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翠红
(河南省中牟县妇幼保健院儿科 中牟451450)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主要由柯萨奇A组病毒、肠病毒71型、疱疹病毒等致病体所致,通过消化道或呼吸道进入机体,具有传播快、传染性强等特点[1]。儿童机体尚处于发育阶段,免疫系统低下,易导致细菌感染,对其身心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目前,临床多采用抗病毒法治疗疱疹性咽峡炎患儿,并对其辅以对症治疗,但疗效欠佳。中医理论认为,疱疹性咽峡炎是由于肺部积郁热毒熏蒸咽喉所致,治疗应以清热化湿、解毒润喉为主[2~3]。基于此,本研究探讨对疱疹性咽峡炎患儿使用小儿豉翘清热颗粒治疗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3月~2019年7月收治的疱疹性咽峡炎患儿11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7例。观察组女24例,男33例;年龄1~4岁,平均年龄(2.59±0.27)岁;病程2~7 d,平均病程(3.54±0.46)d。对照组女31例,男26例;年龄2~5岁,平均年龄(2.59±0.41)岁;病程2~6 d,平均病程(3.54±0.51)d。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患儿均出现发热、咽痛、头痛等症状;体检发现患儿咽部充血,并存在数个灰白色疱疹,且周围有红晕。排除标准:患有先天性疾病、呼吸道感染;对小儿豉翘清热颗粒过敏。
1.2 治疗方法 两组治疗过程中需行生理盐水清洁口腔,并给予调节水电解质平衡、退热等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颗粒(国药准字H20044779)口服治疗,10 mg/(kg·d),3次/d。观察组给予小儿豉翘清热颗粒(国药准字Z20050154)口服,1~3岁患儿,2~3 g/次,3次/d;3~4岁患儿3~4 g/次,3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5~7 d。
1.3 观察指标(1)治疗效果。显效:患儿治疗3 d后,食欲改善,体温恢复正常,咽峡处疱疹消失;有效:患儿治疗3 d后,体温恢复正常,治疗5 d后,食欲改善,咽峡处疱疹明显缩小;无效:患儿治疗5 d后,体温异常,食欲不振,咽峡处疱疹没有变化。总有效=显效+有效。(2)炎症因子。分别于治疗前、治疗7 d后抽取清晨空腹外周静脉血5 ml,离心15 min,转速3 000 r/min,离心处理静置后,取血清,使用赛默飞公司生产试剂盒对白细胞介素-6(IL-6)进行检测,使用贝克曼库尔特AU5800全自动生化仪检测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水平。(3)免疫球蛋白。在治疗前、治疗7 d后对两组患儿抽取5 ml外周静脉血,离心15 min,转速3 000 r/min,离心处理静置后,取血清,使用免疫比浊法对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水平进行测定。(4)不良反应。轻微皮疹、腹泻、面色潮红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例(%)]
2.2 两组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对比 治疗前,两组IL-6、CRP、PCT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IL-6、CRP、PCT水平均 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对比(±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对比(±s)
PCT(ng/ml)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组别 n IL-6(ng/ml)治疗前 治疗后CRP(mg/L)治疗前 治疗后57 57 t P 19.57±4.67 19.61±4.26 0.048 0.962 7.65±1.75 10.37±2.48 6.996 0.000 45.61±6.17 45.37±6.32 0.205 0.838 16.26±3.64 23.61±5.67 8.236 0.000 16.15±4.09 16.97±4.15 1.063 0.290 6.77±1.43 9.94±2.25 8.977 0.000
2.3 两组治疗前后免疫球蛋白水平对比 治疗前,两组IgA、IgG、IgM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IgA、IgG水平均高于对照组,IgM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免疫球蛋白水平对比(g/L,±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免疫球蛋白水平对比(g/L,±s)
IgM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组别 n IgA 治疗前 治疗后IgG 治疗前 治疗后57 57 t P 0.63±0.14 0.67±0.17 1.371 0.173 1.16±0.25 0.89±0.16 6.868 0.000 7.53±1.75 7.31±1.68 0.685 0.495 10.22±2.11 8.61±1.97 4.211 0.000 2.23±0.39 2.19±0.47 0.495 0.622 1.22±0.31 1.61±0.41 5.728 0.000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治疗期间,观察组发生轻微皮疹1例、腹泻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51%(2/57);对照组发生轻微皮疹1例、腹泻1例、面色潮红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26%(3/57)。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P=0.647)。
疱疹性咽峡炎发病急,病毒入侵后直接损伤患儿呼吸系统,同时刺激细胞释放大量炎症因子,导致患儿免疫系统下降,加重其病情发展[4~5]。临床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多以西医抗病毒药物为主,但治疗期间易引发患儿皮疹、腹泻等不良反应,且疗效不够理想。小儿豉翘清热颗粒包含淡豆豉、薄荷、荆芥、连翘、炒栀子及赤芍等14味中药,具有清热解毒、利咽止痛、消炎祛肿功效[6]。
病毒感染可致机体免疫功能异常,抗体IgA水平降低,并促使免疫系统产生IgG、IgM抗体,导致机体发生病理性免疫反应,加速促炎因子释放[7]。IL-6、CRP、PCT作为临床监测炎症因子的重要指标。IL-6对促炎因子具有调节转录的作用,可增强其他促炎因子效应;CRP可衡量机体修复的程度及炎症反应;PCT浓度高低可反映炎症在机体内的变化情况[8~9]。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IgA、IgG水平均高于对照组,IL-6、CRP、PCT、IgM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表明小儿豉翘清热颗粒可提高疱疹性咽峡炎患儿治疗效果,改善炎症水平,增强机体免疫力,且用药安全性较高。连翘是小儿豉翘清热颗粒中的君药,淡豆豉是臣药,两者均具有清热解毒、散结消肿功效;薄荷具有辛凉疏风、可缓解咽喉之痛;厚朴则可除瘀化痰;黄芩具有清热解毒功能;赤芍、炒栀子可清热凉血;多药联合使用,具有清热解毒之效[10]。同时,小儿豉翘清热颗粒中的连翘、淡豆豉、黄芩、青蒿、炒栀子等成分具备抗炎功效,患儿口服药物后,药效成分经胃肠道吸收入血,可快速被机体吸收,发挥抗病毒作用,并预防继发性感染,降低患儿炎症反应,增强机体免疫力。
综上所述,疱疹性咽峡炎患儿服用小儿豉翘清热颗粒可提高其治疗效果,抑制炎症反应,调节机体免疫系统,且用药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