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
(河南省濮阳市油田总医院 濮阳457001)
脑胶质瘤为恶性程度较高的神经外胚层肿瘤,起源于神经间质细胞,以易复发、呈浸润性生长为特征[1]。目前临床治疗脑胶质瘤以手术为主,在尽量完整切除病灶的同时需最大程度保留神经功能,术后残留风险较高。因此,术前对脑胶质瘤级别进行诊断至关重要。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为临床诊断脑胶质瘤的重要影像学检查方法,具有软组织高分辨率,并可通过弥散加权成像观察到病灶组织水分子运动,评估肿瘤生物学特征[2]。鉴于此,本研究就不同级别脑胶质瘤患者MRI征象特征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80例脑胶质瘤患者临床资料。纳入标准:经手术病理确诊为Ⅰ~Ⅲ级脑胶质瘤;病理资料、影像学资料完整。排除标准:合并脑血管意外、脑转移瘤等疾病者;装有心脏起搏器、人工心脏瓣膜者;妊娠早期女性及碘过敏者。80例患者中男42例,女38例;年龄28~50岁,平均年龄(39.43±2.89)岁;临床症状:颅内高压51例,间断性抽搐7例,单纯性头痛10例,活动障碍7例,意识丧失5例。
1.2 研究方法
1.2.1 脑胶质瘤分级 参照《中国脑胶质瘤分子诊疗指南》[3],并结合手术病理检查结果对脑胶质瘤进行分级。Ⅰ级:以毛细胞星形细胞瘤为主,为良性病变;Ⅱ级:以星形细胞瘤、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瘤为主;Ⅲ级:以间质星形细胞瘤。Ⅰ级为良性脑胶质瘤,Ⅱ级、Ⅲ级为恶性脑胶质瘤。
1.2.2 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1个月内接受头颅MRI检查,使用3.0T MRI机(西门子,Magnetom Trio)进行常规扫描,参数:T1WI序列中TE 23 ms,TR 1 870 ms;T2WI序列中TE 117 ms,TR 3 960 ms。常规扫描后经肘静脉注射钆喷酸葡胺注射液(国药准字H10950272)0.2 mmol/kg进行增强扫描;增强后行扩散加权成像,采用SE-EPI序列(TE 69 ms,TR 4 600 ms),b值分别为0 s·mm-2、1 000 s·mm-2,层间距2.5 mm,层厚5.0 mm。
1.3 观察指标 由2位经验丰富的影像科医生进行阅片,观察病灶是否出现病灶周围水肿、囊变、坏死及环状或不均匀强化情况,测定肿瘤直径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测量3次取平均值。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以(±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绘制肿瘤直径、ADC值诊断脑胶质瘤级别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得出曲线下面积AUC,检验肿瘤直径、ADC值对脑胶质瘤级别的诊断价值,AUC<0.5无价值,0.5~0.7价值较低,0.7~0.9价值中等,>0.9价值高。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手术病理结果 经手术病理结果显示,80例脑胶质瘤患者中Ⅰ级19例(23.75%),Ⅱ级36例(45.00%),Ⅲ级25例(31.25%)。
2.2 MRI征象特征、ADC值比较 不同级别组患者病灶周围水肿、囊变、肿瘤直径、环状或不均匀强化、坏死及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级、Ⅲ级组患者病灶周围水肿、环状或不均匀强化、坏死占比及肿瘤直径高于Ⅰ级组,病灶囊变占比、ADC值低于Ⅰ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级、Ⅲ级组间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 意义(P>0.05)。见表1。
表1 MRI征象特征比较(±s)
