点,体现出差异性。差异性的存在意味着功能体现和作用的差异,隐含着功能发挥冲突的可能。当然,从另一角度看,客观存在的必然的差异性也为英烈精神教育教学系统和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各自功能的有效互补提供了条件。因为,英烈精神系统和思想政治教育系统都存在系统内部构成要素之间和各系统之间基于功能发挥所产生的输入与输出的功能交换关系,这种交换使系统内部和各系统之间交换所形成的彼此关系得以秩序化稳定发展。具体来说,由英烈光辉事迹、精神内涵、时代价值以及其他要素组成的英烈精神教育教学系统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各要素之间通过输入输出进行功能交换,实现彼此之间的融合发展和基于交换之上的功能互补,把两者功能发挥有效统一起来,实现两者价值的最大化。

3.与原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保持相对稳定。稳定性是任何系统存在的一个基本特点。[10]这种稳定体现在英烈精神教育教学系统和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在各自功能互补交换基础形成的新内容的结构稳定。其目的在于:其一,使英烈精神的时代价值得以最大程度的展示和发挥,以体现党的思想教育理念,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内在要求,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价值内核;其二,极大丰富了现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内容,使现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能体现出革命、建设和改革时代价值观念的捍卫、传承和弘扬。当然,这种内容结构的稳定为相对稳定,不是绝对静止不变的,而是会发生相应变化的。其一,这种变化取决于英烈光辉事迹、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的不断挖掘、提炼;其二,取决于社会发展实践进程遇到新问题时,需要英烈精神发挥作用加以解决的内在要求;其三,取决于新的发展目标实现对于全体社会成员意志凝聚的内在要求。概而言之,英烈精神系统和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融合交换所形成的新内容的结构稳定程度最重要的取决于社会实践的发展及英烈光辉事迹、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的挖掘、提炼和总结。

三、英烈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设计

英烈事迹与精神弘扬的一個重要内容就在于英烈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论传承,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传承弘扬英烈事迹和精神,也存在着教育教学方法的选择设计。笔者以为,应构建科学的方法体系,从方法论层面,到一般方法层面,以更好地弘扬传承英烈光辉事迹和精神内涵。

(一)方法论层面——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英烈精神教育教学过程的指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世界物质性原理、唯物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等内容也是英烈事迹、英烈精神在思政课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方法论。世界物质性原理强调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等内容要求从具体的英烈事迹与精神实际出发,从教师实际、学生实际和实践教育资源实际出发,注重可行性、实效性。在充分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使两者紧密结合,提升教育教学效果。唯物辩证法之中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要求运用系统分析法、结构分析法、历史分析法、过程分析法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对立统一规律和五大范畴的辩证关系指导英烈精神教育,以“两点论”“重点论”原理处理英烈精神内容与思政课其他内容之间的矛盾。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还要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物史观的核心观点,给学生讲清英烈事迹和精神的本质、特征、功能、历史演进规律和辩证发展过程,讲清英烈精神的客观性和辩证性[11]。认识到实践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和社会生活的本质[1]241,讲清英烈精神源于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对所处时代实践进程具有积极能动反映的基本原理。讲清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原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原理、社会发展必然趋势原理、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原理,认识到正确认识英烈事迹和精神,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确立崇高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教育学生尊重英烈、尊重人民,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

(二)一般方法层面——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开展英烈精神教育教学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指导引领之下,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學方法、灌输与启发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理智表达与情感投入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原理阐述与范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等[6]144,再如教学方法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宏观或哲学层面的教学方法观;二是教育学层面的教学方法;三是分科教学法。[12]笔者认为,英烈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既有一般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开展的方法运用,也有基于英烈事迹和精神内涵的特质的教育教学方法。

1.思政课堂教学方法

(1)理论阐述法。高校教师要系统收集与所讲专题内容紧密相关的英烈事迹材料(包括文字、图片、实物、照片、视频等),将英烈光辉事迹、精神内核及其时代价值等内容均衡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内容之中,从人生观、理想信念、中国精神,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每个专题均可融入英烈精神教学,使其与各个专题内容实现内在契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以对革命英烈崇敬之心,向学生介绍英烈们的光辉事迹和各类资料,深入分析英烈精神的内涵实质和时代价值,以正向传递的方式给学生以符合马克思主义观点的英烈信息。

