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流行发病特点及防控对策

2021-06-21 18:58郭成君
安徽农学通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流行特点防控对策

郭成君

摘 要: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生产中常发的一类真菌病害,近些年该病害在泗县的发生程度呈逐渐加重的趋势,给当地小麦的增产、提质带来了不利的影响。该文结合泗县小麦生产实际,对小麦赤霉病的流行发病特点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控对策,以期为小麦的安全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流行特点;防控对策

中图分类号 S4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7731(2021)09-0088-02

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生产中常发的一类真菌病害,由多种镰刀菌侵染引发,在湿润、半湿润小麦区发生比较频繁,尤其是沿江江南及江淮地区的冬麦区发生程度偏重[1]。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具有“可防难治”的特点,一旦错过防治的最佳时间可导致严重的危害,不仅造成小麦产量及品质的降低,还导致小麦中真菌霉素含量超标,进而影响到食用者的健康。

泗县地处黄淮平原东南部地区,为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性气候,降水量充足、日照资源丰富、土质肥沃,优越的气候及土壤资源比较适合小麦等农作物的生长。泗县目前小麦的种植面积在12万hm2左右,近些年受到品种更换、复种指数增加、气候异常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当地小麦生产中赤霉病呈频繁、加重发生态势,给当地小麦安全生产带来了不利的影响[2]。本文结合该县小麦生产实际,分析了赤霉病流行发病特点,并提出了防控对策。

1 流行发病特点

1.1 气候条件有利 影响小麦赤霉病流行的主要因素是气候条件,其中关键性影响因子是温、湿度。春季温度超过7℃时,赤霉病病原菌子囊壳易形成,温度达到12℃以上时子囊孢子出现,温度达到15℃时即为赤霉病发病的温度低限,之后随着温度的升高,病原菌侵染小麦植株的速度加快,进一步缩短病原菌发病的潜育期。小麦赤霉病流行发生的决定性因素是湿度,在遇到阴雨天持續时间过长的情况下,此时若温度条件适宜,则子囊壳成熟,将子囊孢子释放出来,在风的作用下扩散开,为该病的流行发生提供了大量的菌源条件[3]。当小麦处于抽穗到扬花这段时间内,如果田间相对湿度过高,可导致子囊孢子大量释放的时间与小麦抽穗扬花期正好一致,导致小麦赤霉病大发生。

1.2 菌源基数大 小麦赤霉病的病原菌越冬场所包括杂草、玉米等秸秆上,第2年春季温度回升后病原菌逐渐扩散蔓延开。泗县地区病原菌主要的越冬场所为稻茬,尤其是前些年大力推广了秸秆还田政策,加上大量劳动力外出导致农村空闲田的出现,为病原菌的大量积累创造了条件。再加上近些年很多感病小麦品种的大面积种植,导致小麦赤霉病的重发。

1.3 田间管理不科学 田间管理措施不到位,也会导致小麦赤霉病发生程度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如果土壤过于板结、黏重,排灌不便,以及氮施入量过大,或者田间小麦植株过高,均会导致小麦赤霉病的重发[2,4]。

2 防控对策

针对小麦赤霉病,防治策略要求“主动出击、见花就打”,在前期重视种植结构调整优化的基础上,积极推广抗病小麦品种,采取健身栽培管理,抓好抽穗扬花期药剂防治。

2.1 防治技术

2.1.1 农业防治 加强田间管理,肥水管理上提前进行合理运筹,及时清理田间沟渠,确保积水及时排走。还田的秸秆要求彻底粉碎后深翻到土壤中,且适当添加腐熟剂,以加快秸秆的腐熟速度,降低田间菌源数量。播种时间要求适宜且尽量在统一时间播种,确保生育期一致,降低病原菌侵染的几率。此外,结合泗县实际气候以及土壤条件,加大对抗病品种的选育、引进筛选力度,提高小麦品种的抗病性。

2.1.2 药剂防治

2.1.2.1 选择适宜的防治时间 结合泗县当地天气预报,对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趋势进行精准预测、适时开展预防,实现农药的减量增效。小麦赤霉病防治最为关键的时期为抽穗扬花期,此时要求见花打药、做好预防,结合天气情况实施第2次预防,泗县地区一般在首次施药后5d左右再次预防1次。如果小麦扬花期时正好遇到连续降雨天气,则需要在降雨间隙或者降雨之前施药,施药结束后6h内如遇降雨再补施1次。此外,对病菌的抗药性方面加强监测,确保用药的科学合理,尽可能延缓病菌产生抗药性的时间。防治上倡导采取统防统治的方法,重视对专用品牌粮食生产基地小麦赤霉病的预防。

