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团一队”定点扶贫模式的绩效、困境与优化路径

2021-06-22 15:58朱玉杨乙丹
安徽农业科学 2021年9期
关键词:路径优化

朱玉 杨乙丹

摘要 高校不仅担负教书育人的根本任务,其作为重要的社会力量,也承担着定点扶贫的责任与使命。高校在定点扶贫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以及智力等独特优势。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已有许多高校探索出定点扶贫的经典模式。基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三团一队”定点扶贫模式在帮扶合阳县所取得的成效以及“三团一队”保障机制不健全、扶贫工作主要发力点不突出、多主体共同参与程度不够以及社会力量吸引不足的困境,探索优化路径,以此来完善“三团一队”定点扶贫模式。

关键词 三团一队;定点扶贫;路径优化

中图分类号 C9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1)09-0252-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09.067

Abstrac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ot only undertake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teaching and educating people, but as an important social force, they also undertake the responsibility and mission of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In the process of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give full play to their unique advantages such as technology, talents, and intelligence. After years of continuous exploration, man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explored classic models of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Based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three regiments and one team” fixed-point poverty alleviation model of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in helping Heyang County, as well as the difficulities that the “three regiments and one team” guarantee mechanism is not sound, that the main focu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work is not prominent, that the participation of multiple entities is not sufficient, and that social power do not have enough attraction, this article explores and optimizes the path to improve the “three regiments and one team” fixed-point poverty alleviation model.

Key words Three regiments and one team;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Route optimization

國务院办公厅等相关部门出台《关于实施教育扶贫的意见》《关于做好新时期直属高校定点扶贫工作意见通知》等,明确指出高校作为重要社会力量,参与到定点扶贫是责任更是使命。高校参与扶贫开发的探索表明,实施高校定点扶贫计划具有重大战略意义,高校在国家扶贫战略布局中不可或缺,在科技、人才和教育等方面具显著优势,在脱贫攻坚战中大有作为[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下简称西农)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积极投身到定点扶贫工作中来,并形成“三团一队”定点扶贫模式,但其在运行过程中存在“三团一队”保障机制不健全、扶贫工作主要发力点不突出、多主体共同参与程度不够以及社会力量吸引不足的困境,因此需要优化“三团一队”定点扶贫模式的路径,以完善该扶贫模式。

1 文献梳理

近年来,诸多学者聚焦于高校扶贫研究,研究的视角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研究高校扶贫的意义作用

聂怀勇等[2]表示高校作为扶贫攻坚的重要生力军,在助推贫困地区产业升级、促进贫困地区公共事业发展等有着明显成效。周小韵[3]表示高校参与精准扶贫可以全面提升帮扶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同时加强校地合作,提升干部培养水平。

1.2 侧重高校扶贫的路径研究

汪卫平[4]认为把高校得力干部充实农村党组织,协助贫困村开展各项工作,增强贫困村两委领导力,培育致富代表的路径,可以促进贫困地区精神物质双丰收。朱涛等[5]则通过吸收更多社会资源,开展教育、医疗、人才智力、产业等多方面具体途径对贫困地区开展帮扶工作举得显著成效。

1.3 偏重高校扶贫的模式研究

段培俊等[6]基于教育部直属高校定点扶贫工作,不断谋求以党建为引领的制度创新、以产业扶贫为基础的要素升级、以教育扶贫为动力的机制变革,多元精准推进定点扶贫工作模式。何昊华等[7]表示中国科技大学在定点扶贫工作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形成了以教育扶贫为代表的综合帮扶模式,已经助力帮扶地区顺利“摘帽”。

1.4 对高校扶贫的理论研究探讨

程华东等[8]基于华中农业大学始建县精准扶贫实践所取得的成绩与遇到的问题,通过对三螺旋理论进行了深化与拓展,构建了以产业为纽带的,农户、企业、高校、政府四个主体相互作用的四螺旋模型。李俊杰等[9]基于中南民族大学在武陵山区的扶贫实践,在总结高校在实施精准扶贫过程可以固化的模式基础上,创新性地扩展了五力模型等。