表1 MRI征象特征比较(±s)
注:与Ⅰ级组比较,*P<0.05。
组别 n 病灶周围水肿[例(%)] 有 无囊变[例(%)] 有 无肿瘤直径(cm)环状或不均匀强化[例(%)] 有 无坏死[例(%)] 有 无ADC值(s·mm-2)Ⅰ级Ⅱ级Ⅲ级χ2 P 19 36 25 3(15.79) 16(84.21)19(52.78)* 17(47.22)*18(72.00)* 7(28.00)* 14.075 0.001 11(57.89) 8(42.11)10(27.78)* 26(72.22)*2(8.00)* 23(92.00)* 13.150 0.001 2.73±0.28 3.35±0.43* 3.42±0.51* 16.813 <0.001 0(0.00) 19(100.00)12(33.33)* 24(66.67)*8(32.00)* 17(68.00)* 11.422 0.003 2(10.53) 17(89.47)16(44.44)* 20(55.56)*12(48.00)* 13(52.00)* 7.815 0.020 1.33±0.18 1.02±0.11*0.98±0.09*50.229<0.001
2.3 病灶周围水肿、囊变、肿瘤直径、环状或不均匀强化、坏死、ADC值对不同级别脑胶质瘤的诊断价值分析 将病灶周围水肿、囊变、肿瘤直径、环状或不均匀强化、坏死、ADC值作为检验变量,将脑胶质瘤分级作为状态变量(1=Ⅱ级、Ⅲ级,0=Ⅰ级),经绘制ROC曲线(见图1),病灶周围水肿、囊变、肿瘤直径、ADC值诊断Ⅱ级、Ⅲ级脑胶质瘤的AUC>0.7,均具有较高价值。见表2。
表2 MRI影像特征对不同级别脑胶质瘤的诊断价值分析
图1 肿瘤直径、ADC值诊断不同级别脑胶质瘤的ROC曲线
脑胶质瘤在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中较为常见,按照肿瘤病理学可分为低级别与高级别,而不同级别脑胶质瘤手术方法的选择及预后存在显著差异。低级别脑胶质瘤为良性肿瘤,预后较好,而高级别肿瘤不仅需要手术切除,术后仍需加以放化疗辅助治疗,预后差[4]。因此,在术前对脑胶质瘤级别进行鉴别,对患者治疗方案制定及预后评估均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经手术病理结果显示,80例脑胶质瘤患者中Ⅰ级19例,Ⅱ级36例,Ⅲ级25例;Ⅱ级、Ⅲ级组患者病灶周围水肿、环状或不均匀强化、坏死占比及肿瘤直径高于Ⅰ级组,病灶囊变占比、ADC值低于Ⅰ级组;Ⅱ级、Ⅲ级组间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不同级别脑胶质瘤患者MRI具有不同的影像学特征。MRI可通过多序列、多参数对病灶组织进行成像,尤其对软组织具有高度分辨率、敏感性,能够对脑组织进行清晰的显影,并可观察到脑胶质瘤病灶形态、大小,以及病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5]。低级别脑胶质瘤通常呈局限性生长,病灶直接相对较小,且边界清晰,囊性变较多而坏死较少,通过手术治疗的效果较好;高级别脑胶质瘤主要呈弥散性生长,病灶侵犯范围较大,甚至可对多个脑叶造成浸润,多存在大片坏死区与出血区,病灶周围水肿明显[6]。因此,MRI检查可观察到不同级别脑胶质瘤的影像特征,并加以鉴别。弥散加权成像是通过高梯度场MR,观察到病灶组织内的水分子运动,而从病理学角度观察到胶质瘤细胞核分类象、分化程度等;通过测定病灶组织ADC值,能够更为客观地对肿瘤组织、细胞分布情况进行描述,如肿瘤细胞密集部位,受到细胞膜、微血管血流等影响,水分子扩散受到限制,ADC值则偏低[7~8]。最后绘制ROC曲线,病灶周围水肿、囊变、肿瘤直径、ADC值诊断Ⅱ级、Ⅲ级脑胶质瘤的AUC>0.7,当肿瘤直径达3.082 cm,ADC值达1.155 s·mm-2时,诊断价值最高。但MRI检查仍存在一定局限性,如扫描时间过长,部分患者无法耐受,且易受到肢体移动的影响而产生伪影;同时装有心脏起搏器、钢板、止血夹等金属异物是MRI检查的绝对禁忌,此类患者禁用MRI检查。
综上所述,不同级别脑胶质瘤患者MRI具有不同的影像学特征,并可根据肿瘤直径、ADC值对脑胶质瘤级别进行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