2.1.2.2 科学合理选择药剂 尽量选择高效、对路、渗透能力强、耐雨水冲刷、有很好持效性的药剂,要从防治赤霉素、真菌毒素2个方面的效果进行综合考虑,选择的药剂要求兼治其他的叶部病害,包括白粉病、锈病等。各类药剂的防治机理有所差异,需要对不同机理的药剂实施轮流交替使用,以复配制剂的效果最好,有助于减缓抗药性的产生。部分地区病原菌对多菌灵产生了抗药性,多菌灵以及相关的复配制剂不宜再用,可选择丙环·咪鲜胺、丙唑·戊唑醇、井冈·戊唑醇、丙硫菌唑、唑醚·戊唑醇、丙环·福美双等。建议推广药剂拌种或者实施种子包衣技术,提前将种子与种衣剂进行拌和或者包衣处理。病害发生后,如果选择植保无人机进行喷药,要求在药剂中添加适量具有抗蒸发、抗漂移效果的助剂,以确保喷药的效果。

2.1.2.3 合理选择喷药器械 为提高防治效率,建议大面积推广植保无人机、自走式施药机、机动弥雾机、热雾机等,实行统防统治。

2.1.2.4 科学施药 第1次预防施药时,严格按照选择药剂的说明书要求上推荐的药量、对水量等进行药剂的配制,均匀喷雾。

2.1.2.5 推广“一喷综防”技术 建议大面积开展以小麦赤霉病为主的多种类型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推广“一喷综防”技术,以实现农药的减量施用。“一喷综防”即为重点做好小麦赤霉病的防控,在此基础上做好多种病虫害的防控,包括吸浆虫、锈病、白粉病等。此外,还要提前做好预防对植株早衰、干热风等工作。施药时将药剂、肥料、生理调节剂等混合配制施入,确保小麦增产提质增效目标的实现。

2.1.3 加大对小麦收储阶段的管理 如果小麦籽粒被赤霉病病原菌侵染,在气温和湿度适宜、空气中含水量适宜的情况下,可继续侵染扩散,增加小麦穗部感染的几率,导致麦堆内真菌毒素增加。因此,在小麦成熟收获时,应将感染赤霉病病原菌的籽粒去除干净后再进行晾晒、烘干处理,确保籽粒含水量在安全范围内,创造安全收储的条件[5]。

2.2 工作措施

2.2.1 强化组织方面的领导 各地政府要加强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控,给予重视并进行指导。可成立由县农业农村局相关领导任组长的小麦赤霉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将具体的防控任务进行详细落实,并对防控工作开展的力度进行调查,确保防控措施能够在基层推广、落到实处。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加强多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涉及的部门包括气象、宣传、科技等部门,形成高效有序的小麦赤霉病防控合力。每年小麦赤霉病的具体防治工作方案要结合当年气象部门预测的结果开展研究,针对性推广相关的关键性防控技术。

2.2.2 强化监测预警 对当地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趋势加强监测预警,尤其是强化小麦赤霉病引发的一些关键因素的监测,结合天气的变化情况对赤霉病的发生消长情况以及防控动态等方面采取实施跟踪机制。就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可建立中期、短期趋势预报,且在其关键的防治期强化精准预测和信息发布,及时开展超短期预报和实时监测。在防控调度指挥方面进行强化,建立完善的小麦赤霉病防治信息通报制度,在防治关键期每日通报。

2.2.3 推进统防统治 为了提高防治的效率、减轻当前农村劳动力不足的压力,可在泗县小麦病虫害防治中推广专业化的统防统治服务,对一些规模较大、有着规范的管理制度及模式、装备较为精量、服务高效的专业化病虫害防治组织予以重点扶持,在资金补助、政策等方面给予倾斜。定期对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组织开展技术方面的培训,满足市场对专业化服务的需求。

2.2.4 加大宣传力度 利用多种媒体资源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控工作进行广泛的宣传。目前,应用较多的媒体有电视台、报纸、广播等,可在重要时段、重要版面上进行宣传,确保将先进的防治指导信息、防治技术及时传递到各种防治组织、经营主体和广大农民手里[3]。

2.2.5 加强技术指导 结合县域内职业农业培训等多方面项目资源,对基层的专业组织、农技人员、广大农民等开展小麦赤霉病防控技术的培训。积极与专业部门、高校、研究所等开展小麦赤霉病新型防控技术的研究,對于一些新药剂、新方法、新器械,要积极创造条件予以推广示范。在小麦赤霉病关键的防治阶段,通过召开现场会等形式,组织将农业专家、技术人员深入到田间,现场指导小麦赤霉病的防控[3,5]。

参考文献

[1]陈英侠,赵颖丽,金祥龙.小麦赤霉病病害症状、发病因素及防病对策[J].乡村科技,2020(11):81-82.

[2]张红星,黄龙兵,王昕,等.响水县2015~2017年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与防控对策分析[J].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2018,30(1):50-52.

[3]方海维.近年安徽桐城小麦赤霉病流行特点及防治对策[J].中国植保导刊,2018,38(7):58-60.

[4]农业部新闻办公室.2017年小麦赤霉病防控指导意见[J].中国农业信息,2017(3):19-20.

[5]张丽红.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科学防控[J].现代农村科技,2019(8):29.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小麦赤霉病流行特点防控对策
山羊痘的流行及防治措施
校园网贷风险及其防控对策探析
试析集团企业实施财务共享存在的风险及防控对策
猪轮状病毒病的防控技术