通过梳理分析高校参与扶贫工作的相关文献,发现研究主要侧重于高校扶贫的意义以及路径探究,高校扶贫意义分类过于笼统,路径探究拘泥于教育、科技等传统途径,探索新途径较少。对高校扶贫成效以及针对模式路径优化等方面研究很少,对于基于高校扶贫案例模式优化跟少。因此,笔者以西农在定点帮扶合阳县过程中,从学校自身特色出发并结合合阳县的发展实际及需求等情况,在实践过程中探索出“三团一队”定点扶贫新模式。通过分析“三团一队”定点扶贫模式的绩效与运行困境以优化该模式的路径,使得该模式更加完善,为其他高校参与定点扶贫提供借鉴参考。

2 “三团一队”的构成

西农自2013年定点帮扶合阳县以来,根据合阳县的致贫原因以及发展需要结合西农的特色优势,并针对定点扶贫工作中存在校地协同不足、长效机制缺乏等问题。经过多年探索,2018年3月探索出一条“三团一队”高校定点扶贫新模式。

2.1 书记帮镇助力团

由西农19个学院的党委书记组成。各学院根据专业优势对接合阳县12个镇(街)和相关涉农部门,实施一个学院组建一支专家团队,支撑一个“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对接一个乡镇,帮扶一个产业,带动一批贫困人口脱贫。该团队发挥着战斗堡垒和组织保障作用。

2.2 专家教授助力团

汇聚全校的科教力量,由19个相关学院的168名副高级以上专家教授组成,按照“1+14+14+N”科技帮扶模式,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阳共建葡萄试验示范站,建立一个产业扶贫示范基地,围绕县域特色产业,组建14支科技帮扶团队,实施14个现代农业园区提升工程,开展N项具体帮扶措施,助推产业发展。该团队提供智力支持和技術服务作用。

2.3 研究生助力团

由76名优秀的全日制在校博、硕士研究生组成,在合阳县12个镇(街)副镇长(副主任)和涉农部门顶岗副职领导,协助制定镇(街)特色产业发展规划,落实“专家教授助力团”的技术路线,开展科技培训和科学普及活动,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该团队发挥“三团一队”的中枢和纽带作用。

2.4 优秀人才先锋服务队

由合阳县选拔148名本土行业精英组成,定期开展行业专项服务,提供技术指导和政策咨询。该团队与西农的“三团”共同组成“三团一队”,形成校地合作的合力,为合阳县脱贫攻坚乃至乡村振兴助力[10]。

3 “三团一队”定点扶贫模式取得成效

从2018年初构建“三团一队”扶贫模式以来,西农进一步了解县情,在与合阳县充分沟通以及做了大量实地调研基础上,结合西农作为农林院校的优势,明确帮扶重点,在产业、科技、教育以及党建扶贫等多方面开展帮扶工作。西农在合阳县定点扶贫工作上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效,合阳的贫困发生率从2017年底的13.20%降至2018年底的1.41%,2019年底降至0.97%,并在2019年5月成功摘掉贫困县的帽子。

3.1 构建科技扶贫新思路

西农积极与合阳县进行科研合作,将校内新成果、新技术,第一时间向合阳县转化。学校与合阳县共建了合阳葡萄试验站“三团一队”依托我校在合阳县建立葡萄试验站,按照“1+14+14+N”的科技帮扶模式,示范推广我校新技术52项,引进新品种120余个。并积极动员我校师生通过各种形式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通过建立新思路,加快加大西农科研成果的转化速度以及转化率,大大提高当地产业的科技水平。

3.2 探索产业扶贫新途径

产业扶贫是做直接最有效的帮扶措施,一是扶持特色产业,“三团一队”充分利用丰富的人力资源以及科研优势,结合合阳的特色的主导产业。建立了14个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带动40个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建成红提、大樱桃、矮砧苹果等特色产业示范基地533 hm2,吸收贫困户2 300多户,带动贫困人口1万余并帮助合阳县形成优质农产品布局。二是帮助企业引进投资,利用自身社会资源,帮助引进陕西省康胜堂药业和秦龙中药材合作社签订3 000万元中药材的购销协议、引进字节跳动公司网销合阳县地理标识农产品以及引进陕西正能集团在合阳县黑池镇投入2 000头种猪和330万元饲料建设养殖场等。

3.3 形成教育扶贫新平台

教育扶贫是我国脱贫攻坚的重点工作之一,更是中国特色扶贫开发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11]。西农以农民发展学院合阳分校等平台为依托,累积培训合阳县基层干部、职业农民以及贫困户等近100场,共12 000余人次;校团委选派研究生支教团并组织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服务队奔赴合阳开展支农支教工作;西农为合阳县在教育方面捐赠计算机、图书、文具以及捐款等合计50.75万元;西农落实各项资助政策,实现在校在册合阳籍建档立卡贫困户大学生资助全覆盖等。通过教育扶贫,不仅激发贫困户脱贫的内生动力,还整合了校地的教育力量,吸引本地务工人员返乡发展产业,为合阳县培育出一支“永久牌”的技术队伍,形成教育扶贫的新局面。

