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广伟
摘要:在我国,校园欺凌一直都是教育及法律工作者难以回避的焦点问题。学校、教师、学生应对校园欺凌的现象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只好仓促应付,既解决不了问题,给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影响,也使校园欺凌不断升级,甚至诱发青少年犯罪,产生更大的危害。
关键词:校园欺凌 现象 对策研究
一、中小学校园欺凌的危害
(1)对家庭的生活产生影响。许多家长都期待着孩子通过读书改变人生,然而,因为校园欺凌的发生,没有对孩子进行无微不至的保护或者发生后进行正确的引导,对家长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巨大影响,严重的会使家庭环境进一步恶化,留下永久性的心灵伤痛。
(2)对社会安全埋下隐患,使人们丧失对法律的信心。校园欺凌的不断发生,会对中小学生尚未完全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冲击,易导致他们形成崇尚暴力、不思进取、蔑视法律等错误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7条规定:“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二、中小学校园欺凌的成因
(1)个人方面。中小学生的情绪控制能力不如成年人,在遇到情绪不稳定、挫折或者攻击时,往往会失控而实行暴力。学校是一个集体生活的地方,中小学生在校园中学习、玩耍时,难免会引发一些小矛盾,因为生活习惯、家庭教养、经济条件等各方面都存在的差异,平日里受到家庭过度保护的青少年就会以自我为中心,冲动解决问题,使小矛盾、小摩擦演变为校园欺凌。
嫉妒心理引发的享乐主义,需要金钱时,用暴力向他人索取,满足个人需求。因为中小学生身心还未发育健全,难免产生嫉妒心理,例如他穿的比我好,他家好有钱,欺凌者的心理不平衡导致其拉帮结伙,靠着小团体进行恐吓勒索,从而满足个人的需求。
(2)家庭方面:①父母与子女互动少。因为父母忙于工作,疏于督促孩子上学,导致孩子到处游荡,结交不良朋友,生活缺席重心,学习没有目标。感觉家庭欠缺亲情温暖,学校缺少真情,因而反抗家庭、学校和社会,铤而走险,演变成校园欺凌。②父母管教方式不对。父母管教态度的不一致,易给子女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打骂方式,易使孩子学会以武力解决问题;加之当下孩子不能吃亏,受到欺负就要打回去这种以暴制暴的错误观念的盛行,更容易导致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
(3)学校方面。教师权威偏低,无法有效引导学生。由于家长教育水准大幅提升,加之互联网媒体提供的比老师所教得更為新奇的讯息,使得老师的专业权威日渐低落。同时一些老师的辅导能力及知识水平不够,没能对被欺凌者进行心理上的正确引导,使被欺凌者产生消极的情绪。
同伴团体的压力,一些学生比较胆小怕事,不与同学积极交流,并且同伴关系也处的不怎么好,常常受同伴的影响而盲目地跟从别人做一些事;同样作为校园欺凌中的旁观者,大部分学生会选择冷眼旁观,很少有人伸出援助之手,免得被别人议论纷纷。
三、中小学生校园欺凌的对策
(1)个人方面。首先,中小学生不要因为一点小矛盾就感到委屈,互不搭理,更不要激化矛盾,扩大矛盾,一定要懂得“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其次,面对欺凌者要大胆说“不”,要直接告诉对方这样做是错误的,不要让对方认为你很好欺负,但是切记要保护好自己;最后,要保持乐观,多结交朋友,提高自身防范意识,遇事冷静,学会应用法律,同时学会利用伦理、道德、法治观念来约束自己不去伤害别人。
(2)家庭方面。父母要勤于和孩子沟通,提高自身素质,形成示范作用,适时鼓励,让孩子可以信任自己。父母都有一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但家长应该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父母一旦发现孩子曾经或者现在正经历着校园欺凌,要及时联系学校老师,妥善处理,不要责难孩子,更不要不管不问,理性地做孩子的“保护神”。所以家长与学校老师应共同营造一个安全的环境。
综上所述,近年来,校园欺凌的现象受到了普遍的关注,这一问题在全社会的努力之下整体上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但是中小学生由于其特殊的文化环境,形成校园欺凌的原因也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四方面。探究治理中小学生校园欺凌的对策,也应该以上述四方面为依据,从而有效遏制校园欺凌的发生,保护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日本中小学校园欺凌治理经验镜鉴[J].任海涛,闻志强.复旦教育论坛.2016(06)
[2]民族地区中小学校园欺凌调查[J].黎玉兰,旷乾,曾玲娟,唐建荣,朱霖丽,黄钟河.基础教育研究.2020(19)
[3]校园欺凌渐趋低龄化的成因分析及措施[J].李娟萍.智力.20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