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寅田
(河南省漯河市中医院骨科 漯河462000)
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Intertrochantericfracture of Femur, IFF)为临床常见骨折类型,多是外部间接应力所致,老年人群是其多发群体,发生率约占髋部骨折的37.88%~45.45%,患者临床多表现为骨折端瘀斑、压痛、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1~3]。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 DHS)内固定术为临床针对不稳定型IFF患者的常用治疗手段,可有效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但由于切口较长,对机体产生创伤较大,易引发术后多种并发症发生,整体疗效欠佳[4]。故临床应积极寻找新的治疗术式,以提高疗效。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究闭合复位微创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 PFNA)内固定术在不稳定型IFF患者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82例不稳定型IFF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PFNA组和DHS组各41例。PFNA组男26例,女15例;年龄54~78岁,平均(66.03±4.28)岁;Evans分型:Ⅰ型9例,Ⅱ型17例,Ⅲ型15例;体质量指数:18.3~27.4 kg/m2,平均(22.76±1.46)kg/m2。DHS组男24例,女17例;年龄55~79岁,平均(67.28±4.25)岁;Evans分型:Ⅰ型12例,Ⅱ型14例,Ⅲ型15例;体质量指数:18.9~27.6 kg/m2,平均(23.03±1.44)kg/m2。两组基线资料(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Evans分型)均衡可比(P>0.05)。纳入标准:经X线片等影像学检查确诊为不稳定型IFF;知情本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多发性骨折;合并恶性肿瘤;依从性差;合并肝、肾、心、肺、脑功能障碍;凝血功能障碍;不符合手术及麻醉指征;既往有髋关节手术史。
1.2 手术方法
1.2.1 DHS组 接受DHS内固定术治疗。取仰卧位,腰硬联合麻醉,于髋部外侧作10 cm左右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朝上方提起髋外侧肌,复位骨折端,导针刺入小粗隆间下方,以C臂机确认导针于股骨颈正中线下方1 cm处,拧入合适DHS,待固定股骨干后,拧入钉帽,撤出导针,缝合切口。术后常规予以抗感染、止痛处理。
1.2.2 PFNA组 接受闭合复位微创PFNA内固定术治疗。取平卧位,腰硬联合麻醉,C臂机下引导闭合、复位,于大粗隆上方作3~5 cm切口,逐层分离并以开髓器行开髓处理,插入导针,扩髓,植入PFNA主钉,向股骨头颈内打入导针2枚(瞄准器辅助下进行),透视正位、侧位后,分别于股骨头颈下1/3、中1/2处,依次锁定髓内钉,将瞄准器拆卸,常规冲洗术区后,放置引流管,缝合切口。术后常规予以抗感染、止痛处理。
1.3 观察指标(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2)两组围术期指标比较,包括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3)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包括泌尿系统感染、切口感染、患肢肿胀、便秘等。
1.4 疗效评估标准 两组均于术后6个月实施疗效评估,以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拟定疗效,显效:分值≥90分;有效:分值70~89分;无效:分值<70分。有效+显效=总有效。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软件SPSS22.0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 组 临 床 疗 效 对 比 PFNA组总有效率较DHS组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例(%)]
2.2 两组围术期指标对比 PFNA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较DHS组短,术中出血量较DHS组低(P<0.05)。见表2。
表2 两组围术期指标对比(±s)
表2 两组围术期指标对比(±s)
术中出血量(ml)PFNA组DHS组组别 n 手术切口长度(cm)手术时间(min)下床活动时间(d)41 41 t P 3.82±0.43 10.04±0.56 56.409 <0.001 77.05±8.24 93.38±9.12 8.507<0.001 4.08±1.15 6.85±2.17 7.222 <0.001 290.07±21.83 337.34±27.06 8.706<0.001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PFNA组并发症总发生率较DHS组低(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例(%)]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不稳定型IFF发生率呈逐年升高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5~7]。故临床应采取有效治疗方案,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内固定术为临床针对不稳定型IFF患者的常用治疗方式,主要通过复位骨折端后,采用内固定材料固定骨折端达到治疗目的,其中以DHS内固定术较为常见。其具有强大静动两性加压作用,过去十几年其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曾被视为治疗IFF“金标准”,但存在一些局限性,如:(1)股骨颈内为单钉固定,抗扭转作用较差;(2)手术切口相对较大,对机体产生创伤相对较大;(3)剪切力相对较大,易发生应力集中,致使内固定不稳、骨折再移位。与传统DHS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型IFF患者相比,闭合复位微创PFNA内固定术具有以下几点优势:(1)手术切口仅3~5 cm,对机体及血管产生创伤较小,能有效减少术中出血量,维持清晰术野,更利于术者操作,从而缩短手术时间;(2)PFNA主要特点为“防旋”具有髓内钉固定稳定性及生物力学稳定性,实施内固定时,增加1枚防旋螺钉,从而能均匀分散外部应力,使股骨干应力承受能力与抗折断能力有效提升,且术中无须大范围剥离骨骼附着肌肉,减轻对骨折端微环境的干扰,更利于患者术后进行早期活动,促进骨折愈合[8]。本研究结果显示,PFNA组手术时间较DHS组短,术中出血量较DHS组低(P<0.05),由此可见,闭合复位微创PFNA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型IFF患者于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方面更具优势。本研究结果显示,PFNA组总有效率95.12%较DHS组75.61%高,下床活动时间较对照短(P<0.05),提示与传统DHS内固定术相比,闭合复位微创PFNA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型IFF患者效果更加显著,更能有效缩短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此外,本研究结果还显示,PFNA组并发症总发生率2.44%较DHS组24.39%低(P<0.05),由此说明闭合复位微创PFNA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型IFF患者安全性更高。分析原因可能与手术切口较小、创伤小及PFNA主钉远端能缓冲及传导压迫作用于有关。
综上所述,闭合复位微创PFNA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型IFF患者效果显著,能有效优化围术期指标,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