3.4 打通党建扶贫通道

扶贫工作学校党委总负责,二级学院党委书记作为结对帮扶工作第一责任人抓落实,学院对接12个乡镇党委。西农充分发挥校党委和院党委的党建能力。第一,加强对村两委干部的组织领导能力,开辟党建扶贫红色线,发挥了学校党组织在助力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学校二级党委培训两委干部310余人次。第二,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与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关注,自2018年3月累计开展帮扶活动90余次,捐款及帮助贫困户购买种苗、农药、化肥、薄膜等总价22.08万元。

3.5 智力扶贫增强“造血”机能

智力扶贫增强了贫困县“造血”机能。学校充分利用校内的科技、教育以及人才等资源。编制了合阳县“红提产业田园综合体”“合阳葡萄产业园”规划设计方案;设计了合阳县渭北高效节水灌溉工程项目施工方案,节约成本300多万元,为25万人灌溉用水和饮水安全提供保障,惠及39个贫困村3.6万贫困人口;提供牛粪无害化、肥料化技术方案,解决了农村污水处理难题。

3.6 文化扶贫提振人心

文化扶贫提振了贫困户“精气神”。一是挖掘地方文化传统,融合当今新潮流。挖掘非遗文化资源,对合阳花馍、河灯、提线木偶等民间文化、艺术和传统技艺,用现代理念凝练升华,打造合阳传统文化品牌;组织葫芦设计大赛为洽川葫芦合作社提供设计创新思路,部分设计已经转化为产品生产。二是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帮助洽川镇完成王村、天柱山环线景点绿化亮化工作;组织大学生艺术团赴合阳演出等。

3.7 消费扶贫增磁力

消费扶贫把市场机制引入扶贫中来,为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注入内生动力,有助于建立稳定的长效脱贫机制[12]。消费扶贫也是参与贫困地区扶贫最直接的方法,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力武器。因此西农通过自身购买以及联系校友、校企力量,以消费扶贫带动脱贫攻坚,学校工会、后勤以及各学院共购买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 000余万元。第一,学校积极探索可持续性订单农业,与当地签订多年购买协议,提前解决部分农产品销路;第二,高校及时了解社会需求,为合阳农产品供应与社会需求对接。供需对接是消费扶贫中的重心亦是难点,西农利用自身调研分析优势分析出社会需求,为贫困地区农产品生产侧重点提供参考。

4 “三团一队”定点扶贫模式的运行困境

4.1 “三团一队”保障机制不健全

“三团一队”由学校的19个各学院书记、168名专家教授、76硕博士以及本土行业精英组成。他们作为特殊的人力资源,在高校参与贫困地区定点扶贫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与此同时,也存在诸多限制其优势发挥的客观因素,导致其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定点扶贫工作中来,这直接影响高校定点扶贫的效果。作为老师,学校对其工作上有着严格的考核标准,科研任务、课时任务以及带研究生等任务;作为研究生,学校对其学习、科研以及学术会议参与情况有着明确的规定与考核;作为地方行业精英,他们有自己的工作、合作社甚至企业要管理。因此,如何健全保障机制,让“三团一队”成员全身心投入到定点扶贫中来至关重要。

4.2 扶贫工作主要发力点不突出

由于高校自身的特性,其在参与定点扶贫工作时,在人才培养、技术培训以及义务支教方面尤为擅长[13]。西农作为农业高校,对于当地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职业农民的培养认定以及对农民进行所需农业技术培训更是专长。西农从科技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文化扶贫、党建扶贫、智力扶贫以及消费扶贫7个方面着手帮扶合阳县,帮扶面广、覆盖面宽。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入,针对合阳县的需求,如何找准最有效最直接的长效发力点并对此加大侧重,这也是对西农的定点扶贫工作的一项考验。

