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岗位胜任力的社会工作者老年照护培训课程体系构建

2021-06-22 07:27李小花弓少华
中西医结合护理 2021年3期
关键词:函询社会工作者咨询

李小花,弓少华,郭 红,刘 宇

(北京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北京,102488)

在全球老龄化日益加剧的背景下,我国已步入老龄化国家行列。随着老年人口年龄的增长、失能率和残障率增加,与庞大的养老服务需求形成对比的是我国养老服务人才队伍的匮乏。随着国内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家庭结构小型化的变迁,老年居民的需求已经不再局限于基本生活照料与康复照料,精神慰藉、社会交往、资源链接等需求日益凸显。在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以及养老机构中广泛引入老年社会工作者,关注老人的认知与情绪需求,链接社会多方资源满足老人全面需求,成为人口老龄化压力之下的必然之举[1]。多项研究表明社会工作者介入老年慢性病管理、居家养老等具有重要价值和作用[2-5]。

2016年,民政部发布《老年社会工作服务指南》,明确规定老年社会工作服务的内容主要包括救助服务、照顾安排、家庭辅导、精神慰藉、危机干预、老年教育、咨询服务、老年临终关怀等,要求养老机构、社区按比例配备老年社会工作者,且要求从业人员具备开展老年社会工作服务所需的老年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6]。但现有研究表明目前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专业化程度较低[7-8],即使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研究显示只有57.4%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接受过老年社会工作等老年知识教育课程,对老化知识掌握程度较差,及格率低[9]。老年社会工作的对象是老年人,健康问题是老年人的主要关注点,而这一群体的生理、心理均有其特殊之处,本课题旨在为从事老年社会工作的人群,针对老年人健康相关内容,设计具有实际指导价值的培训课程体系,提高老年社会工作者的岗位胜任力。

1 资料与方法

1.1 成立课题小组

本课题小组由6名成员组成,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1人,硕士研究生3名。课题组成员主要负责文献回顾、现状调查,拟定培训课程体系、遴选咨询专家、设计专家咨询表、对Delphi专家咨询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汇总、修订完善培训课程体系。

1.2 培训课程体系的初步拟定

课题组成员在文献研究和专家咨询的基础上形成问卷,对北京市西城区8个社区的214名社会工作者开展了《北京市社区社会工作者队伍现况及居家养老培训需求的调查分析》,根据调查结果,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经课题组反复研讨初步拟定培训课程体系,包括6个一级指标: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及照护要点、老年人的生理特征及常见病健康教育、老年人常见不适症状及照护要点、老年人的营养与保健、老年人的临终关怀、老年护理常用技术。每个一级指标包含4~7个二级指标,共30个二级指标。

1.3 专家函询

本研究采用目的抽样法选择专家,入选标准:从事老年护理教育或老年科临床护理,或在社区、养老机构从事老年照护实践、培训、管理等相关工作;具有高级职称或从事相关工作10年及以上;愿意参加本研究且可以在规定时间内配合完成咨询。本研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了符合标准的16名专家。

专家咨询表包含3个部分:①问卷说明,向专家介绍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和填表要求等。②社会工作者老年照护培训课程体系,各指标重要程度按照Likert 5级评分法,以非常重要(5分)、重要(4分)、一般(3分)、不重要(2分)、非常不重要(1分)来表示,设有专家意见修改栏和空白补充指标栏。③专家信息,包括专家年龄、学历、职称、专业领域、工作年限等,同时附有专家自评表,调查专家对咨询内容的熟悉程度和判断依据。

专家咨询采用邮件或微信的方式发送和回收电子版咨询表进行,每轮咨询完成后,研究者根据专家对条目的重要性赋分>4.00的专家数达到80%及以上、变异系数<0.25的指标筛选标准,结合专家意见和课题组讨论进行修改。下一轮咨询问卷呈现上一轮专家咨询的结果和专家提出的意见建议的反馈。

1.4 统计学方法

在专家咨询完成后,课题组及时对数据采用双人录入和核对的方式进行整理,用Excel 2013、SPSS 20.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的描述性分析采用构成比、均数、标准差和变异系数表示,专家的积极程度用问卷回收率和提出建议的专家比例表示,同时计算专家的权威程度和意见协调程度。

