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导读设计的三个原则

2021-06-21 09:26李岩于秀珠
教育界·中旬 2021年4期
关键词:思维品质

李岩 于秀珠

【摘要】“整本书阅读”课程化的推进需要教师从学科构建层面进行流程设计。本文结合实践教学中的具体案例和反思探究,总结出整本书教学导读设计的三个原则,即立足整体建构、基于学情能力和促进思维品质。在整本书教学导读中,应按照这三个原则来进行设计和推进。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导读设计;整体建构;学情能力;思维品质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利用任务单促进整本书阅读课程化的研究》(课题编号JCJYB19010701)研究成果。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位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十八个学习任务群之首,贯穿于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个阶段,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整本书的阅读,串联个性化阅读体验,习得优秀文化,形成适己的阅读习惯,构建终身受益的阅读思维。整本书阅读作为课程,需要确保学生阅读过程的效果,需要教师科学性的精当设计和引导。

在整本书阅读课程化的指引下,整本書阅读导读设计的各种方案应运而生,它包括激发兴趣、制定方案、建构任务、补充资料以及推进交流等一系列流程和活动设置。“新课标”实施三年以来,各大教育期刊涌现了许多有关导读示范、读写活动的教学设计和案例,提供了许多借鉴。如何汲取优秀经验,以严谨的导读设计来扎实推动“真阅读”?我们依据实践教学经验,不断反思探究,总结出导读设计的三个原则,即立足整体建构、基于学情能力和促进思维品质。

一、整本书阅读导读设计应立足整体建构

整本书阅读与单篇文章阅读的重要区别体现为“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整体把握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梳理整体的艺术架构”,要凸显其在阅读方式和内容架构上与篇章阅读的差异性。如传统篇章化教学习惯从传统的“小说三要素”——鉴赏人物形象、梳理故事情节、分析环境特征来设定目标开展阅读,但整本书所具有的体量和容量,“时空延展与腾挪,叙述角度的多元与转换,结构的繁复与多维”,就决定了整本书的导读不能延续“微观”思路,而应立足整体来进行宏观建构。

新课标要求高中阶段学生“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长篇小说、一部学术著作”,除此还需要关注经典的作品集,导读设计应依据不同类型书籍的不同特性来进行。

长篇小说整体的艺术架构通常比较清晰,如《三国演义》《平凡的世界》等,但也有《红楼梦》这样构思精妙、独一无二的作品。作为古典小说的集大成者,《红楼梦》文化内涵博大丰厚,既有总体的宏观布局,又有细微处设置的精妙悬念和伏笔,内容纷繁交错,场景虚实相生,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其文化之丰、艺术之美,带他们去领悟作者的笔底波澜?前五回作为序幕,对于全书有着总纲的作用,导读设计应抓住三个神话故事——“炼石补天”“绛珠还泪”“太虚幻境”,以及三个过场人物——甄士隐、贾雨村、冷子兴。神话故事承载象征意义和隐喻作用,可以从词语的字面意义和文本的形象意义去体会宝玉的人性观,借此领悟曹雪芹超越时代的人本思想和高妙的写人艺术。“太虚幻境”结合《红楼梦》十二支曲和图册判词,引导学生举一反三理解其他诗词、谜语、酒令,了解其对贾府运数最终走向衰颓的预示,体会全书情节编排的精妙。三个过场人物各有其作用或使命:甄士隐、贾雨村两者的出场贯穿首尾,成为小说的穿线人物;冷子兴演说宁荣府与刘姥姥三进大观园遥相呼应,将前五回串联,几乎纵贯了贾府由盛转衰的整个过程。《红楼梦》这种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由浅到深的行文奥秘,在阅读体验中是别的书籍所不可替代的,老师只有精心设计导读活动,从《红楼梦》的内容和艺术进行宏观整体建构,方能实现有效阅读。

学术著作往往篇章各自独立,但也有隐含的内在联系,如《乡土中国》。导读设计应采取“整合式”的方法,在通读基础上寻找若干问题,以问题为导向进行研究性阅读,以思促读,学会运用学术知识解决实践问题。同时,导读设计要抓住并理解核心概念,抓大放小,纲举目张,探究叙述逻辑,变被动为主动,注重作者研究的思路,借此理解著作的学术价值。

经典的作品集如《史记》《人类群星闪耀时》,各章虽独立,但有整体结构和明显的联系。两本书一东一西,都是以小说家之言写历史,既映照着历史的真实和神秘,又闪耀着人文的光辉,可以为学生提取不同的主题角度来进行导读设计,如“叙事角度与形象呈现”“史学家的实录与文学家的想象”“史传与史论”等。

二、整本书阅读导读设计应基于学情能力

在整本书阅读越来越受到关注的当下,许多老师都在积极进行课程设计和开发,但因为课程设计和开发往往是依据教师自我的认知水平和文化视野,所以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从一些公开的课程设计和案例来看,有两点倾向值得我们去关注和反思。