4.3 多主体共同参与程度不够

高校参与定点扶贫的首要目的是促进当地经济增长、农民增收,这与当地政府、农民等主体有着共同的目标与宗旨,为高校更好地融入贫困地区参与扶贫工作创造了可能。但是,各主体的地位、职能、参与方式以及作用不同,如何在不同中找到合作的切入点,使得高校的优势更好的发挥出来[9],还需要进一步思考。高校在定点扶贫工作中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研究:高校要充分发挥“智库”的作用而不是主导的作用,在政府制定帮扶措施提供建设性意见以及找到契合点参与扶贫工作。在开展扶贫工作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各主体作用,不能让贫困户、政府等主体排除在外,从而导致他们对扶贫工作的形成惰性,抑制内生性发展潜力。因此,如何调动多主体积极参与扶贫工作,是保障扶贫工作顺利有效进行的前提。

4.4 社会力量吸引不足

高校在定点扶贫工作中虽有着独特的优势和强大的动力,但是高校作为非营利性单位,不能仅满足与科教方面的优势,加之扶贫经费有限,消费扶贫能力有限。仅仅依靠高校唱“独角戏”很难使定点扶贫工作取得实质性的发展和贫困地区显著增长。应该多管齐下,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定点扶贫工作。社会力量可以影响扶贫的实践效果,在扶贫工作中有着大量的宝贵资源尚未充分发挥其应有价值[14]。因此,高校如何作为中枢纽带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定点扶贫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做好纽带,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定点扶贫工作中来,对高校仍是一个难题。

5 “三团一队”定点扶贫模式的路径优化

5.1 完善“三团一队”考核制度,确保全心投入

高校派老師、学生驻守贫困地区,可以进一步了解当地的贫困情况和发展所需,高校可以针对性的高效的开展帮扶工作,也更好地发挥高校作为扶贫主体的作用。与此同时,推动校地合作与联系,有利于老师学生的锻炼和长效扶贫机制的建立[15]。“三团”由学院书记、专家教授和硕博士组成。学校为了老师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定点扶贫工作中,就要完善学校对“三团”的考核标准以及制度保障,把参与扶贫工作作为老师评优、晋升的考核重要因素,把扶贫工作作为研究生评优评奖的加分项。与此同时,减少参与扶贫老师的校内授课任务以及行政任务,延缓或是改期开题等教育培养环节的时间,或是选择另外方式完成上课任务,为驻守基层参与帮扶工作的人员适当开通“绿色通道”。对于优秀人才先锋服务队,西农可以派专家教授根据他们的需求,为合作社或是企业提供长期指导,而合阳县可以提供专项补助资金作为奖励。

5.2 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凸显扶贫成效

产业是反贫的核心要素之一,在农村贫困治理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产业扶贫是高校参与扶贫的主要着力点,也高校科技优势的集中体现,产业是高校生产技术的应用载体[16]。产业扶贫是最有效最直接的带动贫困地区发展的方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的、帮助贫困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17]。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共性是种植结构单一,产业链短,没有形成一个良性的产业链。学校可以利用科技和人才优势,加快农业生产、加工、储存、运输以及销售的全产业链培育,专家教授团以及优秀人才先锋队及时跟进解决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问题,并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平台、快递物流以及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落地,延长产业链,形成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循环产业链,提高农业产业化能力。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水平不高,资源优势不能有效地转化为经济优势。因此,西农可以以此为介入点,利用高校的科研优势引进技术和项目扶植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同时,要建立自己的品牌,推广品牌知名度,提升品牌附加值,提高当地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5.3 加强各主体多方联动,共战脱贫

高校作为科技和人才的聚集地,拥有着丰富的科技和人才资源,在参与扶贫工作大有可为。但是仅依靠学校的力量去帮扶贫困地区力量远远不够,需要政府、龙头、合作社和农户等当地的力量共同参与。高校必须在尊重的基础上,广泛协调联动,携手共进,共战脱贫攻坚。切不可形成把高校当成“财神爷”的思想,应该与高校携手摆脱贫困。依靠高校的科技人才等资源优势充当“药引子”与各主体多方联动,医治贫困。一是高校应该充当地方政府“智库”,加强与地方政府合作,为贫困地区持续发展提供建设性具体意见,以供地方政府和部门借鉴、决策。二是在扶贫工作实行过程中一定要吸引贫困户、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参与进来,充分考虑他们的意见需求,让贫困人口有主体意识。切莫形成贫困群体的参与性不高,处于“被发展”的状态。

