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视角下的空间建构研究

2021-06-22 19:30陈聪陈琳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公共艺术

陈聪 陈琳

摘 要:艺术介入公共空间领域,可以更好地彰显艺术的独特魅力,不仅有助于构建公共空间的艺术景观,还可以提供鲜活的城市视觉文本。文章主要探寻了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化建设策略,总结空间构建的基本准则,从城市空间的雕塑应用、交流枢纽建构、旧城区改造等角度分析公共艺术视角下的空间构建的基本方法,并提出公共艺术视角下的空间建构新理念,以推动公共空间建构的合理发展。

关键词:空间建构;公共艺术;建构理念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三亚学院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教学专项研究项目“空间建构设计教学”课程组(syxyylbkkc01-06)研究成果。

公共空间是传承历史文化、满足人们生活需要、可进行艺术拓展的空间。艺术介入公共空间领域,能够提高城市空间的审美性、艺术性,打造独特的城市文化风貌。

一、公共艺术视角下空间建构基本原则

(一)装饰性原则

公共空间的建构应当遵循装饰性原则。公共空间应当具有装饰环境的作用,具有美化城市环境的功能,给受众带来良好的审美体验,满足受众的精神文化追求,突出城市独特的文化品味和思想理念。首先,公共空间的设计应当重视布局结构的装饰能力,例如,垂直型结构能够表现出庄重肃穆,放射型结构表现力较强。其次,公共空间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布局,还要实现不同颜色的合理搭配,以及材料的选择要能体现不同的艺术风格,力求带给人们独特的视觉享受和视觉冲击力,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最后,公共艺术视角下的空间建构要为特定主题服务,要传递主流思想价值观,对人们进行思想情感的指引,以促进社会的发展。总之,公共空间建构需要彰显城市文化意蕴,传播城市文化。

(二)互动性原则

现代城市空间建构不仅需要发挥设计师的作用,还要在艺术设计时遵循互动性原则,切实征求广大受众的意見,构建一个多元化的参与体系。首先,空间构建应当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的意见,让相关部门、设计师和公众建立广泛联系。设计师在设计时,要了解受众的心理与行为需求,既要使公共空间具有审美功能,又要保留公共空间的实用功能,符合公共空间构建的多元化发展需要。公共空间建构的创新要考虑受众的接受能力,强调抽象和具象的协调统一,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还可以将多种建筑思想理念相融合,推动城市公共空间建构的创新发展。此外,公共空间的建构需要建立多种评价机制,广泛收集相关数据信息,在了解公共空间建构相关环境因素的基础上进行优化设计,保证公共空间可以更好地融入现有的环境氛围当中。与此同时,设计师还要将时代精神融入公共空间建构中,通过现代化艺术加工的方式进行设计,充分考虑民族特点与民族思想情感。

(三)应用性原则

公共艺术视角下的空间建构需要遵循应用性原则,设计师在艺术设计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空间建构不仅要考虑空间的艺术审美价值,还要注重空间的实用功能,建构出的公共空间要能美化环境,能提供休闲娱乐,以及满足各类集会活动的需要。首先,应当把观赏价值放在公共空间建构的重要位置。其次,要注重公共空间的实用性,进一步拓展公共空间的使用功能,实现实用性与审美性的有机统一。最后,要丰富公共空间的文化内涵,进一步优化公共空间的设计理念,将地域文化融入公共空间设计。设计师还要结合当地的社会发展需要和历史文化环境因素,分析当地居民对空间的需求,进行个性化设计。例如,三亚是我国重要的热带海洋性气候城市,因此海滨风景区公共空间建构的过程中大量使用了渔船、舵手、海产品等元素,这样有助于更好地展示地域文化,展现出独特的美学特点,从而增强受众的思想情感认同。

二、公共艺术视角下空间建构的具体表现

(一)雕塑艺术的应用

在城市空间建构过程中会大量应用到雕塑艺术,雕塑具有灵动、可观、可触的特点,有彰显城市个性、传承历史文化、传递时代气息的作用。雕塑不应局限于传统的空间装饰和点缀的功能,要与环境、景观设施等结合,融入世俗化和平民化的理念,进一步表现生活的典型场景,从而彰显城市个性和文化内涵。

(二)交通枢纽的建构

交通枢纽是重要的城市空间,地铁、机场、公交站和火车站等的设计需要打破常规,合理进行布局设计。例如,可以在扶手、垃圾筒、座椅等方面进行艺术化的塑造,发挥其美化环境的功能,以打造独特的城市形象。公共艺术视角下的空间建构还要融入城市文化,彰显城市魅力,把城市独特的文化进一步渗透到城市交通当中。例如,新建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内具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各异的公共艺术作品,彰显了城市文化的魅力,对于进一步展示城市风貌、提升城市的形象起到积极作用。

