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凯 杨洪娟 周丽丽 王洛高 李林杰 刘培海
摘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际贸易的日益频繁,长蠹科昆虫在进境口岸常被检出,给我国的生物安全造成了威胁。对全国口岸2003—2019年进境截获长蠹情况进行统计,重点对截获长蠹的种类和数量、来源国家或地区和截获方式等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长蠹科;截获;建议
中图分类号 S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21)09-0147-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09.038
Abstract Due to the rapid growth of international trade, the species of Bostrychidae insects were intercepted frequently at China ports. This is a seriously threaten to our biological safety. In this article, the statistic of Bostrychidaes interceptions from 2003 to 2019 was given mainly on species and numbers, import sources and products. Meanwhile some quarantine suggestions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were also porposed.
Key words Bostrychidaes;Intercept;Suggestion
长蠹科昆虫(下文统称长蠹),是一种重要的倉储和蛀木害虫,其不同种类个体大小不一,是破坏性最大的钻蛀性甲虫类群之一[1-2]。按照目前比较流行的分类学意见,长蠹科(Bostrychidae)与窃蠹科(Anobiidae)、蛛甲科(Ptinidae)和粉蠹科(Lyctidae)同属于长蠹总科[3]。根据目前已有记录,全世界共有700多种长蠹。该科昆虫食性广泛,是一类重要的钻蛀性害虫,可对木材、谷物、橡胶及竹材等造成严重的危害。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持续扩大,各口岸屡屡从进口货物中截获长蠹,根据之前已有报道,全国的口岸检疫部门共检出长蠹20多属40多种,其中32种在我国尚未有分布和记载。且作为长蠹传入的重要途径,木材进口量不断提高,截至2017年,我国进口木材量已突破9 000万m3[4]。此外,作为一种能长时间忍受低湿度的昆虫,长蠹极易随进口商品进行传播扩散,这给我国的生物安全造成了巨大的风险。因此,及时掌握长蠹的截获情况并制定相应的口岸检疫对策显得尤为必要。笔者通过统计全国各海关截获数据对进境长蠹截获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
1 进境截获长蠹概况
通过对2003—2019年我国口岸进境有害生物截获数据统计可知,期间共截获长蠹125种(属),136 669种次。自2003年开始,我国口岸截获的长蠹种类一直呈上升趋势,并在2015、2016和2017年达到顶峰,虽然近2年有所下降,但不明显。相比截获的种(属)数,截获种次数变化较为明显,总种次从2017年开始下降较迅速(图1)。
2 进境截获长蠹分析
2.1 截获种类
通过统计可知,在截获的长蠹中,鉴定到种104种,94 095种次,占总种次的68.84%;鉴定到属25属,16 023种次,占总种次的11.72%;鉴定到科26 551种次,占总种次的19.42%。其中检疫性长蠹22种(属),27 679种次,占总种次的20.25%。由表1可知,在口岸截获的22种(属)检疫性长蠹中,截获种次数最多的是双钩异翅长蠹和黑双棘长蠹,分别为15 522和6 384次,占比分别为56.08%和23.06%。
通过以上数据说明,虽然在2007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中,列入检疫性的长蠹仅为4种,但在所有的长蠹检出中,检疫性种次占比相对较高,说明此类昆虫对我国生物安全构成的威胁极大,在日常口岸的检疫过程中,要切实加强对此类昆虫的重视程度。
2.2 截获方式
长蠹作为一种小型昆虫,极易随货物进行远距离传播,所以了解此类昆虫的主要传播方式显得尤为重要。由图2可知,长蠹的截获方式主要是木材和木质包装,在所有种类检出中,木材检出种次达83 345次,占比60.98%,木质包装上检出次之,共计18 616次,占比13.62%;在所有种类检出中,木材检出种次达12 879次,占比46.53%,木质包装上检出次之,共计9 347次,占比33.37%。其他方式如在集装箱、运输工具等的检出,主要也是通过携带长蠹的货物传播所致,即使在统计时未归到具体货物上。
之所以出现以上显著特点,主要原因与长蠹的生物学特点有直接关系,长蠹的幼虫大多数是木蠹虫,虽然偶尔也在粮谷、水果和竹制品等中发现,但大多数的长蠹幼虫均从木材中得到所需的养分,这个特点也直接决定了它们的携带方式,因此,在进境的木材、木质包装、家具等木质货物中要尤其注意长蠹的存在。
2.3 截获来源
