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政洋 曾庆涛 赵富强 逯 涛 蔡晓莉 张 文 王海娟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农业科学研究所 奎屯833200)
新疆是我国种植棉花的大省, 是我国的主要棉花生产基地,但是棉花种植及管理、采收成本逐年升高, 实现机械采收并且逐步向全自动化发展是解决棉花生产中劳动力不足和生产成本较高的最有效措施[1-2]。 目前新疆棉花打顶依然以人工打顶为主,严重影响棉花实现全面机械化的进程, 所以开展棉花打顶剂逐步替代人工打顶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关研究表明, 棉花后期喷施一定量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抑制后期棉株增高,调控株型,改善群体通风透光状况, 进而对棉花的生长发育及产量产生影响[3-5]。 张允昔[6]等研究了化学药剂打顶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总结出棉花生长后期喷施适宜浓度的化学打顶剂,可以抑制棉花的生长,减少无效果枝数,能够起到类似人工打顶的效果。 本研究通过研究新型化学打顶剂对棉花综合性状的影响,筛选出适宜奎屯棉区的打顶剂的施用方法,为机采棉提质增效并为实现棉花生产全面机械化提供科学依据。
试验于2020 年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农业科学研究所131 团8 连试验地进行。 试验田地势平坦,肥力均匀,前茬作物为棉花。
自封顶(主要成分:碳化琥珀酸钠盐、甲基化植物油)由河北国欣诺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甲哌鎓(有效成分含量为98%)由河北国欣诺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供试棉花品种:国审棉Z1112。
调查试验于2020 年在奎屯市进行,棉花品选择国审棉Z1112,一膜六行机采棉模式,行距配置(66+10)cm,种植密度 14 800 株/亩,设置 3 个处理(喷施时间7 月5 日),不打顶和人工打顶(时间6 月25 日)为对照(表1)。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共5 个区组,每个处理重复3 次,每小区50 m2,喷施药剂时叶面均匀喷雾并防止雾滴漂移,对水量为20~30 kg/亩。试验结果取其平均值。
(1)每小区选取有代表性连续10 株棉株定点挂牌,作为调查点,样点应避开缺苗断垄,处理间各点棉株长势必须相对一致。 调查喷施药剂15 d 后棉株株型、新生节间长度、新生果枝长度。
(2)对棉花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调查:采收前每小区分别收取上、中、下各20 朵棉花,测定单铃重、绒长、衣分。 各处理同一天手采实收测产。
表1 试验设计
株高增加量是反映棉花生长发育快慢的一个重要指标。 由图 1 可见,不打顶(CK1)、人工打顶(CK2)和化学打顶之间株高增加量存在明显差异, 化学打顶株高增加量明显低于不打顶,但高于人工打顶,并表现出随浓度的增加株高增加量呈下降的趋势。
图1 各处理棉花株高增加量
棉花始果节位是指棉花现蕾后从下至上第一果枝位置。 由图 2 可见,不打顶(CK1)、人工打顶(CK2)和化学打顶处理之间始果节位有明显的差异, 化学打顶各处理的始果节位明显高于人工打顶 (CK2)处理,但明显低于不打顶(CK1)处理。
图2 各处理棉花始果节位
由图3 可见, 果枝数增加量表现出与株高增加量相似的趋势, 化学打顶剂处理随用量增加果枝数增加量减少, 各化学打顶剂处理的果枝增加量明显低于不打顶处理(CK1),高于人工打顶处理(CK2)。
图3 各处理棉花果枝数增加量
由图4 可见, 化学打顶各处理的单株有效铃数与人工打顶(CK2)相差不大,但都明显高于不打顶(CK1)处理。
图4 各处理棉花单株有效铃数
由表2 可见,在籽棉产量方面,化学打顶剂处理和人工打顶处理 (CK2) 均显著高于不打顶处理(CK1),且化学打顶剂处理2(D2)产量略高于人工打顶处理,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 不同浓度化学打顶剂处理的单铃重、籽指与不打顶处理(CK1)有明显差异,其中化学打顶剂处理2(D2)与人工打顶处理(CK2)差异不大,化学打顶剂处理与人工打顶处理(CK2)的衣分均高于不打顶处理(CK1),各处理之间的绒长与马克隆值差异不显著。
表2 不同处理对棉花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在一膜六行机采模式条件下,自封顶+甲哌鎓(10 g/亩+15 g/亩)对国审棉 Z1112 生长发育具有较好的调节作用, 各处理籽棉产量显著高于不打顶处理,与人工打顶处理产量相当或略高,所以该化学打顶剂适用于国审棉Z1112 的生长发育调节,可在其种植棉区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