(2)专题教学法。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进行英烈事迹和英烈精神的专题式模块教学。根据某一特定纪念日,选择一位具体英烈事迹与精神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学生能够感受英烈的力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也可邀请健在的英雄模范到高校进行专题教学,或组织大学生看望健在的英雄模范,当面敬听英雄先进事迹和他们的崇高精神,让学生知英雄、学英雄、敬英雄。

(3)讨论式教学法。课前将英烈事迹材料(包括文字、照片、实物图片、视频等)和需要学生思考的问题发布到教学平台,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学习,进行线上讨论,再由代表进行课堂阐述,之后与其他同学开展研讨和自由辩论,教师进行指导。同时开展“翻转课堂”,让学生自己收集某一位英烈事迹与精神,在课堂上给全体同学分享交流,通过包括“课前思政5分钟”“学生党员讲党课”“师生共讲思政课”等形式,积极开展英烈先进事迹和精神课堂交流讨论,活跃课堂气氛,增强课堂学习效果。

2.校内实践学习法

可通过第二课堂、学生社团或组建学生学习社团和其他校内实践方式开展第二课堂英烈事迹与精神学习活动,向学生布置学习相关英烈事迹与精神的图书、资料和视频,并进行学习交流,由思政课教师给予指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英烈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要坚持大思政理念,规划推动英烈事迹与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不断深入推进的顶层设计,通过开展系统化、工程化的育人工程,邀请健在英雄模范及其后代、外聘兼职教授、党团工作者、行政管理者等到高校开展英烈事迹与精神专题讲座,形成全员参与的、统一的内部英烈精神教育教学体系。

3.校外实践体验法

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延伸和拓展。根据思想政治教育计划安排,可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在校大学生赴英烈馆、烈士纪念馆、革命烈士故居、红色革命实践基地等校外红色教育基地开展体验式实践教学,亲身体验英烈光辉事迹、领悟英烈精神。还可组织大学生看望健在的英雄模范,当面聆听革命英雄事迹,感悟英烈精神。组织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教学实习等方式开展英烈事迹与精神社会实践活动。通过高校、红色教育基地、实习基地、家庭和社会组织等形成校外育人体系,建构与内部英烈精神教育教学体系结构均衡、功能互补、相对稳定的内外英烈精神教育体系,实现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立体化的英烈精神传承弘扬体系。构建这样的多重英烈精神教育教学内容结构及各个不同结构体之间的交流、契合,使英烈精神更好地发挥为新时代发展所必需的动力作用。

4.网络平台教学法

网络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也为英烈精神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提供了更为快捷、广阔的传播平台,线上线下相互支撑,已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场域。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和空间,搭建英烈事迹与精神网络信息资源平台,如革命英烈网等。定期把关于英烈的文献、照片、物品图片、视频、红色革命实践基地等物化要素和英烈光辉事迹、经验总结、精神内涵等精神要素上传至网络平台,建立专门的英烈精神教育教学网络平台。也可将高校教师录制的关于英烈事迹与精神微课视频和其他相关幕课视频教学资料上传至优幕课、学习通、大学生网络在线等教学平台,供学生通过手机端APP进行学习,并与教师进行互动教学。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高校立德树人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离不开英烈精神教育教学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两大体系功能的发挥。两大体系功能的有效发挥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科学构建英烈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综合运用多种教育教学方法,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践行高校立德树人教学要求,培养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杨耕.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81.

[2]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9.

[3]顾钰民.思想政治教育“双主体说”评析[J].教学与研究,2013(8):100-104.

[4]佘双好.毕生发展心理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29-32.

[5]黎靖德. 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 1986.

[6]石云霞.“两课”教学法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7]陈桂生.教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7.

[8]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6.

[9]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卷七[O].清同治光绪间浙江书局.

[10]张成福.行政组织学[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8:57.

[11]刘静,曾小江.新中国成立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与实践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109.

[12]郭鳳志.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5(1).

[责任编辑、校对:杨栓保]

收稿日期:2021-02-15

基金项目: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新时代高校捍卫弘扬英烈精神的教学法研究”(19JDSZK101);陕西省社科界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陕西省英烈光辉形象挖掘捍卫及弘扬问题研究”(2019C016)

作者简介:段朝晖(1970-),男,陕西兴平人,思政部德育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当代中国政治研究;张志昌(1970-),男,陕西扶风人,党委副书记,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

猜你喜欢
系统论思想政治教育
系统论视域下小学生手球教学研究
基于系统论SPO模型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干预实践
关于高校学科建设要素及其规划制定的思考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系统论视域下的高校实验室发展探讨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