(三)旧城区改造

旧城区改造是我国空间建构的重要课题,也是当代城市发展的重要一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旧城区改造的步伐越来越快,在改造的过程中要保留独特的城市文化外在形式,合理进行外来文化和当代文化的渗透。在城市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要保留城市的历史文化基因,发挥旧城区历史文化载体的作用,展示独特的城市文化底蕴,并且要提升历史街区的保护效果,推动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的深入进行。

三、公共艺术视角下的空间建构新理念

(一)融入历史文化的空间建构

当代公共艺术更重视传递主流思想价值理念,强调通过公共艺术建立生活与艺术的联系,实现公共艺术的文化展示功能。公共艺术视角下的艺术活动不仅要保证审美性,而且还要促进审美元素向社会领域转移和渗透。在城市广场和生活社区进行公共艺术建设,有利于发挥公共艺术的空间再造、城市形象塑造作用。公共艺术介入空间建构,更关注空间语言转化的过程,强调按照艺术的方式构建景观,通过人、物、空间传递情感意蕴,进一步发挥视觉形象的建构功能。当前,大众审美意志、日常生活图像、世俗文化均进入公共领域,使得公共艺术更具有娱乐性、审美性和思想性。

(二)公共艺术介入城市空间建构

艺术进入公共空间,能够实现私密空间向公共空间的转换。艺术不仅仅是个体的行为,还与艺术家、城市管理者、批评家与受众有着密切关系。公共艺术视角下的城市空间建构应当考虑多元化的需求,建立合作机制,这样才能实现艺术效果的最大化。公共艺术视角下空间建构要营造多个共享的空间,虽然某种艺术元素可以在空间建构中居于主导地位,但是更需要各方面的对话与合作。公共艺术视角下的空间建构还要考虑外在形态与社会经济内部结构的关系。空间建构的随意性不能过大,空间的塑造应当考虑公共生活需求,基于空间秩序进行公共空间的建构设计。城市景观应当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各种社会关系的构成情况,这其中还涉及精英艺术与大众艺术的博弈,强调在消除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差异的背景下进行公共空间的建构。应当看到公共艺术介入空间建构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发挥交流对话平台的价值,形成审美层面的公共话语,推动公共空间建设的和谐发展。

(三)实现公共空间构建的多元化

现代艺术兴起以来,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渴望超越现实,强调以独特的思维方式介入公共空间的建构当中。城市公共空间的塑造有多元化的方式,要适当以现代艺术为依托,进行艺术媒介、语言、风格的转变。空间建构的风格应当多元化,传统的雕塑、壁画等应当向三维空间形态发展,公共空间建构所需的材料可以由大理石向钢、铁、铝、镁等金属转型,塑料、化纤等材料也可以用于城市公共空间的建构。例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动态版的《清明上河图》采用了现代数码技术将传统的经典图像被激活,产生了独特的审美效果。而且,当前公共空间的建构不仅具有静态特征,还具有动态性,强调以多种方式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进一步构建公共艺术体系。公共空间的建构更具有抽象性、开放性、包容性,力求多种题材、风格和表现方式的混合,城市公共空间将成为一个巨大的容器,满足人们多样化的审美需要,从而实现环境的宜居化。城市公共建构还引入了整体理念,强调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将艺术与建筑、艺术与环境、艺术与氛围结合起来,使艺术更好地介入公共空间。

(四)完善公共空间的评价机制

公共空间建构是公共艺术研究的主要领域,一方面要通过视觉艺术表现主流思想价值理念,另一方面还要提高公共艺术在城市空间的审美性、艺术性,打造独特的城市文化风貌。城市需要通过公共空间的建构来展示独特的发展理念,进一步传播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公众的喜好是评价公共空间建构效果的重要因素,空间建构涉及多门学科,需要不断优化艺术呈现方式,使其更好地符合受众的艺术审美需要。空间建构还要符合国家政策要求,城市空间的建构受到国家法律制约,评价的标准往往表现出特定的审美意志与文化理念。現代公共艺术视角下的空间建构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评价体系,广泛征集受众的建议,把空间建构放在视觉艺术当中,以更好地满足公众对公共空间的审美、文化需求。

四、结语

公共空间是传承历史文化、满足人们生活需要、可进行艺术拓展的空间。基于公共艺术视角进行公共空间的建构,还要充分考虑影响公共空间建构的因素,着力提高公共空间建构的科学性、合理性与独特性,实现各元素的合理搭配,以满足人们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邱冰,张帆.基于城市集体记忆建构的城市公共艺术规划:一种公共艺术介入环境空间规划设计的路径[J].规划师,2016(8):12-17.

[2]徐珊珊.公共艺术在城市空间建构中设计美感的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16.

[3]福柯,雷比诺.空间、知识、权力:福柯访谈录[C]//包亚明.后现代性与地理学的政治.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简介:

陈聪,硕士,三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雕塑与公共艺术研究。

陈琳(通讯作者),博士,三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建筑历史研究。

猜你喜欢
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普及教育工作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作用研究
浅析我国公共艺术艺术形式的发展与趋势
民办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改革与优化研究
如何解决公共艺术(美术篇)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大连滨海路公共艺术的美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