2 结果

2.1 函询专家情况

2.1.1 专家基本情况:16名函询专家中,老年护理教育专家3(18.75%)人,老年科临床护理专家4(25.00%)人,在社区、养老机构从事老年照护实践、培训或管理的专家9(56.25%)人;专家年龄(42.60±10.60)岁;工作年限(20.70±10.30)年,学历:博士2(12.50%)人,硕士3(18.75%)人,本科10(62.50%)人,专科1(6.25%)人;具有高级职称5(31.25%)人,中级职称6(37.50%)人,其他5(31.25%)人。

2.1.2 专家的积极程度:专家的积极程度表明专家对研究问题的支持和关注程度。本研究用问卷回收率和提出意见建议的专家比例来反映专家的积极程度。本研究两轮问卷回收率分别为100.00%和93.75%(15人),且在第1轮专家咨询中有12(75.00%)名专家提出意见或建议,第2轮有2(13.33%)名专家提出修改意见或建议。

2.1.3 专家的权威程度:专家权威程度是指专家针对某一问题或者方向的权威力度,其值的大小对评价的可靠性影响显著。本研究用专家权威系数(Cr)表示,该系数通过计算专家对调查内容的熟悉程度(Cs)和判断依据(Ca)的算术平均值。熟悉程度由专家自评得到,分为5个等级,熟悉、较熟悉、一般、不太熟悉、不熟悉,分别赋值为0.9、0.7、0.5、0.3、0.1。判断依据分为4个维度,每个维度分为大、中、小不同程度,不同维度的大、中、小不同层次赋分为:实践经验(0.5、0.4、0.3)、理论分析(0.3、0.2、0.1)、参考国内外文献(0.1、0.1、0.1)、直观感受(0.1、0.1、0.1)。经过咨询,两轮专家的权威系数分别为0.81、0.86。

2.1.4 专家的协调程度:专家意见协调程度是指参与函询的专家对指标是否存在分歧,本研究用变异系数(Cv)和肯德尔和谐系数W表示。变异系数表明所有参与咨询的专家对某一指标相对重要性的波动程度,变异系数越小表明专家的协调程度越高。本研究两轮专家咨询的变异系数Cv均<0.25,第一轮Cv值0.049~0.245,第二轮Cv值0.072~0.164。肯德尔和谐系数代表全部专家对全部指标的协调程度,两轮肯德尔和谐系数W分别为0.303、0.503,显著性检验P值均<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社会工作者老年照护培训课程体系咨询结果

2.2.1 第一轮专家咨询有关指标调整情况: 第一轮专家咨询后,其中4个二级指标“非常重要”和“重要”的比率≤80.00%(分别为62.50%,75.00%,75.00%,75.00%),根据专家建议经课题组研讨,考虑社会工作者的知识背景和工作内容,将“心理老化的生物学基础和老化的心理学理论”调整为“老年人心理特点概述”,并将减少的0.5学时增加给本一级指标下的“老年人认知障碍及照护要点”,专家建议要以阿尔兹海默症案例具体讲解如何实施;将“老年期的形态变化和生理特征”调整为“老年人生理特征概述”,并减少0.5学时增加给本一级指标下的“脑卒中的健康教育”,专家建议要以脑卒中案例具体讲解如何实施;将“老年人饮食注意事项及保健措施”和“饮食制作方法”合并为“老年人饮食护理”;删除中医养生技术。此外,根据专家建议,增加了“骨关节病的健康教育”、“终末处理”、“皮肤护理”,将老年人临终关怀下的“终末期老年人的疼痛症状管理”合并至老年人常见不适症状及照护要点下“疼痛的照护要点”。以上10项指标调整均在第二轮专家咨询表详细说明调整原因。

针对专家提出的未采纳的意见也均在第二轮咨询表中给予反馈说明未采纳的缘由,如有专家建议增加“社会支持网络建设、康乐活动、法律法规”,上述属于社会工作范畴,但本培训课程聚焦老年人健康相关问题,因此不予纳入;有专家建议增加“急救转运”,但是课题组认为该项行动是在急救医护人员到达后由专业人员指挥完成,无需社会工作者单独掌握,不予纳入,等等。

