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娟
【摘要】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落实初中生劳动教育,就必须家校携手,共促并进,建立生活化、全面化、多元化的劳动教育模式。教师要加强劳动教育的宣传指导,转变家庭教育中“重学轻劳动”的观念;整合家校资源,开展劳动教育活动;优化劳动评价,展示家校劳动教育成果。
【关键词】初中生;劳动教育;家校携手;共促
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了初中生劳动教育的要求:让初中学生承担一定的家庭日常清洁、烹饪、家居美化等劳动,开展校园包干区域保洁和美化,以及助残、敬老、扶弱等服务性劳动,参与种植、养殖等生产活动,学习相关技术,获得初步的职业体验。
当前,初中生劳动教育要落地生根,离不开家校共同的努力。唯有家校携手,形成合力,劳动教育方能开花结果。因此,笔者进行了家校携手共促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
一、转变家长观念,进行劳动教育指导
当前,家庭教育重学轻劳动,有的家长希望孩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体力劳动大都由家长承担,学生只需参加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想要落实家庭劳动教育,必须转变家长观念,让家长意识到劳动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笔者通过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家访等活动进行劳动教育宣传;利用家校微信群推送劳动教育政策文件,努力转变家长不当的劳动价值观,让家长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应具备的劳动能力,达成家校合作推进劳动教育的共识。
此外,笔者还通过多种渠道指导家庭劳动教育。如,利用网络劳动教育资源,开通家长线上学习课程,鼓励家长选择课程学习,并组织家长进行线上研讨交流,共享劳动教育指导方法。同时,还邀请家长代表分享教育经验,提高家长的劳动教育指导能力。
二、整合家校资源,开展劳动教育活动
劳动教育需要实践活动的支撑。家校应合作搭建多样的实践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增长劳动技能。笔者整合家校资源,开展了一系列勞动教育活动。
1.耕种一块农田
为了让学生走出课堂,躬身实践,学校打造了“耕读园”劳动实践基地,让每个班级都有一块农田耕种。笔者开展了班级农田名征集活动,号召家长和学生一起来为班级农田命名。经过大家的积极参与,笔者班的农田名产生了:百草园——春风动百草,兰蕙生我篱。此活动使学生增进了对劳动内涵的理解,还体会到劳动创造的美好与诗意。
笔者还组建了班级耕种专家团队,聘请有经验的家长来指导种植。笔者邀请家长来校参加“开耕”仪式,把劳动课堂搬到班级农田,耕种专家现场教导学生了解农具的分类及使用,指导学生掌握锄地、选苗、种植、施肥、浇水等耕种环节的技术要领,进而培养学生勤耕细作、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
从播种到收获,离不开家长和学生的辛勤劳作、细心养护。等农田有了收成,笔者组织开展班级“丰收节”,让学生去收获劳动成果,并将收获的果蔬带回家,制作成美食和家人分享。这个过程,不仅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快乐与成就感,还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从“一颗种子”变成“一盘美食”的不易,领悟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真正含义,学会珍惜劳动成果,杜绝浪费。
2.学做一项家务
初中生的学校劳动实践受时空和内容的限制,家庭就成了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阵地。笔者协同家长开展了“学做一项家务,打造一方天地”的学生家庭劳动实践活动,每周布置学生学做一项家务。学生完成了“我的拿手菜”“我的房间我整理”“拖地擦窗我能行”“擦洗鞋子有方法”等家政劳动,并填写家庭劳动记录表,记录劳动步骤、技巧要领、心得感悟。此外,笔者在传统节日组织开展亲子主题劳动。如,元宵节,倡导家长和学生一起做元宵;端午节,组织家庭包粽子比赛;冬至节,开展“过冬至,包饺子”活动。
这些亲子家务劳动,既增进了学生对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又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增强了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加强了家庭成员间的沟通交流,为构建和谐幸福家庭奠定基础。
3.了解一种职业
初中是生涯教育的关键时期,将劳动教育与生涯教育相结合,就能双管齐下,互促共育。融入生涯规划的劳动教育,就更需要整合家校资源。
为此,笔者组建了“生涯教育”家长讲师团,邀请不同行业的家长来班开展讲座。家长讲师们介绍了自己职业的学历和能力要求,并将宝贵的职业经验和丰富的人生阅历分享给学生,将对待工作和人生的拼搏进取、锐意担当的精神展现给学生,供他们思考学习。
笔者还开展了“走进父母职业”的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实地参观父母的工作地,了解父母的职业要求、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体会父母工作的艰辛。此外,笔者还在家长中寻找资源,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带领学生到家长经营的苗木基地进行实地考察。学生在参观采访后,了解到经营苗木基地需要具备苗木培育、销售等技能,并动手体验了花木的培育、修剪。学生在实践中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提高技能,并感悟到平凡工作的价值。
三、优化劳动评价,展示劳动教育成果
初中生劳动评价要贯彻整体性、过程性、发展性原则。评价的主体是多元的,可以是学生、教师、家长等。为充分发挥劳动评价的激励功能,笔者和家长商定学生劳动的评价标准:从劳动次数、劳动态度、劳动品质、劳动成果等维度,采用学生自评和家长评价的形式,对学生的劳动情况进行积分评价。评价标准在家庭和学校共同执行,每月汇总学生家校劳动积分,评选每月“劳动达人”,学期末积分最多的学生当选学期“劳动模范”。
笔者还采用了便捷直观的线上评价模式,开展亲子劳动打卡活动。家长指导学生进行主题劳动,拍摄照片、短视频上传班级群打卡,记录孩子的家庭劳动过程及成果。班主任再利用班级美篇、课室布置等形式展示学生的劳动成果。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财富之源、幸福之光,生活的美好、社会的进步,都源于平凡而艰辛的劳动。加强家校合作,形成同频共振的家校共育劳动教育模式,才能真正引导初中生热爱劳动、学习劳动技能,进而尊重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果实,涵养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劳动美德。
参考文献:
[1]王爱萍.当代初中生劳动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学周刊,2021(11):55-56.
[2]王燕.初中家校协同实施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J].现代教学,2020(24):64-65.
[3]司庆奎.家校携手,让农村孩子重回“劳动本色”[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20,35(6):7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