一是一味鼓吹兴趣引导与多元解读,课程设计随意化、肤浅化。如借《三国演义》分析“三十六计”的应用,让学生列表统计《西游记》中各路妖怪的兵器名称、材质和功能,还有的阅读设计专注于《红楼梦》中的习俗、建筑、饮食和服饰研究。这样的研究并非毫无意义,但只关注兴趣引导,而不去关注学生学科能力和情感心理的成长,那就是本末倒置了。《三国演义》中功名、道义的取舍与权谋的运用,《西游记》借神仙鬼怪对现实的折射与批判,《红楼梦》塑造出的人物典型性及其精神内蕴,都是使它们成为经典名著的独特价值,也是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和实现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

二是无视学生的认知特征和能力水平,课程设计盲目化、形式化。《乡土中国》作为教育部新课标指定读物,是一部研究中国基层社会结构的社会学著作。作者费孝通使用许多具体生动的事例来解释抽象的社会学理论,浅显易懂,形象贴切,是引领学生观瞻学术殿堂的入门之作。但一,源于时代背景的差异和文化素养的局限性,学生缺乏共情共理的欲望;二,学生缺乏阅读学术类著作的经验,思辨能力较弱,大多数学生难以理解文本的逻辑结构,所以导读设计应以文本解读和兴趣导引为主,适当注重论证方法、逻辑关联的培养,使学生在阅读中能够联通自己的生命生活体验,感受到学术文章背后深远的情怀。但从教学现状看,有的老师一味地追求多维解读、拓展研读,刻意追求主旨内容的深度与广度。还没读懂《乡土中国》,就给学生引入介绍卢梭的《契约论》、艾伦·麦克法兰的《现代世界的诞生》。如此,脱离了学生学情和能力特征,除了展示一下教师本人的知识层次和优越感外,对学生毫无

意义。

整本书阅读不仅仅是文学欣赏、文化习得,更能促使学生实现人生发展。高中生在阅读中观察世界,思考人生,将自我的感觉认知与外部世界相融合,从而探索人生,提升境界,建构成熟个体。所以,整本书阅读导读设计应基于学生能力成长特征,合理安排导读内容,有序推进阅读流程。

三、整本书导读设计应促进思维品质

纵观当下学生的阅读活动,碎片化阅读使人怠惰于深度思考,拘囿于狭隘肤浅;沉浸式阅读强调感性的契合,缺少理性的对话与反思;从应试出发的阅读教学使学生思维限于套路化——即不经思维分析,直接套出结论: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学生阅读思维的形成。整本书的内容与题旨丰富复杂,结构的维度与层次繁复隐晦,对读者的阅读方式与思维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红楼梦》《平凡的世界》这样的鸿篇巨制,没有深度分析的过程,缺乏合理论证的能力,想要整体把握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从认知方式和思维特点来看,中学生的逻辑判断力与思维正处在从感性、具体到理性、抽象的发展阶段,所以整本书导读设计应注重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引导学生超越散漫、感性、功利化的阅读状态,让学生通过理性、反思性的阅读来获取知识或解决问题。

思维品质通常表现在思维的灵敏性、独创性和深刻性等方面,导读设计应该对经典名著充分挖掘、科学利用,在文本信息间建立逻辑联系,找到其促进学生思维品质发展的着力点与教学依托点。阅读文学类作品时可以借助“内容重构”,使学生对人物或事件形成相对客观完整的认识。如阅读《水浒传》时,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叙事线索和角度出发撰写“鲁智深小传”,或从鲁智深的自传独白解读其性格与命运的关系,或以其身份转变为叙述角度揭露时代对个人的影响,或从鲁智深的社会人际关系網探究其命运发展的轨迹,对故事情节进行信息检索提炼,对内容重新组合呈现,以此训练思维的灵敏性和独创性。阅读学术论著《乡土中国》,不能将其割裂成若干个篇章片段,而要引导学生从论题核心入手,通过“思维导图”梳理整本书的逻辑架构,发现“概念”“论述”“推理”等不同的语言形态和表达效用,形成阅读认知体系,破除碎片化阅读的零散思维,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深刻性。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活动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完成真实的、完整的阅读思维过程,切实解决学生阅读思维的典型问题,让学生感受和记录每一次从不同角度发现和分析探究的收获,以逐步走向思维探索的自觉性。

“身为教师,就是要帮助学生踏上阅读之旅,教学生看懂阅读的地图,在他们迷路时告诉他们怎么做,但这个旅程终归是他们的,要由他们自己去完成。”整本书阅读教学最重要的是老师通过精心的设计和引导,帮助学生构建阅读经验和方法,使学生在广度和深度中持续拓展阅读,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余党绪. 以“三个转化”推动整本书思辨性阅读[J]. 语文学习,2019(10):4-10.

[2]余党绪. 思辨性阅读是整本书阅读的内在需要[J]. 语文学习,2019(6).

[3]吴欣歆. 语文课程视野下的整本书阅读[J]. 课程·教材·教法,2017(5):24-28.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猜你喜欢
思维品质
在函数定义域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英语教学中思维品质培养初探
在“教学做合一”中优化思维品质 提升创新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说解题后反思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