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媒体主题报道的策划创新
——以萧山日报“萧山人大会”主题报道为例

2021-06-22 14:43姚潮龙
传媒评论 2021年2期
关键词:萧山乡贤日报

文_姚潮龙

策划是主题报道的“脊梁”,它通过多角度、多层次解剖,能最大限度反映主题内容,让报道事半功倍、让新闻别具一格。作为区县媒体,萧山日报始终坚持总体统筹、策划先行。连续两年,报社在设计策划萧山人大会主题报道中,聚焦“三问”、巧用“三借”、注重“三化”、提升“三力”,以创新策划做深内容、做强传播,实现主题报道独树一帜。

一、聚焦“三问”,剖析主题内涵

重大地方性主题活动是新闻线索重要来源。如何从“寻常线索”中挖掘“不寻常元素”、从“常规动作”中谋求“不常规角度”,考验的是一家媒体的眼力、实力与功力。作为萧山区一项官方举办的年度主题活动,萧山人大会迄今为止已举办过两届,分别是2017年11月、2020年10月。每届大会都吸引天南地北、五湖四海的萧山乡贤踊跃参与,是一次叙乡情、话乡愁的集体聚会。

尽管每年参与报道的活动超百场,但萧山日报却“深究一步”:萧山为什么要办这个大会?大会主角是谁?大会目的性质是什么?提出这“三问”,背后原因有:改革开放以来,这是萧山第一次举办类似大会;举办萧山人大会正是萧山“后峰会、前亚运”过渡时期。萧山日报组建专门新闻报道团队踏上“解题”之路,主动与萧山有关部委办局对接沟通,并邀请专家座谈交流,详细了解萧山人大会台前幕后的故事。

处于后峰会、前亚运的萧山,进入了历史机遇叠加期、赶超跨越关键期,迫切需要将机遇势能转换为赶超动能,这有赖于社会各界齐心协力、共同发力,特别是当地广大乡贤的大力支持。萧山人大会形式是个“会”,打的是一张乡情牌;本质上是个“平台”,谋的是一张发展牌。以大会为平台,鼓励引导更多乡贤回乡兴业投资。

在充分掌握主题内涵基础上,萧山日报进一步拓宽策划思路,明确报道重点:内容上,既要围绕萧山“所需”,让乡贤了解萧山发展特点,又要紧扣乡贤“所长”,突出乡贤对萧山的认同与展望;形式上,既要用好纸媒的品牌力、影响力,又要发挥新媒体的传播力、扩散力,两种媒介业态并驾齐驱,最大限度扩大活动覆盖面、影响面;时间上,既要将会前预热、事中报道、后续反响贯穿大会本身,又要将乡贤作为一项持续关注、长期跟踪的新闻报道题材。

二、巧用“三借”,实现取长补短

各级媒体中,区县媒体是最基层的媒体单位。与中央及省市媒体相比,区县媒体长板、短板都十分明显。长板表现为:因为本土,所以亲近;因为贴近基层,所以更懂这片土地。也正因此,通过区县媒体,外界能更多更直接了解当地风土人情、经济社会发展变化,从而产生良好的归属感和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使命感。而区县媒体的短板表现为:由于地域空间相对较小,可供报道的载体数量较少、平台层次不高,导致日常宣传渠道有限、所能触及的高端资源有限、在非本地区的传播影响力有限。

萧山日报推出的第2届萧山人大会报道专版

萧山人大会主题报道中,在萧山日报这一平台上,如何让乡贤能积极“受访”、主动“开口”、自愿“说话”,这也是整个策划能否得到实施的根本。为此,萧山日报巧用“三借”,充分利用长板,弥补自身短板。

一是借镇街部门之势。萧山日报与萧山区委统战部开展专项合作,双方筹建萧山人大会报道专题小组,并明确各自职责分工。根据区委统战部提供的与会乡贤名单,萧山日报筛选在经济社会各领域有杰出成就的乡贤代表,通过电话、邮件、微信等方式进行前期对接沟通,最终成功约到一批采访对象,其中包括知名作家黄亚洲、知名经济学家陈凤英等。

二是借媒介属性之势。萧山日报是党报,履行着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地方党委政府的主张、措施,反映社情民意等职能。党媒属性是萧山日报的最大优势,由此彰显了权威性。预热报道推出后,多名与会乡贤通过各种渠道主动联系到萧山日报。经过层层筛选,更多从专业性与新闻性考虑,在不打乱原有策划的前提下,萧山日报增加了一些乡贤的专访。

三是借融媒改革之势。近年来,围绕内容核心+权威发布这一主轴,萧山日报充分整合资源、打通各大端口,深入推进自身融媒体建设步伐,形成当地强势的融媒体矩阵。萧山日报拥有萧山官方政务发声平台——萧山发布“两微一端”运营权,目前萧山发布已是萧山移动端新媒体第一平台。不少海内外乡贤都是萧山发布的粉丝,并通过关注萧山发布随时随地了解家乡动态。