5.4 做好枢纽工作,吸收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扶贫

高校参与扶贫过程中,不能仅仅依靠自身的科技人才智库的优势,而是要发挥中枢纽带作用,利用自己的社会地位,联系多方资源注入定点扶贫工作中[18]。高校在参与定点扶贫过程中,资金、政策等因素,抑制着高校参与定点扶贫工作的能力。因此,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做好中心枢纽吸引社会资源,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到定点扶贫工作中。对于高校而言,校友是学校最大的资源也是最宝贵的财富,同时也是高校参与定点扶贫工作的坚强后盾。一是充分激发校友参与扶贫的意愿及热情,通过资源开发以及开拓市场,吸引校企在合阳县投资建厂,带动贫困人口就业,直接或间接促进合阳县域经济发展。二是充分利用西农的社会影响力,为合阳农村产品代言,并要严把质量关,引导校友等社会力量消费扶贫,放心采购合阳县农副产品。三是重视互联网的力量,加大宣传力度,多方筹集社会资源,吸引到定点扶贫工作中,为合阳县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活力。总而言之,西农在定点扶贫过程中,应积极谋求和争取社会力量,并对其充分整合,凝聚成合力,最大程度帮扶贫困地区。

6 总结

高校参与定点扶贫工作是党和国家赋予的神圣的时代使命,同时也是高校履行服務社会职责的具体体现。西农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充分发挥科技、人才和学科优势,走在定点扶贫工作最前线。虽然2020年全面脱贫步入小康社会,国家减贫任务依旧艰巨,虽无绝对贫困,但相对贫困问题仍会突出。减贫工作由“扶贫”转为“防反贫”,“摘帽”“不摘帮扶、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监管”,这将是漫长持久的过程。高校扶贫任务任重道远,基于此,虽然即将全面小康,但是高校扶贫仍会继续进行。因此,完善高校定点扶贫模式优化路径仍具有深远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程华东,尹晓飞.农业高校精准扶贫模式创新探究:基于四所农业高校的案例[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72-78,158.

[2] 聂怀勇,岳丽娜.扶贫脱贫攻坚时期高校扶贫作用的发挥及启示[J].现代农村科技,2018(2):89-91.

[3] 周小韵.精准扶贫中高校主体参与优势及作用提升路径:以南京邮电大学定点帮扶村为例[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9(2):75-83.

[4] 汪卫平.浅析高校参与精准扶贫的路径研究[J].农家参谋,2019(24):238,253.

[5] 朱涛,金峰,沈正波.高校定点扶贫工作路径分析:以清华大学定点扶贫云南省大理州南涧县为例[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7(6):92-95.

[6] 段培俊,陈虹,徐吉瑞,等.高校参与精准扶贫的模式创新探究:基于教育部直属高校定点扶贫工作实践[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9,21(6):101-104.

[7] 何昊华,林高华,陈超,等.充分发挥特色优势 助力打赢脱贫攻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定点扶贫贵州省六枝特区工作实践与思考[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0,35(3):371-377,228.

[8] 程华东,刘堃.高校教育精准扶贫模式探究:以华中农业大学精准扶贫建始县为例[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7-22.

[9] 李俊杰,李晓鹏.高校参与精准扶贫的理论与实践:基于中南民族大学在武陵山片区的扶贫案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38(1):79-84.

[10] 徐倩.西北农林科大:“三团一队”创定点扶贫新局面[N].中国教育报,2019-10-14(06).

[11] 袁利平,丁雅施.教育扶贫:中国方案及世界意义[J].教育研究,2020,41(7):17-30.

[12] 陈前恒.消费扶贫:架起城乡需求的桥梁[J].人民论坛,2019(23):80-82.

[13] 胡俊生,李期.高校扶贫:目标取向、帮扶模式及提质增效对策[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3):25-31.

[14] 马良灿,哈洪颖.项目扶贫的基层遭遇:结构化困境与治理图景[J].中国农村观察,2017(1):2-13,140.

[15] 杨智军,覃吉春.高校精准扶贫要做好“三篇文章[J].人民论坛,2018(22):62-63.

[16] 程华东,尹晓飞.农业高校精准扶贫模式创新探究:基于四所农业高校的案例[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72-78,158.

[17] 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以产业扶贫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EB/OL].(2019-06-19)[2020-05-25].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9/0619/c40531-31167600.html.

[18] 朱涛,金峰,沈正波.高校定点扶贫工作路径分析:以清华大学定点扶贫云南省大理州南涧县为例[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7(6):92-95.

猜你喜欢
路径优化
“互联网+”时代下的大学生创业模式选择与路径优化探析
山西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路径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