2.2.2 第二轮专家咨询有关指标调整情况:第二轮专家咨询后,所有指标“非常重要”和“重要”的比率均≥80%,只有1位专家提出了修改建议,针对急救技能和常用老年护理技术,该专家认为如果要熟练掌握所列技术,时长不够。但是课题组认为,课程体系中设计的时长只是教师讲授和示教的时长,学员可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决定课下自主练习的时长,故最终未做调整。两轮咨询后形成的社会工作者老年照护培训课程体系见表1。

表1 二级指标重要性赋值和变异系数

3 讨论

3.1 函询结果的可信性和可靠性

德尔菲法在护理领域方案的形成、指标体系的构建等方面的研究已被广泛应用[10],专家选择恰当与否是决定该方法可信的关键环节[11]。本研究中参与函询专家人数为16名,符合德尔菲法函询专家人数要求[12]。本研究函询专家中老年教育的专家均具有高级职称,硕士及以上学历,15年及以上工作年限;临床老年护理专家均为老年专科护士,工作十年以上;养老机构的专家均具长期在社区、居家从事养老服务的一线经历,有的工作年限长达30年,虽然学历、职称不高,但都非常熟悉该领域工作,具有很强的实践经验。通常认为权威系数≥0.7为可以接受的信度,>0.8表明专家对于内容的选择把握较大[13],两轮函询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6、0.81,说明本研究的函询专家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和权威性。通常情况下,变异系数<0.25是可以接受的[14],本研究两轮咨询变异系数均<0.25,第二轮咨询后最大的变异系数为0.164,说明专家意见一致性较好。协调系数为0~1,一般经过2~3轮后协调系数在0.5的范围波动,误差控制较好[15],本研究两轮专家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303、0.503,显著性检验均P<0.05,说明专家对所有指标经过两轮咨询后协调性提高,专家对各指标意见逐渐趋于一致。

3.2 立足服务需求和岗位职责设计社会工作者老年照护培训课程体系

目前,针对养老护理员培训的研究已经非常深入,不管是养老机构还是居家养老护理员规范化培训的模式、标准、课程体系等均有学者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16-20]。虽然本研究所指的社会工作者的工作对象与养老护理员基本一致,但是两者的角色定位和工作职责、内容不同,前者更加偏重于生活照料和基础护理,后者更加偏重于老年人自身心理与身体的健康指导、老年人社交关系的疏导及亲朋对老年人照护的指导、资源链接等,某种程度上,后者负有指导前者工作的责任。目前尚未有针对社会工作者养老护理培训方面的相关研究,陈劲松等[7]的研究显示73%的社会工作者认为有必要参加专业培训,李涵[21]认为从事养老服务的社会工作者入职前需要接受社会工作专业理论和基础医学、老年护理等方面的学习,人职后也应受到相关专业技能的继续教育。本研究在构建课程体系前期针对社会工作者目前开展的居家老年服务内容和培训需求开展了专门调查,受访者认为现指标体系中培训内容的必要性均超过90%。受访者强调培训在立足能用得上、解决服务对象实际需求的同时要符合岗位职责范畴,如外伤与急救技能,仅限适合社会大众的紧急救助技能如CPR、烫伤紧急处理措施等,特殊情况需由医护专业人员处理;如用药观察,社会工作者能指导老年人和照顾者观察到哪些表现的时候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及时反馈给医护人员,但不可以擅自处理,等等,故对于社会工作者养老照护培训的具体内容和掌握程度在具体讲授中需重点关注。

本研究在文献回顾、现状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德尔菲专家咨询法,最终形成了社会工作者老年照护培训课程体系。它的构建,可以为老年社会工作者的入职前和在岗培训提供参考,提升培训的规范化、科学化,对老年社会工作者的岗位胜任力提供基本保障。但是该课程体系主要依据社会工作者的需求和专家意见,难免存在一些主观因素,尚未在实践中应用,对于培训的具体内容和讲授程度仍需进一步研究,同时本研究生只关注了老年人健康相关问题的课程培训,后续应拓展老年人其他需求及社会工作实务等方面的培训,聚焦培训课程的实际应用效果,逐渐完善。

利益冲突声明:作者声明本文无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函询社会工作者咨询
高等继续教育在提升社会工作者核心职业能力中的作用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研究
中部地区持证社会工作者的职业状况研究
函询岂是走过场
函询岂是走过场
朔州市朔城区:严把第一道关口 扎实开展谈话函询
发挥谈话函询『百分百』作用坚决防止『浅谈(函)辄止』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
服务与咨询
健康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