三、注重“三化”,做强全媒内容

面对各个领域乡贤精英,萧山日报最关注的始终是内容生产,坚持“内容至上”理念,把高质量的精品内容作为完整呈现策划落地实施的主要标准。从大会每一个细节到在场每一个乡贤,萧山日报都提前做了大量功课,花了不少精力。

一是原创报道深度化。根据每一名采访对象专业领域最擅长的部分,结合萧山实际,从小角度切入,梳理摘取专家的新观点新思路,通过总结提炼专业性、科学性意见建议,呈现助力萧山发展最有“含金量”的报道内容。如社科学专家赵剑英的专访,从哲学社会科学理论角度出发,重点突出萧山要以“大文化”涵养城市人文精神观点;如黄亚洲的专访,则以长视频形式重点解读萧山应该如何发挥好亚运文化效应。

二是专栏专题定制化。为让整组报道更具系统性、可读性,萧山日报为大会量身定制了多个栏目。如,专栏“萧山之变”,10篇新闻稿件围绕十个关键词,从身边人身边事入手,以小角度、讲故事形式,全面呈现萧山经济社会各领域变化;如,结合报纸现有深读版栏目“连线智库”,推出“我为家乡献一计”策划报道,请10位乡贤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每位乡贤的报道均以文、图、视频不同形式立体化展现;又如,“我的奋斗故事”专栏,通过采访10名在外打拼的乡贤,讲述萧山人的奋斗故事,激发乡贤共鸣。

三是分发渠道智融化。萧山日报立足策采编发一体化,所有报道均遵循移动端优先发布原则,以此实现各媒体矩阵统分结合、各显神通。报纸端做深做实消息、通讯、评论、专栏等传统形式,如,头版刊发本报评论员文章《同唱一首歌 共筑同心圆》,呼吁广大乡贤把更多资源导入家乡、更多人才引回家乡、更多项目植根家乡。新媒体端更重快捷、新颖,如,利用萧山发布、萧山日报官方“两微一端”,及抖音、快手等,通过直播、图表、微视频、H5等多种形式,以碎片化、滚动式等立体呈现大会全景,同时自主开发“我为家乡点赞”H5、“萧山话测试”小游戏程序等衍生产品,受到读者一致好评。

四、提升“三力”,彰显媒体价值

重大主题报道好不好,终究是要靠效果说话,而读者是“阅卷人”,最有发言权。因此做好主题报道策划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坚持开门办报,全流程强化受众意识,积极引入用户思维,形成新闻价值提升闭环。萧山日报探索引入效果评估、事后跟踪机制,同时以此为契机,建立长期主题追踪体系,开展一系列延伸活动,把聚焦乡贤打造成为一项特色化、品牌化的主题报道活动,并彰显了作为区县主流媒体的强大作用。

一是提升影响力。萧山日报为萧山人大会建立舆情分析专题小组,小组从各分发渠道平台及时收集反馈信息,并通过分析对比,找出热点、重点及关注点。同时,记者据此对相关要点进行深挖细挖,及时跟进报道。如,《乡贤陈凤英谈“赶超跨越”:从今天做起,向明天看齐,为后天准备》一文出街后,人民网、澎湃新闻等纷纷转载,一时也成为萧山党政机关追捧的“热文”。萧山日报当即联系陈凤英进行二次采访,并促成其再次回乡为全体萧山领导干部在“湘湖大讲堂”作专题讲座。

二是提升传播力。从2017年起,萧山日报就把萧山乡贤作为长期报道题材,持之以恒连续跟踪。首届萧山人大会结束后,萧山日报筹划了带有回访性质的“寻访全球萧山人”活动。该活动以小分队形式,分赴华北、华南、中南、西南、西北、长三角等地,历时4个多月,走访全国近20个省份,连线全球近10个国家的近50名乡贤。其中既有学界泰斗,也有工商大咖,还有中流砥柱式的军人、独具特长的匠人等,这充分体现了主流媒体对游子的牵挂,也体现了新闻媒体对国家建设者的关注和赞许。

三是提升公信力。以采访联感情,为发展添活力。通过这一报道,在外创业的萧山游子加深了对家乡的深厚感情,一大批文创、科研、公益项目在乡贤的推动下落户萧山。比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瞿昆将自己的生物医药项目落到了萧山,并表示将为萧山引入更多创新资源;企业家蒋柏荣则利用自己的商业平台,投资了萧山多家科技企业。这些成绩,都充分体现了新闻助力经济发展的媒体力量。

猜你喜欢
萧山乡贤日报
“蜀”润乡贤,“陶”享美好
宋泽平:当代乡贤赋能乡村振兴
书画教师作品选登
萧山瓜沥:打造“沥家园”智慧城市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乡贤文化丛书(套装,共10册)
“人大代表+乡贤”助力乡村振兴
把萧山花边打造成一张文化金名片
灵感日报
灵感日报
有些观赏鱼只能看不能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