由表2可知,截获的长蠹来源国家或地区相对比较集中,主要为亚洲和非洲(图3),其中在检出的全部长蠹种类中,亚洲和非洲占所有种次的87.50%,在检疫种类检出中,亚洲和非洲占所有检疫种次的91.96%。此外,在所有种类的长蠹截获来源国家或地区中,排名前10的国家均属于东南亚和非洲,其中泰国和喀麦隆截获种次最多,占比分别为12.04%和11.81%,其他国家或地区检出均未超过10%。在检疫性种次检出中,除印度和莫桑比克外,其他国家或地区均属于东南亚,其中泰国的检疫性检出种次较多,占比20.71%。在检出种类最多的前10国家中,除印度外,同样均属于东南亚和非洲。
产生上述结果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这些国家与我国的贸易往来密切,为包括长蠹在内的众多有害生物传播提供了大量机会;二是我国从亚洲和非洲进口的货物很多为初级产品,如原木、板材、粮谷等,这些产品除直接携带长蠹外,也给此类昆虫提供了很好的传播条件;三是因为长蠹多数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而截获多的国家或地区基本在此类气候区中,如在所有种类截获量排名前10的国家或地区中,有6个国家喀麦隆、马来西亚、刚果(布)、印度尼西亚、加蓬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均位于赤道之上或附近。
3 建议
进境截获有害生物的数据统计分析一直是有害生物风险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目前截获数据受到众多偶然性因素的影响,不能完全反映全部截获情况,却是制定进境检疫性有害生物目录和植物检疫法律法规的重要依据。该研究通过统计分析2003—2019年进境截获的长蠹数据,结合当前我国口岸检疫的具体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加大查验力度,有效提高检出能力。与很多林木害虫一样,由于受通关时间和检疫工具的约束,长蠹的检疫仍以目测和手检为主,因其体型微小,不易察觉,极大限制了此类害虫的检疫检出[5]。因此,根据长蠹的生物学特点和统计分析结果,对于重点的货物、可能存在的转播方式和重点国家或地区开展有针对性查验。同时进一步提高一线查验队伍的检验水平,有效提高此类害虫尤其是检疫性害虫的检出能力。
二是加強对长蠹的分类研究,提升检疫鉴定能力。目前我国对于长蠹的分类,尤其是对于在我国没有分布的种类研究较少,如截获种次比较多的非洲地区[6],这直接阻碍了口岸检疫鉴定能力的发展,因此要不断加强口岸检疫实验室建设,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和生化方法等多渠道发展长蠹的鉴定技术,广泛收集国内外鉴定资料,使种类鉴定更加准确有效。
三是结合目前截获数据,积极开展长蠹的风险分析。根据截获数据可知,有相当多的长蠹在我国没有相关记录,虽然很多种类尚未列入我国的进境检疫名录中,但同样对我国的生物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胁。因此针对已截获的长蠹科种类,及时收集其分布、生物学等各种数据信息,加强口岸联动和信息共享[7-8],积极开展风险分析,发挥好口岸部门的风险预警作用。
四是加强先进的检疫处理技术研究,进一步降低害虫侵入的生物风险。长蠹作为一种钻蛀性害虫,往往在寄主内部侵害,如对于原木的危害就在木质部,因此用传统的表面施药、气调处理和低温处理等方式往往对于该科昆虫的处理效果极差。目前流行的熏蒸效果虽然较好,但熏蒸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对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溴甲烷的使用已列入受控物质名单。因此只有不断加强溴甲烷替代品和新技术的研究,才能满足未来的发展需求。近年来,有些关于昆虫辐照处理技术的研究,将来可能在长蠹检疫处理中有一席之地[9-11]。
参考文献
[1] 陈志麟.检疫截获的长蠹科害虫[J].植物检疫,2000,14(3):153-157.
[2] 李伟丰,黄永成,陈邦禄,等.7 种长蠹科昆虫的线粒体DNA ND4基因序列比较分析[J].植物检疫,2001,15(5):257-262.
[3] 陈志粦. 长蠹科害虫检疫鉴定[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5-7.
[4] 王 凯,王洛高,杨洪娟,等.2011—2017 年中国进口木材上截获有害生物情况分析[J].山东林业科技,2019,49(1):87-90.
[5] 王 凯,许美玲,刘培海,等.全国口岸进境截获小蠹科害虫疫情分析与建议[J].植物检疫,2018,32(2):64-68.
[6] 陈志粦.在非洲进口木材中截获的长蠹科害虫的分类[J].昆虫知识,2003,40(2):154-159.
[7] 王凯,许崇龙,李林杰,等.2011~2016年山东口岸进境木材疫情分析及建议[J].中国森林病虫,2017,31(3):76-79.
[8] 王凯,李林杰,于飞,等.我国进境截获天牛疫情分析及建议[J].中国森林病虫,2018,37(5):22-26.
[9] 李玉广,康芬芬,秦萌,等.木材检疫处理技术研究进展[J].植物检疫,2020,34(1):7-13.
[10] 詹国平,高美须.辐照技术在检疫处理中的应用与发展[J].植物检疫,2013,27(6):1-12.
[11] 王跃进,吴昊,李雄亚,等.害虫检疫处理研究规范的发展与应用[J].植物检疫,2016,3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