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家旭,龙安军,林志光
广东省阳江市阳东区人民医院,广东阳江 529500
通过临床实践发现,肺部肿瘤在早期没有特异性症状,所以易出现漏诊和误诊的问题[1]。 CT、X 线检查为临床常见放射性技术诊断方式,与X 线相比,CT 检查图像分辨率更高,因此多用于肺部肿瘤诊断,一般情况下均能够清晰显示肺部肿瘤位置、大小、形态、密度、肿瘤与周围组织情况等信息,具操作简便、可重复检查等优势。同时,实施CT 可清晰显示肺部纹理情况,进而判断肺部解剖学结构是否发生病变,因此诊断效果较理想。 而放射性技术属于无创检测技术, 得到了临床广泛应用,为了验证磁共振与CT 对肺部肿瘤的诊断效果, 该文随机抽取于2018 年9 月—2019 年12 月在该院中进行诊断的145 例肺部肿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报道如下。
随机抽取在该院进行诊断的肺部肿瘤患者145例,按顺序分为CT 诊断组(72 例)与磁共振诊断组(73例)。CT 诊断组患者男性40 例,女性32 例。磁共振诊断组患者男性 40 例, 女性 33 例。 CT 诊断组患者均龄(48.52±3.76)岁,磁共振诊断组患者均龄(48.67±3.53)岁。所选患者均符合临床肺部肿瘤诊断要求, 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经伦理委员会批准,以上一般资料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针对CT 诊断组应用CT 诊断,选择合适的仪器(日立16 排全身螺旋CT ECLOS),对患者胸部进行常规扫描,指导患者正确呼吸,告诉患者吸气之后屏气[2]。 探测器的层厚、层距、螺距分别为 5 mm、5 mm、0.938,宽度为128 cm×0.625 cm,肺部标准滤过锐化与软组织标准滤过锐化均是0.75,扫描范围为从胸腔入口到膈肌下3~4 cm[3]。 一些患者需要对胸部加强扫描,用 18 G 软针头在患者右侧肘正中静脉构建静脉通道, 在体位扫描的基础上注射80 mL 的对比剂,以 2.5 mL/s 的速度,获取相应图像。 扫描方法为胸部常规平扫,采用 MPR 多方位或者是轴位对图像进行分析[4]。
针对磁共振诊断组应用磁共振诊断,选择合适的仪器(1.5T 磁共振“SIGNA CREATOR”)对患者整个胸部范围进行扫描,防止遗落废底病变和肺尖病变。正常应用SE 序列,取T1 加权像,T2 加权像的矢状面、横断面等图像,层厚控制在5~8 mm,进行呼吸补偿,减少伪影[5]。
对比CT 诊断组和磁共振诊断组的诊断符合率、诊断结果。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CT 诊断组的诊断符合率相较磁共振诊断组更高,前者的诊断符合率为93.06%, 后者的诊断符合率为83.56%,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CT 诊断组和磁共振诊断组的诊断符合率对比
CT 诊断组在良性肿瘤患者中肺错构瘤、 恶性肿瘤中周围型肺部肿瘤、 弥漫型肺部肿瘤的检出率与磁共振诊断组各项指标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良性肿瘤中CT 诊断组中央型肺部肿瘤检出率为28.36%、磁共振诊断组检出率为13.33%,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69,P<0.05),见表 2。
表2 CT 诊断组和磁共振诊断组的诊断结果对比[n(%)]
磁共振具备一定优势,如软组织分辨率高,多方位观察等[6]。 且磁共振能够对患者的冠状位、矢状位及任何斜面角度进行直接扫描,可显示肺尖、横膈表面以及胸壁等部位,能较好的显示周围组织,另外,磁共振可以鉴别肺门肿块和远处的肺不张,在T2 加权像上肺实质,肺实变和肠比肺门的肿块信号要高,可以判断肺门肿块与大血管、和气管的关系。 在对肺部肿瘤诊断中,因MR 无法清晰显示肺部纹理变化, 肺实质质子密度低、磁敏感性不均匀、肺内血流、呼吸运动、心脏伪影等多种因素可增加图像信噪比,影响成像质量,使MR 存在一定局限性[7]。 常规磁共振诊断肺部肿瘤与良性病变有很大的重叠性, 必须要与磁共振的成像功能有机结合,比如弥散加权成像、ADC 值、弥散受限程度,弥散受限的程度越大,恶性程度越高,可以评估肿瘤的组织学特性和分化程度。
CT 诊断组和磁共振诊断组影像学特点:
肺错构瘤:CT:病灶边缘光滑,呈现类圆形或圆形,无毛刺征,可有分叶征,病灶内见血管影,多分叶除进入;肿块多为软组织密度肿块,内部见脂肪密度区;病灶位于上叶前端支气管口及纵隔间隙中, 病灶内部呈现砂砾样钙化影, 增强后肿块无强化或轻度强化[8]。MR:T1WI 一般等信号, 内部如有脂肪则呈现点片状高信号,T2WI 呈现不均匀高信号, 内部版条状等信号分隔,伴有钙化后呈现不规则低信号;增强扫描后呈不均匀强化,分隔呈现明显强化,分隔之间呈现轻中度强化。
中央型肺部肿瘤:CT:肿瘤沿支气管壁生长,显示支气管壁不规则增厚及管腔狭窄; 肿瘤较大时形成肺门肿块,多合并肺不张,与不张部位相连形成“S”或反“S”状边缘;直接侵犯纵隔后,增强扫描后肺门及相连肿块城下同等程度强化[9]。 MR:见支气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腔内结节;合并肺不张时T2WI 上肺不张信号高于肿块,T1WI 上肺不张信号高于肿块。
周围型肺部肿瘤:CT:肿块边缘毛糙,见分叶征;胸膜凹陷,肿块可累及肺动脉或肺静脉;肺内部空泡征;若有钙化, 钙化一般位于病灶中心呈现斑点状、 偏心性。MR:血管断面结节无信号,肿块结节边缘毛糙,且见胸膜凹陷、分叶征[10]。
弥漫型肺癌:CT:弥漫病灶,飞段、肺叶事变影像;两肺广泛分布斑片状、结节状影响,结节粟粒状,密度相似;肺叶、段可见支气管影像,含其支气管呈现不规则狭窄、扭曲及僵硬感[11];增强扫描实变病灶见血管强化影像。MR:肺部磨玻璃征、蜂房征,两肺弥漫分布结节状影、斑片状影。
利用CT 重建技术可正确鉴别肿瘤与血管之间关系,更有利于排除中央型肺癌、纵隔恶性肿瘤对肺动脉侵犯情况,提升原发性肺动脉肿瘤检出率,因此诊断效果更理想。上述研究结果为,CT 诊断组的诊断符合率相较磁共振诊断组更高,前者的诊断符合率为93.06%,后者的诊断符合率为82.19%,且CT 诊断组的中央型肺部肿瘤检出率为28.36%, 较磁共振诊断组13.33%高(P<0.05),这与刘晓学者[12]在相关研究中得出,在肺部中央型肺部肿瘤诊断中,CT 检出率为20 例(30.77%),高于磁共振诊断的检出率10.12%的结果相近,具有临床意义。
综上所述,在肺部肿瘤诊断中应用CT 的准确率更高,并且因为此种方法有很多优点,比如可重复性、无创性以及快速性等, 临床不但能够把其当做初筛肺部肿瘤的方法,还能把其当做诊断、鉴别肺部肿瘤的主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