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月琴
[摘 要]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学情前测分析是开展有效教学活动的基础。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应该是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知经验基础之上进行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新知前借助“前测”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程度,明确其数学学习的困难。只有切实走进学生,基于“学生学情”的课堂教学才能更有针对性,才能高效地达到教学目标。
[关键词] 前测分析;课堂高效;教学策略
在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七单元“10以内的分与合”教学中,制定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分物体的具体活动,理解并掌握10以内数的分与合,能根据要求把一个数分成两个数,或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进一步加深10以内数的认识。但通过多年执教这一单元的经验总结发现,大部分的学生已理解、掌握10以内的分与合,甚至有一部分孩子已能够熟记10以内的分与合。这导致课堂上会的孩子大声喧哗,扰乱课堂,影响他人的思维;再者沉默寡言,自娱自乐,在好习惯之路上逆行。一项看似简单已掌握的内容,但往往在考试的时候又状况百出。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怀有这样的疑惑,笔者借助前测,尝试对本单元教学的目标及重难点进行适当的调整,然后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目标,并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让孩子的数学学习得以高效。
一、前测
前测即在教学前通过不同方式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预备及相关方法的预先测试。其目的是通过前测了解学情、得到相关的数据,通过分析前测产生的数据,准确把握教学起点,从而设计、实施有效的教学过程。《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前沿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前人大量的实践研究也证明了有效的课堂前测能“暴露”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向和知识起点,然后以此為依据,把前测数据加以分析,才能更精准地定位课堂,更科学地开展教学。
查阅市幼教科对本地区幼儿学习及发展的指南以及本地区幼儿大班教材,发现:
(1)经了解市制定的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在科学板块中,提出了如下的教育建议:4~5岁(中班)的幼儿能通过实际操作理解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如2和3合起来是5。5~6岁(大班)的幼儿初步理解量的相对性,借助实际情境操作(如合并与拿取)理解“加”与“减”的实际意义。能通过实物操作或其他方法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
(2)本地区幼儿园大班部分教材,含有分成、合成以及实际应用
调查研究,制定课前学测单了解学生已有知识基础
分析整理,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
本次调查人数为103人。
实施策略,通过数据分析整理。
二、分析前测结果,找准学习切入点
通过表1可以发现,有一大半的人已能初步掌握10以内的分与合,但还存在少数人不能完全掌握。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表明,孩子们对于分与合的意思是明了的。因此在第一节课(起始课)上,笔者并没有借助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感受什么是分,什么是合,而是让学生自主去进行阐述;也没有把大量的时间用在讲授2~5的分与合,而是让学生小组交流,集体整理。
师:小朋友们,你能用动作给大家演示一下什么是分,什么是合吗?
生1做“张开手臂,合拢手臂”的姿势;生2做“切水果”的动作;生3用手画分成与合成的表示符号。
师:分就是让一些物体分开了,合就是让分开的物体再合拢起来。
师:今天我们就以糖果为例,一起来分一分。两颗糖果怎么分?三颗糖果怎么分?四颗呢?五颗呢?大家在小组里说一说,并整理在学习单上。
导入及新授部分,大约用去了15分钟,接下来笔者将节省的时间应用到实际问题中,以小兔子吃胡萝卜为例:
师:早上吃了2根胡萝卜,这会儿又吃了1根胡萝卜,猜猜小兔子的肚子里装了几根胡萝卜?是谁帮助你解决了这个问题?
有了这个故事的指引及探讨,已能激起并加深学生对分与合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应用的理解,接着笔者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挑选整理的分与合,并以故事的形式给学生讲述。这样的设计为后续学习加法和减法做好完美铺垫。
三、基于前测启示,明确教学着力点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表2的数据表明,孩子们对于简单的分与合,以及常见常用的10的分与合,相比较而言,掌握程度高于8和9。
因此笔者会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变换不同的教学节奏。执教2~5的分与合的时候,笔者让学生自主整理,着重感知其内涵,拓展其应用。但是在执教8、9的分与合的时候,笔者将意义及应用变为次重点,让其掌握变成重点。本节课借助小棒让学生去摆弄,感受8、9的分与合;让学生说出快速记熟的方法,以生促生;以多种形式去读去演去练,加深熟识度。
苏联教育家、教学专家巴班斯基指出:“选择对某节课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核心问题之一。”正是有了前测对学生的认知基础,才有了不同的教学设计,学生的学习也因此真正地得以提升。
四、结合前测调查,落实练习分层点
在前测调查中,还具体到哪些孩子在分与合这块儿掌握得比较强,哪些孩子掌握得比较弱。因此,笔者在课堂练习以及课后作业上都可以针对性地去指导、设计。
作业难易程度分为A、B、C三个层次。思维能力、理解能力都比较强的可以选择C层次(学有余力的综合型练习),中等生可以选择B层次(在本节课的内容上略有升华),学困生可以选择A层次(本节课的基础知识,也可面向全体学生)。
例如,执教完8、9的分与合,笔者便设计了如下的作业:
A层次:先将8个○分成两部分,看图写出相应的分成与合成。
B层次:下面有一些数字,请从中找出3个数,它们是好朋友,并填入下面的□里。
老子曾经说过:“少则多,多则惑。”因此有了前测数据,可以有指向性地去布置任务,对于学习能力暂且落后的学生,卸下对他们过高的要求,使学生能够轻松愉悦地学会基础知识,避免能力没提高、基础知识也没掌握的尴尬。同时富有挑战的作业给了优秀学生一盏指路明灯,引导他们不断超越自我。最终不同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了提升。
五、分析检测结果,总结前测研究
本单元结束后,以活页卷七(A)的检测结果为参考依据。第二题:填合适的数的正确率达86.5%,只有12个人错误,错得最多的就是像图5这种组合分成,但仔细分析,错误的原因是没有理解题目的意思,无从下手。在帮其分析讲解后,也能正确填写。真正失分率最多的是后面把分与合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这就给笔者的研究敲响了一个警钟,研究不能只局限于一个点,而是由点拓宽到一个面。掌握知识点,理解其意思只是一个起始点,要把其带进生活中去实践加以运用才知道为什么要学数学,才能真正地学好数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前测调查正是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已有学情下加以运用的,让课堂教学能够有的放矢,切实关注到每个孩子的发展。这样的实施不仅仅在于一年级,在中高年级也可以应用。例如,认识钟表、年月日,认识小数等内容,孩子们都是有生活认知基础的,在基础上再加以提高,这样才能真正学有所获。
如何根据不同的内容设计合理的课堂前测?如何根据前测下的数据制定有效的教学设计?这需要根据各班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并合理设计,其最终目的就是让孩子真正受益,让课堂教学更有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