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之涛
摘要:整本书阅读是学生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运用个性化的阅读方法、围绕整部经典作品展开的,与作者、文本、教师、同伴对话的过程。它能够有效整合语文课程内容,推动语文课程的深层变革。
关键词:整本书 阅读教学 内涵 价值
2014年至今,我们在修订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提出“语文核心素养”理念,为未来的课程设定了15个学习任务群。任务群2正是“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并且始终贯穿必修、选修Ⅰ和选修Ⅱ三类课程。我们重视整本书阅读正是为了继承语文教育优良传统,回归中学阅读教学的正道。
一、整本书阅读具有丰富的内涵
“整本書阅读”的“整”具有完整、整体的意思,既包括对全书脉络的通盘把握,也包括对全书内容的周延思考;“本”是阅读的数量单位,既可以是独立的一本,也可以是相互关联的多本;“阅读”,可以是深读、浅读,也可以是精读、泛读,还可以是课内读和课外读;阅读对象可以是文学作品、文化典籍,也可以是科学论著、学术著作。可见,整本书阅读具有动态性、综合性、开放性等特征。
首先,整本书阅读选用的整本书应该是经典作品。古今中外的作品浩如烟海,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师生一起阅读的整本书应该是对学生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的经典作品。
其次,整本书阅读应该体现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作为正式学习活动,整本书阅读也应该通过丰富的言语活动引导学生在多样情境中学会综合运用语言文字。
最后,整本书阅读应该突出教学价值的挖掘。师生阅读的整本书既是普通的社会文本,更是承载育人功能的教学文本。教师在使用整本书时应该基于作品特征和学生需求,着重挖掘其发展核心素养的教学价值。根据以上讨论,我们尝试把整本书阅读这样阐释:学生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运用个性化的阅读方法、围绕整部经典作品展开的,与作者、文本、教师、同伴对话的过程;阅读的对象具有多样性,阅读的过程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阅读的目的是养成阅读习惯、探索阅读方法、建构阅读经验,发展自身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整本书阅读能够推动语文课程变革
整本书阅读原本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常识。人们在倡导核心素养理念的今天讨论这个话题,实际隐含着对单篇阅读教学的隐忧。因此,我们探讨它的价值不能仅仅停留在阅读技法的表层训练,还应从课程论视角诠释它对语文课程变革的深层意义。这种意义主要体现在对语文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
(1)有助于促进语文课程内部学习领域的整合。斯宾塞曾经追问“什么知识更有价值”,众多课程流派围绕这一命题展开了知识选择与组织的研究。经历近现代科学主义、实用主义等教育思潮的影响,我国语文课程的知识筛选取向更接近“结构主义”流派,尤为关注学科基本结构和原理的掌握。教科书更青睐以单篇选文为基础的单元编排方式,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能力的序列化。语文教师也习惯运用精美的单篇条分缕析地传授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此外,中考、高考这类高风险考试对教学产生显著的“回冲效应”,即所谓“考什么,教什么”,更强化了这种阅读教学倾向。新颁布的两个课程标准都建议教师重视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联系,倡导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在教科书层面编者也尝试融入综合性学习、梳理探究等学习活动。但是,语文课程内部各个领域的整合度仍然不够紧密,整本书阅读正是整合这些领域的重要路径。它可以作为学习活动穿插安排在课堂教学之中,也可以作为学习模块独立设置于日常教学之外。师生可以围绕整本书开展读书经验交流、焦点问题探究、重要章节评析、阅读成果汇报等活动。无论是穿插安排还是独立设置,整本书阅读都能发挥整合听说读写、融通语言文化的效用。
(2)有助于促进语文课程外部相关学科的整合。我国语文课程一直坚持“学科中心”的课程取向。每个学科之间可谓壁垒森严、不相往来,欧美国家则尤为倡导跨学科学习。比如,美国将英语与历史、社会、科学等学科融合,补充、完善英语学习内容和过程,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2016年9月我国教育部从“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维度建构了一般核心素养体系;语文学科组也研制出包含“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维度的学科核心素养体系。要想促进学生发展这些核心素养,单靠语文课程内部的学习是难以实现的。在学科中心的惯习之下,特别需要鼓励师生开展跨学科学习。整本书阅读在这方面具有天然优势。从阅读内容来看,学生阅读的整本书本身就包含跨学科话题。文学作品、文化典籍、科学论著、学术著作等各种书籍都可以成为跨学科学习的载体;从能力训练来看,学生在阅读中必然会运用数理思维、信息技术等,逐渐形成跨学科的综合能力,比如沟通协作、问题解决、批判思考、实践创新等。因此,整本书阅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课程内容狭窄的现状,促进语文课程内部学习领域、外部相关学科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